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探討針灸治療中風后偏癱肩痛的臨床療效

2021-02-26 06:16袁文蘋
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 2021年3期
關鍵詞:肩痛偏癱肩關節

袁文蘋

(灌云縣中醫院,江蘇 灌云)

0 引言

中風在現代醫學中是指以患者腦部發生缺血性損傷、出血性損傷等引起的癥狀作為臨床表現的一種疾病,普遍稱為腦卒中或是腦血管意外[1]。此病有著極高的致殘率,多數患者在其中風后3 個月左右會有不同程度的肩痛發生,其中偏癱側的肩關節疼痛以及運動功能受限作為主要的臨床表現[2]。相關研究統計,中風后偏癱肩痛的發病率為15%~70%[3]。中風后發生偏癱性肩痛會使患者肩關節活動受到嚴重影響,若治療不及時合理,極易導致患者肩手關節出現肌肉萎縮以及攣縮的可能,造成不可逆性改變。臨床西醫通常以活血、制動等對癥治療,但臨床療效不理想。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收集整理我院于2019 年1 月至2020 年12 月收治的30例中風后偏癱肩痛患者的臨床資料,將其作為本次研究的對象,根據患者不同的治療方式將30 例中風后偏癱肩痛患者分為觀察組(15 例)與對照組(15 例);對照組患者男性8 例,女性7 例,平均年齡(57.64±4.54)歲;其中9 例腦出血、6 例腦梗死;5 例右側偏癱、10 例左側偏癱。觀察組患者男性9 例,女性6 例,平均年齡(57.49±4.64)歲;其中10 例腦出血、5例腦梗死;6 例右側偏癱、9 例左側偏癱。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對比(P>0.05),符合隨機分組對比研究標準。

1.2 納入與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1)所有患者在入院時均發生患側肩關節疼痛;(2)經相關檢查診斷,所有患者均以確診為腦血管意外,即中風;(3)臨床資料完整。

排除標準:(1)存有肩關節周圍炎病者;(2)存有重要器質性疾病者;(3)存有認知低下、神經疾病者。

1.3 治療方法

給予對照組患者蠟療治療。

給予觀察組患者采用中醫針灸治療,具體為:選取患者患側內關、肩髃、曲池、手三里、三陰交、足三里等主穴進行針灸治療。將所選中的穴位進行消毒后,采用5 cm 的30 號毫針以垂直的方式刺入穴位,行提插捻轉的方法,同時根據患者具體情況采用平補平瀉針刺法。另外,在實施針灸治療時需掌握好針刺的強度,若在針刺時各穴位若感覺有觸電以及麻木的感覺向腳趾或是手指傳導則為佳。針刺時需留針0.5 h,行提插捻轉等方式10 min,每天1 次,5 d 為1 個療程,在持續治療5 d 后休息2 d,持續治療6 個療程。

1.4 觀察指標

對比兩組療效,采用治愈、有效、無效三個維度根據神經功能缺損評分以及視覺模擬評分對患者療效進行評判?;颊呱窠浌δ苋睋p評分減少>90%,肩部疼痛等癥狀消失,患側活動均以恢復正常則為治愈;患者神經功能缺損評分減少89%~60%,肩部疼痛等癥狀均以顯著減輕,患側活動均以恢復正常則為有效;患者神經功能缺損評分減少<60%,肩部疼痛等癥狀均未改善則為無效。治療總有效率= 治愈率+ 有效率。

觀察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神經功能缺損情況以及日常生活活動能力,采用第四屆腦血管學會所制定的功能評分標準對患者治療前后神經功能缺損情況進行評價;采用Barthel 指數評分法對患者治療前后日常生活活動能力進行評價。

1.5 統計學方法

使用SPSS 21.0 軟件分析數據,采用t、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對比兩組療效

觀察組療效率93.33%(14/15)較對照組療效率66.67%(10/15)顯著(P<0.05),見表1。

表1 臨床治療效果比較[n(%)]

2.2 對比兩組患者神經功能缺損以及日常生活活動能力改善情況

治療前,觀察組與對照組患者神經功能、活動能力對比(P>0.05);治療后,觀察組與對照組患者神經功能、活動能力均有改善,但觀察組患者較對照組更優(P<0.05),見表2。

表2 兩組神經功能、活動能力情況比較(±s)

表2 兩組神經功能、活動能力情況比較(±s)

組別 n神經功能缺損情況 日常生活活動能力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 15 24.12±1.83 6.79±1.86 12.57±0.76 26.74±3.94對照組 15 24.09±1.86 9.84±1.93 12.64±0.73 21.48±3.86 t 0.045 4.407 0.257 3.693 P 0.965 0.000 0.799 0.001

3 討論

中風病位在腦,與肝腎密切相關。導致此類疾病的發生主要為機體中氣血逆亂、陰陽失調所導致,肝、腎、脾等臟器被火、痰、風等干擾,使得單側肢體不用、神昏竅閉癥候發生[4]。而在中風后發生偏癱肩痛,其在中醫中屬于“痹證”以及“偏枯”的范疇,因此其發病機制可認為是中風發作后機體中氣滯血瘀、氣血運動不暢所導致的肌膚筋肉缺乏濡養[5]。另外,偏癱肩痛患者多以肩關節活動受限以及肩痛作為主要臨床表現,其中上肢屈肌痙攣的運動方式作為主要癥狀,因此中醫治療多采用疏通經絡、宣暢氣血、調理陰陽作為主要治療方式[6]。

中醫針灸治療能有效的改善患者氣血流暢程度,促使患者機體達到通則不痛的效果。內關作為手厥陰心包經絡穴,針灸其能有效理氣止痛,寧心安神;三陰交作為足三陰經的交匯中樞,對其進行針灸治療,能有效促進經絡中氣血的運行,調節陽實陰虛;針刺足三里則能有效濡養偏癱肌肉以及經絡;肩髃、曲池兩穴均屬于手陽明大腸經,肩髃穴位于肩關節,并與陽蹺脈相交會,故疏經活絡、通利關節的作用甚強,為治療上肢疼痛的要穴,曲池穴位于肘部,具有通經絡,調氣血、祛風濕、利關節、止痹痛之功,善于治療上肢痿痹,同時有著降逆、清熱的功效,促進患側恢復;手三里作為人體腧穴之一,對其進行針刺有著疏經通絡、清腸利腑之功,對治療上肢不遂、手臂無力有著較好的效果。本次研究中,觀察組療效率93.33%(14/15)較對照組療效率66.67%(10/15)顯著(P<0.05);兩組患者神經功能缺損情況以及日常生活活動能力均有所改善,但觀察組更優于對照組(P<0.05);結果表明,中風偏癱肩痛患者通過采用針灸進行治療,有效改善患者神經功能缺損情況以及生活活動能力;猜測為針灸對足三里等穴位進行刺激,調節患者大腦皮層興奮度以及抑制功能,從而激發神經誘導對疼痛癥狀產生反射性改善效果。

綜上所述,中風后偏癱肩痛患者采用中醫針灸治療療效佳,改善患者神經功能、活動能力,具有臨床推廣價值。

猜你喜歡
肩痛偏癱肩關節
觀察臟腑經絡辨證針灸干預對中風偏癱后肩痛患者康復水平的影響
膈肌訓練在腦卒中中促進偏癱康復恢復中的應用
痙攣型偏癱患兒注意力與運動功能的相關性
肩關節習慣性脫位怎么辦?
肩痛≠肩周炎!一起來正確認識肩周炎
不是所有的肩痛都是肩周炎
臨床肩痛病的情況調查
探討腦卒中偏癱患者的早期康復護理效果
如何預防習慣性肩關節脫位?
肩關節置換術后并發感染的研究進展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