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華縣剩余勞動力現狀及問題分析

2021-06-21 09:20譚秋
安徽農學通報 2021年9期
關鍵詞:貧困現狀問題

譚秋

摘 要: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就業對于中國社會經濟的發展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該研究以南華縣為調研對象,通過回收有效調研問卷1751份,對南華縣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就業的人口特征狀況及人力資本特征進行了深入分析。結果表明:當前南華縣農村剩余勞動力存在轉移就業收入較低、就業市場缺乏競爭力等問題。因此,應積極推行職業技能培訓,提高外出務工人員的就業技能和市場競爭力。

關鍵詞:農村剩余勞動力;貧困;現狀;問題;南華縣

中圖分類號 F323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7-7731(2021)09-0007-03

1 研究背景

1978—2020年,中國經歷了近42年的改革開放,整體的經濟發展模式已進入了以城市帶動鄉村,以工業促進農業的發展階段,也進入了加快改造傳統農業,著力破除城市鄉村不均衡結構狀態,盡早形成城市鄉村經濟一體化發展 [1]。隨著現代農業的快速推進,部分農村勞動者從農業中解放出來,農業部門產生了大量的農村剩余勞動力[2]。為了提高收入,改善生活水平,農村剩余勞動力不斷向城市轉移[3]。但目前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仍面臨著就業環境不穩定、福利待遇低下、社會保障不完善等諸多問題[4]。因此,探究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現狀及存在問題,提出針對性的政策建議,對于提升農村經濟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5]。

南華縣隸屬于云南省楚雄州,位于楚雄州西部,國土面積2343km2,其中96%屬山區,是一個少數民族山區縣,為國家重點的貧困縣。受地形地貌的影響,南華縣經濟發展狀況較為落后。隨著農業現代化進程的加快,南華縣大部分勞動力被釋放出來,為提高收入、改善生活水平,該縣絕大多數剩余勞動力選擇外出務工。為此,本研究以楚雄州南華縣為案例點,探索貧困地區的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現狀及存在的問題,對于改善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就業的狀況具有重要的研究意義。

2 數據來源

南華縣問卷調研主要包括農村剩余勞動力的基本情況、轉移就業狀況等。本次調查主要采取訪談和問卷調查相結合的形式,共發出2000份,回收有效問卷1751份。通過匯總調研數據并采取數理統計的方法得到南華縣農村剩余勞動力就業相關調查結果。

3 結果與分析

3.1 人口特征

3.1.1 性別構成 在本次調查對象中,男性人數為1089人,占被調查人數的62.19%,其中男性勞動力選擇縣內務工的人員較多、為406人,而選擇省內縣外以及省外就業人員分別為397人和286人;女性務工人員662人,占被調查人數37.01%,其中縣內就業人員284人,省內縣外以及省外女性就業人數分別為223人和155人(見表1)。越來越多的農民選擇外出務工,但務工人員中男性勞動力仍多于女性,同時大多數勞動力選擇縣內就業。

3.1.2 年齡構成 由表2可知,被調查人群中,18~35歲的人數為775人,占44.67%;36~45歲的人數為571人,占32.91%;46~60歲的人數為389人,占22.42%。18~35歲勞動力有39.23%勞動力更偏向于去省內縣外務工,31.48%勞動力選擇縣內務工,29.29%務工人員選擇省外務工。隨著年齡的增大,外出務工的勞動力無論是選擇縣內、省內縣外還是省外務工,人數均呈現下降趨勢。青壯年農民(45歲以下)的人數所占比例較大,表明青壯年外出務工已逐漸成為農民工群體中的主流。

3.1.3 民族構成 本次調查對象中,少數民族人數為826人,占被調查人數的47.17%,其中,少數民族勞動力更偏向于到縣內及省內縣外務工,而選擇省外務工的人數較少;漢族人數為925人,占被調查人數的52.83%,其中縣內就業人員為389人,省內縣外以及省外漢族就業人數分別為311人和255人(見表3)??梢?,無論是少數民族還是漢族外出就業都更偏向于縣內或者省內縣外。

3.2 調查對象的人力資本特征

3.2.1 文化程度 被調查人群中,文盲和半文盲占比為1.20%,這部分人員更偏向于縣內就業;小學學歷的人數為462人,占26.38%;初中學歷的人數為1016人,占58.02%,小學和初中文化程度的務工人員大多選擇縣內及省內縣外就業;101人為高中學歷,占比為5.77%;中專學歷的人數為76人,占4.34%;大專學歷的人數為48人,占2.74%;27人為大學本科學歷,占比為1.54%(見表4)。盡管調研數據指出外出務工人員的文化水平在提高,但絕大部分都是初中文化,大專、本科及以上學歷的務工人員人數很少,由此可知,外出務工人員中高學歷所占比例較低,務工人員仍需不斷提高自身專業技能。

3.2.2 務工時間 由表5可知,1369人外出務工時間為半年以上,占比為78.18%;382人務工時限在半年以內,占比為21.82%。務工人員的務工時限在半年以內的,多數選擇留在縣內務工,務工人員的務工時限在半年以上,沒有明顯的就業區域傾向。

3.2.3 工資 被調查者中,外出務工人員的月工資在1000~2000元,所占比例為33.92%,外出務工人員的月工資在2000~4000元,所占比例為51.51%;外出務工人員的月工資4000以上的,占比為14.56%(見表6)。月工資在1000~2000元的務工人員大多選擇在縣內務工;月工資在2000~4000的務工人員,一般都選擇省內縣外務工;月工資4000以上的務工人員基本上選擇省外就業的人數較多。

3.2.4 工作職業 調查外出務工人員從事的工作,發現有16.11%的被調查者從事農業產業,且多數人選擇在縣內就業;21.82%的被調查者從事制造業,且多數人選擇在省外就業;有2.97%的被調查者從事運輸業,其中88.50%選擇縣內及省內縣外務工;從事建筑業被調查者占比18.28%,省內縣外的就業人數較多,但仍有部分勞動力選擇省外務工;住宿和餐飲服務人員被調查者占比為40.83%,其中縣內及省內縣外從業建設業的務工人員較多(見表7)。表明大部分外出務工人員從事工業多數為對文化水平要求低、缺乏技術含量的工作。

4 結論與討論

由問卷分析結果可知,南華縣外出務工人員的薪酬較低,這與外出務工人員的受教育水平、工作時限等密切相關。由于南華縣外出務工人員的文化水平較低,使得務工人員在就業市場上缺乏競爭力,僅能從事一些缺乏技術含量,對學歷要求不高的職業,致使勞動報酬相對較低,進而導致南華縣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就業整體工作條件差、工資較低等問題。

基于上述研究結論,有必要在南華縣積極推行職業技能培訓。目前,南華縣務工人員知識水平雖有一定的提升,但絕大部分外出務工人員學歷仍以初中文化水平及以上居多,整體文化素質仍處于偏低狀態,致使南華縣外出務工人員缺乏專業的就業技能。因此,今后應大力實施農村勞動力就業培訓計劃,提高外出務工人員就業技能,使其在就業市場上具有一定的競爭力,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務工人員的薪資水平。

參考文獻

[1]謝玲紅,呂開宇.“十四五”時期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的五大問題[J].經濟學家,2020(10):56-64.

[2]李東陽,樊春良.農村剩余勞動力遷移的影響因素分析——托達羅模型的修正及實證檢驗[J].經濟與管理,2020,34(05):28-35.

[3]曾龍,楊建坤.城市擴張、土地財政與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來自中國281個地級市的經驗證據[J].經濟與管理研究,2020,41(05):14-32.

[4]祝鵬飛,趙德昭,吳鋼.外商直接投資與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基于復雜網絡視角[J].經濟經緯,2020,37(01):68-76.

[5]孟傳慧.農村剩余勞動力流動對城鎮化的影響機制[J].農村經濟,2018(01):117-122.

(責編:張宏民)

猜你喜歡
貧困現狀問題
我國貧困高中生資助制度的建設
演員出“問題”,電影怎么辦(聊天室)
韓媒稱中俄冷對朝鮮“問題”貨船
“問題”干部“回爐”再造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