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議《粵西詩載》中的廣西人文環境描繪

2021-04-02 16:17呂湘穎
歌海 2021年1期
關鍵詞:衣食住行民俗文化

[摘 ? ?要]粵西是廣西的古稱,歷來就是一個多民族聚集地,其人文環境具有濃郁的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在民俗文化、農業文化、衣食住行等方面與中原文化都有較大不同?!痘浳髟娸d》是一部古代廣西的詩歌總集,收錄了從秦漢至明末粵西詩人和寓桂詩人關于廣西自然環境和人文文化描寫的詩詞共3163首,為我們展現了獨具魅力的粵西地域文化,同時也是一個粵西人文文化景觀的展覽館。通過對其中所描繪的人文文化的研究,不僅可以讓我們領略到粵西獨具魅力的人文風采,也可以為現代廣西的人文文化發展提供一些思路和指導。

[關鍵詞]粵西詩載;民俗文化;農業文化;衣食住行

《粵西詩載》是一部古代廣西的詩歌總集,收錄了從秦漢至明末粵西詩人和寓桂詩人關于廣西自然環境和人文文化描寫的詩詞共3163首,為我們展現了獨具魅力的粵西地域文化,同時也是一個粵西人文文化景觀的展覽館。

一、民俗文化

民俗是指由一個民族的人民創造并世代傳承的民族內部約定俗成和集體踐行的習俗,是一個民族文化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浳鳉v來就是典型的多民族聚集區,壯族、瑤族、苗族、漢族、仫佬族等12個民族世居于此,在保留本民族文化的同時,各族文化互相交流,相互融合,由此形成了粵西獨具特色的民俗文化景觀,這些獨特的民俗文化景觀也成為了寓桂詩人詩歌表現的重要內容之一,《粵西詩載》中大量的風俗詩也為我們詳盡地了解粵西民俗文化提供了依據。

受地域民族文化的影響,粵西風俗具有獨特的民族特色,在很多方面與以中原為代表的北方風俗迥異或者相反,比如陶弼對粵西賓州地區的民俗進行了這樣的描述:“簫鼓不分憂樂事,衣冠難辨吉兇人”,①這句詩鮮明地指出在器樂和服飾的功用上,粵西與北方的巨大差異——北方習俗喪事著白衣,喜事穿紅衣,而粵西民眾平時穿白布服,喪事反而掛紅巾。北方喜事鼓吹奏樂,而粵西風俗喪事反而鼓吹奏樂,且鼓樂多用于祭神祝禱,如李商隱在《桂林即事》中所描寫的“殊鄉近河禱,簫鼓不曾休”,②解縉所書“叢祠歌詠迎神女,野廟蘋蘩祀帝堯”。③

面對這些殊異的風俗,外鄉詩人往往覺得十分驚異甚至難以接受,一定程度上加深了詩人對異鄉的隔閡感,因而在描寫中會流露一些悲觀的情緒,有時甚至產生對粵西風俗的貶損和蔑視。如李商隱在《昭州》有言“鄉音殊可駭,仍有醉如泥”,④用“可駭”二字來形容當地的風俗;在《異俗二首》中他這樣寫道:

虎箭侵膚毒,魚鉤刺骨銛。鳥言成諜詐,多是恨彤襜。

戶盡懸秦網,家多事越巫。未曾容獺祭,只是縱豬都。

點對連鰲餌,搜求縛虎符。賈生兼事鬼。不信有洪爐。①

詩中所描繪的粵西風俗給人一種強烈的殊異感與荒誕感,“鳥言成諜詐,多是恨彤襜”,稱其語言為“鳥言”,事巫信鬼神。在很多詩人眼中,粵西地區是一個“蠻衣斑斕布,蠻語鉤輈音”(劉禹錫《蠻子歌》),“郡城南下接通津,異服殊音不可親”的地方(柳宗元《柳州峒氓》),②不同的風俗,不通的語言,怪異的服飾使他們產生深深地隔膜感,不想也不敢親近。陳藻在《客中書事》中感嘆“豈無佳麗堪娛目,別有凄涼只斷魂”,③即使有佳麗曼妙的舞姿令人愉悅,但心底的凄涼和孤獨感是蝕人心骨的。

除了驚異,粵西獨特的民俗也給寓桂詩人帶來了新奇的體驗,領略到了與中原莊重森嚴的文化風格截然不同的豪放、質樸,具有鮮明民族特色的民俗風情,如對壯族人民對歌的描寫。解縉的《七星巖·之二》:

就日門前春水生,伏波巖下釣船輕。

漓江倒影山如畫,榕樹交柯翠夾城。

村店午時雞亂叫,游人陌上酒初醒。

殊方異俗同熙皞,欲進謳歌合頌聲。④

此詩前三聯描繪了桂林如詩如畫的桂林山水風光,尾聯“殊方異俗同熙皞,欲進謳歌合頌聲”則描寫了壯族獨特的對歌風俗,整首詩描繪出一幅優美的山水風光與民俗風情交融的地域風俗畫。

柳宗元在柳州任職時曾作《柳州峒氓》,敘述了詩人在柳州的見聞,生動地描寫了柳州地區獨特的民俗風情,首聯寫柳州峒氓大多住在山村,日常生活必需品要到郡城集市去買。頷聯寫峒氓們用青箬裝鹽,集市上的商販用荷葉包飯的獨特飲食習慣。頸聯一句則寫到峒氓們用鵝毛制成的被子來抵御臘月的寒冷,以雞骨頭沾水用以占卜和祭拜水神,向水神祈禱一年風調雨順。尾聯則提到當地人文身的習慣。全詩為我們生動的描繪了一幅柳州人民的風俗畫卷。

二、農業景觀

農業與人民生活息息相關,我國地大物博,是農業大國,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農耕方式與農耕景觀,粵西由于獨特的自然環境和氣候,也形成了獨具特色的粵西農耕景觀。

廣西地處中國南部,北回歸線橫貫中部,接壤廣東、湖南、貴州、云南,并與海南隔海相望,地處云貴高原東南邊緣,山川風貌奇瑰,有詩曰:“八山一水一分田”。整個廣西地勢大致可以被概括為中南多平地、四周多山川高原,自東南朝西北間呈盆地狀,由西北往東南傾斜,因此被稱為“廣西盆地”。

廣西地區的地貌整體屬于山地丘陵地貌,具有典型的盆地特征,具體地勢特征如下:第一,廣西地區擁有大量大小不等的盆地,東北連接嶺南山地,西北則屬于云貴高原,東南有六萬大山、云開大山與十萬大山;第二,整個“廣西盆地”被山脈橫切為兩半,一半是以柳州為圓心的桂中盆地,另一半則由玉林、南寧、武鳴等大量中小盆地組成,產生了一個大小不一、眾多繁雜的盆地相雜地貌;第三,大量弧形山脈環伺,層層相疊,“由北至南之山脈形成三個大弧。北弧為大南山、天平山;中弧有大明山、大瑤山等;南弧有公母山、云開大山、大青山等。有桂中盆地橫穿中弧與北弧之間,南弧與中弧之間有潯江、郁江、右江,三弧間另有多眾石山、丘陵”。⑤再者,廣西境內丘陵、平地、喀斯特分別占總域面積的10.3%、26.9%、37.8%,其中平地主要有三角洲、低平臺山等,平原主要有溶蝕平原與河流沖積平原兩大類,而廣西地區的喀斯特地貌更是世界罕見,在桂西北、桂西南、桂東北等多處連片分布。土地多石頭和石灰巖,較為貧瘠。

粵西位于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南臨熱帶海洋,受東亞季風環流影響,屬亞熱帶季風氣候,主要氣候特征是為高溫多雨,雨熱同期,多熱帶植物和作物,正因為如此,粵西又有“水果之鄉”的美譽,當地所產的水果種類異常豐富,比如龍眼、荔枝、火龍果等,再加上受山地遍布和降水量充沛的影響,粵西河網如織,水量充沛,氣候決定了主要種植的農作物為水稻。

粵西農業至唐宋時期已有了較大的發展,已經形成了獨具特色的農業景觀,當地人以水田與山田為主要農耕方式,而且耕作方式也十分多樣化,既有較為原始的“火耕”,也有當時先進的牛耕,以及獨特的“象耕”;農作物以水稻為主,也有芋頭、豆類等雜糧,以及熱帶水果等。

從《粵西詩載》眾多的農耕景觀詩作中,我們也可以看到一幅幅生動的粵西農業景觀。在耕地類型上,粵西的農業方式采取因地制宜的原則,平原地帶發展耕地,河谷地區則種植水稻,而在高山丘陵地帶則多為旱田,不同地區因自然稟賦差異,主要農作物也互不相同,比如東南地區的潯江平原為多水田,少有養蠶人,而南部欽州地區的桑麻業則十分發達;中部象州地區有豐富且肥沃的水田,多產長腰稻米;北部的融州山區旱田較多,常以“象耕”為主。

在耕作方式上,由于粵西地區產牛眾多,牛耕是首要耕作方式,也有一些其他的耕作方式。一些地方則使用“火耕”,也即畬田,這種耕種方式也在《粵西詩載》中得以多次體現,如李德裕在《過鬼門關中》中寫道“五月畬田收火米”,呂公弼在《送桂州張田經略遷祠部》有“春滿農郊勸火耕”的詩句,都可說明當時的一些地方使用“火耕”。

值得注意的是,粵西獨特的耕作方式“象耕”,唐代柳宗元在其所作《嶺南郊行》一詩中曾有“山腹雨晴添象跡”句,這說明在唐代廣西的野象是較為常見的,唐代項斯在其《蠻家》中有“看見調小象”之句,說明唐代已出行了馴象術,至宋太宗(976-997)年間,詩人王禹偁在其詩中有“民種山田見象耕”的詩句,這說明最遲宋代之時,粵西就已經有了象耕技術。及至明代,詩人使用“象耕”“馴象”之辭屢見不鮮。明嘉靖(1522—1566)年間沈明臣有《送王十二之馴象》的詩篇。這些詩不僅反映了距今1000多年的唐代有象,至宋粵西有“象耕”,且至明代嘉靖間還有馴象衛從事捕象馴象,保境安民。唐樊綽的《蠻書》中有言:“茫蠻部落(在今云南芒市)籠孔雀巢人家樹上,象大如水牛,土俗養象以耕田,仍燒其糞?!雹佟跋蟾痹趶V西的發現是具有極其珍貴的史料價值的,其最早是通過宋代詩人的詩句記錄的,反映了千百年前所謂粵西“南蠻”之地的農業生產力的發展水平,充分顯示了廣西古代各族人民的聰明才智??上н@種“馴象”與“象耕”的技術已經湮沒失傳,我們只能通過古人的詩句和零星的文字記載來想象它的概貌,感嘆粵西先民的智慧。宋代淳熙間周去非在其所著《嶺外代答》一書中,有一篇是記載交阯馴象術的,而象耕術可能就是在這個基礎上發展起來的,現在東南亞各國還有用馴象作家畜以之開荒、筑路搬運粗木等等。

粵西農作物的主要品種是水稻,《全州尹氏觀》(折彥質)有云:“繞屋稻田千畝青”,充分展現了當時粵西的水稻種植之盛。鄒浩有詩《觀插田》云:

幾片空田白水中,朝來俄已綠茸茸。

自憐于此留居久,兩見插禾勤老農。②

真實地描寫了粵西種植水稻的狀況和老農辛勤插禾的場景。

理宗淳祐間全州知縣朱子恭的《全州出郊即事》二首中之其一細致地描寫了當地水稻種植方式,上聯寫耕作前先在田地灌滿水浸泡土地,待土地松軟后耕牛才入地,這樣可以將土犁的更深更徹底,耕出來的土地有利于增加水稻的產量,可見當地的農民已經掌握了如何有效提升水稻產量的方法,甚至已經掌握了水稻種植的時令規律。

與中原地區不同,受氣候和技術原因的影響,粵西桑麻種植和養蠶業發展時間較晚,唐代中原桑蠶技術傳入,粵西部分區域才開始種桑養蠶。如張籍在《送嚴大夫之桂州》有詩“無時不養蠶”。及至北宋時期,陶弼所著《題陽朔縣舍》才反映出種桑養蠶業的發展,“民耕紫芋為朝食,僧煮黃精代晚茶。瀑布聲中窺案牘,女蘿陰里勸桑麻”,①由詩句可知當時的陽朔不僅種水稻,也種紫芋、桑麻、黃精等作物,陶弼作為縣令也曾親自勸事農桑。到南宋紹興年間,李綱經過粵西容、藤二州時,對于當地盛行的養蠶之風有感而發:“籬落靜窈窕,桑麻郁紛敷?!雹谒枥L出了當地桑麻郁郁紛紛遍布農家的景象,可見當時的桑麻種植已十分普遍。朱子恭亦在《全州出郊即事二首》中有云:“經行阡陌日遲遲,桑柘纔方吐綠枝。只為峭寒交節晩,村家卻是拂蠶時”,桑麻長勢喜人,蠶業繁盛。桑蠶種養的發展和范圍的擴大反映了粵西作物種類的不斷增加,以及對中原先進種植方式的不斷學習。

三、衣食住行

粵西獨特的自然環境也孕育出了獨特的地域文化景觀,《粵西詩載》中眾多的寓桂詩人的詩作也有大量記錄和描述粵西日常生活的詩句,其中包含衣食住行各個方面,為我們展現了一幅幅生動的粵西先民生活的畫面。

(一)服飾

粵西是少數民族聚集地區,其服飾文化則是融合了西南十幾個少數民族的文化精華,具有鮮明的民族性和民族特色。

少數民族服裝色彩艷麗,“蠻語鉤輈音,蠻衣斑斕布”(劉禹錫《蠻子歌》)。比如瑤族斑布多用藍染布,紋理極細,用兩片木板,“鏤成細花,用以夾布,镕蠟灌于鏤中”,再取出布料染藍,隨后“煑布去其蠟,遂成極細斑花炳然可觀,此染斑之法,非猺人不得知也”。③瑤布生產工藝成熟且獨特。桂州附近瑤民大多“衣斑斕布褐”④,這類服飾凸顯了瑤族特色。宋代陳藻曾在《題融州城樓》中有云:“大布紅裙瑤女著,半規白扇野人持”,⑤又如明代桑悅的《記僮俗六首》“衣襟刺繡作文身”,“散朵銀花綴網巾”,寫出了少數民族婦女典型的服飾特點“衣襟刺繡”和以銀飾作為配飾,《客中書事》書“豬膏澤發湘南婦”,少數民族女子喜以豬油來涂抹頭發,使頭發烏黑黝亮。唐張籍的《蠻中》有句“玉環穿耳誰家女”,寫白,苗,越等少數民族女子的裝飾。孫覿《靈泉寺》中“但見虛童蒙白帢,且無瀧吏發骍顏”,寫出了少數民族以白布蒙頭的裝扮,例如藤州男性習慣用白布巾將頭裹住,而女性則身著白衫,邕州則老少均佩戴白頭巾,極具地方特色。唐代文學家柳宗元曾在柳州任職,多次提到過柳州的侗族人多數有文身風俗,《登柳州城樓寄漳汀封連四州》中寫道“共來百粵文身地,獨自音書滯一鄉”⑥和《柳州峒氓》中有詩云“愁向公庭問重譯,欲投章甫作文身”。

(二)飲食

粵西的飲食十分博雜,當地少數民族“蟲豕能蠕動者皆取食”,形容可謂十分形象了,飛禽走獸、游魚蟲豕、果珍木實等等,皆可取食。宋代詩人陶弼有詩《三山亭》反映了當時欽州豐富的物產和美食:

商夸合浦珠胎賤,民樂占城稻谷豐?;鹁嬗俺辽桨侗?,潮聲流過郡城東。

四時收印來無定,終日開尊望不窮。玉版淡魚千片白,金膏監蟹一團紅。⑦

通過解析詩歌可得知,赤金海蟹、干魚片、合浦珠等海產品是宋代粵西沿海地區城市的特色產品。陶弼出任州府時也對這些海產品贊不絕口,很多食物給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諸如:紅螺、紫蟹、新鱸鱠、藕、黃柑、荔枝,可見飲食之豐富。紹興初孫覿貶象州有詩《到象州寓行衙太守陳容徳攜酒見過二首》其一:

饤坐黃甘噀手香,堆盤丹荔照人光。

莫辭蜑酒一尊赤,會壓瘴茅千里黃。

未省讒言遭薏苡,直將空腹傲檳榔。

酒醒夢覺知何處?樹影參差月滿廊。①

詩詞將當地飲食的特點一一道來,當中提到的檳榔具有消除腹脹的功效,蜑酒用于預防瘴氣,丹荔甜美爽口,黃柑散發陣陣清香,種類之多,不勝枚舉。

因粵西天氣潮濕炎熱瘴氣橫行,當地人易患頭風,且喜多食海鮮、獸類等葷腥油膩的食物,為解暑祛風化解油膩,粵西州縣皆有飲茶和飲酒的習慣。其中以靜江府修仁縣的修仁茶最為出名,當地百姓都十分喜歡飲用,賦予其“供神仙”的稱號,可見其在飲食界地位之高,其品質也有好壞之分,方五六寸的屬于極品,粗且薄的次之,煮沸后加入水泡開顏色呈黑色,味道十分濃郁,具有提神醒腦的作用,可以減緩頭痛。關于修仁茶的功效,鄒浩曾經進行了歸納和總結:首先,味道甘醇,久久回味,第一二口可能會感到苦澀,卻會產生回甘之感,茶味凜冽,令人清醒;其次,嶺南地區的茶都是以烹煎的方式進行處理;最后,南人都掌握了煎茶的手藝,茶水經過他們的精心調配之后味道甘醇,飲之令人難以忘懷。他還創作了三首《修仁茶》來贊賞這種茶,第一首描述了修仁茶的口感像橄欖一樣入口先苦后甜余味悠長,在炎熱潮濕的南方可以治愈濕熱所帶來的疾病,即使帶到北方也是很好的治愈疾病的茶,具有一定的愈疾功效。第二首寫嶺南之人皆有飲修仁茶的習慣,雖然福建有“春芽”這樣的茶之絕佳者,但并不能像修仁茶這樣具有幫助消化和抵御煙瘴侵害的實用功能,因此在粵西修仁茶仍然是最受歡迎的茶品。第三首寫粵西人不追求龍鳳團茶這樣作為貢品的好茶,獨獨偏愛修仁茶,體現了粵西居民注重功用的飲食特點。

修仁茶味道雖然不能與其他地區的名茶、貢茶相比,但因其有治頭風之效,故到粵西的詩人也經常飲用。如孫覿有詩《飲修仁茶》:

煙云吐長崖,風雨暗古縣。竹輿頳兩肩,弛擔息微倦。

茗飲初一嘗,老父有芹獻。幽姿絕媚嫵,著齒得瞑眩。

昏昏嗜睡翁,喚起風灑面。亦有不平心,盡從毛孔散。②

詩中贊賞修仁茶之茶色“幽姿絕媚嫵”,入口后可提神醒腦,解除疲勞,令人神清氣爽如風拂面,可以紓解心中郁悶。

除了修仁茶之外,當地的瑞露酒也十分出名,釀造工藝達到一定高度,酒甘醇的秘訣就是采用了天然井水釀造,口味醇正,入口軟綿,名聲遠至湖廣兩地,是當地的標志物產之一,《粵西詩載》中也多有提及。

除了特色飲食,粵西的水果等特產也非常豐富。水果如梧州火山荔枝、邕州龍眼、桂州黃柑,檳榔,蘋婆果,桄榔果等。范成大的《清湘縣郊外雜花盛開,有懷石湖》中有“橘柚走珍貢”句,表明當時粵西的橘子和柚子是貢品。解縉的《蒼梧即事三首》提到“蘋婆果熟紅包坼,荔子花開綠萼繁”;③李綱在《桂林道中二首》有言“桄榔葉暗傷心碧,踟躕花開滿目斑”。④當地荔枝也很出名,與閩蜀地區相比,嶺南荔枝口感雖略遜一籌,然而由于蘇軾的贊嘆,楊貴妃的“紅塵一騎妃子笑”的故事卻使得嶺南的荔枝也成為了人們向往的美食,而且當地的荔枝早早就能上市,四月就已經可以食用,這類荔枝味道酸甜,核大;也有五六月才上市的荔枝,這類荔枝的外殼微紅,果肉潔白晶瑩似玉。宋神宗曾對大理寺丞梁世基廣西橫州宅生連理荔枝御賜詩,《連理荔枝》“一株連理木,五月荔枝天”,⑤可見廣西荔枝之繁盛與質優?;浳鼾堁郏ㄋ稳朔Q圓眼)則勝于閩中。宋代詩人對邕州、廉州的龍眼稱贊有加,廣西各個地方的桂圓果肉肥厚,飽滿圓潤,比閩中桂圓的口感更好。蘇軾曾著詩《連州龍眼質味殊絕可敵荔枝》,對龍眼的味道贊不絕口:

龍眼與荔枝,異出同父祖。

端如柑與橘,未易相可否。

異哉西海濱,琪樹羅玄圃。

累累似桃李,一一流膏乳。

坐疑星隕空,又恐珠還浦。

圖經未嘗說,玉食遠莫數。

獨使皴皮生,弄色映雕俎。

蠻荒非汝辱,幸免妃子污。①

詩中對連州龍眼的美味不吝辭藻極盡贊頌,并將其比喻為隕落的星星、還浦的珍珠。

(三)居住與交通

粵西地貌山多而奇秀,素有十萬大山之稱,山中巖洞密布;因潮濕多雨,水系發達,河網密布,水流湍急,因此交通工具主要為木船和竹排;受粵西山川地貌和人口分布的制約,粵西的聚落多依山而建,村落稀疏,規模較小,分布散落,宅院材質多為竹木。

寓桂詩人對這些聚落特點也多有描繪,首先是住戶分布的散落,人口的稀疏,如:陶弼的《過龍平》有言“數家深峽里,燈火似漁村”,刻畫了住戶的散落,人煙的稀少,以至于燈火就像漁村的漁火一樣零落;孫覿在《發桂林,劉帥立道同諸司出餞于甘棠渡口二首》其二有“南荒底日所,黃葦三家村”,②寫出了人口稀疏的景象。

李綱在《象州道中二絕》其二的“竹屋茅簷三四家,土風漸覺異中華”,③劉克莊在《全州》有詩“寂寂全州路,家家荻竹扉”,④張籍的《蠻中》其二“瘴水蠻江入洞流,人家多住竹柵頭”,⑤都指出了房屋的材質為竹木和茅草。

粵西多地勢平坦的山地,有河流的地方就有聚集的村落,群山河流環繞,地理條件優越,因此聚落形制較小,規模多狹小逼仄。如趙希邁在其詩《次昭城》)中指出城郭依山而建的特點,“城因山勢筑,江向廟頭分”;曾豐有詩《過滕吊秦》,“潯流容派兩江口,中有一城大如斗。埤堞甎抏上藉隍,樓臺瓦潰泥漫霤”,也指出了城郭依地形地勢而建的特點;李商隱在其《桂林路中作》中稱“村小犬相護,沙平僧獨歸”,⑥突出村落狹小的特點;裴說在《南中縣令》中稱“山多村地狹,水淺客舟稀”,用“多”“狹”“稀”幾個字生動地描摹出粵西村落和人口的稀疏;李商隱過桂林時在其《桂林》詩中對城市的狹小和逼仄就有十分生動的描繪,“城窄山將壓,江寬地共浮”,⑦采用夸張和對比的手法,用“壓”字形象地刻畫出城郭的狹小,看起來山似乎要將城郭壓垮,用“江寬”來襯托州城的狹窄。

因城郭狹小和人口稀少的緣故,大多數城郭蕭瑟清冷。如柳宗元的《銅魚使赴都寄親友》所勾勒的粵西州縣郡城的荒涼蕭條:

行盡關山萬里余,到時閭井是荒墟。

附庸唯有銅魚使,此后無因寄遠書。

詩人看到柳州蕭條的景象有感而發,顯得內心更加孤獨、寂寞,眼前的破敗之景使詩人感到無力,無法再多說了。

陳藻的《冬日融州絶句》所描繪出的蕭瑟荒涼更甚于柳宗元:

四只漁船叩板門,幾家茅屋長兒孫。

天寒水淺江成路,地僻人稀郭賽村。⑧

融州地理條件較差,居民生存多是靠捕魚支撐,所住之所也透露著“貧寒”二字,詩人所見之郭賽村更是地處偏僻,人煙稀少,全詩所透露出來的清冷更增凄涼之感。關于描述此地蕭條的詩詞也有很多,其中《題融州城樓》“除卻譙樓環廨舍,蕭條市井客懷悲”就很具有代表性,詩人觸景生情,為此地蕭條感到無奈和悲傷。關于此景,《過象州》中寫到:

都無一物作生涯,坊巷蕭條有幾家。

料得寒梅應悵恨,滿城開作寂寥花。①

象州坊巷人丁并不像其他地區那么旺盛,加上冬日寒梅飄零,更是增添了詩人的幾分寂寥之感。

受河網密布和山地較多的影響,粵西交通方式多為水運,出行借助竹排和木船。如張孝祥在《過靈川寄張仲欽兼贈王令尹》寫道“縣只三家市,渠通大斛船”,②張籍的《蠻中》其二中寫道“青山海上無城郭,惟見松排出象州”,③皆指出行需要乘坐船只。

《粵西詩載》不僅是一部古代廣西的詩歌總集,也是一個粵西人文文化景觀的展覽館,不僅可以讓我們領略到粵西獨具魅力的人文風采,也可以為現代廣西的人文文化發展提供一些思路和指導。近些年來,廣西經濟社會飛速發展,早已不復古粵西的荒涼、落后,人民生活變得富裕和便利。在當今民族大融合的社會背景下如何繼承和保護民族文化傳統,開始變成一個需要思考的問題。伴隨著現代經濟的發展,民族文化傳統日漸式微。而作為一個多民族聚集區,對于一些瀕危的民俗文化傳統我們應該自覺承擔起研究和保護的責任,將民俗文化作為文化發展和教育的一部分,旅游經濟文化發展的重要內容,可以推出一些民俗文化研究和體驗活動。再者,利用粵西的優越自然地域資源更好地開發和發展旅游經濟,特色農產品和美食的推廣,恢復和重建古代文人騷客所駐足和提及的名勝古跡等?;诖?,吾輩是任重而道遠的。

作者簡介:呂湘穎,廣西民族大學文學院碩士研究生。

本文系廣西民族大學文學院2018年中國語言文學學科建設研究生教育創新計劃項目(項目編號:18SCXYB58)階段性研究成果,2018年廣西高校高水平創新團隊及卓越學者項目——“一帶一路”視域下廣西北部灣文化研究(批準文件:桂教人〔2018〕35號)階段性研究成果。

①王象之:《輿地紀勝卷15》,中華書局,1992,第3410頁。

②汪森:《粵西詩載校注(第一冊)》,廣西人民出版社,1988,第100頁。

③汪森:《粵西詩載校注(第四冊)》,廣西人民出版社,1988,第268頁。

④汪森:《粵西詩載校注(第三冊)》,廣西人民出版社,1988,第101頁。

猜你喜歡
衣食住行民俗文化
基于真實生活的小學生勞動能力培養例談
提高民俗文化意識,延續民俗文化
城市化進程中的民俗文化保護與傳承對策分析
地方民俗文化的傳承
四月記事簿
探析伏牛山文化圈特色民俗文化傳承創新中的存在問題與解決對策
淺議河北民俗文化檔案資源建設
從日本的生活文化看日本人的敬畏之心
衣食住行在“神六”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