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窯新燒,窯火不斷”

2021-07-16 08:43蘇玥楊永鋒
讀書文摘(下半月) 2021年4期
關鍵詞: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

蘇玥 楊永鋒

[摘? 要:本文采用一問一答的形式,對華亭安口砂器一位重要親歷者進行采訪,采訪內容圍繞其學藝經歷、個人成就和傳承情況等。目的在于明晰書面資料以外的安口砂器信息,回溯砂器歷史及借鑒經驗,期待對當下砂器傳承有所啟發與借鑒。

關鍵詞:安口砂器;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

袁奕,男,1991年生,甘肅省華亭市安口鎮人。出身于陶瓷砂器世家,繼承學習祖輩砂器制作技藝。安口砂器非物質文化遺產第七代傳承人,師承國家一級工藝美術師楊友福。安口窯文化研究院院長,華亭市政協委員,華亭市民間文藝家協會副主席,江蘇省工藝美術員,華亭市職業教育中心特聘講師。2011年赴江蘇宜興無錫工藝陶瓷學院陶藝系學習,2014赴江西景德鎮學習深造,2015年在傳統砂器制作技藝基礎上,加入現代工藝美學,取百家之長,創燒安口砂器茶具、花器、人物雕塑等工藝品,2017年申請并獲取“隴上窯”及“安口隴窯”兩個圖形文字商標,2019年開辦安口砂器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習所,作品《砂器窯變提梁壺》被華亭市博物館收藏。如今這位年輕的非遺傳承人,長期研究并發掘安口窯陶瓷文化,鉆研安口砂器技藝并收徒傳藝。

安口砂器是流傳在西北地區重要器物之一,深受隴原地區人民的喜愛,具有獨特的使用價值,兼顧藝術價值及傳承價值。這項工藝傳承已超過千年,2016年3月,安口砂器燒制工藝被列入平涼市第三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2018年,安口窯砂器工藝被甘肅省列入省級保護名錄。

一、安口窯歷史淵源與制造技藝

安口窯起源較早,其創燒年代存在著爭議,尚無具體定論,安口砂器的產生則有較為一致的看法,認為其產生于唐代,唐代安口窯已經燒制陶器、砂器等產品,發展到明清之際則有“隴上窯”美稱。安口窯作為我國西北名窯之一,其淵源難離隴原社會人民,之所以流傳至今,并深受當地人民的喜愛,與它的產品緊密相關,它體現了安口砂器的特色,是隴原人民藝術與智慧的結晶,同時是西北大地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蘇玥(以下簡稱蘇):袁老師,您好。文獻上對安口窯的的起源記載頗有不同,您認為安口窯是從何時起源的?

袁奕(以下簡稱袁):關于起源問題,一直沒有定論,之前有考古專家來做過田野調查,也只是確定了是隴上窯的幾處不同時期原址所在地以及先后關系,等于說在考古方面看起源還是有所欠缺的。那么借助文獻史料來看,《天工開物》里提到過,這個地方資源豐富,煤、炭、陶土等等,所以制瓷?!缎煜伎陀斡洝防镉涊d的則是唐朝才有的,在葉喆民先生的《中國陶瓷史》里分析,安口窯同仰韶文化或許存在聯系。

蘇:據我所知,安口窯在歷史上發展是一波三折的,您認為安口窯的發展大致經歷了哪幾個階段?

袁:我個人是這么想的,具體朝代就先放放。它曾經之所以到達頂峰是因為戰亂,每一個行業興起,最早它都是有原因的,這個地方要興起做陶做瓷,首先他的必備條件,有燃料,這個地方產煤,有原材料,這個地方產礦,必須有河,有南川河,所以這三個東西已經具備了,就適合生產陶瓷,再加上地形、氣候來說,它相當于處在一個小盆地,三面環山,安口窯的正常溫度要比周邊高三度,加上礦產資源很好,那個時候相對來說宜居,它可以躲避外面的戰亂,俗話說“有吃有喝”,再加上安口窯處在陜甘寧三省交界的核心地帶,戰亂導致手藝人逃荒因而帶來了技藝,技藝提升是發展的一方面,但是具體怎么發展的,陜甘寧三省交界,人們要來來去去要互通,交往的過程中經過這個地方,就帶動了它的商貿,所以我覺得它的繁榮可能最早是以戰亂來界定,戰亂就會有逃荒,逃荒帶來了技藝、人口,也帶來了貿易,但是戰亂之后,在和平年代人都向往外面的世界,地形限制了安口的發展,所以導致安口人才技藝流失,外面在發展的同時,安口就相對滯后了。比如說改革的時候,公私合營全國所有的瓷廠都在改革,包括瓷都景德鎮,但是改活了的只有景德鎮,安口相對來說因為地域條件受阻沒有改活。安口就沒有趕上這趟車,到后來外面發展好了人們出走了,外面技藝也沒有進來,這個地方就再次落寞了。它像拋物線一樣,而且跟時局的動蕩有關系,和平年代發展外面,戰亂時期往里面走。

蘇:袁老師,您認為安口窯的制造技藝與產品有哪些特點?

袁:這個怎么說呢,我代表不了安口窯。它那么厚重的歷史,我一個人、我的手藝、我的經歷或者我的各方面來說,都不足以代表它,我只是借著它的光在走這條路,是我借著它而不是它借著我。如果說從技藝方面說,我肯定是不如前人的,無論是從修煉包括經歷來說,我的從業年齡,也是有所欠缺的,只不過現在沒有人做,我在做這個事而已,僅此而已。再一個就是我在外面學習過,帶了外面的一些思想、技藝回來,在這個地方以前沒有過,并不能說明我的技藝有多優秀。

安口窯本身是有自己特點的,無論是從哪些方面。它的瓷器,當然這也是和原料有關,它的硬度要比周邊要好,這個是根據很多人驗證過的,當地很多人吃蒸碗菜,把菜在碗里擺好,上火蒸,家家戶戶婚喪嫁娶辦宴席的時候,就喜歡用安口窯的碗,別的地方的碗蒸一兩次就壞了。而且安口窯的瓷器,扔在路邊放個三四十年,把灰塵擦掉,光澤度依舊很好,其他地方產品可能會剝釉。再一個,從它的特色來說,每個朝代特色都不一樣,宋代做的盞,油滴盞非常漂亮,不亞于官窯,元代包括清代,安口窯的青花特別有名,本地人叫“土青花”,其實這個顏色是非常高雅的,別的地方也燒不出來這個顏色,但是這個顏色只燒了一小段時間就沒有了,導致我們后來做田野調查的時候,我們現在找不到當時青花的采集地,陶瓷廠成立之后用的青花是現在很普遍的蘇麻離青,但是本地的青花,需要做大量的實驗才有可能找到,文獻記載的地方我們只能大概找到哪條溝往里走多少,土青花偏藏青色,很少,而且只能用老窯的方式才能燒出來,用現在的電窯、氣窯是燒不出來那種感覺的。安口砂器也有它的特點,全國所有做砂器的地方都去過,砂器燒出來就是黑色的,沒有一個地方的泥土就是黑色的,他們只是燒制工藝燒出來是黑的,或者加輔料變成黑的,而我們的本來就是黑的,這個是有區別的,跟地域有關系,煤層之上陶土層之下是我們原料采集區,別的地方沒有,所以它的耐火溫度比其他砂器耐火溫度都要高,成品里還有活性炭。

蘇:袁老師,歷史上的涌現出的名窯有很多,與安口窯有著密切聯系的耀州窯、磁州窯等等相比,您認為安口窯的獨特之處在哪兒?

袁:安口窯極具包容性。把它比作一個人,那就是“老好人”,戰亂的時候都到這兒來,這兒有吃有喝供養你們,所以這些藝人都逃荒來這兒安家糊口,和平年代就被拋棄了,賺了錢了走了,有博大的胸懷。這種博大還表現在產品上,這也是為什么,以前出土的很多東西,都被誤認是別的窯的東西。這個地方并不是只制造某一種單一產品,磁州窯、耀州窯、臨武窯的手藝人都可以做他們特色的擅長的東西,多樣化出產產品,這也是促成巔峰的原因之一,它不但在人文方面具有包容性,在產品上也是一樣的,它不挑的。當然這也是自然資源決定的,包括紫砂,包括琉璃,粗陶,細瓷都能做,本地可以提供這樣的條件給予手藝人,要不然限制了也沒辦法。若這個地方不產青花,那青花的手藝人沒法做,這邊的物產條件可以讓手藝人盡情發揮。

二、學藝之路及砂器傳承現狀

袁奕在學習技藝的路上,一波三折,歷經坎坷但是初心未忘,現在鉆研安口窯文化之余,仍在親自帶徒授課,希望安口砂器技藝能夠薪火相傳,發揚光大。筆者就安口砂器傳承的收徒條件、技術難點、以及安口砂器的傳承困境進行訪談。

蘇:袁老師,您是土生土長的安口人,我們也了解到您的父親袁安生也是非遺傳承人,您應該也是受父輩影響學習這門技藝的吧?

袁:我以前是有愛好的,我從小喜歡收集老件兒,不知道什么東西收著玩兒就行,小時候家里人還說“你一天的就跟個搞古董的一樣,什么破爛都收,什么破爛都玩,你看你裝鉛筆的筆盒里裝的都是小銅錢”,那時候收古董是罵人的話,但是真正奠定基礎的是大學。我高中畢業之后,選專業選擇的是陶藝專業,陶藝系雕塑專業,一個很簡單、有點滑稽的契機,當時欣賞一個女孩子,然后選擇了這個專業,這是其中一個原因;另一個原因就是家里做這個,我們這個產品可以放在火上干燒,但是不能急冷急熱,使用頻率受限,所以我當時學習陶瓷專業想改良一下配方,看能不能解決掉。并且當時報專業的時候,正好在山西一個寺院中實習做雕塑,所以選擇了這個專業。大學三年,真真正正的培養了喜歡,我以前不覺得我喜歡這個行業,三年之后出來之后,我在外面創業虧了,回家之后開始反思,去辦公室做設計覺得自己坐不住,年輕有理想覺得不應該那種人生安排,我要做點什么。我與別人相比,我的優勢就是陶瓷比別人懂的多一些,我就跟我父親說做這個,父親讓我想好,說“你要做這個行業,那我就帶你,但是要求對你很嚴,你要想好”。畢業第二年,在廠里整整待了兩年,從頭到尾踏踏實實和工人一起,父親總是要我從頭到尾再來一遍,要求我比別人做的要好,所以我的成品率很高。做了兩年之后,得到父親認可,以后也要接受家里的事業,開始更加認真規劃未來。當時就出現了分歧,因為我在外待得比較久,看的多一些,我父親比較傳統,我們倆在思想上出現了分歧甚至是爭吵,后來到第三年才開始好轉,想著要不然就放棄這一行,中途去寧夏學習了半年川菜,在我跳槽的時候,父親正好要去四川,四川的砂器在做工藝性方面比我們要早,回來之后還是選擇了做這個,也算是不忘初心了。

蘇:袁老師,您是從什么時候開始決定以此為職業的?

袁:我真正把這個當職業,心定下來決定自己一輩子從事這一行的時候,是在我從四川回來之后,開始嘗試自己做點東西,剛開始是不成功的,因為原料比較粗,設備也比較舊,父親也沒有給予經濟支持,我借錢買小設備加工,加工完再自己做,在我自己做東西的時候,就有一些人過來參觀,感嘆“你現在可以做這個了,原來沒有啊,你這個原料也能做茶器、花器、雕塑”,我說可以啊,慢慢的這些人給予了我鼓勵,后來外面的人也來了,也開始賣了,有了經濟來源,對我的產品也很認可,小有發展之后開始招徒弟,收入可以支撐我的生活了,我更加堅定我的想法,理想與現實實現了統一。把心沉下來,踏實做下去,真正的心無旁騖,同時也看到了它的發展潛力。

蘇:袁老師,您是一位非常年輕的九零后傳承人,當您成為非遺傳承人之后,這對您來說意味著什么?

袁:我覺得跟我沒關系,我本來就是在做自己喜歡的事情,僅此而已。只是可能跟大多數年輕人不一樣,個人愛好,我就偏愛這個,正好趕上國家形式發展傳統文化,正好這邊卻這么個人,正好我做了這么個事,巧合而已。

同樣也意味著歷史責任、歷史擔當。在我做這個東西之前,我沒有考慮太多,僅僅是我的愛好,責任是在我小有成績之后,我借它而生存,面對這個產業,這個地方,我也想為它的發展添一份力。從一個人變成一個行業,是有過程的,我開始有責任感。我打開一條路,希望吸引進來更多人,人越來越多,這個行業慢慢的就起來了。

蘇:袁老師,我聽說您在當地執教制造技藝,還進學校傳授相關技能,您個人技能上是否有所促進?

袁:這個也是一門藝術,藝術有時候,如果說一個人干這個事情,有時候會走入誤區,就是常說的鉆牛角尖,但是在你教學的過程中,你可以看到你教給這些孩子做,你可以看到它們做的東西,再包括你教它們東西的時候,經過很細節的梳理之后再覺它們,就相當于自己有一個復習的過程,學而時習之嘛,這個過程也是我自己回頭看,保證自己不要走入誤區,時?;仡^看,其實可以帶給自己很多新的想法和創意。

蘇:袁老師,您在成為傳承人之后,有哪些深入的研究或者創新嗎?這其中,您最值得驕傲的是什么?

袁:在砂器急冷急熱這個問題上,也得到了改善。原料、性能方面,有解決,砂器從古至今一直是炊具,沒有人把它做成相對高端的藝術品,茶具之類的。這是跟它的原料,泥性有關,我覺得我最大的創新,就是幫他走了一條適合當代的路子,至少在這個社會不會被淘汰掉。最初燒制的時候非常容易炸裂,明火燒制,并且燒制時間很短只有三至四小時,溫度要達到一千三百多度,泥料加工細致之后特別容易炸裂,并且所有產品只有砂器是這么燒的,最初一窯、幾窯沒有一件成品,但是卻要花幾個月時間。后來借鑒瓷器,借助陶缽,才得以燒成。但是燒成之后,因為砂器含有活性炭,特別容易有水漬,后來又改泥料,從黑干泥改成青干泥,青干泥油性更好,耐火溫度較黑干泥低,但是同時含有活性炭,所以用青干、砂干、黑干按照一次比例調和泥,解決了這個問題,不斷在改進。

三、安口砂器非遺傳承面臨的問題

在新的社會發展時期,安口窯傳承與發展也面臨著新的挑戰。產品受眾不斷縮小、行業發展空間擠壓、傳承人缺乏、創新舉步維艱等困境。深究其產生的復雜原因,探究保護措施、創新方法、歷史發展規律,這是政府與民間以及專業人員共同的社會責任,只有如此,才能使得安口砂器重新大放異彩。

蘇:袁老師,您覺得現代陶瓷產業是否是傳統安口窯制造技藝的傳承?它對傳統制造技藝有什么沖擊?

袁:肯定是有傳承的。比如說今年流行什么樣的花瓶,第一個原樣是從哪兒出來的,一般情況下第一個原樣是手作出來的。去景德鎮的工作室,一間房子就是手藝人的工作室,商人說他這個瓶子好看,買下來,然后拿到工廠批量,存在即合理,生產速度快,產品整齊劃一,也是對的。每個人站的角度不一樣,機器化出來的速度更快,精確度更高,成本更低。

首先是可替代性。以前沒有塑料的時候,鐵器工藝發展不到位的時候,泥土是與人最親近的,但是現在呢,可替代性多了,塑料制品可以裝水,鐵制也可以裝水,瓷器也能裝水,選擇性多了,陶瓷行業競爭就大了。再一個就是,科技的進步,快節奏的生活,對傳統的手工藝的空間有擠壓,手工的東西一直存在,無論社會科技如何發展依然有相對高的地位,手作的東西是有溫度的,也是有情懷的,情懷對于我們來說是信仰。還有呢就是現代人太忙了,沒有心思真正靜下心來,這是我個人的觀點,比如我們逛一個陶瓷店,很多人都是走馬觀花的看一下,今天家里缺倆花瓶,這個花瓶挺好,造型樣子,趕緊買了還有其他事要忙,但是沒有人進來說,這東西挺別致的,它為什么別致,沒有人真正看過這個東西,沒有去研究過造型設計背后的原因,沒有想過做的這個人當時是什么想法。手藝人其實是販賣思想,我們是把我們的思想,把我們的時間物化之后轉交給他人,我們是這樣一個行業。但是現在真正看東西的人少了,愿意靜下來看的人太少了。一樣東西好看,馬上會批量化生產,但是我們做一樣東西,不大愿意做第二件,一眼驚鴻,這是我喜歡的感覺。

蘇:袁老師,您選拔后輩的標準是什么?有女性傳承人嗎?

袁:最重要的標準是踏實。其他的,我不招兼職。很多人不了解這個行業,對于陶藝的了解停留在制作瓶瓶罐罐,或者一開始就更在意可以帶給他多少收入。最起碼你得喜歡,得有一定了解,對我來說只要你愿意學,都不是大問題。上次收了兩位女學生,非常踏實,比我還踏實,六點鐘起來,一天一頓飯,可以堅持到晚上十二點,雖然她們做出來很多東西都是壞的,但是她們的態度很端正,勤能補拙。一你是要喜歡,二是提高自己的手藝,提高自己的含金量。

蘇:安口窯曾是“隴上窯”的原址所在地之一,發展至今在傳承與保護方面最大的困境是什么?面對這些困境,您能否結合自身的經驗,提一些相關的建議、意見?

袁:九幾年把文物遺址保護碑樹立之后,就鮮少有人問津,我們作為搞文化的手藝人,比如說平涼市有千年文化底蘊的地方,掰著指頭數安口窯是其中一個,但是安口窯今天你去了,僅僅堪比一個縣城。全國有很多這樣的陶瓷小鎮,別的地方都有發展,但是安口一直在原地踏步。首先政府要重視,得有政策,前兩年我們差點也堅持不下去,作為一個陶瓷古鎮,我是華亭的人才,我學這個專業來這兒做工作室,政府幫我協調,起碼要有政策去吸引人才?;A建設也沒有,政府困難,但是行業發展也是一個也不能落下,不能出現產業短板。希望本地出臺相關政策,讓人愿意到這個地方來。在景德鎮做這一行業,泥土直接買,不用自己加工,燒制的地方也有,上釉自己上好放進窯里燒,基礎條件與名聲都有,反觀安口,這都是有所欠缺的,從而導致很多人不愿意回來。

蘇:安口窯技藝在2016年被列為甘肅省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對于安口窯技藝的傳承與保護有哪些促進作用和意義?

袁:去年的時候,我們在機械設備方面出現了老化,政府幫我們采購了一批設備,我們都投入了生產。在這個非遺方面,確實是投入了專項資金,但是我更加希望在人才、資源利用開發這些方面,出臺一些政策,在想形成產業鏈的過程中缺乏具體的措施。我們這邊陶土資源是很豐富的,外地人過來經商,商業化傾向太嚴重了,陶土資源利用率很低。出臺一些政策,吸引新鮮血液進來,相信很多人愿意來的,慢慢的人越來越多,在不同風格上都做起來,名聲就傳出去了,客流量就會增加,經濟就起來了,經濟鏈轉活了。近五年,華亭市沒有一個從事陶藝雕刻專業的人才,人才缺口十分嚴重。

蘇:袁老師,您對安口窯技藝傳承和未來發展有怎樣的期待?

袁:政府出臺政策,人才引進來,做出不同的風格,原料、銷售、制作都能各司其職,形成完整的產業鏈,但是目前一切都在起步階段。而且我很希望,我現在教的學生能有所作為,他們是新一代的人,我只是帶她們進這個門,但是未來這個地方還是要靠他們,我把對技藝傳承的希望更多寄托在了后輩身上,她們更有活力,更有魄力,也會更有能力。

蘇:袁老師,謝謝您在百忙中接受我們的采訪,與您的對話中讓我們對安口砂器有了更加全面深入的了解,您為安口砂器做出的努力與貢獻,您對傳統技藝的熱愛與堅守打動了我們,我相信一定會有越來越多的人喜歡安口砂器,愛上安口砂器,也祝您桃李滿天下,藝術路常青。

采訪后記:拜訪當天是2020年12月26日,我們到達安口鎮接近上午11點,袁奕老師驅車帶我們前往工廠參觀,之后前往華亭市區的工作室。我們的采訪從下午1點開始,一直到3點半才結束,期間還談到了求學中的趣事,對于安口砂器的未來表現出憂愁的同時也帶有深深的期盼。袁老師在訪談過程中回憶往事,安口砂器作為自己的家鄉傳承手藝,也是他的驕傲,愿意竭盡所能為其傳承發展做貢獻。

本文通訊作者,指導老師:楊永鋒

參考文獻

[1]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甘肅省華亭縣委員會學習文史群體委員會:《華亭文史資料》第二輯(煤炭·陶瓷專輯),平涼市機關印刷廠,2004年8月版.

[2]石巨福,劉宏.安口窯火.團結出版社,2018年12月.

[3]甘成福.平涼史話.甘肅文化出版社,2007年3月版.

[4]周向紅.華亭風物集.四川民族出版社,2020年2月版.

[5]劉炘.關山尋蹤 華亭縣人文史地探秘.甘肅文化出版社,2013年4月.

[6]崔建林.中國藝術鑒賞.中國戲劇出版社,2007年1月版.

項目基金:2020年西北民族大學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明清時期隴原社會生活研究——以華亭窯出土瓷器為中心》的結項成果(項目編號:202010742054)。

1.西北民族大學歷史文化學院? 甘肅? 蘭州? 730030? 2.西北民族大學歷史文化學院? 甘肅? 蘭州? 730030

猜你喜歡
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
云南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文創產品研究
湘西苗族刺繡的數字化保護與傳承探析
基于Web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土族盤繡電子商務平臺的設計與實現
“互聯網+”時代出版人才培養的傳承與突破
新媒體時代下的蒙古族文化傳播研究
青年怎樣傳承長征紅色基因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