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壯藥華佗豆不同極性部位HPLC指紋圖譜的建立及其鎮痛抗炎作用的譜效關系

2021-09-22 06:55林婧梁潔黃春燕韋金玉黃冬芳胡玨祁金麗陳輝華
中國藥房 2021年17期
關鍵詞:指紋圖譜

林婧 梁潔 黃春燕 韋金玉 黃冬芳 胡玨 祁金麗 陳輝華

中圖分類號 R284.1;R285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1001-0408(2021)17-2079-06

DOI 10.6039/j.issn.1001-0408.2021.17.06

摘 要 目的:建立壯藥華佗豆不同極性部位的高效液相色譜(HPLC)指紋圖譜,并研究其與鎮痛抗炎作用的譜效關系。方法:制備華佗豆總部位及乙酸乙酯、正丁醇、水部位。采用HPLC法進行測定并結合《中藥色譜指紋圖譜相似度評價系統》(2012A版)建立不同極性部位的HPLC指紋圖譜,并進行共有峰指認。以小鼠扭體次數和耳腫脹度為鎮痛抗炎指標,考察華佗豆不同極性部位的鎮痛抗炎活性;采用灰色關聯度分析法、雙關變量分析法、偏最小二乘法(PLS)分析各極性部位HPLC指紋圖譜中共有峰與鎮痛抗炎指標的相關性。結果:華佗豆不同極性部位共有11個共有峰,指認了5個成分,分別為新綠原酸(3號峰)、綠原酸(5號峰)、隱綠原酸(6號峰)、異綠原酸A(10號峰)、異綠原酸C(11號峰)。經灰色關聯度分析發現,所有共有峰與鎮痛抗炎作用的關聯度均大于0.6(除6號峰與鎮痛作用的關聯度外),呈相關性; 3、7、10號峰與鎮痛抗炎作用的關聯度均大于0.8,呈高度相關性。經雙關變量分析發現,1、3、4、7、9、10、11號峰與鎮痛抗炎作用的相關系數均大于0.6,呈相關性。經PLS分析發現,1、3、4、7、9、10、11號峰對鎮痛抗炎作用的影響較大。結論:建立了華佗豆不同極性部位的HPLC指紋圖譜并指認了5個共有峰成分;新綠原酸、異綠原酸A、異綠原酸C以及1、4、7、9號峰所代表的化學成分可能是華佗豆發揮鎮痛抗炎作用的藥效物質。

關鍵詞 華佗豆;鎮痛抗炎;指紋圖譜;譜效關系

Establishment of HPLC Fingerprint of Different Polar Parts of Zhuang Medicine Calonyction muricatum and Spectrum-effect Relationship of Its Analgesic and Anti-inflammatory Effects

LIN Jing1,2,LIANG Jie1,3,4,HUANG Chunyan5,WEI Jinyu1,HUANG Dongfang1,HU Jue1,QI Jinli1,CHEN Huihua1(1. School of Pharmacy, Guangxi University of TCM, Nanning 530200, China; 2. Dept. of Pharmacy, Guangxi Agricultural Vocational College, Nanning 530007, China; 3.Guangxi Zhuang Yao Medicine Center of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 Nanning 530200, China; 4. Guangxi Superior Chinese Patent Medicine and Ethnic Medicine Development Engineering Technology Center, Nanning 530200, China; 5. Qinzhou Inspection and Test Institute, Guangxi Qinzhou 5350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stablish HPLC fingerprints of different polar parts of Zhuang medicine Calonyction muricatum, and to study its spectrum-effect relationship with analgesic and anti-inflammatory effects. METHODS: The total part, ethyl acetate part, n-butanol part and water part of C. muricatum were prepared. HPLC fingerprints of different polar parts were established by HPLC method combined with the Similarity Evaluation System of TCM Chromatogramtic Fingerprint (2012A), and the common peaks were identified. Using writhing times and ear swelling degree in mice as analgesic and anti-inflammatory indexes, analgesic and anti-inflammatory activity of different polar parts of C. muricatum were investigated. The correlation of the common peaks of HPLC fingerprint with analgesic and anti-inflammatory indexes was analyzed by grey correlation analysis, bivariate correlation analysis and partial least square (PLS) method. RESULTS: There were 11 common peaks for the different polar parts of C. muricatum, and 5 components were identified by reference comparison, i.e. neochlorogenic acid (peak 3), chlorogenic acid (peak 5), cryptochlorogenic acid (peak 6), isochlorogenic acid A (peak 10), isochlorogenic acid C (peak 11). The grey correlation analysis showed that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all common peaks and analgesic and anti- inflammatory effects were greater than 0.6 (except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peak 6 and analgesic effects), showing correlation relationship; the correlation of peaks 3, 7 and 10 with analgesic and anti-inflammatory effects were all greater than 0.8, which was highly related. Bivariate correlation analysis showed that the correlation of peak 1, 3, 4, 7, 9, 10, 11 with analgesic and anti-inflammatory effects were all greater than 0.6, showing correlation relationship. PLS method showed that peaks 1, 3, 4, 7, 9, 10, 11 contributed greatly to playing an analgesic and anti-inflammatory role. CONCLUSIONS: HPLC fingerprints of different polar parts of C. muricatum is established and five common peak components were identified. Neochlorogenic acid, isochlorogenic acid A, isochlorogenic acid C and chemical components represented by peaks 1,4,7, 9 may be the pharmacodynamic substances of C. muricatum to exert analgesic and anti-inflammatory effects.

KEYWORDS? ?Calonyction muricatum; Analgesic and anti-inflammatory; Fingerprint; Spectrum-effect relationship

華佗豆為旋花科植物丁香茄Calonyction muricatum (Linn) G.Don.的種子,壯藥名為跌打豆、丁香茄子,始載于《救荒本草》,分布于廣西、海南等地[1];其性寒、味苦,具有鎮痛、抗炎、抑菌及止血等藥效,是一味具有廣西民族特色的中藥材,民間常用于治療跌打損傷、小兒肺炎[2]。研究表明,華佗豆中含生物堿、黃酮類、酚酸類等化學成分[3]。經本課題組前期藥理研究發現,華佗豆具有明顯的鎮痛抗炎作用[4],但哪些成分起到了主要的藥效作用尚不明確。譜效學的廣泛應用,為中藥的藥效物質研究提供了有利手段,通過數理統計模型對指紋圖譜和藥效指標進行相關分析,可尋找潛在的藥效物質基礎[5]?;诖?,本研究采用高效液相色譜法(HPLC)建立華佗豆不同極性部位的指紋圖譜,并考察其鎮痛抗炎作用;同時,采用灰色關聯度分析、雙關變量分析以及偏最小二乘法(PLS)分析,研究華佗豆鎮痛抗炎作用與指紋圖譜共有峰之間的相關性,以期為進一步闡明華佗豆的藥效物質基礎提供參考。

1 材料

1.1 主要儀器

本研究所用的Waters 2695型HPLC儀,包括Waters 2998檢測器、Empower色譜工作站,均購自美國Waters公司;H1650-W型醫用離心機購自湘儀離心機儀器有限公司;KQ5200B型超聲清洗儀購自昆山超聲儀器有限公司;RE-52型旋轉蒸發儀購自上海亞榮生化儀器廠;XSR205DU型十萬分之一天平購自瑞士Mettler Toledo公司。

1.2 主要藥品與試劑

華佗豆采自廣西金秀縣,經廣西中醫藥大學藥學院滕建北教授鑒定為旋花科植物丁香茄 C. muricatum (Linn) G. Don.的干燥種子;新綠原酸對照品( 批號RP190416,純度≥99.48%)、綠原酸對照品(批號RP190505,純度≥99.97%)、隱綠原酸對照品(批號RP200117,純度≥99.71%)、異綠原酸A對照品(批號RP190517,純度≥98.91%)、異綠原酸C對照品(批號RP190609,純度≥98%)均購自成都麥德生科技有限公司;醋酸地塞米松片(批號191030201,規格0.75 mg)購自辰欣藥業股份有限公司;羅通定片(批號200201,規格30 mg)購自四川迪菲特藥業有限公司;甲醇、乙腈均為色譜純,其他試劑為分析純,水為超純水。

1.3 動物

本研究所用動物為SPF級昆明種小鼠,體質量18~22 g,購自湖南斯萊克景達實驗動物有限公司,動物生產許可證號為SCXK(湘)2019-0004。小鼠飼養于廣西中醫藥大學實驗動物中心,飼養期間均自由攝食、飲水。實驗過程遵守《廣西中醫藥大學實驗動物管理條例》。所有小鼠均適應性喂養7 d后進行后續實驗。

2 方法與結果

2.1 華佗豆不同極性部位的制備

將華佗豆粉碎,過二號篩,稱取其粉末4 kg,加入7倍量(按L/kg計)的80%乙醇,回流提取3次,每次2 h;過濾,取濾液,經減壓濃縮、水浴蒸干后,得總部位浸膏(W1)778.75 g。將總部位浸膏加入適量水溶解后,依次加入乙酸乙酯、正丁醇萃取3次,將各部位萃取液分別合并,經減壓濃縮、水浴蒸干后,得乙酸乙酯部位浸膏(W2)123.48 g、正丁醇部位浸膏(W3)50 g、水部位浸膏(W4)259.07 g,于4 ℃條件下保存。動物實驗時,取不同極性部位浸膏適量,加入2%聚山梨酯80制成混懸液,備用。

2.2 華佗豆不同極性部位的HPLC指紋圖譜建立

2.2.1 色譜條件 色譜柱為Aigenlun Eclipse PLus C18 (250 mm×4.6 mm,4.0 μm);流動相為乙腈(A)-0.1%磷酸溶液(B),梯度洗脫(0~16 min,5%A→10%A;16~25 min,10%A→12%A;25~32 min,12%A→15%A;32~38 min,15%A→20%A;38~65 min,20%A→30%A;65~70 min,30%A→60%A;70~75 min,60%A→90%A;75~95 min,90%A);流速為0.6 mL/min;柱溫為30 ℃;檢測波長為246 nm;進樣量為10 μL。

2.2.2 供試品溶液的制備 取“2.1”項下華佗豆不同極性部位浸膏適量,分別加入80%甲醇超聲(功率200 W,頻率40 kHz)溶解,定容,制成質量濃度均為14 mg/mL母液(均以浸膏質量計)。取上述母液,以13 000 r/min離心15 min;取上清液,以0.45 μm的微孔濾膜過濾,即得供試品溶液。

2.2.3 混合對照品溶液的制備 分別精密稱定新綠原酸、綠原酸、隱綠原酸、異綠原酸A、異綠原酸C的對照品各適量,置于同一量瓶中,以80%甲醇溶解、定容,制成上述成分質量濃度分別為0.035、0.88、0.036、0.08、0.055 mg/mL的混合對照品溶液。

2.2.4 精密度試驗 取“2.1”項下華佗豆總部位浸膏適量,按“2.2.2”項下方法制備供試品溶液,再按“2.2.1”項下色譜條件連續進樣測定6次。以5號峰為參照峰(色譜峰峰形較好,下同),計算各共有峰的相對峰面積和相對保留時間。結果顯示,各共有峰相對峰面積的RSD為0.03%~2.47%,相對保留時間的RSD為0.01%~1.99%(n=6),表明儀器精密度良好。

2.2.5 重復性試驗 取“2.1”項下華佗豆總部位浸膏適量,再按 “2.2.2”項下方法平行制備供試品溶液6份,按“2.2.1”色譜條件進樣測定,以5號峰為參照峰,計算各共有峰的相對峰面積和相對保留時間。結果,各共有峰的相對峰面積的RSD為0.53%~1.56%,相對保留時間的RSD為0.01%~0.08%(n=6),表明該制備方法重復性良好。

2.2.6 穩定性試驗 取“2.1”項下華佗豆總部位浸膏適量,再按“2.2.2”項下方法制備供試品溶液,于室溫下放置0、2、4、8、16、24 h時,再按“2.2.1”項下色譜條件進樣測定。以5號峰為參照峰,計算各共有峰相對峰面積和相對保留時間。結果顯示,各共有峰相對峰面積的RSD為0.03%~2.88%,相對保留時間的RSD為0.09%~1.45%(n=6),表明該供試品溶液在室溫下放置24 h內穩定性良好。

2.2.7 指紋圖譜建立 取華佗豆不同極性部位浸膏適量,分別按“2.2.2”項下方法制備供試品溶液,再按“2.2.1”項下色譜條件進樣測定,記錄色譜圖,見圖1。將上述華佗豆不同極性部位的色譜圖導入到《中藥色譜指紋圖譜相似度評價系統》(2012A版)中,以華佗豆總部位的圖譜為參照(其峰形較好、峰面積適中、分離度較好),設置時間寬度為0.1 s,經多點校正后進行全峰匹配,得到華佗豆不同極性部位的指紋圖譜,詳見圖2。采用中位數法生成對照圖譜R,詳見圖3。

由圖2、圖3可知,華佗豆不同極性部位共有11個共有峰。取“2.2.3”項下混合對照品溶液,按“2.2.1”項下色譜條件進樣測定,記錄色譜圖,見圖4。通過與圖3進行比對,指認共有峰中3號峰為新綠原酸、5號峰為綠原酸、6號峰為隱綠原酸、10號峰為異綠原酸A、11號峰為異綠原酸C。

2.3 華佗豆不同極性部位的鎮痛作用考察

將60只小鼠分為空白組、羅通定組(0.03 g/kg)、華佗豆總部位組(25 g/kg,以生藥量計,下同)、華佗豆乙酸乙酯部位組(25 g/kg)、華佗豆正丁醇部位組(25 g/kg)、華佗豆水部位組(25 g/kg),每組10只。上述各給藥劑量均參考本課題組前期實驗結果設置[4]??瞻捉M小鼠灌胃水,其余各組小鼠灌胃相應藥物,灌胃體積為2 mL/g,每天1次,連續給藥3 d。末次給藥后1 h,各組小鼠腹腔注射0.7%醋酸溶液,并觀察其20 min內的扭體次數。采用SPSS 21.0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數據以x±s表示;多組間數據比較采用單因素方差分析,組間兩兩比較采用LSD-t檢驗;檢驗水準為α=0.05。結果顯示,與空白組比較,華佗豆各極性部位組小鼠扭體次數均顯著減少(P<0.05或P<0.01),詳見表1。

2.4 華佗豆不同極性部位的抗炎作用考察

將60只小鼠分為空白組、醋酸地塞米松組( 0.006? g/kg)、華佗豆總部位組(25 g/kg,以生藥量計,下同)、華佗豆乙酸乙酯部位組(25 g/kg)、華佗豆正丁醇部位組(25 g/kg)、華佗豆水部位組(25 g/kg),每組10只。上述各給藥劑量均參考本課題組前期實驗結果設置[4]。各組小鼠按“2.3”項下方法灌胃給藥或水,連續給藥7 d??寡讓嶒炃靶∈蠼巢唤?2 h;末次給藥后45 min,滴二甲苯溶液0.05 mL于小鼠右耳廓致炎;15 min后脫頸椎處死小鼠,沿雙耳對稱的耳根部剪下雙耳,以6 mm 打孔器在兩耳相同位置打下耳片,以分析天平稱耳片質量,并計算耳腫脹度(耳腫脹度=右耳片質量-左耳片質量)。按“2.3”項下統計學方法處理數據。結果顯示,與空白組比較,華佗豆各極性部位組小鼠耳腫脹度均顯著降低(P<0.05或P<0.01),詳見表1。

2.5 華佗豆不同極性部位鎮痛抗炎作用的譜效關系分析

2.5.1 鎮痛抗炎指標的數據轉化 將“2.3”“2.4”項下各組小鼠的扭體次數、耳腫脹度進行數據轉化,分別計算鎮痛率[鎮痛率=(空白組扭體次數-給藥組扭體次數)/空白組扭體次數×100%]和腫脹抑制率[腫脹抑制率=(空白組腫脹度-給藥組腫脹度)/空白組腫脹度×100%],結果見表2。

2.5.2 灰色關聯度分析 灰色關聯度分析是研究因素間發展趨勢的相似或相異程度、衡量不同因素間關聯程度的方法,適用于評價中藥化學成分與藥效之間的關聯程度[6]。本研究以鎮痛率和腫脹抑制率為參考序列,以華佗豆各極性部位HPLC指紋圖譜的共有峰峰面積為比較序列,計算參考序列與比較序列的灰色關聯系數(即關聯度),并對關聯度大小進行排序。若關聯度>0.6,則表明該共有峰與藥效指標呈相關性;若關聯度>0.8,則表明該共有峰與藥效指標呈高度相關性[7]。結果顯示,除了6號峰外,其余10個共有峰與鎮痛作用的關聯度均大于0.6,且對鎮痛作用影響大小的排序為3號峰(新綠原酸)>7號峰>10號峰(異綠原酸A)>9號峰>11號峰(異綠原酸C)>1號峰>4號峰>2號峰>8號峰>5號峰(綠原酸)>6號峰。所有共有峰與抗炎作用的關聯度均大于0.6,且對抗炎作用影響大小的排序為3號峰(新綠原酸)>10號峰>7號峰>5號峰(綠原酸)>9號峰>11號峰(異綠酸C)>1號峰>4號峰=6號峰>8號峰>2號峰。其中,3號峰(新綠原酸)、7號峰、10號峰(異綠原酸A)與鎮痛抗炎作用的關聯度均大于0.8,呈高度相關性,詳見表3。

2.5.3 雙變量相關分析 雙變量相關分析可以描述兩變量間的相關性,所得相關系數的大小可反映兩變量相關性的大?。喝粝嚓P系數絕對值|r|≥0.8,則表明兩變量呈顯著相關性;若|r|≥0.6,則表明兩變量呈相關性;且|r|越接近1,則表明兩變量相關性越強[8-9]。本研究以華佗豆各極性部位HPLC指紋圖譜的共有峰峰面積為自變量,以鎮痛率和腫脹抑制率為因變量,采用SPSS 21.0軟件對數據進行雙變量相關分析,得到華佗豆不同極性部位共有峰與藥效指標的相關系數,詳見表4。

由表4可知,1、3(新綠原酸)、4、7、9、10、11(異綠原酸C)號峰與鎮痛抗炎的|r|均大于0.6,表明這些共有峰與鎮痛抗炎相關,可能是鎮痛抗炎的藥效物質。

2.5.4 PLS分析 在PLS分析中,回歸系數的絕對值可反映共有峰對藥效指標的貢獻程度,其數值越大,則貢獻越大; 變量投影重要性(VIP)值表示自變量對因變量的重要程度,當 VIP>1 時,則表明自變量對因變量是重要的[10]。本研究以華佗豆不同極性部位HPLC指紋圖譜的共有峰峰面積為自變量,以鎮痛率和腫脹抑制率為因變量,采用SIMCA 14.1 軟件進行PLS模型擬合,得到回歸系數和VIP值,詳見圖5、圖6。

由圖5、圖6可知,除了2、5、6、8號共有峰外,其余各共有峰(1、3、4、7、9、10、11號峰)的回歸系數的絕對值均較大,且其VIP值均大于1,表明這7個共有峰對鎮痛抗炎作用均有顯著影響。該分析結果與雙變量相關分析結果一致。

3 討論

中藥化學成分是一個復雜的體系,并非所有成分在疾病治療中,都能發揮同樣重要的功效,故需應用一種可量化的方法進行研究,以便明確在藥效學中貢獻較多的成分[11]。本研究采用HPLC法建立華佗豆不同極性部位的指紋圖譜,共獲得11個共有峰,并指認3號峰為新綠原酸、5號峰為綠原酸、6號峰為隱綠原酸、10號峰為異綠原酸A、11號峰為異綠原酸C;同時,采用灰色關聯度分析法、雙關變量分析法以及PLS分析了華佗豆不同極性部位HPLC指紋圖譜與鎮痛抗炎作用的相關性。結果顯示,經灰色關聯度分析法分析發現,所有共有峰與鎮痛抗炎作用的關聯度均大于0.6(除6號峰與鎮痛作用的關聯度外),呈相關性; 3、7、10號峰與鎮痛抗炎作用的關聯度均大于0.8,呈高度相關性。經雙關變量分析發現,1、3、4、7、9、10、11號峰與鎮痛抗炎作用的相關系數均大于0.6,呈相關性。經PLS分析發現,1、3、4、7、9、10、11號峰對鎮痛抗炎作用的影響較大。由此可知,1、3、4、7、9、10、11號峰可能是華佗豆發揮鎮痛抗炎作用的藥效物質,且這些峰主要在華佗豆的總部位、正丁醇部位和乙酸乙酯部位中富集,這與本課題組前期相關研究結果基本一致[4]。另外,目前已有相關研究報道,3、10、11號峰所對應的化學成分(新綠原酸、異綠原酸A、異綠原酸C)具有抗炎作用[12]。故筆者推測,華佗豆的藥效物質成分可能是其中等極性成分,且其發揮鎮痛抗炎作用可能是其多種成分相互協同作用的結果。

綜上所述,本研究建立了華佗豆不同極性部位的HPLC指紋圖譜并指認了5個共有峰成分;新綠原酸、異綠原酸A、異綠原酸C以及1、4、7、9號峰所代表的化學成分可能是華佗豆發揮鎮痛抗炎作用的藥效物質。

參考文獻

[ 1 ] 廣西壯族自治區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廣西瑤族習用藥材質量標準:第一卷[S].南寧:廣西科學技術出版社,2013:50-52.

[ 2 ] 王超,雷雨欣,彭彩云,等.月光花屬植物化學成分及藥理作用研究進展[J].湖南中醫藥大學學報,2020,40(5):635-640.

[ 3 ] 梁潔,翁翎,溫海成,等.壯藥華佗豆化學成分的初步研究[J].廣西中醫藥大學學報,2014,17(1):62-64.

[ 4 ] 梁潔,呂松林,林辰,等.華陀豆不同提取部位抗炎鎮痛的實驗研究[J].中藥材,2015,38(5):1030-1033.

[ 5 ] 張贊,黃逯,張慧,等.壯藥玉葉金花抗炎鎮痛作用的譜效關系研究[J].中國藥理學通報,2020,36(6):870-874.

[ 6 ] 劉雯,劉云,劉進寶,等.基于灰色關聯分析的藤茶不同極性部位在小鼠體內抗炎作用的譜-效關系研究[J].中國藥房,2020,31(19):2382-2386.

[ 7 ] 梁潔,麥嘉妮,徐暉,等.龍眼葉抗氧化和抑制α-葡萄糖苷酶活性的譜效關系研究[J].中藥材,2019,42(6):1328- 1333.

[ 8 ] 張建勇,高冉,胡駿,等.灰色關聯度和Pearson相關系數的應用比較[J].赤峰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4,30(11):1-2.

[ 9 ] 陶旸,湯國安,王春,等.基于語義和剖面特征匹配的地形粗糙度模型評價[J].地理研究,2011,30(6):1066-1076.

[10] 張智敏,闞雨村,江豪杰,等.枳殼揮發油抑菌活性的譜效關系[J].中成藥,2020,42(12):3269-3275.

[11] 商利娜,王亞靜,趙鑫,等.基于譜-效關系探究黃芩抑制白色念珠菌的質量標志物[J].中成藥,2020,42(5):1357- 1361.

[12] 何兵,楊世艷,張燕.銀花提取物多指標成分含量及指紋圖譜同時檢測研究[J].中國藥學雜志,2012,47(16):1280-1284.

(收稿日期:2021-04-07 修回日期:2021-06-10)

(編輯:唐曉蓮)

猜你喜歡
指紋圖譜
三葉青葉指紋圖譜研究及8種酚類成分含量測定
三葉青葉指紋圖譜研究及8種酚類成分含量測定
栽培黃芩與其對照藥材的HPLC指紋圖譜及近紅外圖譜比較研究
中藥譜效學在中藥質量評價中的應用概況
基于高分離度和高色譜峰純度的紅參UPLC指紋圖譜研究
高效液相色譜—質譜聯用技術在中藥研究中的應用進展
萹蓄配方顆粒的HPLC指紋圖譜研究
金銀花SSR指紋圖譜的構建及遺傳多樣性分析
油菜品種鎮油6號的指紋圖譜分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