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初中校園暴力的心理成因及預防探析

2021-09-10 07:22潘彥蕊
快樂學習報·教育周刊 2021年12期
關鍵詞:校園暴力初中生

潘彥蕊

摘? 要:校園暴力是校園欺凌的一種形式,不僅會造成身體傷害還會留下嚴重的心理創傷,嚴重影響著初中生的身心健康成長。本文從人格特質、認知、共情能力、責任分散的角度分析了校園暴力產生的心理成因,并提出預防校園暴力的對策:進行情緒管理訓練、開展親社會行為訓練、提高認知水平、構建和諧家庭。

關鍵詞:初中生;校園暴力;心理成因

我們在網絡、雜志、報紙上會經??吹接嘘P初中生校園暴力事件的報道,例如:一初中學生班干部因管理同學與其產生矛盾,被同學圍毆下跪掌摑;一名初中女生被其他女生扒衣服毆打、并被拍裸照上傳網絡……校園暴力事件層出不窮。校園暴力是指發生在校園內及其校園周邊,主觀上蓄意運用軀體、工具、言語或非言語,對他人或群體造成威脅或傷害的行為。這樣的行為會嚴重影響學生的身心健康成長,甚至會導致死亡。2017年教育部頒布了《加強中小學生欺凌綜合治理方案》,2019年國務院教育督導辦發布了《關于開展預防中小學生欺凌和暴力專項整治工作的通知》,各省市也先后出臺了加強校園欺凌治理的文件和方案,國家加強了對校園欺凌的治理工作。校園暴力是校園欺凌中的一種,傷害性也是最大的,其產生有多方面、多層次的原因,與社會、家庭、學校有千絲萬縷的聯系,但其發生也有特殊性,尤其是發生在初中生之間的校園暴力事件。筆者從心理學的角度,來分析初中生校園暴力產生的原因,并探討預防對策,希望減少校園暴力事件,為學生創造一個良好而又安全的生活和學習環境。

校園暴力的產生往往具有復雜的心理成因,具體的原因如下:

1.具有異常的人格特征傾向

德國心理學家霍妮認為:人格異常的患者在面臨內在沖突時極易產生焦慮,他們通常會采取攻擊方式用以緩解焦慮、解決內在沖突。初中生尚處于心理發展的關鍵期,前額葉的發育尚未完善,還不能形成穩定的人格特征,會出現異常的人格特征傾向,例如:他們情感體驗強烈,情緒調控能力比較差,容易沖動,自控能力差等。此外,一般有校園暴力事件的施暴學生也有極強控制欲,在同伴交往中,極易使用暴力欺凌來獲得掌控感,滿足控制欲,擺脫焦慮,獲得愉悅的體驗。

2.施暴學生往往有嚴重的認知偏差

施暴學生往往對對校園暴力持肯定態度,甚至有部分學生認為“使用武力解決問題”是很正常的。結合很多中學生校園暴力事件的個案研究,初中生往往把用暴力解決問題看成是一件理所當然的事情,極端的認為只有用暴力令對方蒙羞才能征服別人。這種嚴重的認知偏差與家庭教育,以及社會、網絡等暴力文化的影響有關。

3.施暴學生可能缺乏共情的能力

施暴手段在常人看來往往非常殘忍,例如,圍毆下跪掌摑、關黑屋毆打并用煙頭燙身、女生被扒衣服毆打,拍裸照、惡意上傳網絡。心理學認為:共情能力強的人,看到別人踩到尖東西,他會不由自主地喊“哎呦”,好像他自己踩到一樣。而共情能力弱的人,在行為表現上比較冷漠,缺乏同情心,不懂得從他人角度考慮問題,沒有感同身后的能力等。犯罪心理學研究表明,嚴重暴力傾向的人是缺乏這種共情能力的。施暴初中生一般不能夠理解他人的情感,對別人的痛苦不能感同身受,表現的冷漠,缺乏同情心。在我們大腦中的鏡像神經元是移情能力的神經基礎,而鏡像神經元只有被激活,才能形成這種感同身受的能力,在其成長的過程中,如果孩子沒有獲得這樣的經驗,他的鏡像神經元可能就不會被激活。

4.存在僥幸的心理

社會心理學上有一個責任分散效應,也稱為旁觀者效應,簡單的說就是“人多不負責、責任不落實”??v觀發生在初中生之間的校園暴力事件往往都是以小團體施暴為主,一般三五成群、彼此結成“同伙”,個體會覺得很多人都參與了暴力行為,法不責眾,這樣會降低了自己對這件事件的責任感,這種責任的分散,一般會減少個體因暴力事件而產生的愧疚感,最終導致群體暴力事件的發生。

初中生校園暴力的發生與個體、家庭、學校、社會等都有一定的關系,既有客觀原因也有主觀原因,與認知水平偏低、人格特征不完善、缺乏共情的能力、有僥幸心理等有很大的關系,那么,應該怎樣預防校園暴力的發生呢?接下來從以下幾個方面來探討如何有效預防校園暴力事件的發生。

1.進行情緒管理的訓練

學??梢蚤_設情緒管理方面的課程,通過心理健康教育課,團體心理輔導、心理講座、心理游園活動等方式開展課程,提高學生的情緒管理能力。課程設計包括三個單元:覺察情緒、接納情緒、調節情緒。每個單元下面可以設置多個主題課程,比如:如何調節情緒這個單元,就可以設計出如下主題:情緒調節ABC、積極暗示助成長、呼吸冥想會放松等主題。通過進行情緒管理的訓練,幫助學生覺察到自己的不良情緒,能夠接納情緒看并看到情緒背后的美好期待,掌握常用的情緒調節的方法,減少極端情緒的發生。

2.開展親社會行為的訓練

美國預防青少年暴力就是通過增加個體的親社會行為來進行的,選取幾種與初中生關系密切的親社會行為例如:贊美、理解、幫助他人、懂得謙讓、具有團隊合作精神、能夠換位思考等,通過開展集體活動進行集中訓練,提高他們的親社會能力,從而減少暴力行為。以共情能力的訓練為例,讓其能夠了解到對待同一件事情別人的感覺可能與自己是不同的,從而學會站在他人的角度考慮問題,提高其共情的能力。

3.提高個體的認知水平

暴力傾向學生往往認知上存在偏差如:只有暴力才能解決問題、別人欺負我就必須要打回去、打一下架也沒有所謂、只要打贏了對方就可以了等等,認知上存在絕對化、以偏概全、過分概括化的偏差,對此,除了進行必要的個體心理咨詢與輔導之外,還需要通過家庭教育、學校班會課等多種方式進行德育教育,使其進一步認識到暴力行為的危害,明確對自身和他人造成的不良影響。

4.構建和諧的家庭關系

家庭不是獨立的,它是一個系統,家庭成員之間的互動組成了家庭關系。家庭成員在互動中滿足自己的需要,同時也滿足其他成員的需要。如果家庭成員的需要受到忽略,這些成員就會在情緒上和行為上出現一些“病狀”,這些病狀反映的不是一個人的問題而是整個家庭系統出了問題。初中生暴力傾向的學生往往是家庭中不能保持動態平衡,整個家庭系統都出現了問題。家庭成員必須做出一些改變,才能減少或消除孩子的情緒或行為問題。構建和諧的家庭關系,需要做到:盡量保持家庭結構的完整性、尊重孩子的需要、制訂合適的家庭條規、善于溝通、建立民主型的父母教養方式等。

參考文獻:

[1]龔高昌.中小學校園暴力現狀及心理原因[J].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2019):04-06.

[2]魏惠民.初中校園暴力成因及德育對策探析[J].新課程學習(2013).

[3]康雪琴.元情緒能力訓練對中學生暴力干預效果研究[D].山西師范大學,(2012).

[4]許燕.初中校園欺侮問題及其對策研究—以上海市某兩所中學為例[D].上海師范大學,(2008).

(作者單位:廣州市番禺區市橋沙頭中學,廣東? ?廣州? ?510000)

猜你喜歡
校園暴力初中生
巧用地圖培養初中生史料實證意識——以《溝通中外文明的“絲綢之路”》為例
省考背景下初中生地理識記能力提高的策略探討
“一例多境”培育初中生法治意識
淺析校園暴力犯罪的成因、特點及預防
從中美校園暴力案件報道出發思考相關法律問題
青少年惡劣事件頻發引發對刑事責任年齡的思考
加強青少年法治教育 從源頭上遏制校園暴力
淺析大眾傳播中的“媒介暴力”現象
新形勢下預防校園暴力的策略研究
淺談如何有效地學習初中語文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