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建構少數民族音樂文化“活態傳承”的策略

2021-04-02 16:17笪方能
歌海 2021年1期
關鍵詞:活態傳承文化生態

[摘 ? ?要]建國七十多年來,少數民族的經濟和文化得到了極大的發展,但在傳統民族音樂文化上也有停滯和斷裂的現象,停滯是因為“文革”十年間對傳統文化與民族文化的禁錮,斷裂是因為改革開放以來,經濟和文化的發展,帶來文化生態的變化造成了少數民族地區文化傳承路徑和方法上缺乏應有的對策,在傳承方式上沒有及時跟進與調整。文章試圖從分析少數民族音樂文化弱化與逐漸喪失的客觀原因入手,努力探尋建構少數民族音樂文化的“活態傳承”模式,并提出切實可行的“活態傳承”的有效策略。

[關鍵詞]少數民族音樂文化;活態傳承;文化涵化;文化生態

引 言

進步的文化傳播著正能量,以感化人、塑造人為己任,引領時代的發展和進步。當下文化建設和文化治理已成為現代國家治理的重要內容,作為習近平治國理念的重要內容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途徑,必須立足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建設,而少數民族作為中華民族大家庭的成員,也擁有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在國家大力倡導中華民族傳統優秀文化傳承的今天,如何探索出一條符合時代要求與發展的少數民族音樂文化“活態傳承”的模式與途徑,對于助力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傳承與發展,建設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文化格局具有非常積極的意義。然而,現實的狀況是,近幾十年經濟的發展,忽視了少數民族傳統音樂文化賴以生存與發展的文化生態的培育和對少數民族音樂文化傳承方式和傳承策略的調整,面對改革開放以來少數民族音樂文化生態變化和文化傳承渠道單一的現狀,如何做到少數民族音樂文化的“活態傳承”成為“非遺”保護必須面臨的課題。

一、 少數民族音樂文化逐漸喪失與迷失探析

(一)少數民族音樂文化涵化與變遷

改革開放四十多年來,帶來了經濟和文化等各項事業突飛猛進,生產技術、生活方式以及文化生活與觀念等文化生態環境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廣大少數民族地區,過去是較為封閉、落后的,新時期以來,在國家對少數民族地區促進經濟發展的優惠政策下,少數民族地區經濟和文化上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在經濟發展、生活改善的同時,原有的文化樣態也受到了強烈的沖擊和不斷弱化,主要表現在由于民族文化交流和融合所產生的文化的涵化與文化變遷現象。

中國少數民族,尤其是南方少數民族,皆以聚居與雜居分布為主,族群邊界和文化邊界相對模糊,文化交流與融合在所難免。

涵化現象是文化變遷的主要內容,指不同群體或族群,在長期的文化接觸后,產生文化模式與文化樣態等多方面的變化與變遷,即文化的互相融合與吸收。由于民族之間在經濟與文化等多方面的接觸和交流是不可避免的,所以,不同文化的涵化現象也是不可避免的,故此,文化的變遷也是一切文化的常態,文化的均衡穩定是相對的,變化發展是絕對的。①

筆者近幾年對桂北少數民族(苗、瑤、侗、壯等民族)音樂文化的調查和采訪了解到,一方面,桂北地區由于秀麗的自然風光與豐富的民族風情與文化,改革開放幾十年來,桂北的經濟與文化得到了充分的發展,原有山區落后的交通與生產方式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山歌等民族音樂文化賴以生存的文化生態環境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民族音樂文化傳承與發展的動力與基礎受到了很大的沖擊。另一方面,由于桂北少數民族群牙交錯的文化生境特點,各少數民族之間以及與漢族的文化交流特別頻繁,文化之間的涵化現象比較突出,民族文化特性雖在各民族的頑強堅守與保護下,有一定保護與留存,但也在不斷喪失,許多四十歲以下的年輕人已經逐漸失去對本民族音樂文化的了解和興趣。

(二)少數民族文化生態的變化

中國南方少數民族歷史上受到強勢民族的欺壓和剝削,都是躲進交通相對封閉,自然環境和條件相對惡劣的山區進行生產和生活,長期封閉的生活狀態,逐漸形成一套自己的管理制度和生活習俗,即信仰、社會制度和文化觀念,過著相對平靜而貧窮和安于現狀的生活。在這些文化理念中,崇德尚群就是延續少數民族文化發展的一種支撐力量,崇德尚群使文化生態既能發展,又不至于分化瓦解。②在桂北少數民族音樂文化的田野調查中,無論是苗族的《古歌》、壯族的《酒歌》,還是瑤族的《盤王歌》都頌揚了祖先的功德以及英雄的形象,并充分體現團結和集體的力量。

少數民族的原始文化生態就是一種變化的樣態:首先是自然的人化;其次是人與自然關系的和諧;再次是人類心靈的出現;最后是形成了原始的文化生態——家鄉、天人合一。③斯賓格勒說:“最初的人是一種東奔西跑的動物……由于農業的關系發生了一種深刻的變化——因為農業是一件人為的事情。耕作的人不是要去掠奪自然,而是要去改變自然,種植的意思不是要去取得一些東西,而是要去生產一些東西。但是由于這種關系,人好像自己也變成了植物——即變成了農民。他生根在他所照料的土地上,在播種與生育、收獲與死亡、孩子與谷粒間產生了一種深厚的因緣?!雹苓@樣的生活樣態與文化生態雖然不是田園牧歌那樣的美好,但是相對穩定和可以延續的狀態。

然而,強勢文化的介入使少數民族的民族音樂文化生態受到斷裂與破壞,少數民族的文化的延續性面臨挑戰。建國七十多年來,少數民族音樂文化有過發展,但也有過停滯與破壞。建國初期,少數民族為了融匯到多民族的大家庭里,尤其是五十年代中后期民族識別工作開始后,加強對少數民族文化的保護,各少數民族人民融入到社會主義的新生活中來,包括民族音樂在內的民族文化得到了良好的傳承與發展。第一次對少數民族音樂文化的破壞是“文革”十年,在極左思想的指引下,認為少數民族音樂文化封建落后、傷風敗俗,禁止傳唱、禁止宣傳,這對少數民族的文化情感是極大的傷害。這一點在筆者對資源縣煙竹苗寨“七月半”歌節與龍勝龍脊古壯寨壯歌的調查中,都有所反映。直到粉碎“四人幫”后,少數民族音樂文化才有所繁榮與發展,在此基礎上,八十年代初,全國進行了第二次全國民歌普查和進行《民歌集成》工作,積累了各少數民族民歌寶貴的資料。隨著二十世紀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改革開放的深入進行,發展經濟、改善生活成了人們的不二選擇,各少數民族的青年紛紛走出山寨去學習和工作,拓展自己的生活空間,民族音樂文化傳統的教育難以維系,民族音樂活動雖仍然在民間老歌手和民族文化長者(相當于寨老和歌師等)的堅守下繼續存在,但規模和影響已大不如前,年輕人參與其中的情況比較少見。前幾年到廣西資源縣煙竹苗寨調查“七月半”歌節,那天整天下著雨,山寨到處能夠聽到悠揚的苗族山歌,但都是六十歲以上的老人在唱,基本沒有年輕人參與。問一位載筆者去煙竹的苗族摩的司機(四十歲上下)對苗歌感不感興趣時,他說“沒有意思,不感興趣”。這些調查讓筆者內心感到有些擔憂:那就是文化生態改變了,少數民族的音樂文化等傳統文化還能夠傳承與發展嗎?

(三)少數民族文化的逐漸喪失與迷失

經濟和文化一體化的要求下,少數民族原來相對封閉的經濟和文化狀況必然受到沖擊,所帶來的是交通、生產技術、大眾媒介的全方位的改變和對少數民族年輕人的影響,少數民族與外面世界的交流日益增多,尤其旅游經濟的帶動效應,人們為了達到發展經濟,增加收入,主動接納外來的文化,有的甚至迎合游客的口味,展示一些媚俗的節目,從而損害了民族文化的發展,民族音樂文化的特性會逐漸喪失。

大眾媒體(電視、網絡、廣播、手機等自媒體)對年輕人的強烈影響,他們的視野和精神世界,再也不是寨規和有限的山歌、節慶、婚喪等民俗活動,而是外面世界更加豐富的文化娛樂內容,比如:流行歌曲、迪斯科、時裝、網絡游戲等。再有一點,為了發展經濟,提高個人素質和修養,年輕人要到外面的世界去打工掙錢、求學與發展,他們所受到的是大眾文化的教育,而非少數民族傳統文化的教育和影響,他們的文化興趣和愛好也發生了相應的變化,會覺得民族傳統山歌音調有些土,沒有外面的流行歌曲好聽,會覺得民族的服裝單調,外面的時裝更加時髦。近幾十年來,少數民族的經濟和文化雖然有一定的發展,但在年輕人傳統音樂文化的教育上欠賬太多,年輕一代面臨傳統文化迷失的可怕現象,因此,少數民族的青年一代對傳統文化就不是那么重視,少數民族音樂文化的傳承面臨迷失和喪失的危機。

(四)少數民族地區現代學校教育與民族傳統文化教育銜接不夠緊密

影響少數民族音樂文化傳承與發展的最主要的問題是現代學校教育與民族傳統教育(民族傳統文化)脫節。這也是筆者在對桂北少數民族山歌文化調查中,各民族山歌音樂文化傳承人所擔憂的問題。當下的少數民族地區已經徹底改變了年輕人還在民族村寨接受傳統民族文化教育的狀況,基本都在接受現代學校教育,因此,作為少數民族地區的現代學校教育,必須要承擔一部分民族歷史知識和民族傳統文化與民族技藝、技能的教育,不然,民族地區的傳統文化在年輕一代中就會缺失和缺位,對民族傳統文化的傳承就是不可估量的損失?,F代學校教育與兼顧民族傳統文化教育,在少數民族基礎教育中特別重要。一方面,現代社會對人的發展的挑戰,要求少數民族學校教育跟上時代發展的步伐,必須開設一些與現代文明緊密聯系的課程體系。另一方面,少數民族的學校教育一定要承擔起民族傳統文化教育的任務,學校要外聘一些老師(民間藝術與工藝的傳承人),開設一些民族歷史、文化的課程,諸如:山歌演唱、民族手工、刺繡等民族工藝課程,為少年兒童打下民族文化的基礎,積淀民族文化傳承的文化基因和基礎力量?,F代學校教育很好地兼顧了少數民族傳統教育,民族文化資源在現代學校教育課程的內容、途徑、方法上有所體現,才能較好地完成既傳授現代知識和文化,又傳承少數民族傳統文化的雙重任務。

二、建構少數民族音樂文化“活態傳承”模式

很多中國南方少數民族沒有本民族文字,諸如民歌之類的非物質文化是以“活態文化”的口傳形式傳承下來的,這一做法突出了少數民族音樂文化是以人為本、口傳心授、約定俗成的形式與特征,也是民族音樂文化長期積淀的產物。因此,繼承和發展這樣的民族傳統文化,這種“活態”要素顯得特別重要,不能等到懂得民歌傳唱的老人去世后,要到圖書館去根據書譜記載來復原原有的民歌等傳統文化,那樣就很難再現文化的原汁原味了。筆者曾在幾年前采訪參與《廣西民歌集成》(桂林卷)搜集、編纂的音樂工作者徐承翰老先生(84歲),他介紹說,八十年代初期,由于條件的限制,他們對桂林桃花江張家村儺戲和儺舞進行調查和搜集,做了記譜和錄音,但沒有錄像。幾年過去后,那些老人(民間藝人)都過世了,再想恢復桃花江的儺戲和儺舞就十分困難了,原因就是失去了“活態傳承”的條件和基礎。雖然,后人根據有限的資料進行表演,但已經難以再現當初的原貌?!胺俏镔|文化遺產不同于物質文化遺產的特質,即在于它是活態的文化,它存在于當下特定的民間生活方式中?!雹龠@樣的活態文化要能夠得到民眾的認同與傳承,是需要有歷史與現實意義的活態傳承人作為實用載體的。

有鑒于此,本文提出有利于建構少數民族音樂文化“活態傳承”模式的幾項措施。

(一)加強少數民族音樂文化的搜集、整理、保護與傳承

少數民族文化在現代化的過程中,始終處于弱勢地位,必須加以重視與保護,尤其是承擔少數民族音樂文化傳承任務、具有少數民族文化自覺的傳承人,必須加以保護,這樣才有傳承少數民族音樂文化的先決條件。 “一個民族在走向現代化的時候,尤其文化走向現代化的時候要有文化自覺,文化自覺是保護文化多樣性和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前提條件?!雹?/p>

上文提到的桂林桃花江張家村儺舞、儺戲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逐漸喪失,就是對文化傳承人的保護不力,傳承人制度沒有很好落實所造成的難以挽回的損失。

在對桂北龍勝龍脊古壯寨壯族山歌音樂文化的調查中了解到,古壯寨的山歌原來也是有很豐富的形式和很好的傳承狀況,但九十年代后呈現日漸式微和喪失的現象。在對壯族山歌傳承人侯慶恒老師采訪中,據他說,他八十年代初借調到龍勝縣文化局工作了一段時間,對少數民族山歌等音樂文化進行調查和搜集,他意識到壯族民歌再不搶救保護,龍脊的壯族民歌或將失傳。于是他跟一些八十多歲的老人學唱壯族傳統山歌,整理資料,又教授了十幾個徒弟,使龍脊古壯寨的壯族山歌音樂文化得以保存和傳承,九十年代旅游經濟發展起來,那些老人都去世了,古壯寨還有一些年輕一點的人能夠唱壯族傳統山歌。但由于傳承的渠道比較狹窄,壯族山歌只傳承下來酒歌、彎歌、坪歌和倫喃等形式,像挖地歌、童謠等古壯寨原有的山歌形式就沒有傳承下來,永遠喪失了。

少數民族音樂文化“活態傳承”模式的重要條件就是對民族音樂文化傳承人進行保護,并建立很好的傳承人制度,確定相當人數的民族音樂文化傳習人去學習民族音樂,對民族音樂文化寶貴資料進行搜集和整理,并進行創新與發展。這樣才能夠確保少數民族音樂文化代代相傳,后繼有人。

(二)建立少數民族文化傳承基地,重構少數民族音樂文化生態

文化的生存與傳承需要相對穩定文化生境和空間作為基礎,因為文化作為一個有機的整體,需要文化生態具有整體性。文化生態成為一個整體是由語言符號的功能所導致的?!罢怯捎诜柲芰Φ漠a生和運用才使得文化得以產生和存在,正是由于符號的使用,才使得文化有可能永存不朽?!雹塾捎诜柺剐畔⒘鲃?,信息的流動使文化整合在一起,文化作為有機的整體便具有新的功能,文化也就成為一個活的穩定的生態系統。各少數民族音樂文化中那些傳統民歌,例如苗族的《古歌》,瑤族的《盤王歌》,壯族的《酒歌》《布洛陀》等都是通過民族語言向后輩傳授歷史、生產、生活等知識與經驗。而現如今很多少數民族村寨生產方式和生活習俗都發生了巨大的改變,民族音樂文化中重要的符號系統逐漸面臨消失,這必須引起“非遺”保護的警覺,要從文化生境的角度去保護“非遺”民族文化。

少數民族在新時代,經濟和文化發展了,視野開闊了,生產和生活都有了很大的改善,原有的民歌音樂所具有的文化功能都有所改變和弱化(例如:原來的情歌是為了擇偶,現在的功能基本喪失),但在新的信息時代傳承少數民族音樂文化,應該發揮傳承少數民族文化傳統,發揚少數民族艱苦奮斗、勇敢、互助、友善等文化內涵,加強民族團結、振奮民族精神。

鑒于此,發展民族文化,振奮民族精神,保持文化多樣性,有必要建立以少數民族音樂等為內容的文化傳承基地,集中保護與民族語言、傳統、節慶習俗等相關的生產、生活的文化生態環境,根據文化的發展所帶來的文化生境的改變,進行文化生態重構——即文化生活場所的重建與重組?!拔幕貥嬍钱惙N文化的異族文化持續作用和影響的一種文化制衡,即把這種作為外部生境的構成要素去進行加工與改造,將其中有用的內容有機的置入固有文化之中,從而形成該文化適應性和更替的重組和運動作用的革新?!雹傥幕诎l展,文化生態也在發展,傳承文化的方式、方法以及所傳承文化的樣態都要適時而變,才能達到少數民族音樂文化傳承與傳播的目的。

(三)現代學校教育與傳統音樂文化教育并軌,夯實民族音樂文化基因

現代學校教育對于提高少數民族地區的文化素質具有重要作用,對于發展民族地區的經濟和文化水平也至關重要,所開設的課程大多與現代文明緊密聯系,但少數民族地區的現代學校教育不能脫離孕育其中的民族文化體系,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少數民族社會共同體傳統文化教育以及與生活緊密相連的教育方式影響著少數民族青少年的成長。因此,少數民族學校教育的課程設置以及教育方式等方面不與少數民族傳統文化接軌,不納入民族文化教育資源,不尋求在學校課程中整合民族文化傳統,那么少數民族學校課程體系就缺乏最可靠的依托和支架。②這種少數民族學校教育方式的協調與整合,充分發揮民族文化資源的歷史與現實作用,可以產生傳統與現代的對話互動效果。

少數民族地區的年輕人為了個人發展,走出山寨到城市里去求學、工作,受到外面世界文化的影響,對于接受過傳統文化基礎教育的青年人來說,民族文化的烙印植根于每個青年人的心靈,這樣的民族傳統教育夯實了民族文化的基因,外面世界的大眾媒體上各種文化形式對于他們來說只是作為旁觀者的欣賞,不至于取代他們民族主體文化的地位。這樣,客觀上為民族音樂文化的“活態傳承”打下堅實的基礎。

三、少數民族音樂文化“活態傳承”的有效策略

(一)充分認識少數民族傳統音樂文化的價值與功能,建立少數民族的文化自信

少數民族文化傳承,作為很多沒有本民族文字的少數民族,民歌(在中國南方很多少數民族中泛稱“山歌”)作為口述的文化史,代代相傳,把民族遷徙、磨難以及先祖的艱難創業,維護民族發展的奮斗歷史通過民歌傳承給后輩;同時,把生產知識、道德規范以及信仰、習俗傳授給民族后輩;再有一點,民歌也是融洽人際關系、連情交友的很好工具。傳承千百年的各少數民族音樂文化具有歷史和現實的價值,同時,少數民族民歌具有豐富的演唱與表演的手段,又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

隨著經濟和文化一體化進程的步步深入,少數民族的文化生態發生巨大的變化,新時代的少數民族音樂文化在振奮民族精神、弘揚民族文化特色、增強民族文化自信、凝聚民族力量、發展民族旅游經濟等多方面依然有很高價值和功能,必須建立起有效的“活態傳承”機制,使民族傳統音樂文化繁榮與發展起來,從而做強、做大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文化格局,積淀文化多樣性的多民族文化基因庫?!皬娜祟悮v史發展和堅守文化多樣性的立場來看,一個族群文化的消亡就是這個族群凝聚力的消散和自我個性的喪失?!眥1}因此,必須傳承和建設好少數民族地區的民族音樂文化,才能增強民族文化自信,發展民族經濟。

(二)創建“活態傳承”舞臺

少數民族音樂文化需要通過民俗、節慶等活動不斷的展示來彰顯其活力,同時,也要定期組織民族文化匯演、交流來展現各民族的文化特色,從而對傳統的文化形式進行適當完善。這樣積極創建“活態傳承”的舞臺才能更好地傳承和發展民族音樂文化。搶救和發掘少數民族的文化特色,尤其是資料的搜集和傳承人與傳習人的培養,要把鮮活的民族音樂放在民族文化的土壤里加以培育和發展,要做到民族音樂的“活態傳承”,因為“魚在水里才最有活力”,同時“也只有到水里才能夠把魚看得更清楚”。不要等到民族音樂消亡了,成為民族文化“遺產”了,人們要到圖書館的資料庫里、民族老人的記憶里去找尋曾經繁榮的民族音樂文化,那時候恐怕就難以恢復和傳承這樣的民族文化瑰寶。

(三)少數民族地區高等音樂專業教育中融入少數民族音樂文化課程體系

少數民族地區高校音樂專業教育要融入民族地區的經濟與文化發展中,服務少數民族地區的經濟和文化的發展,就需要加強少數民族音樂文化的研究,開設相應的課程,不僅是少數民族音樂概論與簡單的民族民間音樂介紹等課程,還要適時聘請少數民族民歌傳承人走進課堂,教唱少數民族山歌、演奏民族樂器以及表演民族舞蹈等,傳承和傳播少數民族音樂文化,探索學生可參與、可實踐的“活態傳承”高校教育模式。

(四)建構少數民族音樂文化“活態傳承”的創新發展模式

文化傳承,只有創新才有發展,沒有創新,就會失去活力,也就會失去發展與傳承的動力。少數民族音樂文化反映少數民族的精神風貌和生產、生活樣態,文化生境在當代已經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原來的音樂樣態已經不能很好地反映今天人們的精神風貌與社會變化,已經代表不了年輕人的精神追求和審美情趣,必須加以創新才能使少數民族民歌在新時代繼續傳承和發展下去,從而永葆少數民族音樂文化的青春與活力。因此,不僅是少數民族音樂傳承人要參與創新發展工作,專業的民族音樂研究者和專業音樂創作者也要參與其中,創作出更加適合時代發展與少數民族時代風貌與藝術特色的優秀作品,如此創新才是少數民族音樂文化“活態傳承”的創新發展模式。

結語

在國家大踏步的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的征程中,少數民族的文化建設必定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建設的重要環節,少數民族地區在發展民族經濟建設的同時,一定要有堅定的文化自信,加強民族傳統音樂文化的保護,同時積極探索少數民族音樂文化“活態傳承”的模式和路徑,使傳統民族音樂文化得到弘揚與發展。這樣就能夠達到以經濟帶動文化發展,以文化彰顯民族發展的潛力,對國家“多元一體”文化格局的建立與發展也是有效的促進。

作者簡介:笪方能,桂林師范高等??茖W校音樂系副教授。

本文系2016年教育部重大課題攻關項目“中華藝術精神在當代藝術實踐中的傳承發展研究”(項目編號:16JZD030)階段性成果,2017年廣西桂學研究會著作課題“桂北山歌及文化生態研究”階段性研究成果。

猜你喜歡
活態傳承文化生態
當代美國科幻電影的文化生態解讀
面向文化創意產業的閩南民間故事活態傳承路徑研究
非物質文化遺產“活態”傳承的價值與途徑研究
新時期多元文化背景下的文化認同
淺談黃梅戲的生成繁衍與文化生態
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背景下川劇活態傳承的價值研究
京津冀文化旅游融合發展問題與對策
從玉米到蔬菜:一個山鎮生計變遷的文化生態解讀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