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哲學系統的價值契合看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中國化

2021-03-08 04:35董琳利
文化學刊 2021年8期
關鍵詞:馬克思理想哲學

田 柳 董琳利

引 言

考察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中國化,必須回答的一個問題就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為什么能夠中國化?畢竟馬克思主義哲學是在典型的西方文化環境中形成的,具有西方社會特有的歷史背景、階級基礎與理論淵源。對于傳統的中國文化而言,它“確確實實是一種異體文化”。[1]馮友蘭在《中國哲學史》緒論中談到,自古哲學有兩大系統:一是形式上的系統,即哲學的邏輯與體系;二是實質上的系統,即哲學的要義與精神[2]。如果單就哲學的形式系統看來,各個民族、國家與地區的哲學無一相通,更遑論契合傳承。因此探討馬克思主義哲學何以能夠中國化,必然要從哲學的實質系統出發,尋找兩大哲學系統在精神價值上的共通之處。任何哲學的核心要義和精神總是指向一定的時代主題,并且以一定的理想價值為導向。例如,西方傳統哲學探討世界從何而來,而中國傳統哲學追求人的實現。因此追尋馬克思主義哲學與中國傳統哲學的價值契合性,從價值取向出發不失為一條可行之途。

一、注重人事的現實主義價值取向

從哲學關心的對象來看,馬克思主義哲學與中國傳統哲學都非常注重現實人事。在古希臘哲學中,從早期的四大學派到古典三杰,哲學家們投注了大量的精力在人以外的自然世界,追尋的是超驗的“神”或者本體。中世紀哲學之后的近代西方哲學實現了從本體論向認識論的轉向,雖然將人納入到了哲學的考察范圍之內,但其對人的認識是抽象的,并未能解決人與世界的二分?!霸趤喞锸慷嗟掳选嬖诘拇嬖凇幎椤谝徽軐W’的理論主題后,到了黑格爾這里完成了一次形而上學的大循環?!盵3]而人與世界的現實價值只有到了馬克思主義哲學中才得到了完整統一。

馬克思對現實價值的專注主要體現在以下層面。首先,馬克思關懷的世界是現實的屬人的世界。馬克思主義哲學關注的對象與問題不是人以外的世界與超經驗的問題,而是專注于屬人的世界。馬克思主義哲學體系,尤其是其歷史唯物主義,是對人類以及人類社會運行規律的探索。其次,馬克思關懷的“人”是現實生活中的人。馬克思主義哲學討論的本體是現實生活中的活生生的人,而不是某種先驗的“神”或者“上帝”;馬克思主義哲學認為人作為本體存在是一種歷史的、實踐的、現實的存在。最為重要的是馬克思主義哲學將實踐視為人的存在方式,從實踐出發來解釋人與世界的關系,因此始終重點關注人以及人類社會的現實生活與歷史命運?!鞍讶说氖澜绾腿说年P系還給人自己”[4]體現了馬克思關于人類社會、人類歷史以及人類自由的論述都是以人事的現實主義價值為導向的。最后,馬克思主義哲學追求的人的幸福必須是人的現實幸福。馬克思批判宗教帶給人的是“虛幻幸?!?,而真正的幸福是“人民的現實幸?!?。[4]在此,馬克思將宗教驅逐出人的幸福。幸?!安皇莾H指人的直觀感覺或心理感受”,因此幸福并不等于伊壁鳩魯學派所說的“快樂”,更為重要的是“人的本質的實現狀況”。[5]所以,幸福并不是超歷史與超社會的體驗,而在一定的歷史階段與社會關系中對人的根本價值的實現。

中國傳統哲學在現實主義價值取向上與馬克思主義哲學具有相似性,都對經驗人事與社會人生投注了極大的關注??鬃又v:“務民之義,敬鬼神而遠之?!?《論語·雍也》)由孔子始,中國傳統價值觀就具有了注重社會人事而不談超驗對象的傾向。此后的歷代哲學家都不太講神性邏輯和神本價值:孟子強調“黎民不饑不寒”(《孟子·梁惠王上》),其民本思想集中體現了儒家關注社會民生的價值取向;“圣人成能,人謀鬼謀,百姓與能”(《易傳·系辭下》),也強調圣人要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帶領百姓,共同建立一個理想的社會;墨子“兼愛”,提出“興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弊”(《墨子·兼愛下》),胡適將他的理論稱為實利主義,正是看到了墨子對社會公共利益的維護、對現實人事利益的追求。

不可否認,中國傳統哲學關注人的尊嚴、注重人的價值是以承認階級秩序為前提的。[1]但是中國傳統哲學與馬克思主義哲學一樣,都對現實主義的價值投注了極大的關注??梢哉f,正是由于馬克思主義哲學在價值對象上關注現實的世界、注重現實的人、追求人的現實幸福,才使其能夠在中國傳統的土壤上落地生根。

二、群體本位的整體主義價值取向

從哲學體現的價值主體來看,馬克思主義哲學與中國傳統哲學都從人的社會性出發,將社會整體的利益視為至高無上的。這與西方啟蒙運動中誕生的個人主義具有顯著差異。個人主義過分強調的個體價值本位,卻[2]造成了個人與社會的二分。個人主義所討論的個人的尊嚴、價值和自由權利都是脫離了社會關系的抽象價值,離開社會的個人自由是不可能的。

馬克思主義哲學認為人作為價值主體并非一個個體概念,而是指社會整體的人,他將個人價值放回到社會歷史中進行考察?!爸挥性诠餐w中才有可能有個人自由?!盵6]因為人是社會的存在物,人的自由價值自然只能在社會中體現并實現,所以社會的利益優先于個人利益,因此馬克思將社會集體視為最重要的價值主體。高揚集體主義體現的是一種整體主義的價值取向。要理解馬克思整體主義的價值取向,必須先厘清“集體”這一概念。簡單來講,人本身的社會屬性決定人的最高價值,即自由的實現也必須要在社會關系中進行,在這一社會關系中每一個人都共同追求著自由,所以他們是自由人的聯合體。而除了這一目的之外,其他一切的制度設計都是保障自由實現的手段。這就是馬克思所說的“真實的集體”。從集體的概念我們可以看出馬克思對于價值主體的規定:作為價值主體的人并非獨立的個人,它是由無數個人組成的一個群體;但作為價值主體的人又并非一個簡單的群體,而是具有共同的自由目標的全體人類。因此,有人說馬克思對價值的判定是一個逐步發展的過程,“從重視個人的價值到無產階級的價值,再到人民和人類價值”。[7]雖然馬克思代表無產階級尖銳地批判資產階級的剝削,但是他的終極的追求是全人類的解放,關注的價值主體也是人類整體。

中國傳統哲學在價值主體上與馬克思主義哲學一致,其“尚公”[8]的倫理精神恰恰體現了群體本位的整體主義的價值取向。中國先哲也認識到了人的社會性:荀子說,人的力氣比不上牛馬,但牛馬卻能為人所用,這是因為“人能群”(《荀子·王制》)。人的社會性決定任何人都不能離開社會獨立存在,因此,中國哲學家們普遍認同社會的整體利益高于個體的利益,個人之“私”應該服從整體之“公”?!肮币卜Q“公義”,“私”即為“私利”。中國哲學對整體主義價值的強調也在歷代思想家的“義利之辨”中得到集中凸顯。雖然其中也有思想家強調個人利益的正當性,但是他們都認同個人利益應當服從國家人民之大義。誠然,中國傳統的“尚公”精神與馬克思的集體主義所指向的價值主體是不完全相同的:馬克思主義的集體是指人的“自由聯合體”,是關懷全人類的整體主義;而中國古代的“公”則是以民族國家為主體的整體主義。就內涵而言,馬克思的集體主義似乎要比中國傳統的尚公精神更加進步、更加高級。但是對于今人所處的這個時代而言,二者的彼此揚棄則是必須的:一方面,馬克思理想的集體是共產主義高級階段才能實現的,而對于目前來講,理想的集體固然是價值追求的終極目標,但現實的集體才更具有普遍性價值;另一方面,中國傳統意義上的整體所具有階級性是必須拋棄的,但是它所具有的民族性與國家性則具有時代適用性。

三、自由世界的理想主義價值取向

從哲學承擔的價值使命來看,馬克思主義哲學與中國傳統哲學都包含著理想主義的價值追求:哲學的任務不僅僅是揭示現實世界的矛盾,還承擔著指明通向理想世界道路的使命。上面,我們探討了馬克思主義哲學與中國傳統哲學在價值目標上的互補性:馬克思主義哲學在價值取向上更具理想性,而中國傳統哲學則更多地體現了保守性。但這一區別僅是就現實價值而言的,從理想價值來看,兩大哲學系統所包含的人類終極理想在一定程度上是契合的。

馬克思的理想世界是“建立在個人全面發展和他們共同的社會生產能力成為他們的社會財富這一基礎上的自由個性”[4]的共產主義社會。在共產主義社會中,人們不再停留在對物質生活的滿足,而是追求更高的科學文化水平與道德覺悟?!懊總€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盵4]因此,在馬克思那里,“自由世界”的含義是指人的社會性與個性協調發展的世界,個人的自由與社會的公正充分得到尊重與實現。但現實是人類進入資本主義社會以來,雇傭勞動造成了人的異化,使人不能獲得自由。因此,馬克思將實現全人類的解放作為哲學必須承擔的價值使命。共產主義集中體現了馬克思主義哲學對人類終極理想的描畫,是人類價值的最高體現,也是人類尊嚴的終極表達?!白杂墒钦_認識必然性基礎上的意志自覺自愿與行為自主自立?!盵9]因此,馬克思對自由世界的描述包括三個層面:一是物質世界的自足,二是意識領域的自覺,三是實踐活動的自主。一定程度上,馬克思的自由世界是以人類為中心的世界,極其突出人類對自由世界的使命感。

在中國傳統哲學中也有自由世界的存在。老子的自由世界是一種“小國寡民”的樸素生活狀態:人們對自身的衣食感到滿足,安居樂俗,人與人之間的心靈保持互不侵擾,百姓回歸到自然自足、質樸善良的本真狀態??鬃拥淖杂墒澜缡恰按笸鄙鐣荷鐣M織“選賢與能”,人際相處“講信修睦”,人情關懷“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禮記·禮運》),“天下為公”是一種秩序井然而又溫情脈脈的狀態。孟子的自由世界是通過“仁政”實現的“王道樂土”:“養生喪死無憾”(《孟子·梁惠王上》)總結的是人民生活安居樂業、倫理和諧有序的圖景。張載則從道德境界的層面闡發了他“民胞物與”的理想社會:“民吾同胞,物吾與也?!?《正蒙·乾稱》)凸顯了天下一家、平等互愛的人情關懷。雖然歷代先賢所提出的理想社會是不同的概念,但他們所勾畫的人類自由世界都具有以下內容:一是人與自然之間和氣致祥的相互成全,二是人與人之間彼此相得的溫情關懷。

就自由世界的表現形式來講,馬克思主義哲學與中國傳統哲學的指向具有很大區別:共產主義社會是在社會經濟基礎上闡發的,是物質性的理想;而中國傳統的理想社會是從社會倫理意義上闡發的,是道德上的理想。但是,兩大哲學系統所指向的終極價值具有一定的相似性。第一,以人為價值尺度。馬克思的“自由世界”要求人自由而全面的發展,自由世界衡量標準是人的自我實現;而中國傳統理想社會的實現總是集中表現為人的幸福生活,自給自足、人際和睦、平等互愛。第二,強調人的作為與歷史使命。馬克思認為人的自由解放是人自己解放自己,人對自身異化的揚棄是人自由選擇的必然使命??孔约旱呐θ祟惒拍塬@得真正的自由解放。中國傳統哲學講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也強調人的作為在建立理想社會中的積極作用。張載的“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在強調人的自覺作為的同時,將人的歷史使命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由上,雖然中國傳統哲學所追求的理想社會體現了一定的階級局限,并且具有很大程度的空想性,但是其理想世界所體現的某些價值取向仍然具有普遍意義[3]。也正是因此,中國傳統哲學所追求的理想才能與馬克思主義融合,并在當代社會建設中煥發出強大的生命力。

哲學“具有民族性與世界性,正是如此不同的民族、地區之間的哲學才能夠進行‘對話’”。[10]正是因為馬克思主義哲學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才有了可能。而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之所以成為必然,這是與兩大哲學系統的精神價值的契合分不開的:從價值對象來看,兩大哲學系統的關注的對象都是現實的人事;從價值主體來看,兩大哲學系統討論的價值主體具有互補性;從價值使命來看,兩大哲學系統追求的理想與使命具有同向性。

馬克思主義哲學在創立之初批判地繼承了德國古典哲學的積極成果,又在發展過程中吸收了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實踐精神,在馬克思主義哲學進入中國后又與中國民主革命與現代化建設相聯系。歷史表明,在馬哲中國化的過程中我們面臨了無數來自外部與內部的挑戰。而今天馬克思主義哲學與中國社會的融合生長還在繼續,我們面對的挑戰還將繼續并長期存在。我們如何對待中國傳統哲學,以及如何處理好馬哲與中哲之間的關系,都關系著我們能不能繼承好中國傳統哲學,能不能發展好馬克思主義哲學。馬克思主義哲學要真正成為中國的哲學,就必須使馬克思主義哲學“取得民族形式”,具有“中國老百姓所喜聞樂見的中國作風與中國氣派”[11]。

猜你喜歡
馬克思理想哲學
論馬克思對“治理的貧困”的批判與超越
馬克思像
理想之光,照亮前行之路
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讀馬克思的博士論文
2021款理想ONE
理想
你是我的理想型
論馬克思的存在論
菱的哲學
大健康觀的哲學思考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