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百年扶貧史:中國共產黨扶貧事業的理論源流與實踐探索

2021-03-08 04:35呂小寧
文化學刊 2021年8期
關鍵詞:中國共產黨精準理論

呂小寧

引 言

中國共產黨帶領中華兒女在不同歷史階段開創了不同的扶貧模式,最終實現了消滅絕對貧困的歷史性成就,為全人類反貧困事業做出了巨大理論與實踐貢獻。

一、中國共產黨扶貧事業的理論源流

中國共產黨作為長期堅持以馬克思列寧主義為指導思想的執政黨,中國扶貧事業的理論來源于馬克思、恩格斯和列寧等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的反貧困理論中。

(一)馬克思、恩格斯的扶貧理論

馬克思、恩格斯從鮮明的無產階級視角出發,從深入剖析資本主義制度的本質著手,探求造成貧困問題的根本原因和解決途徑,為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開展武裝斗爭、消滅剝削提供了理論指引。

1.私有制的生產關系是產生貧困的根本原因

馬克思和恩格斯認為,無產階級普遍貧困的現象是資本主義制度運行下的必然結果,只要處于資本主義發展階段,貧困問題就無法得以解決。究其根本,以生產資料私有制為核心的生產關系使得廣大無產階級只能以出賣勞動力的方式屈從于掌握生產資料的資本家,不斷被榨取剩余價值。他們認為,“資本是死勞動,它像吸血鬼一樣,只有吮吸活勞動才有生命,吮吸的活勞動越多,它的生命力就越旺盛”[1],貪婪的生產資料所有者不斷將榨取的剩余價值轉化為資本投入擴大再生產,從而造成持久貧困。

2.推翻私有制、消滅剝削是擺脫貧困的必由之路

馬克思認為,“工人本身,按其概念是貧民,是這種單獨存在的、與物的條件相脫離的能力的化身和承擔者”[2]。在舊的資本主義的生產關系中,無產階級作為不掌握生產資料的勞動者,長期處于赤貧狀態,要想擺脫自身貧困就要推翻資本主義所有制關系,掌握勞動資料,將自身從被剝削的地位中解放出來。并且長期處于被剝削地位的無產階級奮起反抗的決心不斷增強,力量不斷壯大,聯合起來的無產階級將成為推翻私有制、消滅剝削的生力軍。

(二)列寧的扶貧理論

蘇維埃俄國是世界上第一個建立起來的社會主義國家,列寧在堅持馬克思主義反貧困理論的基礎上,又針對蘇維埃俄國擺脫貧困過程中產生的現實問題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理論,為中國的扶貧事業提供了理論指導。

1.社會主義國家扶貧事業具有長期性

在馬克思和恩格斯的設想里,社會主義制度應當在資本主義發展到相當規模的國家通過暴力革命的方式建立。但蘇維埃俄國是在資本主義發展不充分、生產力極度落后的沙皇俄國的基礎上建立的,貧困問題在社會主義制度的蘇維埃俄國仍然存在。面對這一局面,列寧認為“在偉大的政治變革和軍事變革之后,要用很長時間在文化上和經濟上消化他們”[3]。因此,社會主義國家的貧困問題并不會伴隨著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自動消失,仍需要一個較長的時間來解決。

2.社會主義國家扶貧要靠發展生產力

列寧根據蘇維埃俄國社會主義建設過程中的歷史和現實條件,曾認為俄國“生產力還沒有發展到足以實現社會主義的水平”[4]“靠蠻干和突擊,靠機制和毅力,或者任何優良的個人品質都是無濟于事的”[4],俄國想要解決貧困問題僅靠社會主義制度是實現不了的,要想擺脫貧困,就要大力發展社會生產,提高社會生產力水平。在這一思想的指導下,蘇維埃俄國開始實施“新經濟政策”,這大大促進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為社會主義國家解決貧困問題提供了重要借鑒。

二、中國共產黨扶貧事業的實踐探索

任何一種扶貧理論要想發揮現實的指導作用就應該與具體實際相結合,在實踐中予以檢驗,在實踐中予以發展。在科學理論的指導下,中國扶貧事業實現漸進式發展,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呈現出了不同的主題與特點。

(一)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的“革命扶貧”

中國共產黨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以建立農村革命根據地、土地改革為手段穩定政權,以實現改善人民生活的目標。

1.近代以來中國人民深陷貧困原因解碼

縱觀近代以來中國人民深陷貧困的原因,“兩半”社會性質是導致貧困的根本原因。在百余年半殖民地半封建“兩半”社會的影響下,傳統的自給自足小農經濟遭到嚴重破壞,農民基本生活得不到保障。另外,近代以來的中國戰火不斷,國力消耗殆盡是造成貧困的重要原因。清政府統治時期與西方列強簽訂了一系列不平等條約,搜刮民脂民膏成為賠償西方列強的主要來源??谷諔馉幈l后,國家財產損失和戰爭消耗數千億美元,社會經濟遭到毀滅式破壞,廣大中國人民深陷苦難之中。

2.武裝斗爭成為扶貧事業的首要前提

在當時的社會環境下,失業問題十分突出,貧困成為社會的普遍現象。毛澤東曾指出,“失業問題即吃飯問題,完全是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和國民黨反動政府的殘酷無情的壓迫和剝削的結果?!盵5]要想解決中國社會普遍貧困的問題,最緊要的就是推翻“三座大山”,而只有將武裝斗爭在中國革命的過程中一以貫之,才能使推翻“三座大山”成為可能,才能使解決貧困問題成為可能。因此,武裝斗爭成為中國共產黨帶領廣大中國人民開展扶貧事業的首要前提。

3.根據地建設和土地革命成為黨領導人民扶貧的主線

第一次國內大革命失敗后,中國共產黨開始在江西、福建等地的農村革命根據地開展土地革命。一方面,沒收地主土地分給農民,將延續千年的封建土地所有制變為農民土地所有制。另一方面,肅清地主財產,將生產資料分給農民,使農民可以自發組織起農業生產。此外,中國共產黨號召黨員干部和戰士參與到農業生產中去,幫助分散的農戶進行聯合生產以提高生產效率。開展土地革命改善了革命根據地群眾的生活水平,貧困問題在農村革命根據地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緩解。

(二)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的“工業扶貧”

新中國成立后,中國共產黨從領導革命轉向領導國家建設。面對國家千瘡百孔、百廢待興的局面,中國共產黨以發展國家工業作為振興經濟的主要手段。

1.新中國的成立使扶貧事業煥然一新

由于長期的戰爭消耗,剛成立的新中國國弱民貧,人民溫飽仍得不到妥善解決。此外,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對新中國實施經濟封鎖,新中國經濟發展困難重重。但新中國的成立仍是中國扶貧事業的重要轉折點。一方面,新中國成立意味著“兩半”社會性質的終結,制約中國消滅貧困的制度性因素已不復存在;另一方面,新中國成立意味著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武裝起來的中國共產黨已全面奪取政權,在具有優秀品質和優良品格的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中國扶貧事業的面貌煥然一新。

2.“三大改造”是扶貧事業的關鍵一步

建國后,以毛澤東為核心的黨中央認為要想帶領全國人民擺脫貧困就必須進行社會主義革命,摧毀舊的落后的生產關系。毛澤東認為建立起社會主義生產關系“必然使生產力大大地獲得解放,這樣就為大大地發展工業和農業的生產創造了社會條件”[6]。由此,黨領導廣大人民群眾開始了轟轟烈烈的社會主義革命,建立起社會主義制度,解決貧困問題的制度性條件已經具備。同時,“三大改造”為我國第一個五年計劃的順利推進創造了有利條件,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勢頭迅猛。

3.社會主義工業化建設成為扶貧事業主抓手

我國作為傳統的農業國,工業基礎十分薄弱,而我國農業生產的水平和技術也遠遠落后于發達國家,農業產生的經濟效益極低。如果產業結構得不到有效改善,國家經濟將長期萎靡。黨中央通過分析國內經濟發展條件并借鑒蘇聯經驗,提出過渡時期總路線,決定走工業化發展道路。在總路線的指導下,“一五”計劃順利完成,國家工業體系初具規模,經濟得到一定程度發展。推動社會主義工業化建設成為我國在特定歷史時期促進經濟社會發展,改善人民生活水平的主抓手。

(三)改革開放后的“體制扶貧”

進入改革開放時期,以鄧小平同志為核心的第二代領導集體探索以發展生產力為基礎的漸進脫貧模式,逐步形成以體制和制度為主導的扶貧體系。

1.“聯產承包”體制奠定扶貧基礎

1978年,我國經濟社會改革從農村地區開始推進,鄧小平同志對此作出解釋,“農民沒有擺脫貧困,就是我國沒有擺脫貧困”[7]。次年,“包干到戶”模式出現并發展迅速,聯產承包責任制在全國農村范圍內廣泛推行?!奥摦a承包”體制使農民生產積極性得到提高的同時帶動了農民收入增長,據統計,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從133.6元增長到397.6元[8]。農業的蓬勃發展不僅為其他產業實施經濟改革打下了基礎,更為我國扶貧事業的格局奠定了基礎。

2.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攻克發展難題

新中國成立后,我國長期實施計劃經濟體制,在特定歷史時期對保證國計民生發揮了重要作用。但客觀上計劃經濟體制也成為進一步發展生產力和提振經濟活力的羈絆。因此,鄧小平同志指出,“應該把計劃經濟和市場經濟結合起來,這樣就能進一步解放生產力,加速生產力的發展?!盵9]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一方面有效優化了資源配置過程,貧困地區通過國家扶持建立起支柱性產業,帶動數百萬貧困人口實現脫貧致富。據統計,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確立的過程中,我國絕對貧困人口從2.5億人下降到1.25億人[10]。

3.組織化扶貧工作體制建立提供重要保障

“聯產承包”體制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收效顯著,為我國建立組織化扶貧工作體制準備了條件。從成立“貧困地區經濟開發領導小組”到組建“國務院扶貧開發領導小組”再到設立“國務院扶貧辦”,我國逐步建立起相對完備的組織化扶貧工作體制,黨領導的扶貧事業實現了向有計劃性、有組織性的深刻轉變。組織化扶貧體制的建立是黨領導扶貧工作的過程中確保扶貧政策更加合理、資源調配更加迅速、責任主體更加明晰的重要保障。

(四)十八大以來的“精準扶貧”

十八大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中國共產黨以“精準”為策略,將歷經九十余載的扶貧事業推進到消滅絕對貧困的決勝階段。

1.“精準到戶”成為扶貧事業新方案

新時代給中國各項事業提出了新命題,面對新形勢,扶貧事業需要新方案。習近平同志創新性地提出“精準扶貧”的思想,他指出,新時代扶貧“貴在精準、重在精準,成敗之舉在于精準”[11]。所謂精準扶貧,就是要對廣大尚處于貧困狀態的人口實施精準化管理,對全社會調動的扶貧資源進行精準化配置,真正實現“對癥下藥”。經過實踐證明,“精準到戶”的扶貧方案是適合我國國情的好方案,“精準扶貧”的理論是黨的百年扶貧史中奪取消滅絕對貧困偉大勝利的重要法寶。

2.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凝聚全國力量

任何先進的理論必須運用到實踐中才能發揮出現實的力量,“精準扶貧”的理論必須依靠中國人民運用到脫貧攻堅的偉大實踐中。2015年,中共中央政治局審議通過《關于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決定》,數千萬黨員投入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習近平同志更是要求各級領導干部“要層層簽訂脫貧攻堅責任書、立下軍令狀”[12]。在這場戰役中,300多萬名第一書記和駐村干部,同近200萬名鄉鎮干部和數百萬村干部一道奮斗在扶貧一線[13]2,全國無數社會團體和個人為脫貧攻堅貢獻著力量。

3.解決相對貧困是百年扶貧史的全新起點

脫貧攻堅取得勝利,絕對貧困問題在當今中國得到解決,但制約實現共同富裕的相對貧困問題仍然突出,并且這一問題具有長期性和復雜性。正如習近平同志指出,“脫貧摘帽不是重點,而是新生活、新奮斗的起點”“實現人的全面發展和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仍然任重道遠”[13]。中國共產黨已站在全新起點,在鞏固脫貧攻堅成果的基礎上實現與鄉村振興戰略的有效銜接、縮小城鄉差距、減小收入分化、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實現共同富裕成為時代賦予中國共產黨的新任務。

百年黨史,是一部百年扶貧史。中國共產黨的百年歷程中,帶領全體中華兒女擺脫貧困是貫穿始終、濃墨重彩的一個重要篇章。無論面臨什么樣的困境,無論處于哪一發展階段,無論采用哪一種扶貧模式,中國共產黨都將擺脫貧困視為貫徹初心和使命的重要抓手。這一方面體現了中國共產黨在領導我國革命事業的過程中始終把扶貧工作放在顯著的位置,彰顯了中國共產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和“以人民為中心”的根本宗旨和重要思想。另一方面體現了中國共產黨在不同的歷史時期都能因地制宜、因時利導、因勢利導,把我國的扶貧事業向前推進。無論是從理論還是實踐進程來看,中國共產黨帶領全國人民擺脫貧困,最終實現脫貧攻堅偉大任務都盡顯了黨的扶貧理論與實踐所特有的中國智慧。具體來講,是將扶貧理論與中國現實國情相結合的智慧,創造了人類歷史上減貧的偉大奇跡。

猜你喜歡
中國共產黨精準理論
《慶祝中國共產黨百年華誕》
堅持理論創新
神秘的混沌理論
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頌
中國共產黨何以擁有強大的群眾組織力?
中國共產黨100歲啦
理論創新 引領百年
精準防返貧,才能穩脫貧
相關于撓理論的Baer模
精準的打鐵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