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歷史教學》影響和引領著歷史教學

2021-06-22 04:57賈雪楓
歷史教學·中學版 2021年5期
關鍵詞:歷史教學教學研究教學實踐

[關鍵詞]《歷史教學》,歷史教學,教學實踐,教學研究

[中圖分類號]G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7-6241(2021)09-0027-07

《歷史教學》已創刊70年,作為《歷史教學》的一名老讀者,向她表示衷心的祝賀和誠摯的感謝!從接觸《歷史教學》開始,我就感覺她對歷史教學實踐和研究發揮著引路的作用,越到后來這種感覺越強烈。這種引路我概括為培植閱讀寫作習慣、啟示學習研究方向、激發教學實踐熱情。

一、培植閱讀寫作習慣

自費訂閱《歷史教學》始于20世紀80年代中期,從那時起,《歷史教學》就成為我的必備刊物。之所以如此“長情”,是因為幾件令我感動的事,培植了我對《歷史教學》的情感,養成了閱讀和寫作的習慣。

第一件感動我的事,是《歷史教學》的編輯給我的退稿信。我第一次投稿《歷史教學》是1987年,那時《歷史教學》還不分版,一般很難看到中學教師的文章。所以在投稿信中,我寫道:《歷史教學》發表的文章大都是大學教師寫的,中學一線教師很少能在上面發表文章。稿子無懸念的被退回,但是編輯在退稿中附言:“您的來信我們看到了。我們同意您的意見,我刊有些學術論文是中學歷史教師寫的,希望您繼續努力,經常為本刊撰稿?!蓖烁寮茸屛颐靼撞罹?,也使我好奇,想看看我繼續努力能不能成為在上面發表論文的“有些中學歷史教師”。

第二件感動我的事,是《歷史學習》的編輯楊西麗老師給我的信。以前《歷史教學》編輯部還編輯了一本指導中學生學習的雜志《歷史學習》。年輕時對教學研究一時找不到方向,因為訂閱《軍事歷史》的關系,接觸了不少戰爭方面的論文,恰好看到《歷史學習》在刊登戰爭史方面的文章,就將自己寫的短文寄到雜志社,不想一投即中,于是連續寫下去。1995年初,有一天忽然接到一封《歷史教學》編輯部的來信,拆開一看,是編輯楊西麗老師寫來的。她在信里告訴我:我的文章經她責編的很多,覺得我對刊物的選題理解很深,發稿成功率很高。由于工作的需要調離編輯部,寫這封信,是要告訴我,我的稿件轉交副主編彭莘,由彭老師接替她的工作,最能滿足對作者的“最后祝愿和關注之心,了卻我對作者的眷戀之情”。接到這信,我很感動,也很受鼓舞,覺得不能懈怠。所以,我雖然一路上跌跌撞撞,但始終沒有放下手中的筆,也沒有停止過對教育教學的思考。但是,我的虛榮心還是沒得到滿足,因為那時的我仍然沒有成為在《歷史教學》上發表文章的“有些中學歷史教師”,頗有些“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的壯志未酬之感。

第三件感動我的事,是《歷史教學》主編任世江先生給我的電話。隨著年齡的增長和閱歷的豐富,我對教學的理解逐步深入。后來擔任教研員,工作的變動使我改變了過去飄忽不定的閱讀和寫作風格,開始專注于教學研究,但談不上什么有影響的成績。

2011年6月的一天,《歷史教學》主編任世江老師給我打電話,請我馬上寫一下自己的成長經歷和教研理念,準備在《歷史教學》(上半月刊)“教研員風采”中推介我。我大吃一驚,忙說我的水平和成果擔不起上這么一個重要的版面。先生鼓勵我,說看了我的文章,水平尚可,叫我抓緊時間把文字和圖片發給他。我于是遵命,借機梳理了一下自己的教研理念和工作思路,交給任老師,《歷史教學》(上半月刊)2011年7期封二以“雪楓感言”為題刊載出來。任老師的電話和《歷史教學》的教研員風采推介,給了我極大的鼓勵,使我將精力聚焦于中學歷史教學研究,以更大熱情傾注在歷史教學的實踐、教研和青年教師培養上,自己認為質量尚可的文章,都先投向《歷史教學》,幸運的是多篇文章都得到了肯定,很快地發表出來。這時的我,已經不再為虛榮心和功利心驅使了,關注的是歷史教學的理論與實踐研究動態。

這么多年,我和《歷史教學》的關系,由“不蒸饅頭爭口氣”的努力轉變為從中學習新知、獲取研究靈感,逐步養成瀏覽與精讀結合的閱讀習慣,可以說是一種蛻變??粗斈昃庉嫷恼佌伣陶d,不禁感嘆歲月如斯。翻閱已經泛黃的過往期刊,看著那些熟悉的名字,有些大家已經作古,回想自己的教學教研工作,越發覺得《歷史教學》在指導和引領教學研究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努力。

二、《歷史教學》引領教學教研

依我之愚見,《歷史教學》歷年發表的文章類型大致可劃分為史學研究成果及其對中學歷史教學(包括教材編寫)的影響、歷史教育教學理論新認識新成果的推介闡釋、歷史教學實踐的經驗介紹三類。三類文章都對中學歷史教育教學產生了重要的影響和引領作用。以我自己來說,《歷史教學》的影響和引領主要表現在以下三方面:

(一)引導教研選題

《歷史教學》對中學歷史教學的影響首先是引導性。無論做什么研究,一個好的選題是成功的開始,一個區域教研活動,要達到使參加的人都有所收獲,教研選題很關鍵?!稓v史教學》組織的話題討論,對區域教研活動的選題、活躍中學歷史教學、激發中學歷史教師研究興趣具有引導作用,我對此深有體會。

2008年,《歷史教學》組織了關于新航路開辟的經濟原因的討論,全國各地很多老師都紛紛發表自己的意見。我也曾寫過一篇題為《淺析新航路開辟的經濟原因》的稿件寄到編輯部。關于新航路開辟的經濟原因,我在文中列出了“打破商業壟斷,分享東方商品貿易的暴利”,“在歐亞國際貿易中,歐洲可供交換的產品不多,存在巨大的貿易逆差,更多的時候歐洲是以貨幣換取亞洲的產品,導致歐洲貨幣短缺,對貨幣的追求使歐洲出現‘黃金熱”,“伊比利亞半島國家身受香料貿易暴利和尋找貴金屬的雙重壓力,使其在新航路開辟中處于先行者位置”三條,并特別指出“資本主義的發展是新航路開辟的果而不是因”。①

其時討論也近尾聲,《歷史教學》2008年第11期發表了王加豐先生的《關于地理大發現的動因問題》對討論進行了總結,編輯按語中特別提到了我:“在本刊未發表的應征稿件中仍不乏佳作,如:四川省瀘州教科所賈雪楓老師的文章,通過讀書他已經深入分析到中世紀的特殊情況?!蔽易屑氉x了王老師的文章,發現我的看法與他有相通之處,如他談道:“地理大發現初期的重大事件,如哥倫布和達·伽馬的航行,并不是為了賣東西,而是為了買東西或搶東西?!痹偃缢赋觥笆遣皇巧唐方洕辛艘欢ǖ陌l展,有了某種程度的資本主義萌芽,就一定要發生地理大發現?不一定”。他強調“說地理大發現是資本主義性質的運動,主要是就其發展趨勢或結果而言的”。①我說的“資本主義的發展是新航路開辟的果而不是因”,與這個看法應該說是一致的。

除了介紹史學的研究成果,《歷史教學》還發表了一些新航路開辟的教學文章,從不同角度反映了各地教師對新航路開辟的認識。

2010年四川進入高中新課改,我在瀘州組織新課改教材培訓,《歷史教學》中的文章給我提供了培訓資源。我選擇“新航路開辟”為研究主題,并選了《歷史教學》2010年第5期發表的上海交通大學附屬中學彭禹老師的《〈新航路的開辟〉教學設計》為案例。彭禹老師認為:“這節課一方面要關心以人為中心的歷史過程;另一方面要關注這個歷史過程在全球范圍內產生的影響?!雹谡麄€教學過程由兩個“為什么是他們”構成,教學設計結構完整,材料豐富,視角新穎,給剛剛接觸新教材不久的瀘州老師很大啟發。新案例學習過后,我又請老師們分析這個設計有沒有破綻。老師們討論后認為,該設計兩個“為什么是他們”很巧妙,但同時也有問題。第一部分的“他們”指中世紀的歐洲人;第二部分的“他們”指葡萄牙、西班牙航海家,教學設計把迪亞士、哥倫布之所以遠航歸結于知識與信仰的力量。但仔細想想,這種回答缺乏說服力。歐洲人缺乏黃金,具備宗教熱情,相信地圓學說,航海知識和造船技術有了進步,但為什么偏偏是葡萄牙、西班牙,而不是意大利、德意志、英吉利或者法蘭西呢?然后大家又進一步分析,發現開辟新航路所具備的各種因素,如擴張基督教影響的欲望、整個歐洲對金銀的渴求、航海經驗和地理知識的運用等,都集中體現在伊比利亞半島的葡萄牙、西班牙。這些因素的組合才能回答“為什么是他們(葡萄牙、西班牙)”,而非僅僅因為知識信仰的力量。這次教研活動開闊了老師們的眼界,使瀘州新課改順利推進?!稓v史教學》促進了歷史教學的與時俱進。

(二)啟發深入專研

《歷史教學》對中學歷史教學的影響其次表現為啟發性。這種啟發是兩方面的,一是受到啟發,順著那個方向深入研究;另一面是受到啟發,產生不同的見解,為使這種見解自洽而深入研究。

上輪課程改革,按照《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實驗稿)》編寫的教科書是以專題形式呈現,專題的學術性和專業性更強,一時之間,一線老師顯得有些手忙腳亂,《歷史教學》針對一些難點問題組織了稿件,幫助中學教師理解。比如代議制問題,在教學大綱時代的《世界近現代史》中散見于英、美、法、德、俄、日、意等國別史,實驗課標的教科書則把這些內容用專題囊括在一起,增強了理論性?!稓v史教學》為幫助中學歷史教師熟悉這部分教學內容,刊發了不少專家學者的文章,當時的主編任世江老師也撰寫了《英、美、法、德代議制的比較》一文。我拜讀這些文章后,覺得對我們的老師很有用。但一線老師中真正讀過《歷史教學》的人卻并不多,因此做了兩件事:一是以“民主政治的擴展”為主題組織專題教研活動,又在全市統考中以歐美民主政治的兩種政體何以促進資本主義發展為線索命題,考查代議制的有關知識和影響,既檢驗了教師的教學成效,又考核了學生的理解水平;二是在前述教研基礎上撰寫了《也談歐美資產階級代議制的確立和發展》一文,把自己的學習和思考結果表述出來,在文中,我通過考察英、法、美、德的不同國情,闡釋不同國家代議制的異同,提出了備課和教學的建議。文章很快發表于《歷史教學》(上半月刊)2011年第5期,文章發表后,一些地方的老師擷取部分內容用于命題,這些題目今天在網上仍可以看到。

《歷史教學》發文不拘一家而給眾家發言的機會。正是這種寬闊胸襟,使閱讀者能夠在他山之石基礎上獲得自己的創見。在中國近代史研究中,太平天國、義和團運動始終是兩個極易走極端的話題。我以太平天國教學為主題在瀘州組織專題教研,用南京寧海中學陳紅老師《〈太平天國運動〉的教學設計》為案例,并與瀘州高中王曉榮老師的教學設計進行比較研究。陳紅老師的設計從“太平天國的課堂教學首先還是應考慮如何展現歷史真實”出發,以敘述故事的形式,大致以洪秀全的活動為線索,“帶領他們(學生)進入歷史人物的內心世界,進入當時的歷史場景”,“以展開史實為主,設計針對具體史實的問題,不做整體評價”。①王曉榮老師的設計按太平天國歷史的發展邏輯,分別敘述太平天國的前世今生,“體現農民階級在民主革命中的作用和局限性”是該教學設計的“主題思路和靈魂”。

我分析道:“進入歷史人物的內心世界,進入當時的歷史場景”的設計思路很好,但創設的情境是不真實的,通過這些情境,學生看到的太平天國仿佛就是洪秀全個人的翻云覆雨。我提到,太平天國運動乃至義和團運動,這些都是社會最底層民眾的反抗運動,要理解他們,就要理解當時的社會民眾所處的絕境,理解其反抗的正當性。而一旦進入普通民眾的情境,我們就會發現,當普通百姓生計斷絕、啼饑叫寒、無處存活的時候,其本能的反應是什么呢?難道是去理解先進技術、先進的生產力如何促進社會進步嗎?這次教研和講座效果極佳,后來我進一步閱讀理論書籍,補充了史料,撰寫了《客觀、真實、符合邏輯是歷史教學應遵循的原則——從太平天國運動的教學說起》一文,發表于《歷史教學》(上半月刊)2011年第7期。文章發表后不久,聶幼犁先生打電話來夸獎文章寫得好并索要文章的電子版。目前,知網上可查該文的下載量已超過1000次。

(三)挑戰教學實踐

《歷史教學》對中學歷史教學的影響還表現為挑戰性?!稓v史教學》有個好傳統,就是把問題擺出來讓大家去思考,我稱之為“布疑”,在“布疑”中激起有心人的挑戰心。

“宋明理學”是高中歷史公認的教學難課,教師教得云里霧里,學生學得糊里糊涂。我聽過多次該課的教學,也在《歷史教學》看過多篇該課的教學文章,坦率地講,沒有一篇文章,也沒有一堂課讓我感到把問題說清楚了。問題究竟在哪里,為什么會出現師生都倍感吃力的現象?我決心挑戰一下。于是在瀘州的一次教研活動中,我執教了“宋明理學”一課。

我的導入是先要學生說出帶“理”和“氣”的成語,學生說出理直氣壯、話丑理端、氣勢洶洶等,然后提問:理、氣這些名詞,日常生活中大家都在用,但什么是理?什么是氣?一時大家都說不清楚,“宋明理學”一課將會幫助我們理解這些概念。

教學中需解決的問題:1.儒學發展遇到什么困境?北宋五子怎樣破解這種困境?2.為什么說朱熹是理學的集大成者?朱熹的理論體系存在什么問題?3.陸九淵與朱熹的分歧主要是什么?王陽明怎樣把心學發展到新階段?教學大致劃分為三段:出示三則分別反映忠、孝、義的材料,引導學生分析,傳統儒學強調“必須”但沒有回答為什么“必須”,這是儒學發展面臨的本原性問題的困境。然后引導學生學習分析北宋五子如何破解這個困境:他們巧妙地把天地演進與人性結合在一起,發現“萬物皆有理”,這個“理”與現代哲學概念“規律”“原則”有相同之處,“理”成為千差萬別的具體事物的共同性質,“氣”則是物質和運動。由于一切事物都有理,所以社會倫理、道德規范是天理在人間的具體體現形式,人保持天理,遵守仁義禮智信規范,不是從外面強加的羈絆,而是出于自然本性。

出示朱熹的詩“勝日尋芳泗水濱,無邊光景一時新。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引導學生分析詩句“萬紫千紅”是“氣”,“總是春”是“理”。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理解朱熹把“理”和“氣”的關系統一起來,從而建立起完備的哲學體系。引導學生理解朱熹把“理”“氣”關系定為“理在氣先”,意思是精神的“理”獨立存在于物質世界產生之前,萬物各有其理,萬物之理總歸于“太極”,具體的事物之理來源于“太極”。由于“理”表現在事物上,所以他強調“格物致知”,用“今日格一件,明日格一件”來領悟貫通萬物的“理”。這就產生了陸九淵所譏的“支離”之弊。

出示陸九淵“四方上下曰宇,古往今來曰宙,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指導學生理解陸九淵的觀點:理是天道,人本身與天道渾然一體,因而心就是天道在人身上的反映。由此可知陸九淵與朱熹的思想分歧:朱熹認為理在事物,所以必須窮物及理;陸九淵認為理在心上,因此要“發明本心”。王陽明進一步發展了陸九淵的思想,出示“先生游南鎮”材料,引導學生分析心學的主張,理解王陽明的理論貢獻:把天理和心理統一起來,“心”不僅是萬事萬物的最高主宰,也是最普遍的倫理道德原則;提出格物致知的新途徑“致良知”,程朱的格物指向具體事物,陸王的格物是格心;提出知行合一的認識論,程朱主張知先行后,強調知的作用,王守仁提出知行合一,否定了知與行的界限。

整個教學過程,學生思維活躍,在對看似枯燥的哲學概念的理解中,體悟著中國古代哲學的奧妙與精深,課堂進展順暢。教學結束后我反思,為什么以前聽的課老是感覺疙疙瘩瘩,原因在于,執教者一沒有完成概念轉換,中國古代哲學概念十分難懂,不進行轉換學生幾乎不能理解;二沒有把理學思想發展的脈絡理清楚,邏輯不順。我告訴老師們這節課教學的實際對象還不是學生,而是聽課的老師,是一節培訓課,是讓老師們學會如何轉換概念,如何理順思想史發展邏輯,如何根據學生的知識水平選擇材料和設計問題。這次教研活動后,瀘州的老師們執教“宋明理學”就順暢多了。后來瀘州高中陸洪老師參加全國歷史教師名師工作室聯盟的會議,他在會上就“宋明理學”的教學作了專題發言,發言以我的教學思路為主軸,與會者反映終于將“宋明理學”的思想發展和教學邏輯理清楚了。

三、對《歷史教學》的建議

《歷史教學》是一個注重教學研究的學術雜志,讀者對象既有大學和教研機構的人員,更有普通中學教師,所以刊物既要有理論的厚重,又要有實踐的鮮活,才能吸引讀者。從教學研究的角度出發,基于個人的實踐和思考,我向雜志提出如下不成熟的建議:

(一)引導歷史教育教學基礎理論研究

《歷史教學》的聲譽在于學術,所以,我認為《歷史教學》應高揚學術研究的旗幟。建議編輯部可以組織專家學者討論當前以及今后一段時間歷史教育教學研究的重大理論問題,持之以恒地、有重點地、分步驟地引導歷史教育教學的基礎理論研究。

就我個人而言,目前對歷史教育教學基礎理論的關注點仍然在學科核心素養。隨著課程標準的修訂落地和義務教育、普通高中新教材的使用,大家的注意力轉移到新教材的研究上,但是這不代表學科核心素養的有關問題已經解決。

比如,學科核心素養是學科的核心素養還是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它怎樣轉化為學生的核心素養?《普通高中課程方案(2017年版)》說:各學科“基于學科本質凝練了本學科的核心素養,明確了學生學習該學科課程后應達成的正確價值觀念、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①這句話前半句是“學科的核心素養”,后半句是學生應達成的“正確價值觀念、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對這句話的邏輯關系,我的理解是:學科核心素養首先是學科的核心素養,它表現的是這門學科思維和能力要求的基本特征,是一種客觀的存在;然后才是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是學生學習這門學科后內化在個人品質中的個性特征,這是一個主觀的過程?!八仞B”可理解為經過長時間的修習、涵養、培育而形成的人格特征,這種人格特征內化則為品格,外顯即為能力?!昂诵摹焙汀八仞B”組合在一起構成的“核心素養”,是帶有一種本原意義、可以由此生發其他元素的基礎元素,是一種相對穩定的、內在的特性。從學科的核心素養到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的過程就是教育教學的過程,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是教育的結果。英國數學家、哲學家懷特海指出“教育是教人們掌握如何運用知識的藝術”。②懷特海提出的“風格”概念類似于我們提的核心素養?!霸陲L格之上,在知識之上,還存在著某種東西,一種模糊的東西,就好像主宰希臘眾神的命運一樣。這個東西就是力。風格是力的塑造,是力的約束?!雹偎茉祜L格的“力”就是教育。歷史學科核心素養是從歷史角度塑造學習者觀察和認識世界的風格,是要通過教學幫助學生學會從歷史視角理解和認識生活問題,使學生在日常生活學習中遇到相關問題時,能夠從歷史思維或方法論出發,以歷史學科能力為支撐來認識問題和解決問題。

歷史是“在一定歷史觀指導下敘述和闡釋人類歷史進程及其規律的學科”。②從這個定義出發,自然產生持什么歷史觀、怎樣敘述和闡釋、得到什么認識的問題,由此凝練出的學科核心素養包括歷史觀、歷史方法、歷史認識三個層次。我一直有個疑惑,歷史學科核心素養是一個整體,其內在的五個維度是個什么樣的結構?但一直沒有看到專門的文章論述這個問題。我曾經繪過一個以歷史解釋為中心的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結構圖,試圖回答的問題是:所有歷史敘述都是基于對過去的理解而進行的解釋,解釋以一定的立場為出發點和指導(唯物史觀);解釋是針對一定時空范圍內的事物而進行的(時空觀念);解釋是以一定的材料為依托而進行的(史料實證);解釋過去的目的不是稽古懷舊而是面向未來(家國情懷)。史觀和情懷是觀念形態的東西,時空和史料是客觀存在的事物,只有在進行解釋的時候觀念形態和客觀存在才有機結合在一起。

這只是我不成熟的思考,希望能得到大家的指導。更希望歷史教育教學工作者在關注實時性問題時,也關注基礎性問題。

(二)引導新形勢下歷史教學文化重構研究

當代教育教學最重要的特征是現代信息技術以不可遏制之勢深度融合于教學,學生多渠道、不定時地接觸接受有關歷史的知識。很多老師都表達了對歷史教育現狀的憂心。比如,有位老師是這樣描述她的尷尬:她講“秦統一中國”,為了引起同學興趣,“講了一些關于秦始皇的故事、郡縣的故事、三公的故事等。感興趣的大概只有一半甚至更少的同學。我問道:‘同學們你們接觸到的關于秦始皇這段歷史的有哪些?當時我設想的是電視劇或者是動漫,只要不是過于不靠譜的影視,我都可以結合一些他們印象深刻的劇情去講歷史知識。但是班級的孩子回答的最大聲的是‘王者榮耀——嬴政”。她感嘆“歷史在學生的課余時間變成了一個尷尬所在,歷史人物可能只是他們游戲當中的英雄,是他們這個年紀所看內容中不會出現的影子”。③過去我曾經受在新技術條件下授業已不再是教師的主要職責的觀點影響,認為歷史知識的教學已不再是課堂教學的重點,現在我的觀點已經完全轉變,歷史知識不僅是教學重點,扭轉學生受到歪曲的“歷史知識”影響而形成的扭曲的歷史知識結構更是歷史教育教學的重中之重。這個看法我在《數字化時代歷史教學的挑戰與破局》一文中已有論述,怎么做呢?需要各地教師的實踐和交流。

現在的課堂教學,沒有電子課件幾乎不可想象,而電子課件中音頻視頻似乎也不可缺少。但是我觀察到,現在的課堂教學,堆砌材料、追求華美、把影視片段當作史料使用的現象頗多,教學碎片化、非邏輯的現象較為普遍。傳統的講述、講解、談話、演示、圖示等教學方法在新技術手段下如何發揚光大,各種交互式的技術和網絡資源如何綜合運用,線上與線下的教學如何結合,新情境下的教學模式如何構建,等等,都是實踐中已經出現的問題,亟待我們去探索。

2016年,我在瀘州提出了現代信息技術深度融合背景下新型課堂教學文化的建設問題。2020年,“新冠”肆虐使線上教學成為突發事件下的主要教學形式,疫情緩解后,線下教學與線上教學的相融相生逐漸成為教學的常態,我又提出遠程同堂同課共構的云教學思路,并在我的工作室內江、南充地區的集中研修中進行了教學實驗,獲得空前成功,我寫了篇短文①進行初步總結。這些工作,使我的思考開始聚焦于在信息技術背景下,新型的歷史教學具有什么樣的文化特征?希望各地的歷史教師都能思考一下這個問題。

(三)引導教學實踐反思研究

普通的中學教師都很喜歡教學觀摩和案例分析。我的經驗告訴我,我們組織教研活動,聽了一節課,召開現場評議會,大多數教師都能侃侃而談,從不同側面或細節談出自己的感受,很真實。但這些侃侃而談很難形成一篇有深度、有價值的學術論文,有時我覺得某位老師發言時提出的問題或觀點有價值,希望他寫出來,卻很難得到一篇能夠清楚闡釋自己觀點的文章,老師們對此也非??鄲?。我反復思考問題的癥結,認為老師們評課議課時的高見,屬于零光片羽式的靈光閃現,它來自實踐的聯想,與具體情境結合,然而時過境遷,限于理論修養和工作實際,這些靈光就如同閃電一樣消失。這是需要教師深刻反思的問題。

《歷史教學》70華誕之際,寫出自己的所思所感,一是感謝《歷史教學》若干年來的引領和指導,二是表達祝愿,祝愿《歷史教學》越辦越好,引領更多的教師走進教育科研的殿堂!

【作者簡介】賈雪楓,中學特級教師,四川省瀘州市教育科學研究所教研員,四川省賈雪楓名師鼎興工作室領銜人。

【責任編輯:王湉湉】

猜你喜歡
歷史教學教學研究教學實踐
基于項目式學習的生物學概念教學研究
高中數學復習課教學研究
高中數學教學研究
高中歷史教學中實施小組合作學習的策略
中職計算機應用課程教學改革與反思
淺論高中化學生活化教學的實踐與思考
淺談初中物理實驗教學與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
論歷史教學中生活化教學理念的應用
測量平差課程教學改革探討與實踐
歷史教學中學生證據意識的培養策略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