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環境規劃與管理”教學改革探索

2021-03-21 18:18韓瑩王明新薛金娟
教育教學論壇 2021年51期
關鍵詞:翻轉課堂教學改革

韓瑩 王明新 薛金娟

[摘 要] “環境規劃與管理”是環境類專業的核心課程之一,是一門實踐性和理論性很強的課程,涉及眾多學科,在教學實踐中存在諸多問題,需要對其進行教學改革。將環境前沿問題的研究融入其課堂教學中,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改進教學模式,基于學習產出的教育模式,結合大數據平臺,采用翻轉課堂的教學方法,激發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同時,促進專業知識傳授和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增強學生的認同感、歸屬感和使命感。

[關鍵詞] 環境規劃與管理;教學改革;學習產出教育模式;翻轉課堂

[基金項目] 2020年度江蘇省教育廳、江蘇省高校品牌專業建設工程項目“基于創新能力培養的‘環境規劃與管理’課程探究性教學模式改革研究與實踐”

[作者簡介] 韓 瑩(1989—),女,河南林縣人,博士,常州大學環境與安全工程學院講師,主要從事環境監測與評價研究。

[中圖分類號] G40? ?[文獻標識碼] A? ? [文章編號] 1674-9324(2021)51-0078-04? ? [收稿日期] 2021-05-21

“環境規劃與管理”是一門實踐性和應用性很強的課程,涉及水污染控制、固體廢棄物污染控制、噪聲污染控制、循環經濟與清潔生產等多門課程的教學內容,主要培養學生掌握環境規劃與管理的基本原理、原則和方法,認識環境與發展的關系及對可持續發展的影響,能夠針對新工藝、新設備進行環境評價與環境工程設計,對科學管理環境工程實踐項目提出新思路。該課程的教學效果直接關系到環境類專業學生的理論知識水平和工程技能。傳統的教學方法已不能滿足培養目標的要求,針對目前的教學情況,應對“環境規劃與管理”課程進行教學改革。

一、“環境規劃與管理”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環境規劃與管理”課程的學時在當前的高校教育體系中普遍偏少,一般只設置24學時[1]。常州大學環境工程專業本科的培養方案中,“環境規劃與管理”課程的總授課學時是32課時,每次2個學時,一周2次,連續8周完成本課程的講授。課程內容包括環境規劃與管理的政策法規、管理體系、綜合分析方法、流域水環境及固體廢棄物等內容,與其他專業授課內容聯系較為緊密。本課程涉及的內容較多,而授課學時較短,既無法深入講解重要的課程知識點,也無法覆蓋所有的關鍵內容?!碍h境規劃與管理”課程在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具體問題可概括為:(1)隨著當前環境科學與技術的迅速發展,教材內容出現了老化、更新較慢的問題,限制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缺乏主動攝取課本知識的動力。(2)傳統的“灌輸式”教學方法一般都是教師講、學生聽,教師是主體,學生處于被動狀態,課程內容比較枯燥,缺少相關工程實際案例的形象化展示,造成了理論學習和應用實踐脫節的現象,學生積極性不足,教學效果差。(3)“環境規劃與管理”課程的教學內容較多,教師在授課過程中只注重理論知識的傳授,不重視理論聯系實際,忽視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4)缺乏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有利實驗條件,特別是現代設計性、創新性和綜合性的實驗裝置,不利于學生創新思維的鍛煉。(5)授課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缺乏電子、機械、化工、生物等其他專業課程方面的教學理論,使學生無法深刻理解課程內容,也無法應用這些知識實現理論知識的轉化[2]。上述問題已經嚴重影響了“環境規劃與管理”課程的教學效果,更是背離了新工科創新人才的培養目標。新工科創新人才指的是在“中國制造2025”“互聯網+”“工業制造4.0”和“一帶一路”倡議的背景下,面對全球工業發展的新趨勢,能夠綜合掌握科技、經濟、法律、政治等各方面的知識和能力,能夠對未來科技的發展做出準確的分析和預測的工程類新型人才。新工科創新人才的培養要求當代學生不僅能夠掌握前沿技術的基礎理論和豐富的工程實踐經驗,更具有創新精神和創業能力,并能夠自由整合運用多領域的知識技術,融合深厚的文化底蘊和全球性戰略視野。傳統的以教師為中心的重理論型教育模式已無法適應當代社會的發展,因此為了培養新工科創新型環境工程師,必須對“環境規劃與管理”課程進行教學改革。

二、“環境規劃與管理”教學改革的探索

(一)前沿環境問題與基礎知識的結合

“環境規劃與管理”課程涵蓋了較多其他專業課的內容,學生在掌握其他知識的基礎上有助于對這門課程內容的理解和吸收,因此教師在授課時,對于學生已經熟知的相關理論,可以直接進行教學,而對于學生尚未了解的內容,教師則需要利用一定的課時進行相關知識點的講授。此外,“環境規劃與管理”課程雖然已經包含了環境類專業課程的若干內容,但不能完全反映當前環境類專業的發展動態和前沿熱點問題。例如我國場地大數據支持場地污染的靶向識別、阻隔與削減、風險預測等方面的研究亟待開展;復雜組分固體廢棄物的分質高值化的處理處置是我國的重大需求,需要深入剖析,實現固體廢棄物的資源化和可控轉化;等等。因此,教師需要關注環境類專業相關的前沿問題及環境保護等熱點問題,結合案例分析,充實教學內容,拓寬學生的視界。例如,教師在講解“固體廢棄物管理規劃”一章時,引導學生查閱國家對于城市固體廢棄物管理的相關規定、無廢城市的試點建設方案等,鼓勵學生在課堂上交流體會,促使學生對相關知識進行積極思考和探索,從而提高“環境規劃與管理”的教學質量。

(二)多種教學模式相結合

隨著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以計算機為主的現代教學媒體(主要指多媒體計算機、教學網絡、校園網)的出現帶動了信息化教學模式的發展。信息化教學模式提供的信息源豐富、知識量大,有利于提高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可以互助互動,形成協作式學習。然而,大多數高等院校的工程教育仍然采用傳統的教師講、學生聽的模式進行教學,現代教學媒體的使用僅僅增加了課堂的內容量,其他并無太多改變?!盎ヂ摼W+”“工業制造4.0”“中國制造2050”帶動了新一代信息技術、電力裝備、高檔數控機床和機器人、新材料、虛擬現實及現代生物技術等新科技的迅猛發展,相關新興產業和創新型企業需要一大批工程實踐能力強、創新能力強、具備國際競爭力的高素質復合型新工科人才,這種傳統的信息化教學模式已無法培養出能夠適應新型企業發展需求的創新型工科人才。因此,未來的教學過程必須要從傳統的以教師為中心的教轉向以學生為中心的學,并將理論與工程實踐相結合,提高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同時要強調教學內容的前沿性、新穎性和實踐可推廣性,激發學生的創新創業意識和思想。在未來,更具互動性、智能化和個性化的教學方式與技術將加快發展,以3D網絡環境、增強現實與虛擬現實、人工智能等信息技術為支撐的探究式、討論式、參與式教學和混合式學習等學與教的方式與技術將會逐步普及,成為未來教學模式的主導[3]。

將“環境規劃與管理”課程的部分章節內容框架化,將重要內容錄制10~12分鐘的視頻,同時運用學習通、超星、“雨課堂”等教學平臺建立教師個人的資料庫,實現資源共享。例如北京師范大學徐琳瑜教授開設的環境規劃等課程,為學生的線上學習提供了豐富的教學資源。雖然都是“環境規劃與管理”課程,知識點相近,但授課內容的側重點會依據高校畢業要求的不同而有所差異。結合教師的實時線上講授,充實知識內容,線上的學習方式使學生對課程內容的掌握更加靈活、透徹。通過線上課堂的學習,結合翻轉課堂,利用“雨課堂”等教學平臺,將學生進行小組劃分,要求學生通過政府網站查閱相關案例資料,融入自己的觀點對案例進行分析,與實際環境問題相結合,之后通過PPT的形式進行簡單匯報,其他小組共同討論案例,進行分析補充,使學生能夠綜合考慮多項因素利用“環境規劃與管理”課程學到的基礎理論和技術方法進行方案設計[4,5]。同時,將科研引入課堂教學,組織實踐教學,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和企業接觸,可以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熱情,拓展學生獲取實踐知識的途徑,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因需而學既可以避免學生死記硬背,不能靈活應用所學知識,又可以加深學生對所學理論知識的理解及掌握。新模式教學可以促使學生熟練掌握專業基礎知識并用于解決實際問題,成為既有扎實的理論知識,又具有豐富實踐經驗的工程師。

(三)專業知識與思想政治教育相結合

“環境規劃與管理”課程內容須結合習近平的生態文明思想,將“六觀”(科學自然觀、綠色發展觀、基本民生觀、整體系統觀、全民行動觀、共贏全球觀)貫徹到本課程的講授和育人過程中[6],包括理論知識、價值觀念等,能夠通過傳授課程知識對學生的思想意識和行為舉止等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實現“環境規劃與管理”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協同育人,能夠展現學生與祖國同向同行的風貌。例如,在講授生態學理論基礎和環境規劃與管理的相關關系時,可引入中華民族5000多年文明所孕育的生態文化,引導學生把自然生態同人類文明聯系起來,把天地人統一起來,樹立“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環境倫理觀。在“流域水環境規劃”“大氣污染防治規劃”“固體廢物污染防治規劃”等章節中,引導學生樹立整體工程觀,訓練學生的邏輯思維,使其能夠把學到的理論知識融入工程實踐中。在“城市環境規劃”章節中主要介紹了城市環境規劃的內容與工作程序,教師可以通過案例和現場參觀,將習近平總書記以人民為中心的思想深入學生的思想中,使學生自覺踐行為民理念,生態惠民、利民。通過對組織層面、活動層面的環境管理內容的講授,使學生樹立環境風險意識、綠色低碳的生活理念和消費理念,加深學生對我國發展現狀的了解。深化本科生的培養方案,通過“環境規劃與管理”的課程目標、教學內容、課程結構、教學模式等多方面的有機改革,把國家意識、政治認同、人格養成等思想政治教育內容與“環境規劃與管理”課程的知識、技能傳授有機融合,實現顯性與隱性教育的結合,促進學生的全面自由發展,充分發揮教書育人的作用。

(四)考核方式的完善

“環境規劃與管理”課程的教學改革需要科學合理的考核方式,以評價學生綜合運用環境規劃與管理專業知識的能力為關鍵,建立分層次、分階段、多樣化的考核體系。原本的課程考核采用開卷考試,偏重學生對理論知識的掌握,但“環境規劃與管理”課程還需要考核學生的實踐能力,提高過程考核的占比,通過課堂提問考查學生是否認真學習、認真思考,通過線上課堂、翻轉課堂增強學生的參與度,通過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增強學生的認同感和使命感,培養學生的表達能力,促進學生的團隊協作能力。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有意識的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根據學生的興趣點進行規劃及有針對性的訓練,幫助學生提高資料搜集、工具方法運用等能力,采用更加靈活的考核方式活化學生思維,使得學生善于思考。將過程考核的占比增至40%,期末考試的占比減至60%,注重對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不再局限于理論知識的學習,激發學生的自主學習性,培養學生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五)評價機制的建立

圍繞培養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的目標,制定規范化的教學評價體系,例如教師的教學評價體系和學生學習效果的評價體系。教師對自己的教學行為進行分析和反思,首先進行自我評價,其次建立督導、學生等共同參與的評價體系,使教師從多方面獲得有用信息,不斷提高自身的教學水平。同組學生之間、團隊之間進行互評,對優秀學生及優秀團隊進行表彰,同時可以作為學生平時成績的一部分,指出問題所在從而改進,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學生由被動受教轉為自主學習。課堂教學評價的內容包括教學氛圍、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的自信心等。

(六)成果轉化的扶持

加大以科研促教學的力度,把更多的科研成果和工程實踐經驗融入“環境規劃與管理”的理論教學過程中,將其運用于實習和實踐環節,模擬規劃與管理的相關工程案例或者建立相應的虛擬仿真實驗,讓學生討論有關的工程案例,提出問題,找出解決問題的措施和方法,使學生掌握一定的理論知識、專業技能和工程實踐方法,繼而將掌握的知識運用在工程實踐案例中。課程結束時,各組學生進行成果展示,通過投票的形式由學生和教師評選出最優秀的成果,教研團隊根據實際情況幫助學生將成果轉化并推廣,實現大學生的校園創業,培養出基礎知識扎實、人格健全,既具有豐富的工程實踐能力,又具有創新創業意識和精神的新工科創新型人才。

三、結語

目前,“環境規劃與管理”課程還存在教學水平低、教學枯燥、授課效果差等問題。依據新工科建設對環境類專業人才的培養要求,結合“環境規劃與管理”課程既有的完整理論體系,以及與物理、化學、生物等學科新技術及應用密切相關的特點,針對環境前沿問題,通過大數據平臺進行設計性實踐活動,從跨學科的視角重構教學內容。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內容。針對課程進行改革探討,開展“創意—創新—創業”人才培養模式,使環境類專業的學生更加自主地學習環境規劃與管理的知識,使其能夠成為環境規劃與管理部門的專業技術型人才。

參考文獻

[1]苑丹丹,荊國林,袁瑞霞,等.《環境規劃與管理》課程教學過程改革新措施[J].當代教育實踐與教學研究,2019(101):64-65.

[2]田秀芬,唐成林,黃思琴.中醫藥院?!敖獭迸c“學”共同改革進行本科生培養的探討[J].教育教學論壇,2020(19):121-123.

[3]黃澤文.新工科課程思政的時代蘊涵與發展路徑[J].西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47):162-168.

[4]杜誠,張冬梅,涂寧宇,等.基于翻轉課堂的《環境規劃與管理》教學改革實踐與反思[J].高教學刊,2020(2):135-138.

[5]李芬,楊瑩,于彩蓮,等.“環境規劃與管理”課程線上教學模式的改革與探索[J].科技視界,2021(1):1-2.

[6]胡婷莛,操金鑫.《環境規劃與管理》課程教改構思與實踐[J].廣東化工,2021(7):247-248.

3623501908207

猜你喜歡
翻轉課堂教學改革
基于翻轉課堂的高職英語口語教學研究
翻轉課堂在高職公共英語教學中的應用現狀分析及改善建議
翻轉課堂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應用
翻轉模式在“液壓與氣動”教學中的應用研究
翻轉課堂在英語語法教學中的運用研究
中職學?!吧菊n堂”的調查研究與實踐
高校三維動畫課程教學方法研究
基于人才培養的技工學校德育實效性研究
現代信息技術在高職數學教學改革中的應用研究
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在《PLC應用技術》課程教學中的應用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