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陜西數字經濟助力城鄉融合發展問題研究

2021-07-04 14:28葛璟
科學與財富 2021年9期
關鍵詞:數字經濟

摘 要:“十四五”時期,陜西將充分發揮數字經濟的驅動效應,通過激活城鄉數據生產要素來彌補城鄉發展短板,以此解決城鄉要素自由流動受阻、城鄉發展不均衡、農村產業融合進程緩慢等問題。本文針對陜西數字經濟助力城鄉融合發展中所存在問題,提出通過健全城鄉融合統籌管理機制、推動產業深度融合、完善數字化治理模式、發揮數字縣域作用等措施,給出陜西進一步推進城鄉融合發展的政策建議。

關鍵詞: 數字經濟;城鄉融合發展;區域城鄉協調發展

一、引言

我國正處在經濟增速放緩、結構升級和動力轉換的關鍵時期,在城鄉融合的加速期,陜西將數字經濟定位為全省新時期加快追趕超越、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支柱,借助數字經濟帶來的機遇與推動力,充分利用科技創新激活鄉村振興新動能,以期形成共建共享、互聯互通的數字城鄉融合發展格局。

二、陜西數字經濟助力城鄉融合發展現狀

陜西作為西部大開發等國家重大戰略核心區高度重視城鄉區域,通過不斷調整及完善相關制度及政策建立了數字經濟支撐體系,用數字經濟助力城市進步與鄉村振興協同發展。

(一)完善頂層設計與規劃,以數字經濟加速城鄉融合發展

陜西認真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不斷完善頂層設計與規劃,將數字經濟作為驅動陜西經濟轉型升級的新引擎和新亮點。陜西陸續出臺《2020年推動關中平原城市群和新型城鎮化發展重點工作任務》、《陜西省“十四五”數字經濟發展規劃》、《陜西省2021年數字經濟工作要點》等指導性文件,旨在推動數字陜西、智慧社會的建設向縱深發展,有利于消除城鄉要素流動障礙,通過釋放農村數字化生產力激發鄉村振興新動能,為重構新型城鄉關系提供了嶄新的技術視角。

(二)完善城鄉數字基礎設施建設

截止2020年底,陜西全省光纜總長度超過160萬公里,光纖到戶總數超過1000萬戶,4G基站總數超過17.5萬個,4G用戶超過3800萬戶。全省城市社區、行政村、建檔立卡貧困村實現光纖網絡和4G網絡雙覆蓋。城區、重點區域及公共場所4G網絡全覆蓋,陜西持續推進5G、IPTV、物聯網、數據中心等基礎設施建設,開通1.8萬座5G基站,建成5G示范應用場景13個。新基建使數據生產要素的作用大幅提升,使配置資源的領域不斷擴張,越來越多的社會資源在城鄉之間能夠得到有效配置。

(三)促進數字產業與傳統產業的城鄉協同聯動

第一,農業農村信息化水平進一步提高。陜西形成了“一個中心、五平臺、一體系”的農業農村信息化發展格局,為農業供給側結構調整提供有力依據;

第二,“互聯網+”縮小城鄉收入差距?!盎ヂ摼W+”打通了產、輸、銷渠道,增強了貧困地區的造血功能,激發了鄉村自我發展的內生動力,為鄉村振興發展打下堅實基礎;第三,促進城鄉產業結構的優勢互補。數字技術引導農村實現跨邊界、跨時域的產業要素流動,加快了農村現代農業向城市產業結構滲透,將鄉村的“農文化”、“農品牌”與城市的“宅經濟”、“互聯網經濟”有機結構,實現城鄉產業結構的優勢互補。

(四)促進城鄉生產要素配置的均衡化

陜西積極推進“數字經濟+產業布局”,運用數字技術打造跨區域的數字農業、智能農業,通過政府和企業的帶動引領,運用新基建帶來的新型城鄉聯結平臺實現資源共享,在城鄉經濟、社會和生態系統中加速流動與轉化,促進了城鄉生產要素配置的均衡化。數據賦能、服務賦能、教育賦能等推動“能人返鄉、市民下鄉”,為農業經濟發展賦予了“數字引擎”,通過“新型農業+休閑+康養+文旅”為一體的田園綜合體開發路徑,重塑農村產業鏈價值。

(五)提升城鄉融合發展的治理機制

第一,數字化服務平臺日趨壯大完善。2021年西安大數據數字中心正式啟動,數據中心的成立促進了公共信用數據與互聯網數據的匯集整合,實現信息主體信息共享,推動構建協同治理體系,從政府監管轉向更加注重社會協同治理;第二,完善數字化治理模式,構建城鄉整體性智慧治理機制。促進政府數字化再造,推進大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技術與政府治理深度融合,構建城鄉整體性智慧治理機制,統一建設的數據共享交換平臺,實現線下線上的深度融合和數字城鄉并聯管理。

三、陜西數字經濟助力城鄉融合發展存在問題

(一)數字經濟發展不均衡,數字鴻溝成為發展障礙

第一,陜西數字經濟區域發展不均衡。(1)城鄉之間在互聯網的覆蓋率、資費、寬帶速率以及寬帶連接質量、配套政策保障、基站建設等方面仍有差距;(2)數字經濟區域發展不均衡。2018年陜西省數字經濟指數前兩名的是西安、榆林,其經濟發展指數是4.75和1.64,西安遠遠領先于其它地區;第二,農村信息化程度較低。城鄉之間在云計算、數據、物聯網、人工智能數字資源處理能力與應用方面存在較大差距,未能實現鄉村數據資源的價值;第三,數字人才不足,數字素養亟需提高。從數字人才結構來看,數字人才的85%以上分布在產品研發類,而深度分析、先進制造、數字營銷等職能的人才加起來只有5%。

(二)農村產業與數字化產業的聯動及融合度較低

陜西農業農村數字化發普遍具有以下三個問題:第一,鄉村人才短缺,老弱化嚴重。老弱化導致農業從業人員整體學歷偏低,對數字化的接受和學習能力都比第二、第三產業的人員低;第二,智慧農業產品因較高成本而發展緩慢,市場普及率較低;第三,“互聯網+”等新業態、農村電商物流發展處在起步階段,農產品銷售渠道受限;第四,農業農村領域統計監測、質量安全、預警防控等信息需要完善,大數據產業的支撐能力不夠,應用潛力和開發價值還有待全面釋放。

(三)城鄉數字要素調配與流動性不足

陜西目前存在問題:第一,“三農”數據化工程滯后于發展需求,數據與土地、勞動、資本、技術等生產要素協同聯動動力不足,數據資源無力激發供求雙方的活力;第二,城鄉數字資源流動性受限。由于陜西數字經濟發展人才、技術和管理支撐不足,嚴重阻礙了數字資源跨部門、跨行業、跨區域的互聯互通。在信息化建設中,一些垂直業務系統不能互聯互通,管理體制的約束使得巨量數字資源流動受限,其價值未能充分利用和共享。

(四)數字化治理模式尚未健全

第一,陜西相關要素支撐不足。陜西積極推動數字經濟發展,但在資金、人才、配套政策的廣度、實施進度、地方相應程度方面與發展勢頭強勁省份仍有差距;第二,數據要素治理是亟待破解難題。數字經濟發展的前提是建立在大量數據基礎之上的,而數據的運行必須依賴于合理高效的數據治理;第三,陜西數字治理的差異性造成數字化治理差異性和不均衡性,城鄉之間也出現分割的治理現象,這就需要構建數字鄉村和智慧城市協同的、整合性的數字化治理模式。

四、陜西數字經濟助力城鄉融合發展路徑建議

(一)釋放數字紅利,推動產業深度融合形成城鄉共贏格局

第一,提升農業農村經濟大數據建設力度,使大數據逐步發揮勞動、資金、土地等傳統生產要素在促進經濟發展中的重要作用;第二,充分發揮數字園區和龍頭企業的示范帶頭作用,加快輻射周邊區域的智慧農業、智慧文旅、智慧物流等新業態發展;第三,持續推進農村電子商務,探索建立長效機制,形成農民增收、規范有序發展的鄉村共享經濟;第四,打造高水平的數字化產業融合。(1)推動農業數字化升級,創建新產業和新業態,促進農村產業深度融合發展;(2)利用數字技術打造和傳播區域優質品牌,提高農產品附加值;(3)利用數字平臺獲取精準農產品價格和銷售市場信息,及時調整農業生產結構和農產品銷售策略;(4)鼓勵研發“農業數字技術”,提高農業產業的競爭力;(5)持續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進程,建設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區、農業產業化聯合體,促進要素跨界流動實現產業跨界融合。

(二)完善數字化治理模式

第一,統籌區域(城市、鄉村)地理空間布局??紤]產業之間的跨界融合與協同創新,以及產業布局與地區人口、社會、文化等方面布局,使地區的數字經濟協調、穩定、健康發展,形成城鄉融合的共生生態系統;第二,明確數據治理責任,建立數據治理組織。(1)各地區應明確數據治理責任;(2)將地區數據治理與整體數據治理有機結合,促進地區城鄉融合協調、持續、穩定發展,才能構建合理的大數據治理體系;第三,以數據共享為前提,促進各領域社會治理的數據貫通與集成。(1)合法合規的數據技術與數據源是數據共享的前提保障;(2)堅持“上下聯動、逐級打通”的原則;(3)做好風險防控,增強社會治理的可預見性;第四,提升政府治理能力和社會信用體系建設。推動數字技術與政府服務深度融合,促進社會治理模式從單向管理轉向雙向互動,從政府監管轉向社會協同治理;第吳,推進農村社區治理創新。推動社區充分利用“互聯網+農村社區”,提升村級綜合服務能力和服務質量,形成高質量的鄉村便民服務體系,

(三)加強數字化人才培養體系建設

第一,充分利用陜西教育資源優勢,與高校、科研院所聯合成立相關科研機構、成果轉化機構,搭載“互聯網眾包”模式進行科技創新,提高成果轉化率;第二,引進數字經濟領域的高端人才、專業技術人員等,培養數字經濟領域的復合型人才,完善數字經濟的人才梯隊;第三,構建鄉村人才回流創業平臺。為創業者提供政策、資金、財務、商標、法律等綜合服務,降低創業者成本與風險;第四,實施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程,建成培訓實訓基地、創業孵化基地,加快形成實用型農民教育培訓體系;第五,建立和完善人才下沉機制,鼓勵城市專業技術人員到鄉村任職,完善相應下鄉人員激勵機制,保障其在工資福利、社會保障等方面權益。

(四)圍繞公共服務需求提供政策支持

第一,明確中央、省、市、縣政府在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中的責任與事權,擴大縣級政府的財權,綜合衡量地方財政收入能力及公共產品提供責任,為農村經濟發展和基本公共服務提供財力保障;第二,政府發揮引導和調節功能,形成多元投資、專業化運營的公共服務供給機制;第三,統籌開展基層公共數字文化服務,推動基層公共文化機構數字化建設,為群眾提供場館導航、在線培訓、共享直播等公共數字文化服務;第四,提升文旅、社保、就業、法律服務等數字化服務進程。加快推進各地公共就業人才服務機構聯網,搭建覆蓋城鄉的就業信息公共服務平臺。穩步推進全國統一的社會保險公共服務平臺建設,精準服務貧困地區。

(五)充分發揮數字縣域作用,促進城鄉資源整合

第一,強化頂層設計。制定縣域數字農業農村發展專項規劃、行動計劃和實施方案,為城鄉資源整合搭建橋梁;第二,加大政策、資金配套、數字經濟資源整合方面的引導和支撐。繼續加大對農業農村信息化縣均財政投入、社會資本投入,繼續提升農業生產數字化水平、農產品網絡零售占農產品交易總額比重、應用信息技術實現行政村“三務”綜合公開水平;第三,發揮數據要素的創新作用。加快物聯網、智能設備等現代化信息技術與農村生產、生活的全面深度融合,發揮農業農村大數據創新應用,推動縣域傳統產業數字化轉型,實施智慧農業、特色農業建設,發展養生農業等農業新業態,以縣域在載體促進產業融合發展和城鄉資源的整合。

參考文獻:

[1] 高培勇.經濟高質量發展理論大綱[M].人民出版社,2020.

[2] 曾燕,等.數字經濟發展趨勢與社會效應研究[M].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21.

[3] 任保平,吳振磊.2020陜西宏觀經濟發展報告[M].中國經濟出版社,2020.

[4] 陜西經濟發展報告(2021)[M].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21.

[5] 楊佩卿.陜西數字經濟現狀及發展路徑優化探討[J].理論導刊,2019(4).

[6] 許經勇.新時代城鄉融合發展的若干思考[J].學習論壇,2020(1).

[7] 樊軼俠,徐昊.財政助力數字經濟高質量發展:核心機理與經驗啟示[J].改革,2020(8).

作者簡介:

葛璟,1973年1月,女,漢,安徽省鳳陽縣人,研究生學歷學歷,講師(職稱),研究方向:區域經濟。

猜你喜歡
數字經濟
工業互聯網發展態勢及政策建議
數字經濟時代國際稅法的改革
國外數字經濟戰略的供給側實施路徑及對中國的啟示
一起來認識“數字經濟”
OECD國家數字經濟戰略的經驗和啟示
從數字經濟視角解讀歐亞經濟聯盟與絲綢之路經濟帶對接
大數據時代我國信用評級業重構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