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黨建引領鄉村文化和旅游發展路徑探索
——以福建省壽寧縣下黨鄉為例

2021-03-08 04:35周道棉
文化學刊 2021年8期
關鍵詞:文旅黨組織基層

周道棉

引 言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而后《國家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以及《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意見》等權威性指導文件接連發布,對新發展階段優先發展農業農村、全面推進鄉村振興作出了總體部署。2021年2月,國家鄉村振興局正式掛牌。作為我國重大決策部署,鄉村振興戰略是新時代解決“三農”問題的總抓手。其中,“五個振興”的科學論斷指出:要以鄉村產業振興、鄉村人才振興、鄉村文化振興、鄉村生態振興、鄉村組織振興為目標。其中鄉村文化振興貫穿了鄉村振興的方方面面,是鄉村振興的“根”與“魂”,鄉村組織振興則是鄉村振興的引擎,起著“推進器”和“動力源”的作用。以鄉村組織振興引領鄉村文化振興,能夠有效產生內生動力,帶動鄉村五大振興協同發展。

一、基層黨建:鄉村文旅發展的保障性工程

(一)黨建引領文旅發展契合新時代黨的使命與責任

“東西南北中,黨是領導一切的”。在鄉村發展的過程中,必須堅持黨對一切工作的領導,要通過黨建發揮黨的領導核心作用,在文化層面,亦是如此。許多學者指出,鄉村文化和旅游的發展,必須培育鄉村文化的內生動力[1]?;鶎狱h組織具有貼近鄉村生活、鄉村人民的的特點,承擔著發掘和培育鄉村文旅發展動力源的天然使命。另一方面,21世紀的鄉村文化和旅游融合,必須要繼續堅持馬克思主義文化理論,推進馬克思主義文化理論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鄉村文化發展需要科學理論的指導,這一重擔責無旁貸地落到了基層黨組織的肩上。通過加強基層黨建,提升基層黨組織和人民群眾的理論思想水平,提高組織力,推進黨的基層組織設置和活動方式創新,引導廣大黨員發揮先鋒模范作用,擴大黨內基層民主,最終為鄉村文旅發展注入理論指引。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實現偉大夢想,必須建設偉大工程。這個偉大工程就是我們黨正在深入推進的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p>

(二)基層黨組織能夠打通文化和旅游政策落實的“最后一公里”

鄉村組織振興,就是要打造堅強的農村基層黨組織,鍛煉干部人才隊伍,發揮群眾主體作用,以組織的振興引領鄉村振興。其中,建設好千千萬萬支農村基層黨組織是重中之重。我國有9000多萬黨員,460多萬個基層黨組織,每個基層黨組織“戰斗堡壘”作用的發揮是鄉村振興的堅實基礎??梢哉f,中國共產黨的執政基礎在基層,基層黨組織是貫徹落實黨中央決策部署的“最后一公里”。當前我國公共文化服務在日益空心化的鄉村面臨著嚴重的供需不匹配的問題,基層文化機構漸漸“空轉”[2]。由于信息不對稱等原因,我國許多農村文化活動參與的頻次較低、質量較差,隨著城鄉二元結構帶來的影響不斷加劇,針對基層文化建設政策難以落到實處,文化建設“格式化”要求基層必須轉變機制,健全需求表達機制和保障機制,拯救被邊緣化的優秀傳統文化。

(三)加強基層黨建為鄉村提供精神文明保障

基層黨建是鄉村精神文明建設的破題手段。當前我國農村處于多重復合過渡轉型的社會,新舊思想交替,新舊文化沖突,一些農村地區的部分群體還未形成現代性的生產習慣、思想習慣、生活習慣,許多封建陳規陋習、迷信思想、宗教觀念充斥。與此同時,在市場經濟的沖擊下,享樂主義、利己主義、拜金主義等不良思潮也在農村地區萌發[3]。隨著文旅融合的不斷深入,在保持自然風貌的前提下,迫切需要打造一個人文環境良好、精神文明富足的農村社會來提升鄉村的精神風貌。因此必須以基層黨組織為紐帶,通過各式各樣的黨建與精神文明建設活動,提倡積極向善的鄉村文化,引導農民群眾的價值觀念、生活方式發生轉變,培育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煥發鄉村文明新氣象。

二、下黨鄉的黨建,文旅融合發展之路

下黨鄉位于福建省寧德市壽寧縣西部,距離縣城43公里。下黨鄉曾是市級扶貧開發重點鄉,素有“壽寧縣的西伯利亞”之稱。在1988年1月下黨鄉掛牌成立時,下黨鄉是全省唯一的“五無鄉”(無公路、無自來水、無電燈照明、無財政收入、無政府辦公場所),由于基礎設施建設極度落后,當時的群眾有“三怕”,一怕患急病、二怕養大豬,三怕買化肥。但地處偏僻的下黨鄉同樣也獲得了得天獨厚的旅游資源,這里氣候優越,降水豐沛,是壽寧三大林區之一,森林覆蓋率81%。近年來,下黨鄉深入學習貫徹黨和國家領導人重要講話精神,牢記囑托、感恩奮進,大力弘揚“滴水穿石、久久為功、苦干實干”精神,把用心用情講好“下黨的故事”貫穿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各方面、全過程,明確提出走文旅融合型高質量發展路子,深入推進理念融合、業態融合、品牌融合、市場融合、服務融合,在加快文旅融合發展上先行一步、更深一層。先后獲評“第三批中國傳統村落”“全國旅游扶貧試點村”“中國歷史文化名村”“全國鄉村旅游重點村”“中國美麗休閑鄉村”“福建省四星級鄉村旅游特色村”“寧德市十佳旅游特色村”等榮譽。2021年,下黨鄉入選國家文化和旅游部推出的“建黨百年紅色旅游百條精品線路”推介。

20世紀80年代,下黨鄉人均年收入不到200元,生產生活條件十分艱苦。在開展脫貧攻堅戰以來,下黨鄉黨委通過堅持黨建引領,因地制宜發展文化和旅游業,走出了一條具有閩東特色的鄉村振興之路。2015年,下黨鄉作為福建省委黨校黨性教育教學基地正式授牌,開始承接廳級、處級、科級和各類黨組織培訓班的培訓工作。通過紅色旅游與干部教育的融合發展,2020年,下黨鄉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了17 289元,10個行政村村集體經濟收入達10萬元以上,年接待游客和學員20多萬人次,這個數字,甚至超過了在疫情影響之前的2019年。作為紅色旅游發展鄉村的典型,下黨鄉始終以講好自身特色的“下黨故事”為主線,大力發展“清新福建、難忘下黨”主題鄉村游,致力打造黨性教育學習小鎮,走出了一條紅色旅游助力脫貧、促進鄉村振興的道路,成為引領壽寧縣全域旅游發展、加快鄉村振興的重要引擎。

三、下黨鄉黨建+文旅融合發展的創新實踐剖析

鄉村振興是一項龐雜的社會系統工程,在資源有限的前提下,需要借助創新性手段,實現由點及面的突破。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在鄉村振興文旅發展中具有基礎性價值,壯大鄉村振興組織力量,是重塑權威與公信的保障,是促進鄉村振興主體參與的粘合劑。通過實踐創新,以組織整合為基點,文化和旅游發展為手段和目標,實現主體參與、資源整合與思想解放,能夠帶動鄉村實現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目標,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下黨鄉的實踐創新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

(一)組織創新

豐富的組織方式和強大的組織能力是中國共產黨得以帶領人民群眾攻堅克難的重要法寶,良好的組織創新機制能夠形成良好的目標、方法和線路,基層黨組織的力量和能力決定了其在鄉村戰略規劃中的宏觀謀劃能力和微觀落實能力,這要求基層黨組織不僅要真正做到把人民的利益放在心頭,切實代表廣大農民的利益,還要不斷地進行組織創新和自我能力的提高。下黨鄉通過深化五個“黨建為民平臺”(感恩教育暖民心、廊橋夜話聽民聲、鄉村課堂扶民智、產業振興助民富、村規民約轉民風),形成了推動文旅融合發展強大的組織力、動員力和號召力。

首先,下黨鄉實施“領雁工程”,即把工作能力強、有一定經濟頭腦、熱心為群眾辦事的黨員培養為村級后備力量,把致富、帶富能力強的群眾培養成黨員,充實鄉村振興一線工作力量,讓群眾有了主心骨,發展有了引路人。其次,探索村民自治,組建如義務消防隊、調解工作室、村民理事會、村民監事會等民間自治組織,發動更多農民群眾直接參與人居環境整治、項目建設、脫貧減災、抗洪搶險、糾紛調解等工作,帶著感情參與鄉村治理。在產業園項目征地中,僅用3天時間,完成征地74.05畝,遷移墳墓16座,創下了新的“下黨速度”。端午節期間,村民自發組織包粽子,送給下黨項目一線的建設者,體現了濃厚的感恩情懷。三是參與鄉村振興聯盟,積極參與周邊4縣15個鄉鎮組建的鄉村振興閩浙邊界聯盟,通過黨建、森林防火、旅游路線等共建,實現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密切合作、共同崛起,促進閩浙邊界的綠水青山和紅色精神文化相輔相成、相得益彰。在聯盟鄉鎮的促進下,下黨村與蓉中村、舉水鄉月山村達成共建,實現支部、黨員結對共建,旅游產品、資源共享。

此外,鄉村組織的振興需要人才,基層黨組織不僅要摸清轄區內人才數量、類型和結構,還應該積極做好外來人才的引進工作。當前日益空心化的鄉村面臨大量青壯年人口流失的困境,如何培養一支懂文化、會經營、愛農村的人才隊伍十分重要。下黨鄉通過多樣活動傳播故事,多種方法深入了解群眾,形成了外出人才愿意歸來,專家人才愿意進來,本土人才愿意留下來的“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的良性局面。

(二)融合手段創新

文化和旅游融合,在本質上就是旅游者個體借助文化和旅游載體,參與創造文化旅游體裁的過程,是文化旅游主體與作為象征意義(符號)系統的文化旅游裝置(客體)通過個體文旅消費行為進行創造、轉化和連接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借助于個體的文旅消費,實現了促進文化認同的作用[4]。文化和旅游體裁構成了區域的文化標識,是區域文化形象傳播的重要媒介,是文化認同塑造的內核。借助于基層黨建+紅色文化+旅游的深度融合,下黨鄉探索出了一條全新的融合之路。

首先,黨建與旅游融合。下黨鄉以傳承弘揚好思想好傳統好作風為主線,以講好“下黨故事”為抓手,掛牌成立了福建省委黨校、省行政學院黨性教育教學基地,借助黨的作風建設展示基地、群眾路線教育基地、擺脫貧困實踐基地“三個基地”資源優勢,精心設計“五個一”學習主題,即實施重走一段路、重溫一段歷史、上好一堂黨課、舉辦一個儀式、夜談一次心得,為全國各地黨校學員和黨組織活動提供深刻、現實、生動的學習體驗,以此催生了一批民宿、農家樂。2019年,累計接待游客18.3萬人次,承接黨校學員926批次3.6萬人,帶動民宿17家、農家樂9家,實現群眾在家就業300多人。其次,地方紅色故事與旅游融合。旅游開發中的“注意力”資源開始越來越受到重視,這要求旅游開發應該更多注入文化元素,去除“散”“小”“弱”的分散式景點,以打造旅游新地標為宗旨。下黨鄉通過注入紅色文化資源,以打造紅色旅游新地標為契機,把每一個下黨的故事、元素、符號注入每一個業態、每一家農戶、每一寸土地,以點串線,構系統、造氛圍,讓人們循著故事來、帶著故事走。最后,文化新業態與旅游融合。通過出臺《下黨鄉促進旅游業態加快發展十一條措施(試行)》,每年從縣域產業發展、鄉村振興發展等基金中統籌劃撥100萬元作為發展旅游業態專項資金,重新規劃建設“下鄉的味道”一條街商鋪以及古村文旅業態,新增“難忘下黨研學合作社”、八大干、山中珍菌、烏迷小叢林、廊橋技藝等一批更高質量、更顯文化的新業態,不斷提升旅游吸引力和體驗感。借助全國首個“可視化扶貧定制茶園”,得到中央電視總臺、人民日報、新華社等主流媒體的深度報道,形成茶文化品牌和旅游品牌的相互帶動,互濟互恰,從而提升影響力。

(三)產業發展模式創新

在鄉村振興的實踐過程中,不同村落由于資源稟賦的不同,宜根據自身優勢采取不同的發展模式,同時積極擁抱數字互聯網時代的新機遇。下黨鄉能夠抓住旅游產業,并且成功拓寬其產業鏈,離不開基層黨支部的領導。下黨鄉在每個合作社成立了黨支部,大力推廣“公司+合作社+農戶”經營模式,實現將黨支部建在了產業鏈上,充分發揮黨建引領作用,創新“只賣茶園不賣茶”扶貧模式,植入“消費扶貧”理念,充分發揮黨員干部先鋒模范帶動作用,帶動貧困戶加入“定制茶園”、民宿等產業,實現了文化旅游產業“食住行游購娛”全保障,有效引導群眾發展特色產業,促進群眾實現家門口就業、增產增收。為了進一步擴大文化旅游品牌影響力,下黨鄉駐村干部還發揮優勢,通過品牌建設,營銷提升,互聯網+等手段,云商城、微信公眾號等平臺,并引入南開大學“農夢成真”銷售團隊和廣州、南京等地專業互聯網營銷團隊,幫助蓉黨合作社建立了微信銷售平臺。走出了一條黨建引領文化旅游扶貧、帶動鄉村產業深度融合的振興之路。

四、經驗和啟示

(一)文旅融合能夠激活鄉村內生動力

在鄉村社會發展過程中,文化是最容易被忽視的建設內容[5]。激活鄉村振興內生活力是實現鄉村振興的題中之意和最終進路,而從廣義的文化內涵來說,鄉村振興的內生動力源自于鄉村文化振興。鄉村文化振興體現的是一種“德治”的力量,通過鄉風、家風、民風的培育,建設農村思想文化陣地,切實轉變村民的參與觀念和集體意識,能夠傳承和發揚農村優秀傳統文化,將鄉村發展的諸多問題“柔化”處理,培育和引導鄉村社會發展的自主性和內生性,形成一種治理的理念,這既是社會主義文明鄉村發展的最終指向,也是鄉村振興的必然目標。

(二)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火車頭”作用

下黨鄉黨建+文旅發展之路的成功證明,基層黨組織作為“火車頭”,能夠在鄉村振興的方方面面起領頭作用。而通過黨建引領發展文旅產業,可以有效帶動區域產業、人才、社會、生態發展,能夠匯聚鄉村振興力量[6]。在鄉村振興實踐中,由于基層黨組織的意圖與能力會影響國家戰略的推進效果,且基層黨組織面臨的挑戰十分復雜,必須建立一套完善的合作制度、責任制度、組織制度和激勵制度,對遇到的問題與成功經驗進行常態化的歸納、討論、完善與推廣,使基層黨組織能夠更好地承擔新時代黨的使命與責任[7]。

(三)黨建+文旅需要多元主體參與

從功能主義文化論出發,作為一種日常生活方式的鄉村文化,其振興離不開文化的主體[8]。要建立健全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的現代鄉村社會治理體系,必須充分調動各參與主體的積極性和參與度,發揮村民自治的基礎和核心作用,最終做到基層黨組織、村民自治組織和社會組織的有機結合[3]。因此首先要引導農民群眾積極參與到鄉村的治理中來,將“治理鄉村文化”轉變為“鄉村文化治理”。其次,要發揮農村基層黨組織的作用,使其充分融合進鄉村治理體系之中,基層黨組織要做到能夠上“頂天”下“立地”,充分起到上下協調、左右聯動的作用。最后,社會組織、企事業單位也應積極做出貢獻。如黨校作為干部培訓、思想引領、理論建設的陣地,能夠為為基層黨組織提供科學的理論指引,幫助基層打破傳統工作方式與學習方式,提升基層黨員干部的思想站位和政治覺悟,激發基層黨建工作效能。

猜你喜歡
文旅黨組織基層
基層為何總是栽同樣的跟頭?
乘風破浪的日照文旅
清華黨組織公開
文旅融合,從無到無限大
基層在線
以提升組織力為抓手建設全面過硬的國企黨組織
基層治理如何避免“空轉”
安東:東方的幽靜文旅之鄉
加強基層黨組織建設的思考和實踐
文旅照明的興起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