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兩種手術方法治療兒童間歇性外斜視的效果對比

2021-04-29 14:35
當代醫藥論叢 2021年8期
關鍵詞:單眼直肌斜視

王 寧

(運城市眼科醫院斜視與小兒眼科,山西 運城 044000)

在外斜視患者中,間歇性外斜視患者的占比為50%~90%。間歇性外斜視是兒童的常見病[1]。此病患兒若未得到及時的治療,可導致其發生恒定性外斜視[2]。目前,臨床上對間歇性外斜視患兒常進行保守治療及手術治療。保守治療方案主要包括為患兒配戴負球鏡、進行遮蓋治療、融合功能訓練等。但對此病患兒進行保守治療的耗時較長,效果也不理想。近年來,手術治療被廣泛用于治療兒童間歇性外斜視中。雙眼外直肌后徙術與單眼外直肌后徙術聯合內直肌縮短術均是臨床上治療間歇性外斜視的常用術式。在本次研究中,筆者主要比較用雙眼外直肌后徙術與單眼外直肌后徙術聯合內直肌縮短術治療兒童間歇性外斜視的效果。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次研究對象是運城市眼科醫院收治的118 例間歇性外斜視患兒。本次研究對象的納入標準為:1)其病情符合《我國斜視分類專家共識》(2015 版)中關于間歇性外斜視的臨床診斷標準。2)其病情經各項檢查被確診為基本型間歇性外斜視。3)其眼球運動功能正常。4)其家長簽署了知情同意書。其排除標準為:1)合并有內分泌疾病。2)合并有免疫性疾病。3)合并有血液系統疾病。4)合并有其他眼科疾病。5)合并有先天性疾病或遺傳性疾病。6)近期接受過重大手術。7)合并有嚴重的肝、心等器官的功能障礙。將這些患兒隨機平均分為參照組和研究組。在參照組患兒中,有男30 例,女29 例;其年齡為4 ~13 歲,平均年齡為(6.11±1.52)歲;其病程為3 ~16 個月,平均病程為(6.35±1.32)個月。在研究組患兒中,有男33 例,女26 例;其年齡為3 ~14 歲,平均年齡為(6.31±1.33)歲;其病程為3 ~15 個月,平均病程為(6.25±1.43)個月。兩組患兒的一般資料相比,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過運城市眼科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的批準。

1.2 方法

術前對兩組患兒均進行斜視檢查、視力檢查、血常規檢查、凝血功能檢查、尿常規檢查及心電圖檢查等各項檢查。對參照組患兒進行單眼外直肌后徙術聯合內直肌縮短術。具體操作方法為:指導患兒取仰臥位,對其進行全身麻醉。用利多卡因對患兒進行結膜下注射。在患兒顳下方的穹窿結膜上做一個parks 切口,將其眼外直肌勾起,將其眼節制韌帶與肌間膜分離。使用6-0 可吸收縫合線對患兒眼外直肌的肌止端旁約2 mm 處進行套環縫合,隨后將其眼外直肌離斷。在患兒鞏膜表面測量眼外直肌后徙的距離,將其眼外直肌固定在其淺層鞏膜處。然后,在患兒鼻下方的穹窿結膜上做一個切口,鉤起其眼內直肌。根據術前測得患兒的斜視度對其眼內直肌進行截除及套環縫合。注意在縫合前將縫線拉緊、固定在患兒眼內直肌的肌止端。術畢,對患兒的結膜切口進行間斷縫合。對研究組患兒進行雙眼外直肌后徙術。具體操作方法為:指導患兒取仰臥位,對其進行全身麻醉。用利多卡因對患兒進行結膜下注射。切開患兒的結膜,將眼外直肌勾起,將節制韌帶與肌間膜分離,使用6-0 可吸收縫合線對肌止端旁約2 mm 處進行套環縫合,隨后將眼外直肌離斷。在患兒鞏膜的表面測量眼外直肌后徙的距離,將眼外直肌固定在淺層鞏膜處。術畢,對患兒的結膜切口進行縫合。術后,對兩組患兒均使用抗生素進行治療。

1.3 觀察指標

1)觀察兩組患兒手術的效果。將患兒手術的效果分為手術過矯、手術欠矯及手術正矯。手術正矯:經治療,患兒眼的外斜度≤10 度或眼的內斜度≤5 度;手術過矯:經治療,患兒眼的內斜度>5 度;手術欠矯:經治療,患兒眼的外斜度>10 度。2)術后,觀察兩組患兒立體視恢復的情況。采用立體視圖評估患兒的立體視功能。將患兒立體視功能恢復的情況分為立體視提高、立體視不變及立體視降低。立體視提高:術后,患兒的視差較術前減??;立體視不變:術后,患兒的視差較手術前未有明顯改變;立體視降低:術后,患兒的視差較術前增加。3)術后,對兩組患兒均進行12 個月的隨訪,觀察其看近斜視度及看遠斜視度。

1.4 統計學處理

對本次研究中的數據均采用SPSS 21.0 統計軟件進行處理,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檢驗。以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兒接受手術的效果

兩組患兒的手術過矯率、手術欠矯率及手術正矯率相比,P>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患兒接受手術的效果[%(例)]

2.2 術后兩組患兒立體視功能恢復的情況

術后,兩組患兒中立體視提高、立體視不變及立體視降低患兒的占比相比,P>0.05。詳見表2。

表2 術后兩組患兒立體視功能恢復的情況[%( 例)]

2.3 術后兩組患兒的看近斜視度及看遠斜視度

術前,兩組患兒的看近斜視度及看遠斜視度相比,P>0.05;與術前相比,術后兩組患兒的看近斜視度及看遠斜視度均較低,P<0.05;術后,與參照組患兒相比,研究組患兒的看近斜視度及看遠斜視度均較低,P<0.05。詳見表3。

表3 術后兩組患兒的看近斜視度及看遠斜視度(度,± s)

表3 術后兩組患兒的看近斜視度及看遠斜視度(度,± s)

組別 觀察例數看近斜視度 看遠斜視度術前 術后 t 值 P 值 術前 術后 t 值 P 值參照組 59 37.65±2.78 8.82±1.50 70.104 <0.001 31.66±2.52 8.92±1.66 57.883 <0.001研究組 59 37.59±2.88 6.65±1.31 75.114 <0.001 32.00±2.30 7.22±1.32 71.775 <0.001 t 值 0.115 8.370 0.765 6.157 P 值 0.454 <0.001 0.223 <0.001

3 討論

間歇性外斜視是兒科常見的一種外斜視類型。此病的發生與患者眼外肌或眼球發育異常相關。間歇性外斜視患兒的主要臨床表現為畏光、復視、注意力不集中等[3]。間歇式外斜視的類型包括外展過強型、類外展過強型、集合不足型及基本型。臨床上對間歇式外斜視外展過強型患兒常實施雙眼外直肌后徙術;對間歇式外斜視基本型、類外展過強型及集中不足型患兒常實施外直肌后徙術聯合內直肌縮短術。關于雙眼外直肌后徙術與外直肌后徙術聯合內直肌縮短術的研究較多[4]。在本次研究中,對間歇性外斜視患兒實施雙眼外直肌后徙術,可改變其眼部的生理解剖結構,提高其眼的融合能力,進而可延緩其外斜視的進展,促進其患眼恢復正常。有研究資料顯示,對間歇性外斜視患兒進行單眼外直肌后徙術可改變其眼外直肌的張力及長度,降低其患眼外直肌的外展功能,進而可矯正其外斜視。但對此病患兒進行單眼外直肌后徙術時由于眼外直肌外展的功能較強,可能導致手術欠矯[5]。對間歇性外斜視患兒進行眼內直肌縮短術可切除其部分功能不足的眼內直肌,提高其眼內直肌的肌力,強化其眼球內轉的力量,進而可使其雙眼重歸正位。但術后患兒的遠期療效并不理想。在本次研究中,對間歇性外斜視患兒進行單眼外直肌后徙術聯合內直肌縮短術,可在短時間內提高其眼內直肌的功能及眼的集合能力,進而可促進其患眼的恢復。本次研究的結果顯示,兩組患兒的手術過矯率、手術欠矯率及手術正矯率相比,P>0.05。術后,兩組患兒中立體視提高、立體視不變及立體視降低患兒的占比相比,P>0.05。術前,兩組患兒的看近斜視度及看遠斜視度相比,P>0.05 ;與術前相比,術后兩組患兒的看近斜視度及看遠斜視度均較低,P<0.05 ;術后,與參照組患兒相比,研究組患兒的看近斜視度及看遠斜視度均較低,P<0.05。本次研究結果提示,對間歇性外斜視患兒進行雙眼外直肌后徙術與單眼外直肌后徙術聯合內直肌縮短術均可取得較好的效果。對間歇性外斜視患兒進行單眼外直肌后徙術聯合內直肌縮短術時截除其眼內直肌后,可提高其眼內直肌的張力,進而可在短時間內改善其外斜視。但術后隨著患兒眼肌“繩索效應”的減弱,可降低其接受手術的效果。對此病患兒進行雙眼外直肌后徙術不會對其眼部結構造成較大的破壞。因此,與進行單眼外直肌后徙術聯合內直肌縮短術相比,對間歇性外斜視患兒進行雙眼外直肌后徙術其遠期療效較好。

綜上所述,用雙眼外直肌后徙術與單眼外直肌后徙術聯合內直肌縮短術治療兒童間歇性外斜視的效果均很好。與對此病患兒進行單眼外直肌后徙術聯合內直肌縮短術相比,對其進行雙眼外直肌后徙術后其看近斜視度及看遠斜視度均更低。

猜你喜歡
單眼直肌斜視
單眼外直肌后徙聯合內直肌縮短術治療對間歇性外斜視患兒視覺功能及生活質量的影響
基于互聯網延續護理在單眼孔源性視網膜脫落術后的應用效果
兩種術式對小兒集合不足型間歇性外斜視患兒視覺功能影響
外傷致單眼盲者健側眼視覺功能受損的法醫學鑒定1例
食肉動物眼睛向前,而食草動物長兩邊
腹直肌分離CT表現1例
弱視和斜視先治哪個?
直肌返折術治療水平斜視60例臨床研究
白內障術中局部注射麻醉導致的術后斜視及治療
下斜肌切斷術與下斜肌轉位術治療V征斜視的效果比較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