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理類大學生科技創新實踐存在的問題及對策淺析

2021-01-16 16:29陶寶先
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 2021年9期
關鍵詞:創新能力科技大學生

陶寶先

(聊城大學 環境與規劃學院,山東 聊城 252000)

培養創新型人才是建設創新型國家的必然趨勢,也是高校人才培養的必然要求[1]。大學生作為國家未來科技建設的儲備人才,他們的動手能力及創新思維能力的發展,在未來將直接影響我國科技發展水平[2]。大學生培養質量的一個重要問題在于加強大學生科技創新能力的培養,培養大學生的科技創新能力和科研能力是高等教育人才培養的重要任務[3]。因此,高校要重視大學生科技創新活動,把學生創新能力培養貫穿于高等教育的全過程,貫穿于廣大教師的教學和科研工作之中,為學生的創新能力培養創造良好的環境、載體和渠道[4]。筆者結合在地方高校的實際工作,從學生、教學及管理三個層面分析地方高校地理類大學生科技創新能力培養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相關對策。

一、學生層面存在的相關問題

(一)對科技創新的重要性認知不足

大學生科技創新能力的培養,最根本的就是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這對于大學期間的學習乃至將來的職業發展都是至關重要的。然而,部分學生對此認識不足,存在功利思想,把參與各類科技創新實踐作為綜合測評、評優評先、保研的籌碼,只重視是否擁有參與了科技創新活動的“名”,不重視在科技創新活動中如何鍛煉、提高自己等實質問題。而且部分學生對待科技創新實踐存在“虎頭蛇尾”現象,在科技創新實踐項目獲批后,參與后續實踐工作的積極性不高,這較難產生創新性研究成果。

(二)在科技創新實踐中的定位不準

從科技創新的具體實踐來看,大學生要在教師的指導下,具備利用所學知識在專業領域發現問題、設計方案并解決問題的能力,即具備“設計師(即發現問題、設計方案)”和“工程師(即解決問題)”的雙重角色。然而,部分學生對于“如何發現相關科學問題?為何要解決該問題?如何設計解決問題的方案?”等實際工作重視不夠,僅在教師指導下參與具體的實驗等各類實踐工作,充當了“科研農民工”的角色,這嚴重偏離了大學生科技創新培養的初衷,阻礙了大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

(三)缺乏批判思維及團隊協作精神

批判思維是科技創新的源泉,也是學生在科技創新實踐中發現專業問題的保障。應試教育使學生具備根深蒂固的“服從”意識。同時,機械式記憶為主的學習方式使學生成為知識的“貯備容器”。這造成學生善于接受而鮮有質疑,阻礙了學生批判思維的形成。此外,學生重“單兵作戰”,輕團隊協作,使其科研創新團隊較難產生“1+1>2”的協同效應,甚至產生“1+1<2”的拮抗效應。

二、教學層面存在的相關問題

(一)指導教師隊伍的穩定性需要進一步增強

指導教師在大學生科技創新活動中扮演著“領路人”和“塑造者”的角色。如何在科技創新實踐中更好地、高效地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是大學生科技創新指導教師面臨的一個主要問題,需要在指導大學生科技創新實踐過程中不斷地去思考、摸索,這就要求必須有一支穩定的、專門從事大學生科技創新實踐的指導教師隊伍。在實際工作中,地方高校教師教學、科研任務多,投入到大學業生科技創新實踐指導的精力有限,且初涉科技創新的大學生需要在理論、實踐等各方面進行較為系統的培訓,這要求指導教師前期投入較大的精力。這一矛盾限制了教師在指導科技創新實踐上的精力投入,甚至使部分教師退出大學生科技創新實踐指導教師的行列,影響了指導教師隊伍的穩定性。

(二)實際教學過程與大學生科技創新能力的培養脫節

首先,以筆者所在單位的教學實際為例,地理學相關課程的理論教學中多注重固定知識的講授,對于相關領域熱點或有爭議問題的導入不夠;教學方式重講授、輕研討;考核方式仍以書面閉卷考核為主,缺乏有效的、定量的綜合評價模式。灌輸式教育使大部分學生仍采取機械式記憶為主的學習模式,阻礙了學生創新思維的訓練。

其次,課程設置中實驗實踐課比例偏低,且多為認知性實驗及實踐課程,實驗實踐課的學習與大學生科技創新能力培養的需求明顯脫節。如地理類學生開設的實驗課程僅有《自然地理學實驗》及《環境生態學實驗》,且開設的實驗項目均為基礎性實驗,主要培養學生對儀器使用、操作步驟的熟練程度,未開設任何綜合性或探究性的實驗項目,這對于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是不利的。

再次,教學時間與科技創新實踐不協調。以地理科學專業為例,該專業開設的理論課程較多,使學生難有足夠的時間用于科技創新實踐活動。且各類創新創業實踐項目的申請及獲批主要集中在二年級下學期,而三年級下學期該專業學生需進行校外教育實習,四年級即面臨項目結題,使學生僅有不足一年的時間用于科技創新實踐,嚴重影響了科技創新實踐項目的執行效率及成果產出。

(三)校內與校外指導教師的結合不夠緊密

大學生科技創新實踐的根本目的是培養學生創造性解決專業問題的實踐能力。而行業內的校外指導教師,如中學地理教師、在環?;虻乩硇畔⑿袠I的從業人員,更清楚目前行業面臨的、亟待解決的主要問題,將這些問題作為科技創新的題目,對于學生開拓視野、提高實踐能力,合理銜接學校教學與行業實際需求具有重要意義。然而,目前大學生科技創新實踐的指導教師多以校內尤其是本學院教師為主,缺乏校外、行業內指導教師的參與,校企、校地結合不夠緊密,阻礙了大學生科技創新能力的提高。

(四)尚未形成良好的科技創新團隊自我培育機制

以自然地理學、生態環境、地理信息科學領域的大學生科研創新團隊為例,指導教師每指導一個團隊,均需在項目實施前花費較多精力培訓學生的實驗、實踐操作能力。從長期看,這種重復性、低層次的培訓工作耗費了指導教師較多精力,降低了大學生科技創新能力培養的效率。如何形成良好的大學生團隊自我培育機制,實現不同批次創新團隊的工作銜接、提高培養效率,是大學生科技創新能力培養過程中亟待解決的重要問題。

三、管理層面存在的相關問題

(一)思想教育工作介入不夠

思想教育對于規范大學生科技創新行為,培養大學生科技創新能力,凝聚大學生科技創新力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5]。關于思想教育工作者在大學生科技創新能力培養過程中應承擔何種角色,起到何種作用,目前仍存爭議。前期研究發現,部分教育者認為大學生科技創新能力培養是課外的事情,是教務處等部門的工作,具體活動由輔導員組織,與其他部門無關[6]。筆者在實際工作中發現,大學生科技創新實踐活動主要由指導教師、創新創業管理部門來承擔,團委等思想教育工作部門及其管理人員并未介入。大學生科技創新能力培養過程中“學生思想觀念的糾偏”“典型事例的宣傳引導”“科技社團對大學生科技創新能力培養的輔助支撐”等各環節中,思想教育工作者并未發揮其應有的作用。

(二)科技平臺尚未得到充分利用

高校的各級各類科研平臺及重點實驗室除承擔各種科研任務,已成為培養大學生創新能力和創新意識的重要基地[7]。高校的科研平臺與普通的實驗室相比,在硬件與資金配置、科研人員配備及實驗室文化熏陶等方面均具有不可比擬的優勢[8]。目前,各類科研平臺主要服務于從事科研工作的教師及研究生,大學生較難進入各類平臺從事科技創新研究,即使能夠參與平臺的科研工作,往往也是一些層次較低的科研工作,大學生的科技創新能力很難得到實質性的鍛煉與提高。如何提高各類科研平臺及重點實驗室對大學生的開放程度,如何提高大學生參與各類平臺科研工作的層次深度,是制約大學生科技創新能力培養的重要問題。

(三)大學生科技創新實踐成果產出有待進一步提高

以筆者所在單位為例,目前院校兩級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數量較多,但僅有少數學生以科技創新實踐項目為基礎,參加相關學科競賽或發表學術論文或申請專利,其中學術論文或專利申請第一完成人多為指導教師,而學生作為第一完成人或獨立發表學術論文或申請專利則較為稀少,創新創業項目數量與成果產出效率脫節嚴重。如何提高大學生科技創新成果的產出效率及質量,已成為制約大學生科技創新能力培養的重要問題。

四、提高大學生科技創新能力的對策

(一)將思想教育融入大學生科技創新能力培養的全過程

將思想教育融入大學生科技創新培養中,主要是發揮思想教育的育人功能,為大學生科技創新活動提供思想保證和文化環境[9]。首先,應針對不同年級大學生的思想狀況開展有針對性的思想教育工作。針對大一學生思想活躍、勇于嘗試的特點,應對參與大學生科技創新實踐的學生進行鼓勵及引導,尤其注重對大學生存在的“功利性思想”“三分鐘熱度現象”“定位不準”“缺乏團隊合作精神”等問題重點糾偏,使大學生在入學之初即樹立對大學生創新實踐活動的正確認識。針對大二、大三、大四正在參與大學生科技創新實踐活動的學生,要加大對往屆優秀典型的宣傳力度,激勵學生克服各種困難、堅持不懈地從事科技創新活動,并鼓勵學生利用獲取的相關成果、技能,積極參加各級各類學科競賽,提高大學生科技創新成果產出的層次。

其次,建立地理學各專業的相關社團,如天文、氣象與氣候、生態環境、“3S”、人文規劃等,并加強對專業社團的扶持、引導,鼓勵大一學生根據自身興趣積極參與各種專業社團,為大學生科技創新活動提供更多的“種子選手”。再次,指導教師在教授專業課程及指導科技創新實踐的過程中也應融入思想教育。大學生在日常學習生活中,與任課教師相處時間長,易對教師產生信任感。任課教師從專業角度加強對學生的思想教育,往往會產生較好的效果。

(二)依托現有科研平臺,提高大學生科技創新能力培養效率

目前科研平臺的運行主要針對科研項目,而大學生對這些項目的實質性參與程度并不高,應優化各級重點實驗室等科研平臺,提高對大學生的開放程度。首先,通過制度與資金保障,使優秀的大學生科技創新團隊能真正參與到各類科研平臺的研究工作中來,融入平臺的科研小組中,通過參與平臺的科研項目,真正鍛煉大學生的科技創新實踐能力。如設立專門的基金資助進入科研平臺的大學生團隊從事科技創新活動;制定靈活的開放制度,使大學生利用周末、假期、課余等空閑時間,靈活地參與平臺的科研活動。其次,通過參與平臺的科研工作,加強科研平臺團隊中各位導師對大學生的集體指導,保證大學生科技創新活動的順利開展。同時,通過實驗室特有文化氛圍的熏陶,也有利于大學生更快地融入科研工作。再次,加強平臺研究生對大學生的“傳幫帶”作用。在大學生獨立開展實驗前,選派研究生對大學生在專業知識及操作技能方面“一對一”幫扶,使其盡快適應平臺的科研工作,這既有利于促進學生團隊自我培育機制的形成,也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團隊協作精神。

(三)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完善校地、校企合作

加強師生與中學地理教師、各類地理信息企業的研發人員、生態環境保護及人文規劃等相關領域的一線工作人員的交流與合作,明確相關領域的實際工作對高校教學及人才培養的需求,以便更好地改進教學過程,提高大學生培養質量和科技創新能力。同時,加強校地、校企合作也能將行業的實際需求與急待解決的問題及時傳達給師生,為其科技創新活動提供更切合實際的選題和源源不斷的創新靈感。這既能為行業發展提供助力,也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培養質量,實現校企、校地合作的良性循環。

(四)建立“專業社團—項目—高水平成果”逐級遞進的培養模式

首先,各類專業社團是大學業生科技創新能力培養的基礎,其任務有二:一是負責篩選對科技創新活動有興趣的“種子學生”;二是通過專業社團組織各類社會調研活動,提高大學生對專業領域實際工作的認知程度,有助于篩選有意義的行業實際問題,為大學生參加科技創新活動積累“素材”。值得注意的是,專業社團活動過程中需要加強思想教育工作的引導,使學生擺正態度,杜絕“擺拍”等形式主義,真正通過社團活動激發學生對專業研究的興趣愛好。其次,各級各類大學生科技創新實踐項目是培養創新能力的主要環節,在專業社團對“種子學生”初步篩選的基礎上,使優秀學生開始從事科技創新實踐活動,鍛煉實踐及創新能力。最后,“高水平成果”是培養模式的高級目標,也是在從事大學生科技創新實踐活動的學生中進行的一次“優中選優”。以各級各類大學生科技創新實踐項目為基礎,擇優參加校、省、國家舉辦的各類學科競賽,提升大學生創新實踐能力的培養效果和科技創新成果的層次。該環節需要建立穩定的、專業導師團隊進行全程指導。如地理科學專業建立地理教學競賽的指導團隊,地理信息科學專業建立全國GIS類大賽的指導團隊等。

猜你喜歡
創新能力科技大學生
高中數學課堂教學中創新能力的培養
創新能力培養視角下的無機化學教學研究
帶父求學的大學生
科技助我來看云
大學生之歌
科技在線
基于創新能力培養的高職音樂教育改革探討
科技在線
科技在線
讓大學生夢想成真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