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馬克思主義群眾史觀在中國的發展及其現實意義研究

2021-02-08 04:58李沈航
大學·社會科學 2021年12期
關鍵詞: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現實意義

李沈航

摘 ?要:群眾史觀以其豐富而獨特的內涵,成為馬克思唯物史觀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其與中國實際情況的深度融合中,形成了中國化的群眾史觀,也成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基礎之一。學習與領會群眾史觀,對中國共產黨的發展和當代大學生的成長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群眾史觀;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現實意義

中圖分類號:D252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673-7164(2021)45-0071-03

一、馬克思主義群眾史觀的主要內容

群眾在歷史的整體向前發展中具有與眾不同的地位與作用,馬克思第一次對此進行了深入的闡釋并形成了馬克思主義的群眾史觀,這是其創立唯物史觀之后的又一大發現,也成了唯物史觀的重要支柱之一。

第一,人民群眾的日常生產活動實踐共同參與了歷史創造,共同對社會發展的前進方向造成了決定影響。馬克思在《神圣家族》中指出,“一切的社會歷史活動與思想歸根結底還是來自于廣大的人民群眾的思想與活動的總和?!盵1]他的歷史唯物主義提出來之后,人們對于推動社會變化發展的背后根源有了全新的認識,對于什么是生產力與生產關系、什么是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有了不一樣的看法。

生產力的變化從根源上對整個社會關系進行重新塑造和改變,勞動者這一群體在生產力的變化中又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在社會的人口構成中,勞動者的比重占據絕對地位,他們直接參與生產或提供服務。由此可以發現,社會歷史整體上是由人民群眾參與并主導創造的,人民群眾在推動歷史發展中的重要地位是不需要被質疑的。

第二,物質與精神財富由人民群眾創造。人類的基本物質需求基于人類參與物質生產活動創造出來的物質基礎,并以此支撐人類開展其他活動。人類也創造了精神財富,這種精神財富整體上反映了人民群眾在歷史上所凝聚的偉大智慧,承載偉大而豐富的文化底蘊,在滿足人民精神需求方面起到基礎性的作用。

第三,英雄來自人民。英雄人物的出現并非偶然,而是基于一定的物質基礎,這些物質基礎就是人民創造的,這些影響歸根結底來自人民,都會經歷從普通人再成長為英雄的過程,所以說英雄來自人民。

二、馬克思主義群眾史觀在中國的發展

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道路,既是對其自身理論不斷發展的過程,同樣也是將其理論與中國實際相結合的過程。群眾史觀的中國化大體也是經歷如此的過程。在中國共產黨的努力下,群眾史觀成了支撐我黨革命、建設和改革的指引理念,中國共產黨人不單是對群眾史觀進行了較好地傳承,也不乏創新之處,形成了一系列有中國特色的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

(一)毛澤東的群眾史觀理論

立足于過去中國在革命與建設中的經驗總結,毛澤東創造性地指出群眾史觀中國化的可能性,充分肯定了群眾在社會歷史領域不可磨滅的重要地位,形成了一套有中國特色的群眾史觀。

一是論述人民群眾是社會歷史創造者。毛澤東對此觀點的總結來自于他對辛亥革命以及五四運動等歷史經驗的深入觀察與科學系統的總結。他堅定地指出所有的社會財富歸根到底都是人民創造的,即由人民群眾創造社會物質與精神財富,并由他們決定社會變革方向。這個觀點在他的著作《中國農村的社會主義高潮》中也有類似的表述,即“社會主義的財富是工人、農民和知識分子自己創造的?!盵2]等到毛澤東開始領導中國革命時,他更是深刻意識到來自人民的雄偉力量,指出人民才是創造世界歷史的根本力量。

二是堅持了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前者指出偉大的人民可以運用自己的力量團結起來爭取解放,至于黨的工作則是圍繞人民展開,積極努力為人民服務,主動學習來自群眾的智慧。群眾觀點也是黨的根本觀點與路線,也是黨進行一切活動的根本依據,需要在日常的工作實際中自發運用和體會群眾觀點??梢哉f,黨之所以能夠取得那么多偉大的成就,重要的法寶就是因為擁有了群眾路線,同樣也是由于對群眾觀點的深入貫徹,使得我黨擁有了用不同于其他黨派的特征??傮w來說,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是馬克思群眾史觀的中國化表現,為我國的革命建設、改革發揮了引導性的作用。

三是堅持黨的根本宗旨,堅持為人民服務。這要求黨開展的所有工作歸根到底都是站在人民利益的角度考慮,努力給人民提供物質福利,保障人民的政治權利和基本精神文化需求。

(二)鄧小平的群眾史觀理論

一是提出 “三個有利于”標準。在新的歷史時期,鄧小平把馬克思主義群眾觀點放到改革開放和現代化背景下加以闡發,綜合考量歷史與現實,根據國情和黨情的變化,賦予了馬克思主義群眾史觀新的內容與意義,提出了“三個有利于”標準,為群眾史觀開拓了新的境界。

1992年,鄧小平的南方談話,創新性地指出判斷改革的成功與否之關鍵,判斷黨的工作有效與否之關鍵,主要是看黨的工作能不能提高生產力,提高綜合國力和改善人民生活[3]。這三個標準的確立本質上是對社會主義本質更清晰明確的闡述,本質上是對群眾史觀的更深入理解,真正把人民放在第一位,考慮人民群眾的利益。鄧小平創造性地對生產力標準、人民利益與實踐三者關系聯合考慮形成了“三個有利于”的理論,創新與發展了新時代的群眾觀點與路線,促進了我國改革開放事業的發展,促進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二是堅持“共同富?!钡哪繕?。在社會主義建設時期,黨的工作從解放轉變為求發展,鄧小平強調要重視群眾的物質利益,建立“共同富?!钡哪繕?。共同富裕不是平均主義,富裕程度也可以是有差別的,涵蓋的范圍也不僅僅局限于物質上,更要強調精神上的富裕。

(三)江澤民的群眾史觀

第三代領導集體對于人民的力量和地位有了更清晰的認知,以江澤民為領導核心的黨中央基于國情的轉變,形成了“三個代表”的理論,再一次發展了群眾史觀。該理論對我黨提出了新的要求,要一直代表我國的先進生產力發展要求、先進文化前進方向以及人民的根本利益。在“三個代表”思想中,人民群眾的重要地位與現實利益得到了切實的關切,對幫助人民實現政治、經濟、文化利益加以關注。

(四)胡錦濤的群眾史觀

在全面建設小康時期,以胡錦濤為代表的黨中央妥善處理了來自國內外復雜多變的因素影響并承擔起了改革發展的重任,提出了“科學發展觀”,對馬克思主義群眾史觀的中國化進行了又一次的有益詮釋。

科學發展觀指出,黨所有工作的第一要義是發展,工作的核心理念是“以人為本”。其本質就是要把人民的根本利益放在重要的位置,在發展中普惠人民,通過發展滿足人民日益增加的物質文化需求,讓人民的經濟、文化乃至政治權益得到滿足,一同享受經濟發展帶來的好處?;诖丝梢园l現,“以人為本”是對馬克思群眾史觀在新的歷史時期的全新運用和發展,再一次豐富了馬克思主義群眾史觀。

(五)習近平的群眾史觀

習近平總書記長期以來注意深入人民群眾,關切人民群眾的生活與思想,對我國的發展與群眾情況得以深入了解,在新時代的大背景下,形成了更具先進性與現實性的群眾史觀,習近平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讓馬克思主義的群眾史觀在二十一世紀又有了全新的生命力。

這一發展理念基于結構嚴謹而內涵豐富的理論體系,反映了習近平總書記對于群眾史觀的新認識。

人民群眾是社會歷史主體,正是他們的社會生產實踐構成了社會財富。人類社會的主題永遠離不開發展,而一切發展活動又都基于人民,其根本的發展目的也是為了人民的權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共產黨的所作所為,初心都是為了人民謀權益。這一發展理念,要求我黨在發展的過程中平衡好人民的利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黨的所有工作的最高標準都是為人民根本利益服務[4]。既然發展是為了人民,那么就需要深入了解人民群眾的實際,基于事實尋找相應的方法論,著力解決人民最關心的問題,抓好教育、醫療、就業等重大社會問題,讓老百姓能夠切身體會到改革發展帶來的成果。發展為了人民,歸根結底就是要把黨的奮斗目標與之連接,幫助人民實現美好生活,這就是對中國共產黨根本宗旨最好的詮釋。

發展依靠人民。這是群眾史觀對人民之于社會歷史重要性的最精要闡述。社會發展需要依賴人民的力量,這就要求我黨在治國理政的過程中不能忽略人民的主體地位,要學會傾聽人民的意見,鼓勵人民大膽創新,保護好他們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只有如此才能真正做到發展依靠人民。

人民群眾創造了社會財富,有資格參與享受社會財富。習近平總書記認為,國家建設是廣大中國人民共同參與創造的偉大事業,全體人民也理所應當參與到分享這一偉大事業的成果[5]。共享這一概念要求黨做到經濟發展的成果惠及人民,做好公平正義的維護工作。近些年來,我國經濟取得重大成就,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極大的提高,但是在一些領域還存在一些問題,具體表現在收入分配、就業、教育、養老等領域,不公問題仍較為突出。為應對這些問題,需要做好公平正義的維護工作,從而解決好新時代背景下的社會矛盾。

從前往后看,從群眾路線到以人民為中心,本質上都是一脈相承,即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國情不斷融合并不斷清晰以人為本的主線,從而進一步發展馬克思主義,也是其理論在中國的一種新闡釋。群眾史觀的不斷創新,讓其能夠應用到更高的高度和更加廣泛的實踐范圍,展現了馬克思主義歷久彌新的理論特性與生命力,證明其是符合時代要求和適應我國實際情況的好理論,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三、馬克思群眾史觀的現實指導意義

(一)群眾史觀對鞏固中國共產黨的執政地位提供了更有力的依據

在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許多人把利益看得尤其重要,社會出現了各種腐敗現象,許多官員為了自身利益而不顧人民群眾,損害群眾的利益。

有些官員有了官本位思想,認為自己的地位高于群眾,不能為群眾著急的事情而去憂心,也不能幫助群眾解決心中的困擾,產生了遠離群眾的危險,不符合群眾史觀的基本原則。

執政黨必須深刻認識與理解群眾史觀,明白在歷史與社會的進程中,人民群眾所能夠起到的重要作用,始終對人民保持敬畏心態,加強同人民的聯系,重視人民的權益,如此才能得到人民來自內心的擁護與愛戴。中國共產黨的執政理念得益于馬克思群眾史觀的中國化并因此有了堅實的理論基礎。

(二)群眾史觀引導和幫助中國共產黨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

馬克思群眾史觀在在中國傳播后,基于中國的實際而有了全新的創新與發展,形成了中國化的群眾史觀,包括群眾觀點;評判人民核心利益的標準;服務人民的宗旨;確立了黨的價值追求與導向。這既是基于新時代背景下對馬克思主義的繼續創新,也為我黨認識和改造世界提供價值引導。

(三)群眾史觀為當代大學生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了正確的指引

歷史的主體是人民,馬克思的群眾史觀肯定了人民群眾的重要作用,對當代大學生有重要指導意義。當代大學生屬于群眾的一員,要努力發揮自己的作用,為歷史的向前推進貢獻自己的力量,要關心周圍的世界,當好主人翁。大學生也要與人民群眾積極接觸,要從他人那里學習優秀的技能和文化,不斷地豐富和提高自己。群眾史觀對當代大學生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指引作用。

參考文獻:

[1] 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譯局. 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87.

[2]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 建國以來重要文獻選編:第7冊[M]. 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3:201.

[3] 鄧小平. 鄧小平文選第3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4] 習近平. 在紀念毛澤東同志誕辰120周年座談會上的講話[N]. 人民日報,2013-12-27.

[5]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 習近平關于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論述摘編[M]. 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5:44.

(薦稿人:李玉印,四川文理學院校地合作處副處長,副教授)

(責任編輯:鄒宇銘)

猜你喜歡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現實意義
《寡人之于國也》教學設計(第二課時)
儒學視閾下芻議簞食瓢飲的顏回之樂與現實意義
淺析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人的全面發展重要思想的指導意義
傳統文化的“兩重性”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影響及對策
“中國夢”在民族地區醫德教育中的現實意義初探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背景下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新方法
共產國際七大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命題的提出
心靈的旅程
論“教之道, 貴以?!钡默F實意義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