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針刀方案結合中藥內服外敷法治療類風濕關節炎頑固性腫痛的臨床研究

2021-09-21 19:30張彥
醫學食療與健康 2021年9期
關鍵詞:針刀類風濕關節炎療效

張彥

【摘要】目的:觀察對類風濕關節炎頑固性腫痛患者合用針刀療法與中藥內服外敷法的治療效果。方法:抽取2018年1月至2020年2月本院48例類風濕關節炎頑固性腫痛患者,依據隨機數字表法分組,兩組患者均進行傳統西藥治療,對照組患者在此基礎上聯合應用針刀方案治療,觀察組患者合用針刀方案、中藥內服外敷法進行治療,對比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中醫證候積分以及關節頑固性腫痛的改善情況。結果:治療前兩組的中醫證候積分對比(P>0.05),經治療觀察組的中醫證候積分低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的治療總有效率95.83%,對照組79.17%(P<0.05);治療前兩組的關節VAS疼痛評分、腫痛關節個數比較中(P>0.05),經治療觀察組關節VAS疼痛評分低于對照組,腫痛關節個數少于對照組(P>0.05)。結論:對于類風濕關節炎頑固性腫痛患者采用針刀方案聯合中藥內服外敷療法進行治療可獲得理想療效,有助于改善患者臨床癥狀并緩解關節腫痛情況。

【關鍵詞】類風濕關節炎;頑固性腫痛;針刀;中藥內服外敷法;療效

[中圖分類號]R25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5249(2021)09-0023-02

類風濕關節炎是以患者手部、足部等小關節對稱性關節炎癥為特征的慢性系統性疾病,隨著病情發展還可能誘發關節畸形,甚至關節功能喪失。目前關于類風濕關節炎的病因機制未能徹底明確,通常認為該疾病的發生與遺傳、性激素以及感染等因素有關,癥狀表現為晨僵、關節受累、發熱以及體重減輕等,該疾病的高發年齡段是40~60歲,且女性的患病率高于男性約2~3倍左右。頑固性腫痛屬于類風濕關節炎患者比較常見的并發癥,該癥狀的產生給患者的工作和生活帶來嚴重影響,同時也進一步增加了疾病的治療難度[1]。近年來,隨著臨床研究不斷深入,從以往的單一西藥治療逐漸朝中西結合治療轉變。中醫學將類風濕關節炎疾病納入到“痹癥”的范疇之中,并且認為該疾病的病機在于氣血兩虧、外邪侵體以及肝腎虧虛,所以治療中可遵循補血益氣、活血通淤以及祛風除濕之大法,本院聯合應用針刀療法與中藥內服外敷法進行治療獲得滿意效果,現就治療情況做以下回顧性分析。

1 資料以及方法

1.1臨床資料 抽取2018年1月至2020年2月本院48例類風濕關節炎頑固性腫痛患者,依據隨機數字表法分組,觀察組24例,男9例、女15例。年齡38~76歲,平均年齡(52.6±0.3)歲;病程4個月~16年,平均病程(6.5±1.3)年。對照組24例,男8例、女16例。年齡37~77歲,平均年齡(52.5±0.4)歲;病程5個月~15年,平均病程(6.4±1.4)年。兩組各項基礎資料具備可比性(P>0.05)。

1.2方法 兩組患者均進行傳統西藥治療,如甲氨蝶呤口服,5.0~10.0 mg/次,1次/周;布洛芬緩釋膠囊,口服,0.3 g/次,2次/d;柳氮磺吡定片口服,0.75 g/次,2次/d。在此基礎上,對照組患者聯合應用針刀方案治療,方法如下:針刀選點在患者關節周圍以及關節間隙發生病變情況的軟組織處,首先取2%鹽酸利多卡因共計2 mL實施局部浸潤麻醉,進行消毒和鋪巾后,以4號針刀在治療點處迅速入針,深度需深達骨面或深達病灶處,對于病灶組織進行“十”字剝離操作或進行切割,利用碘伏對出血點進行輕輕按壓。對于腫脹關節局部組織進行擠壓,從而使內容物排出,在出針后需要繼續加壓1 min。對針口進行敷料包扎,每周進行針刀治療1次,連續治療4周后如患者癥狀顯著緩解或消失,則可停止針刀治療,如癥狀未改善則需繼續視情況延長治療。觀察組患者合用針刀方案、中藥內服外敷法進行治療,其中針刀方案操作方法同對照組。中藥內服外敷法如下:以中醫藥桂枝芍藥知母湯進行內服治療,方劑組成如下:桂枝為20 g,白術、金銀花、川牛膝、桑枝、防風、芍藥以及生姜各15 g,獨活與連翹各12 g,羌活、甘草、附子以及麻黃各10 g,上述中藥以水進行煎煮,約取汁250 mL,患者每日服用一劑,分為早晚兩次溫服,共計口服治療2個月。中藥外敷療法方劑組成如下:透骨草、生草烏、生川烏、艾葉以及伸筋草各30 g,乳香、威靈仙、木瓜、川芎、沒藥以及五加皮各15 g。以上中藥放于無菌紗布袋內并以400 mL清水進行浸泡30 min,之后以文火進行煎煮,時間為5 min。熱氣升騰時患處置于藥液上方進行熱力熏蒸,藥液溫度降至40℃~42℃后即可對患處進行浸洗,并將中藥袋熱敷于患處(溫度需略高于患者體溫),操作時間共計20 min,每日上下午各治療一次,共計治療20 d。

1.3評價標準 ①對比患者治療前后中醫證候積分的變化,如晨僵、關節腫脹、關節畸形以及關節疼痛,各癥狀依據程度計為0~3分。②對患者的治療效果進行評估,分為治療顯效:患者的關節疼痛和腫脹情況完全或大部分消失,同時關節活動度恢復到正常水平;治療有效:患者的癥狀顯著緩解,并且關節活動度明顯提升;治療無效:癥狀以及關節活動度并未改善。③運用VAS視覺模擬評分法對于患者治療前后的關節腫痛程度進行評估,該評分法中0~10分,得分越高,即患者的關節腫痛程度越嚴重,并記錄患者治療前后腫痛關節個數的變化。

1.4統計學方法 文中數據行SPSS19.0分析,數據標準差為x±s,組間數據行t/χ2檢驗,P<0.05: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中醫證候積分對比 治療前,觀察組的中醫證候積分為(9.89±1.62)分,對照組為(9.87±1.65)分,組間對比無差異(P>0.05);經治療,觀察組的中醫證候積分為(2.13±0.26)分,對照組為(5.15±0.39)分,觀察組的中醫證候積分低于對照組(P<0.05)。

2.2臨床療效對比 觀察組的治療總有效率95.83%,對照組79.17%,差異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

2.3關節VAS疼痛評分、腫痛關節個數對比 治療前,觀察組的關節VAS疼痛評分為(6.59±1.03)分,腫痛關節個數為(13.62±2.19)個,對照組關節VAS疼痛評分為(6.60±1.01)分,腫痛關節個數為(13.59±2.22)個,兩組患者的關節VAS疼痛評分、腫痛關節個數比較無差異(P>0.05);經治療,觀察組的關節VAS疼痛評分為(2.02±0.13)分,腫痛關節個數為(4.02±0.15)個,對照組關節VAS疼痛評分為(4.39±0.29)分,腫痛關節個數為(7.95±1.06)個,觀察組關節VAS疼痛評分低于對照組,腫痛關節個數少于對照組(P>0.05)。

3 討論

類風濕關節炎是近年來高發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對于患者的健康產生嚴重影響,若未能及時妥善治療,患者發病后3年內具有較高的致殘率,甚至可達70%。近年來,我國臨床中類風濕關節炎的患病率明顯提升,患者總人數約為520萬左右。據報道[2], 超過70%的類風濕關節炎患者具有不同程度的關節侵蝕性病理改變,并且約15%左右的類風濕關節炎患者在患病后的一年內需徹底停止工作。發病后也將直接影響患者的生存時間,所以在類風濕關節炎患者治療中,積極控制病情發展,抑制關節破壞,并對關節功能進行有效保護,有利于提升患者生存質量,也是現階段對類風濕關節炎患者治療的重要目標。

目前對類風濕關節炎患者多應用西藥進行治療,例如非甾體類抗炎藥物以及抗風濕性藥物等,能夠改善關節疼痛、腫脹以及炎癥情況。特別是甲氨蝶呤是對類風濕關節炎患者治療的首選藥物,然而此類藥物應用中毒副反應相對較大,部分患者在用藥期間產生視力下降、食少納呆以及惡心嘔吐等藥物副反應,甚至部分患者無法耐受而中斷治療[3-4],所以在類風濕關節炎患者的治療中還需積極改善該情況。隨著近年來研究的不斷深入,許多學者更傾向于采用中西醫結合療法,從而充分發揮西醫藥物療效顯著以及起效迅速的優勢,并發揮中醫治療療效顯著和安全性高的應用優勢,進一步提升患者的治療效果,并幫助縮短療程時間,確?;颊叩闹委煱踩院椭委熡行?。

我國中醫學將類風濕關節炎疾病納入到“痹癥”以及“節歷”等范疇之中,并主張通過內外兼治療法來進行治療,從而促進藥力能夠迅速深入病灶,幫助緩解關節疼痛以及腫脹等臨床癥狀。本院對于類風濕關節炎伴隨頑固性腫痛患者在常規西藥治療的同時聯合運用針刀療法與中藥內服外敷療法進行治療獲得比較滿意的療效。從本次的研究結果來看,觀察組在治療后總有效率與對照組相比明顯提升,同時治療之后中醫癥候積分的下降幅度高于對照組,腫痛關節個數以及關節疼痛評分等改善情況好于對照組,這表明通過聯合運用針刀療法與中藥內服外敷療法可有效提升該類患者的治療價值。近年來,有報道指出在類風濕關節炎病人的治療中給予常規西藥治療的同時配合中藥內服外敷療法后,實驗組的治療總有效率與常規西藥治療的對照組相比明顯提升,這與本次的研究結果較為類似。另有研究指出針刀療法應用于類風濕關節炎患者治療中可有效緩解局部疼痛和腫脹程度,能夠幫助提升患者的預后[5]。本次研究中將針刀療法與中藥內服外敷療法進行結合,充分發揮兩者的應用優勢,可促進經絡疏通,并幫助祛除寒邪之氣,更有利于緩解患者疼痛、腫脹等臨床癥狀。針刀療法是基于中醫九針的前提,與現代醫學外科手術刀進行有機結合而誕生的新型治療技術,并且其應用歷史悠久,也是進行軟組織松解治療的有效措施。針刀療法應用中操作便捷、成本低廉,并且具有微創優勢,通過對病灶處進行刺入,并運用切割以及剝離等一系列刺激手段,可發揮止痛祛病的治療目的,與此同時輔助中藥內服外敷療法,應用桂枝芍藥知母湯進行內服治療可發揮祛風除濕以及通陽散寒的治療效果,配合中藥外敷療法可實現內外兼治以及縮短治療療程的目的,更有助于提升患者的整體治療價值。例如中藥內服方劑中桂枝的應用可促進補元陽、暖脾胃,芍藥可發揮鎮痛、解痙的治療功效,知母則可滋陰降火,羌活、防風等合用可促進散寒祛風以及除濕止痛,白術則有利于健脾益氣,川牛膝、桑枝等中藥聯合應用有利于通利關節,因此諸方合用可共奏疏通梗阻、止痛消腫以及通絡止痛的治療效果,配合中藥外敷療法可獲得內外兼治的臨床療效,進一步緩解關節疼痛、腫脹的癥狀。

綜上所述,對于類風濕關節炎頑固性腫痛患者采用針刀方案聯合中藥內服外敷療法進行治療可獲得理想療效,有助于改善患者臨床癥狀并緩解關節腫痛情況。

參考文獻

[1] 劉麗瑩, 麥泳儀. 中藥治療類風濕關節炎及臨床應用研究進展[J].臨床醫藥文獻電子雜志, 2020, 7(23): 195.

[2] 常寶琴. 淺析中藥外治對類風濕性關節炎的治療作用[J]. 國際感染病學(電子版), 2020, 9(3): 152-153.

[3] 聞亞萍. 中藥內服外洗聯合西藥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臨床觀察[J]. 飲食保健, 2019, 6(50): 110.

[4] 胡佳偉, 劉維, 張博. 針刀治療類風濕關節炎臨床研究進展[J].天津中醫藥, 2019, 36(6): 617-621.

[5] 劉福華, 尹國富, 石海軍, 等. 經筋刀聯合中醫微創針刀鏡治療類風濕關節炎臨床療效觀察[J]. 河南中醫, 2018, 38(7): 1093-1096.

猜你喜歡
針刀類風濕關節炎療效
中西醫結合治療腦出血的療效觀察
中醫治療糖尿病的療效觀察
以苦參為主治療心律失常的療效觀察
肌骨超聲引導針刀進針治療腰背肌筋膜炎的臨床效果分析
超微針刀治療上斜方肌肌筋膜疼痛綜合征的臨床效果
補鋅在小兒腹瀉治療中的療效觀察
肩關節針刀閉合松解麻醉推拿術治療肩周炎的療效
針刀鎮痛的原理和針刀治療的安全性
類風濕關節炎蒙醫藥治療現狀與展望
類風濕關節炎的診斷及其藥物治療研究進展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