?

青少年感恩教育缺失問題及對策研究

2021-01-12 03:01張一紅
黑河學刊 2021年3期
關鍵詞:子女青少年家長

張一紅

(黑河市第二小學,黑龍江 黑河164399)

一、青少年感恩教育缺失的表現

(一)價值觀念歪曲

感恩教育的缺失,會導致青少年價值觀念歪曲,往往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一是缺少人生目標。由于沒有樹立感恩父母、回報祖國的理想信念,對于自己的未來沒有一個明確的規劃,或對于自己的追求缺乏長久的動力,常常感到前途渺茫。二是沒有高尚的追求。因感恩教育缺失,往往受到功利和拜金主義等不良思想的侵蝕,盲目追求一些低級的目標。三是沉迷網絡。在網絡高度發達的今天,由于缺乏思想上的約束能力,往往表現為過度沉溺網絡,迷失在虛擬世界,致使無法形成獨立人格,嚴重影響其身心成長,甚至引發極端者漠視自我及他人生命、不能善待周邊環境,自殺及故意傷害他人等行為。

(二)漠視他人

1.漠視父母的養育之恩。當前,我國青少年多為獨生子女,父母對孩子的過度溺愛,致使其形成以自我為中心的性格,在與人相處時往往過分自私,不考慮他人感受。他們認為父母既然生了自己,那么他們付出就是理所當然的,認為父母為兒女花錢天經地義。這個時期的青少年心智尚未成熟,常常出現攀比現象,認為別的孩子有的,自己也該擁有,甚至應該更好,如果父母沒有滿足自己的條件,甚至會埋怨和謾罵父母。一些家庭條件較差的孩子,為了滿足自己的虛榮心以及排遣家庭經濟對自己造成的自卑心理,對于自己家庭的實際情況根本不考慮,向父母一味地索取,不會體諒父母的艱辛。

2.漠視老師的教導之恩。一些青少年不能正確地認識老師的職業及工作,往往表現為對老師的不尊重以及對其教育成果的不尊重。他們往往在課堂上調皮搗蛋、致力于和老師唱反調、頂撞老師、在課后詆毀老師等。甚至有的學生全然曲解老師的教育,在自己犯錯而被老師教導時,往往忽視自己的錯誤而把所有的原因歸咎于老師的“針對行為”,甚至對老師批評教育懷恨在心,采取極端行為打擊報復等。

3.漠視朋友的幫扶之恩。除了父母的養育和老師的教導之恩,朋友更是青少年步入社會不可缺少的情感寄托和生活依靠。朋友不僅僅是錦上添花的舉手之勞,更是雪中送炭的患難真情。當下,部分子女在家長的寵溺下長大,以自我為中心,忽視朋友的關心,甚至為了個人利益,采取過河拆橋等不道德的手段,絲毫不顧朋友之間的友情。

(三)愛國思想缺失

感恩不僅僅是人和人之間的行為,更是一種社會責任的體現。部分青少年民族自信感不強,存在崇洋媚外的現象,愛國主義思想缺失,缺少報答社會及祖國的理想信念。

(四)不能與自然和諧相處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大自然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基礎,自然為人類的生命提供了物質和資源,人類應心存感恩并與自然和諧共處。然而當下,人類對于自然地破壞越來越大,一些青少年不懂得感恩自然,往往做出破壞自然的行為,如隨地亂扔垃圾,糟蹋糧食,不能善待動物,甚至出現“虐貓”“虐狗”事件等。

所以在當代青少年的教育過程中,要加強感恩教育,培養青少年知恩圖報的良好品德。

二、青少年感恩教育缺失的原因

(一)家庭教育不當

1.言傳大于身教。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學校,父母的教育對于兒童的成長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目前,部分家長已經意識到需要對子女進行感恩教育,但往往只進行口頭說教。但事實證明,相較于說教,往往行動更具有說服力。一方面,如果家長沒有做到以身作則,首先去贍養自己的父母,而反復要求子女長大后要孝順自己,會引發孩子的抵觸心理;另一方面,有些父母往往停留在口頭教育子女要感恩父母,但在實際生活中,很少讓孩子幫助自己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比如幫家長做做家務等,導致孩子不能深刻認識感恩的重要意義。

2.重視成績,忽略品質。很多父母對于感恩教育缺乏正確認識和理解,在“盼子成龍、望女成鳳”的思想下,往往過度重視子女的學習成績,而忽略孩子的品德教育,認為孩子只要成績好就可以,其他方面都不重要,甚至有的父母為了讓孩子有更多的學習時間,便替子女打掃房間、洗衣服、整理個人物品等,這往往不能使孩子得到全面發展,從而導致家庭感恩教育缺失。

3.過度溺愛子女。父母及家中長輩往往把孩子視為掌中寶,對于孩子過度溺愛,導致子女對于家長產生了較強的依賴性,缺乏獨立思考和自主意識,導致子女往往會以自我為中心,形成自私自利的習慣,遇到問題總是第一個考慮自己,很少顧及他人感受。同時,父母長輩對于子女的付出往往是不求回報的,有些父母因工作忙碌,或者以不想給孩子精神壓力等理由,很少與孩子進行情感溝通,認為只要默默付出,孩子能健康快樂成長就好,久而久之,子女也就自然而然認為父母的付出是理所應當的。因此,孩子喪失了愛的責任和能力,不懂回報、只知索取。其實,感恩之情往往建立在理解之上,孩子不能理解和體諒父母的艱辛付出,因此對父母缺少感恩之情。

4.忽視家庭教育的重要地位。很多父母認為教育是學校的責任,父母只要養育兒女,努力讓兒女衣食無憂,提供物質保障就可以。其實,父母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孩子的大多數行為往往是在效仿父母,父母的一言一行往往能潛移默化地影響孩子。

(二)學校缺乏重視

1.重智育,輕德育。學校是教書育人的場所,每個青少年在成長過程中,大部分的時間都是在學校度過的,所以學校對于學生的影響至關重要。學校不僅僅讓學生收獲知識,更應該讓學生學會做人。雖然目前學校在提高學生德育水平方面做出了巨大貢獻,但在當前教育模式下,仍存在部分問題。由于高考制度導致學校目標較為單一,且目前社會對于學校教學水平的評價,學校對于教師的評價以及教師和家長對于學生的評價,仍然以分數為衡量標準,導致大部分學校在應試教育模式下重成績輕德育,偏向于灌輸知識,忽略青少年的品德教育。

2.形式大于實質。目前部分學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仍存在形式主義,很多老師為了達到教學目標,在思政課堂只注重講授書面知識,而不注重思想引領,常常采用填鴨式理論灌輸。學生為了達到應試目的,往往死記硬背,不能深入理解,導致學生學習往往是紙上談兵,不能真正入心入耳。且大部分思政課課堂不夠活躍,講授方式死板,導致學生無法產生興趣,故而不能達到品德教育的目的。

3.教育內容陳舊,形式單一缺乏創新。當前學校多采取在課堂上照本宣科地傳授思想品德內容,而不結合實際情況開展有效的感恩教育活動,枯燥單一的教育方式無法引起學生興趣。且部分教育內容與實際情況存在脫節現象,內容陳舊,故而教育效果不明顯。

4.缺乏家校合作聯動機制。學校與家庭之間缺乏合作,雖然兩者共同肩負學生的教育責任,但存在推卸責任現象。有些家長認為學校教育是教育的中心環節,所有孩子的教育任務應該由學校承擔。實際上,所有的教育都是家庭與學校共同完成的,學校教育固然重要,家庭教育也必不可少,兩者良好配合才能幫助孩子更好地成長成才。

5.缺乏正確的教育評價標準和機制。應試教育模式下,社會對于學校的評價標準仍然偏重于成績,這就會導致學校越來越重視智育而輕視德育。同時,學校的教育得不到有效地監察監管,也導致學校的教育教學水平出現滑坡,教育內容陳舊等現象,感恩教育也就無法得到更好地開展。

6.部分教師自身素質不高?!皩W高為師,身正為范”。人民教師不僅要傳授知識,在做人做事上更要做到為人師表。青少年心智尚未成熟,很多行為都是效仿老師,價值觀念也受到教師影響。然而,目前教師道德素質參差不齊,部分教師素質較低,自身缺乏感恩意識,甚至近年來出現許多教師道德敗壞的不良案例,無疑會對學生的感恩意識和一言一行產生負面影響。部分教師不顧自身使命,課堂上不能做到慷慨解惑,變相要求學生參與課下補課;有的甚至歪曲感恩的意義,要求家長及學生通過物質“感恩”自己等。這些行為無疑是在敗壞教師形象,間接地使學生感恩變質。

(三)社會意識淡薄

1.網絡發達對現實生活的消極影響。網絡上的信息良莠不齊,青少年過早接觸網絡,難免接觸到不良信息,而青少年不能明辨是非,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響,導致價值觀扭曲。

2.社會文化的多元性。在這個信息和文化開放的年代,很多外國文化也融入了生活,有些外國文化重視個人利益,喜歡搞個人英雄主義,輕視集體和情誼,在“金錢至上”及“權利至上”的思想觀念影響下,人與人之間原有的情感和信賴被利益占據,導致人際關系發生改變,道德觀念受利益影響導致感恩缺失。

3.社會感恩氛圍不強,輿論導向不明確。社會對于感恩缺乏正面引導和宣傳,部分民眾感恩意識不強。如近年來發生過青少年故意傷害父母,老人要挾施助者等極端現象。

三、加強青少年感恩教育對策

(一)發揮家庭在感恩教育中的作用

1.家長要以身作則,發揮榜樣引領作用。家長要提高自身素質品質,以身垂范,做心懷感恩之人,以實際行動感染孩子,不能雙向標準,教育子女是一套,自己行動又是另一套,否則很難讓孩子信服,不僅不能使孩子從內心認識到感恩的重要性,反而會引起孩子的反感。在生活中,父母要做孩子的知心朋友,為孩子樹立感恩榜樣,從點滴之事潛移默化的培養孩子的感恩意識。

2.轉變家庭教育觀念。一是要意識到德育的重要性,孩子的成長不僅僅要學會書本上的知識,更要學會如何做人,孩子不是學習的機器,應該是一個有血有肉、有感情有思想的人,優秀的孩子應該德才兼備,要懂得知恩圖報。二是要適當收起孩子的保護傘,不能過于溺愛,“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孩子如果得不到鍛煉,他可以成長,但很難成才,在日常生活中要學會放手,必須讓孩子嘗遍人生百味才能懂得父母的艱辛,才能點燃感恩的心。三是要重視家庭教育,家庭是青少年學習和成長的重要場所,同時也是青少年學習感恩意識的重要渠道,而父母就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所以,在進行感恩教育的過程中,家長要主動承擔起教育責任。

(二)發揮學校的教育主導作用

1.提高德育站位。教育教學中,應該重視學科與德育之間的有效整合,要合理運用教育方式方法,讓德育滲透更加有效。用傳統美德教育把感恩教育融入課堂,從而點燃學生的感恩之心,了解人間真情,感受人生精彩。為學生創造一個真實、美好的情感空間,使學生在學習語言的同時,掌握情感品質的內在力量。

2.創新形式,豐富內容。應當充分發揮好思政教育的作用,不斷優化德育教育中感恩教育目標,不斷豐富其內容,做到與時俱進。強化課堂的同時,也要充分挖掘和借鑒國內外的優秀思想和做法,大力培養學生的責任感和感恩意識,樹立堅定的政治信仰和道德情操。并且,學校應該倡導工作與娛樂相結合的理念,開展豐富的感恩主題校園文化活動,寓教于樂,讓感恩教育不再枯燥,使學生的課外生活豐富多彩。

3.發揮好教育監管職能,優化感恩教育評價機制。學校應不斷優化評價機制,將感恩教育納入學生和教師的學期考評,借此引起老師和學生對于感恩教育的重視。同時,加強對教師的監管,對于自身素質過低的老師,要采取相應的措施。

(三)營造良好的社會風氣

1.凈化網絡,防止不良思想的侵蝕。首先,相關部門應該加強網絡監控,對于網絡上的不良信息及時給予篩查和處理,防止不良思想對青少年的侵蝕,并鼓勵媒體發布積極向上的感恩內容。其次,所有網民應該加強個人素質,不在網絡發表不當內容,同時,家長應該加強對青少年網絡使用的監管。

2.營造知恩圖報的社會氛圍。社會上的人不是孤立的,一個人長大了,不僅是家庭養育的結果,也離不開教師、學校、社會和國家的教育和栽培。所以,青少年要把感恩教育成果反饋給親友、老師、社會、祖國,要通過愛國主義教育、集體主義教育等多種形式的社會實踐活動來增強社會責任意識,擁有知恩圖報的良好品質,才懂得如何珍惜,如何善良,如何回報。

感恩不僅僅是一種美德,更是一種健康的生活態度。它作為一種道德行為,一種生活美學和智慧,有著悠久的歷史和傳承,同時也是社會進步和現代文明的體現。感恩教育是每一位青少年成長中不可或缺的教育,只有懂得感恩,人際關系才能更加融洽,家庭、校園、社會才能更加和諧。

猜你喜歡
子女青少年家長
青少年發明家
為子女無限付出,為何還受累不討好?
與子女同住如何相處?
家長日常行為規范
農民工子女互助托管能走多遠?
我心中的好家長
家長請吃藥Ⅱ
近8成家長不認同只要學習好就行 健康最重重
激勵青少年放飛心中夢
讓雷鋒精神點亮青少年的成長之路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