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20年我國高中階段校本課程研究的回溯與展望

2021-08-16 07:03郭瑞鄒麗麗
基礎教育參考 2021年7期
關鍵詞:文獻計量學校本課程高中

郭瑞 鄒麗麗

[摘? ?要]研究采用Citespace的文獻計量學方法,對近20年來國內“高中階段校本課程”研究的發展脈絡進行知識圖譜的可視化分析。結果表明:近20年來我國高中階段校本課程研究的熱度不減;南京師范大學、華東師范大學等是主要的研究機構;整個研究經歷了從關注高中課程改革的三級課程管理的概念,到重在構建完善的高中階段校本課程的過程;主要研究內容包括高中階段校本課程的實施過程、實施科目和實施理念,熱點關鍵詞為“校本課程開發”“開發”等;當下的研究熱點主要聚焦核心素養的相關研究。展望未來,后續研究將堅持研究理念的人本需要,推動研究主體的開放互動,重視研究內容的邏輯體系,倡導研究范式的創新突破。

[關鍵詞]文獻計量學;Citespace;高中;校本課程

校本課程是指普通中學在國家或地方課程大綱指導下,根據學校辦學特色和師生個性化需求而開發設計的多樣化課程。在持續推進新課改的背景下,高中階段校本課程成為新式培養人才的突破口,對學校教學質量提升具有直接影響作用。因此,有必要梳理我國高中階段校本課程建設的已有成果,以發現高中校本課程研究的進展和趨勢,從而為后續課程開發與研究指明方向,更好地為新課程標準下高中階段的教學服務,進而提升教學質量,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一、研究設計

1.數據來源

研究依托中國知網(CNKI)全文數據庫,以“校本課程”并含“高中”為主題進行期刊檢索,檢索時間區間設置為2001-2020(檢索時間截至2020年9月8日),共檢索到結果文獻877篇。通過人工剔除同義外文文獻、非學術性質的會議記錄及學校簡介,最后共得到有效文獻503篇。

2.研究方法

研究主要采用文獻計量法與知識圖譜分析相結合的技術,對高中階段校本課程進行定量考查與可視化分析。具體而言,研究使用Citespace可視化軟件直觀地呈現檢索數據、圖譜以及其他信息,以展示已有研究的發展趨勢和特征。此外,為保證分析的準確性和有效性,研究者仔細比較了具有針對性的代表性文獻,梳理并呈現了高中校本課程研究的代表性觀點。

二、研究結果

1.高中階段校本課程研究的基本概覽

從圖1可以看出,雖然2001-2005年有關高中階段校本課程研究的發文數量增幅不明顯,但近20年來,相關研究的發文數量呈現整體上升的趨勢,特別是在2008年左右有一次急劇增加,之后年均發文量基本維持在50篇以上,其中2013年和2019年發文量均超過75篇。這表明,近20年來不斷有學者關注并從事有關高中階段校本課程的研究,對該領域的研究熱情持續不減。

此外,通過統計機構發文情況發現:發文量排名靠前的機構中以高校為主,如南京師范大學(14篇)、華東師范大學(12篇)、浙江師范大學(8篇)等,部分中學(如江蘇省錫山高級中學)及教育研究院(如天津市教育科學研究院)也為相關研究貢獻了重要力量。

2.高中階段校本課程研究的發展歷程

與以往研究只關注關鍵詞不同,時間線圖(Time Line)更準確地反映了高中階段校本課程的關注聚類關系與演進趨勢。從圖2可以看出,目前與高中階段校本課程研究聯系最緊密的是#0聚類(STEM教育):在2001—2007年期間,高中三級課程管理(國家、地方、學校)的概念最先受到關注,其中江蘇省成為校本課程建設的主要試點;在2007—2010年期間,校本課程開發與建設的政策創新試點得到了國家的關注,而基礎教育階段的數學課程在教學一線和學術界受到熱議;此后,隨著高中階段校本課程經驗及新高考改革朝著縱深方向發展,農村高中多樣化、學科融合以及STEM(或STEAM)教育成為當前研究的主流。

從高中階段校本課程的具體內容來看,#1聚類(校本選修課程)較直觀體現了其內容:2004年前后,許多高中學校將情景分析看作校本課程的本質,并在語文、體育與健康兩個學科中應用;2013年前后,校本課程將英語、信息、歷史等學科也納入實踐教學,其中“模擬聯合國”是校本課程的典型代表。

在具體實施階段,#2聚類(對策)體現出校本課程經歷了由提出質疑到分析思考的過渡。即:在2005年,隨著校本課程的發展,越來越多的學者開始關注高中階段實施校本課程存在的問題并對其進行分析;2013年前后,高中學校開始依據發展現狀進行校本課程開發及建設并進行反思;2018年前后,高中階段校本課程建設開始注重構建完善的體系。

3.高中階段校本課程研究的熱點內容

關鍵詞是對學術論文的凝練。利用詞頻和中心度對關鍵詞進行可視化分析,可以發現研究的主要方向及熱點問題。本文將“校本課程”“高中”等單一概念的關鍵詞去除,以更直觀地體現研究重點。觀察關鍵詞的共現分析圖(見圖3)以及關鍵詞頻次分布表見(見表1)可以發現,國內學者關于“高中階段校本課程”的研究主要分為三個部分:一是與高中階段校本課程的實施過程相關,如“校本課程開發”“校本課程建設”等關鍵詞;二是與實施科目相關,如“高中語文”“高中地理”等關鍵詞;三是與實施理念相關,如“核心素養”“新課程”等。

中心度可以體現關鍵詞在銜接不同領域內容時的過渡關系,預判交叉領域的研究熱點。如涉及具體教學科目的“高中數學”(0.53)、“高中物理”(0.44),涉及具體實施內容的“開發”(0.51)、“校本課程開發”(0.49)等。綜合關鍵詞的詞頻和中心度分析,在高中階段校本課程的研究過程中,“校本課程開發”“開發”等是熱點關鍵詞。

4.高中階段校本課程研究的熱點追尋

為了進一步考察不同時期不同研究熱點的差異化信息,研究者制作了高中階段校本課程研究高突現率關鍵詞表(見表2)。

從表2可以看出,2004—2005年是新課改初期,也是校本課程研究興起的時期,相關研究主要基于校本課程開設的意義與要求,如吳剛平等[1]圍繞新課程方案的相關設計,探討了校本課程與國家課程的關系、三級管理特征及開設的基本要求;萬偉[2]基于問卷調查、交流研討和現場考察情況,提出了江蘇省普通高中校本課程開發存在的問題及建議;彭暉等[3]依托廬陵文化的條件和理念,有針對性地提出了廬陵文化校本課程的構建及思考。同時,有些學者也從具體學科出發,分析了校本課程的意義與價值。如張永玲[4]從意識形態、價值觀視角挖掘校本課程的內在價值,提出了開發高中數學校本課程的辦法和依據;貝松養[5]圍繞高中化學校本課程,從貼近生活、關注環境、提升教師專業水平和轉變教育觀念四個不同角度進行了探索性分析等。

2005—2010年,學者們的相關研究逐步過渡到校本課程的開發階段。如麥裕華[6]、趙小云[7]、梁青等[8]分別研究了化學、生物、體育等具體學科校本課程的開發。幾乎在同一時期內,我國高中階段校本課程研究出現了“新課程”“新課程改革”“高中新課程”等突現詞。換言之,構建高中新課程、圍繞新課程改革的高中校本課程開發成為研究對象與研究熱點。如王志梅[9]探究了新課程改革下高中教師的校本課程開發能力,郭崇江[10]賦予了校本課程開發新的技術手段。2012—2013年,伴隨著校本課程的深入實踐,學者們通過調查研究、實驗研究等方法,了解了校本課程開發建設遇到的問題,分析了問題的成因并提出了相應的對策,特別是實施對策的研究成為熱點。如王景華等[11]對山東省走訪調研,總結了該省校本課程建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了具體建議。2017年后,圍繞核心素養的研究熱度不斷升溫,如基于核心素養的高中校本課程的開發[12-14]、課程的開展[15]、課程體系的構建[16],以及針對具體學科教學模式的探究[17]。

三、研究趨勢預測

本研究調查了高中階段校本課程研究的文獻分布、主題聚類及研究熱點,并嘗試據此推斷該領域的未來研究趨勢。

1.堅持研究理念的人本需要

結合文獻可知,高中階段校本課程不但是對國家課程與地方課程的有益補充,也在促進多樣化與學科融合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符合學生的實際需要與社會發展趨勢。從學校層面看,高中階段學生通過生涯規劃類課程提升自我認識,豐富職業選擇,并且通過模擬聯合國課程訓練辯論技巧,培育學生的領導力和合作精神[18]等;從社會層面看,在2004年高中新課程改革背景下,素質教育全面推進,校本課程的開發研究與日俱增,特別是2016年《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總體框架正式發布后,高中階段校本課程建設開始堅持以生為本,將教學內容與課程門類重新整合,圍繞學校辦學特色和師生個性化需求展開研究。因此,未來研究依然要堅持研究理念的人本需要,順應學生的學習與成長需求,注重激發學生的學習潛力。

2.推動研究主體的開放互動

結合高中階段校本課程研究主要發文機構的知識圖譜可知,這一領域的研究機構多集中于南京師范大學、華東師范大學等高校,而高中作為該領域的研究主體和主要研究對象,參與度相對較低。此外,研究者主要集中于高校教育類專業的師生,一線高中教師的參與度相對較低。誠如教育治理呼喚聯合共治[19],高中階段校本課程研究亟待建立起開放互動的合作網絡。一方面,地區之間、研究所之間、高校之間要打破信息壁壘,積極搭建橫向的聯合共享平臺,通過資源互換、資訊互通,拓展校本課程研究的廣度;另一方面,應鼓勵一線教育工作者參與教育科研[20],加強高校、研究所與一線中學的縱向聯系,通過結對研究課程開發、實地效果考察,提升校本課程研究的深度,進一步激發該領域的研究活力。

3.重視研究內容的邏輯體系

重視豐富和完善校本課程體系,推動指向核心素養的教育變革是大勢所趨。對于高中階段課程改革而言,構建重基礎、多樣化、有層次、綜合性的課程結構是必由之路[21]。結合高中階段校本課程研究的時間線圖以及高突現率關鍵詞可以發現,國內學者對高中階段校本課程的研究主要圍繞“觀察探討—開發設計—總結對策”等節點,是一個動態持續的發展過程,并基于時代需要不斷賦予校本課程新的價值內涵。如今新一輪高考改革開展得如火如荼,在一段時期內,以核心素養為主題的研究文獻仍將持續增多,相關研究仍需進一步圍繞核心素養下的學校特色理念、課程建設、教師發展等展開,推動高中階段校本課程健康發展。

4.倡導研究范式的創新突破

結合知識圖譜的可視化分析,從文獻計量學的角度對高中階段校本課程的相關研究進行梳理和反思,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克服傳統解釋性范式的局限性,深化和豐富這一領域的研究。但不能忽視的是,現有研究存在著理論性不強等問題,而采用多元視角下的混合研究范式是未來研究的趨勢。未來高中階段校本課程研究仍需在研究方法上突破創新,以進一步提升研究的質量與廣度。

參考文獻

[1]吳剛平,李群.高中新課程方案中校本課程的開設問題探討[J].當代教育科學,2004(14):16-17.

[2]萬偉.普通高中校本課程開發的問題與建議[J].當代教育科學,2004(8):13-14.

[3]彭暉,王顯槐.走進廬陵文化 構建校本課程[J].井岡山學院學報,2005(5):95-98.

[4]張永玲.談高中數學校本課程的開發與實施辦法[J].教育探索,2004(10):30-32.

[5]貝松養.關于高中化學校本課程開發的理性思考[J].現代教育科學,2005(6):11-12.

[6]麥裕華.高中化學實驗校本課程“哈利·波特化學魔法”的開發與思考[J].化學教學,2010(12):26-28.

[7]趙小云.《探究植物氣孔的分布》一課的情景教學——高中生物校本課程開發案例分析與反思[J].生命世界,2010(11):89-90.

[8]梁青,張新吾.高中體育藝術類校本課程的開發與實踐[J].遼寧體育科技,2009,31(4):73-75.

[9]王志梅.談如何培養高中教師的校本課程開發能力[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8(11):57-60.

[10]郭崇江.利用信息技術開展普通高中校本課程的探索[J].中國現代教育裝備,2010(14):20-21.

[11]王景華,楊璐.校本課程開發中的問題與對策研究——以山東省為例[J].當代教育科學,2013(12):11-13.

[12]余曉蓉.核心素養視域的校本課程開發[J].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19(7):50-52.

[13]張歲玲,王晶.高中生涯規劃教育校本課程開發研究[J].課程·教材·教法,2018,38(5):128-132.

[14]黃沛沾.基于核心素養的高中地理校本課程開發研究[J].中學地理教學參考,2019(24):15-18.

[15]陳亭華.核心素養視角下高中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開展[J].教育觀察,2019,8(21):47-48.

[16]裴中興.核心素養理念下高中校本課程體系構建[J].華夏教師,2019(19):28.

[17]連寶寶.基于核心素養的高中英語美文品讀校本課程教學模式探究[J].華夏教師,2018(23):38-39.

[18]張力瑋,郭瑞,郭偉.新時代勞動教育的發展趨勢——訪中國勞動關系學院校長劉向兵[J].世界教育信息,2019,32(9):9-13.

[19]馬銀琦,吳依妮.我國教育治理現代化的研究現狀及前沿演進——基于CNKI的知識圖譜分析[J].現代教育論叢,2018(3):11-19.

[20]姜雪青,馬勇軍.近20年我國教育研究范式的運用現狀與發展趨勢——基于國內五本教育核心期刊的內容分析[J].上海教育科研,2019(12):13-17.

[21]馮生堯.高中課程與高考改革:走向多樣化[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8:142.

(責任編輯? ?姚力寧)

猜你喜歡
文獻計量學校本課程高中
《廣西民族研究》創辦30年來刊發文章的回顧與展望
中文圖書評價體系研究
培養有民族文化根基的現代中國人
新疆高職院校少數民族漢語教學的課程設計及開發研究
交互式電子白板在歷史教學中的應用研究
高中政治課中的分層導學探討
理順高中政治課堂問題教學流程研究
高中學?!叭乃仞B特色德育”實施策略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