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課程思政”視域下綜合英語課程的教學設計

2021-09-14 10:30曹子昀
大學·課外閱讀 2021年8期
關鍵詞:綜合英語課程思政

曹子昀

摘? 要:《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南綱要》中明確指出將“立德樹人”作為培養人才的根本任務,要將價值觀的引導寓于知識的傳授和能力培養之中。英語專業作為人文學科,承載著培養學生人文素養的要求。英語專業課程應結合其課程特點,設計有效的教學任務,最終實現英語專業課程思政的育人目標。本文以綜合英語課程中Unit 2 Spring sowing的教學設計為例,從教學內容、教學目標、教學步驟實施和教學反饋四個方面出發,探討如何全面深入地將思政教育融入綜合英語課程,旨在為英語專業課程思政提供思路。

關鍵詞:課程思政;綜合英語;培根鑄魂

中圖分類號:H319.3?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673-7164(2021)32-0056-03

2016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中明確指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關系高校培養什么樣的人、如何培養人以及為誰培養人這個根本問題。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本C合英語作為英語專業的基礎課程和課程的課程思政建設載體之一,有著教學周期長和教材覆蓋廣的特點,將思政教育融入綜合英語課堂教學是實現“立德樹人”教育目標的重要途徑之一。作為英語專業教師,應利用課堂教學的主渠道來提高學生的思想水平、政治覺悟、道德品質和文化素養。

基于“立德樹人”的教育目標,本文以綜合英語課程中Unit 2 Spring sowing的教學設計為例,通過思政教育的具體應用來探討英語專業的課程思政設計。

一、課程思政融入綜合英語的意義

2016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中發表講話并指出:“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边@一教育理念不僅為我國高等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指明了方向,也為課程思政的工作提供了政策支持。自此,全國的各類高校展開了各類關于課程思政的理論探索和改革實踐。為了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指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教育理念,2020年教育部頒發了《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其中明確指出課程思政內容要緊緊圍繞堅定學生理想信念,以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愛人民、愛集體為主線,圍繞政治認同、家國情懷、文化素養、憲法法治意識、道德修養等重點。

英語專業作為人文學科專業,其本質是人文教育,基本要求是在課程教學中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而人文素養的培養體現在塑造學生的正確價值觀,優秀的品格和關鍵能力中。在英語專業類課程的課程思政建設中,考慮到語言是文化的載體,學生在學習語言的過程中也在不斷接收著外國語言知識文化的熏陶,作為教師,應引導學生對比和甄別其他西方國家的文化,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培養學生學會用批判性的眼光看待西方文化和思想,并且深化學生對我國的優秀傳統文化和社會主義主流價值觀的認同感[1-2]。具體到綜合英語課程而言,綜合英語作為英語專業的基礎課程,其思政建設出于培養學生正確價值觀的需要,立足于“立德樹人”的目標,以間接、內隱的方式將被認可的道德觀念、政治思想融入課程教學中。綜合英語的課程思政多以外國語言文學作為課程素材,在此基礎上,教師應不斷挖掘和提煉思政元素將其融入課程教學中,從而潛移默化地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

二、教學設計

(一)教學內容

在2021年3月的全國政協十三屆四次會議中,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將“培根鑄魂,啟潤心智”貫穿于教育的各個環節。培根鑄魂的關鍵在于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造育人,強調愛國主義精神和繼承中國傳統文化[3]。本文旨在將“培根鑄魂”的思政理念融入本單元教學設計的各個環節。本單元選用的課文Spring Sowing是愛爾蘭文學復興時期具有代表性的文學作品,描寫了一對新婚的愛爾蘭農民夫婦在春種時分辛勤勞作的場景,突出了主人公吃苦耐勞的品質,贊揚了愛爾蘭傳統農耕文化的美德。結合“培根鑄魂”的育人理念,教師通過引導學生對比愛爾蘭和中國的農耕傳統,最終回歸本土文化,加深學生對中國農耕傳統文化的認同感,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此外,作者強調了當時愛爾蘭人民吃苦耐勞的精神,而吃苦耐勞的精神也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只有培養大學生吃苦耐勞的精神,才能更好地助力社會發展。最后,教師對比介紹了與作者在同一時期同樣擁有社會責任感的中國作家,比如魯迅為了喚醒中華民族精神、推翻腐朽的封建社會而創作了一系列優秀作品。魯迅的例子讓學生有機會深入了解中國歷史,并被中國人民不屈不撓的精神所打動。教師根據課程內容將中國歷史和文化引入語言教學中,引導學生牢記中國歷史,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

(二)教學目標

本單元的教學設計采用基于成果的教學方法(outcomes-based teaching and learning),是一種以學生為主導的教學方法,課前老師會預設一些教學目標,并且設計一系列教學活動來幫助學生達成目標,課后通過評估性任務來判斷教學目標的完成情況。本單元的教學目標分為兩類,分別為語言目標和思政目標。語言目標是幫助學生掌握英語學習的基礎詞匯和表達,此外,通過啟發學生思考文章中涵蓋的自然主義和現實主義元素,并且與中國文學進行比較,進一步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能力。本單元的思政目標是通過追溯中國的傳統農耕文明幫助學生深入了解我國傳統文化,從而深化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認同感,和通過對比中國文學作品來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和愛國情操[4]。本單元文章的主題是關于“愛與美德”,包括主人公夫婦之間的愛,他們對土地的愛,他們對生活的愛和他們對國家的愛。同時,作者弘揚了勞動人民在困難時期的吃苦耐勞精神。教師通過引導學生思考文章的主題,并且進行文化對比來加深學生對我國民族文化和歷史的認同感,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和愛國情操。

(三)教學步驟實施

1. 課前預習與創設情境

課前教師根據文章主題,并結合中華傳統農耕文化,選擇李子柒的視頻《小麥的一生》作為導入點,在課前布置學生觀看李子柒關于農耕生活的視頻,并提出思政問題“what kinds of spirit can we learn from Li ziqis video?”和“what kinds of value do Li ziqis video convey to us?”,學生通過思考農耕生活給人們精神品質和生活理念帶來的變化和啟示,從而理解農耕文化中蘊含的人與自然相互依存相互協調的關系和農耕生活培養人們堅忍不拔、吃苦耐勞的精神品質。此外,課前布置的視頻任務也可以幫助學生帶入教學情境并理解文章主旨。同時,教師布置學生預習課文內容,要求學生收集、歸納、總結生詞,包括課文中出現部分單詞的近義詞、同音異義詞、同音異義詞和不同的修辭手法等,以此加強學生的語言學習基礎。課前的預習和創設情境為學生了解課文內容,熟悉課文主旨和課堂思政奠定了相應的基礎[5]。

2. 文章導入

在導入階段,教師向學生介紹作者背景信息及創作背景,包括愛爾蘭文藝復興的文化背景和愛爾蘭“大饑荒時期”的歷史背景,然后引導學生思考文章中“spring”的象征意義。學生通過聯系文章背景和整合不同的信息片段,提取出“spring”和“revival”之間的聯系。同時,教師鼓勵學生使用相同的學習策略去推斷出“sowing”的象征意義,并找出“sowing”和“hardship”之間的聯系。教師通過啟發式教學來引導學生理解關于“spring sowing”的象征意義,在自然環境惡劣的情況下,春播播種的不僅是種子,更是農民對于未來的希望。農民在日復一日的辛苦勞作中,也形成了堅忍不拔、百折不撓的意志品質。

3. 知識構建

在前期導入的基礎上,教師通過PPT的形式向學生展示本單元需要掌握的單詞、短語和語法。對于文章中出現的修辭手法,比如irony, euphemism, hyperbole, metaphor,simile……學生不僅要學會運用這些修辭手法,并要求能分析其隱含的意義。在理解文章內容的基礎上,教師通過分析作者刻畫人物的方式來引導學生分析文章中的現實主義和自然主義元素,并且和我國的文學作品進行比較分析。

4. 課程思政環節

課程思政不是以單獨的個體出現在課堂教學之中,而是以間接和內隱的方式將思政理念融合在課堂教學的各個環節。課堂思政環節的目的主要是將前面各個環節中思政的內容進行總結和升華,從而體現“培根鑄魂”的思政理念。首先,學生通過李子柒的視頻和對文章主旨的理解,認識到土地是農民的根本,農民依靠土地創造了現實財富以及在辛勤的勞作過程中養成的吃苦耐勞的精神品質。教師由此引導學生對比我國先輩們的農耕生活。教師通過展示我國農耕文明的遺產,比如農、桑、牧、漁等來揭示我國古代農耕活動所創造出的物質財富,這些文化遺產也為我們今天的舒適生活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并且古代農耕活動對現代文明也有著重大意義,比如稻田養魚養鴨的綠色生態農業體現了順應和利用自然規律發展生態農業的理念。農耕文化對中華民族的價值觀念和精神品質也有著深遠影響。比如在日復一日的艱辛農耕生產活動中,造就了農民吃苦耐勞的品質;在與自然災害斗爭的過程中,錘煉了農民堅忍不拔的精神;在集體勞作中,養成了農民守望相助的品格。這些寶貴精神財富可以激發學生對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民族精神的認同感,也提醒學生應珍惜先輩們留下的財富,發揚吃苦耐勞的精神。

其次,教師在分析文章的寫作背景和作者所傳遞的價值觀念時,對比同一時期我國的文學作品,比如魯迅的《吶喊》《狂人日記》《阿Q正傳》,讓學生有機會回顧歷史,了解到在腐朽的民國政府統治下,魯迅試圖用文學作品來喚醒民眾。在《阿Q正傳》中,魯迅批判了阿Q的精神勝利法,諷刺當時一些民眾自欺欺人,欺軟怕硬的國民“劣根性”,揭露當時社會的階級壓迫和剝削。在回顧這些經典作品時,教師應引導學生學習魯迅“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钡膼蹏?。魯迅曾說“愿中國青年都擺脫冷氣,只是向上走,不必聽自暴自棄者流的話”。大學生作為祖國未來的希望,要意識到自己身上擔負的責任,為中華復興做出自己的努力[6]。

5. 課堂評估以及課后活動

教師通過測驗的形式考察學生的學習情況,測試的內容包括生詞、詞組、語法和文章主旨。測驗的形式包括聽力、選擇、翻譯、糾錯和閱讀。課后活動的主題為結合中華傳統農耕文明給主人公夫婦寫一封信,提一些農耕方面的建議。課后活動作為思政輸出的教學活動,一方面將思政元素和語言技能相結合,不僅訓練了學生的語言技能,而且提升了學生對于農耕文化的思想認識,另一方面培養了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學生需要發揮主觀能動性,將所學到的知識和自身想法相結合,形成獨創性的見解。

(四)教學反饋

教學反饋分為兩方面,一方面教師通過測驗結果來了解學生真實的學習情況和教學目標中語言目標的達成情況,學生也可以根據測驗結果對自己的學習內容進行查漏補缺。另一方面,教師通過學生課后活動所寫的書信來評估學生是否擁有將課本信息與思政元素、異國文化與本國文化聯系起來的能力。課外活動的產出任務體現了將語言目標和思政目標相結合,使學生能夠自主內化知識和理解思政元素,最終實現課程思政的目標。

三、結語

本文從課程思政理念出發,從教學內容、教學目標、教學步驟實施和教學反饋四個方面出發來設計“Spring Sowing”這一單元的教學設計,從而探討如何將課堂思政與語言教學有機融合,并以潛移默化的方式來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和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操。立足于“課程思政”的教育背景下,綜合英語課程思政體現了在“立德樹人”德育目標下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為英語專業課程思政提供有益參考。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 習近平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講話[N]. 人民日報,2016-12-09.

[2] 教育部. 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EB/OL]. (2020-06-01). 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2006/t202006 03_462437.html.

[3] 陳旭.立德樹人 培根鑄魂 高校思政課改革創新的重要遵循——學習習近平總書記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J]. 人民論壇,2019(11):8-10.

[4] 洪佳蘭. 高?!熬C合英語”課程思政教育融入研究[J]. 廣東輕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1,20(02):15-18.

[5] 陸道坤. 課程思政推行中若干核心問題及解決思路——基于專業課程思政的探討[J]. 思想理論教育,2018(03):64-69.

[6] 張敬源,王娜. 外語“課程思政”建設——內涵,原則與路徑探析[J]. 中國外語,2021,11(05):15-29.

(薦稿人:田美玲,中共準格爾旗委員會黨校副教授)

(責任編輯:陳華康)

猜你喜歡
綜合英語課程思政
基于OBE理念的航空醫學課程思政教育改革探討
學好質量管理,鍛造品質人生
發揮專業特色 實施“課程思政”
課程思政下的民辦高職院校師生關系構建
淺析文化差異性教育在高職教育綜合英語課堂中的應用
中高職綜合英語課程銜接相關問題探究
任務型語言教學法在《綜合英語》教學中的運用
基于PBL的高職綜合英語翻轉課堂教學模式
“綜合英語”課程學習策略探究
教育信息化與高職《綜合英語》的深度融合探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