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銜接理論視闕下的翟理斯《聊齋志異》英譯研究
——以《王成》為例

2021-09-24 00:43
湖北科技學院學報 2021年4期
關鍵詞:譯語源語聊齋志異

楊 燕

(安徽外國語學院 西方語言學院,安徽 合肥 231201)

引言

翟理斯(Herbert Allen Giles,1845-1935),前英國駐華外交官,著名漢學家、劍橋大學漢學教授,同時還是一位著作等身、久負盛名的作家,一生致力于東學西漸。自幼接受的古典式家庭教育造就了翟理斯嚴謹、審慎的英式作風,在其諸多的譯作中亦體現得淋漓盡致。25年旅居中國的經歷使其成為當之無愧的中國通,再加上極高的文學造詣,使得他的譯作能以“絲絲入扣、優雅大方”的語言將中國文學以“歐洲語言的‘肉身’”而非“身著西服的中國人”形象展現在西方讀者面前[1]。其代表譯作《聊齋志異選》(Strange Stories from a Chinese Studio)共選譯了164個聊齋故事,是《聊齋志異》最早的英譯節譯本。在眾多譯本中擁有讀者最多,流傳得最廣,且影響最大,更是歐洲多種語言轉譯的范本,“于西方代表蒲氏百年之久”[2]。在當前中國文化“走出去”的大背景下,研究翟理斯所譯《聊齋志異》,量化分析其銜接機制,重點觀察其翻譯策略,既豐富了國內《聊齋志異》以及銜接理論的研究,亦以期為中國典籍甚至中國文學外譯提供些許借鑒。

清朝小說家蒲松齡先生所著的文言短篇小說集《聊齋志異》以其豐富深刻的思想內容及洗練優美的風格在中國古典文學作品中占據不可或缺的地位。是國外漢學家最為關注的中國文學作品之一,也是擁有最多語種譯本的中國小說。其中,翟理斯的譯本最大限度上還原了源語文本的風格,也引起了國內外學者的關注。理雅閣(James Legge)高度贊揚了翟理斯的譯文質量[3];閔福德(John Minford)則認為該譯本尚無譯者能超越[4]。國內學者何俊[5]、王春強[6]等從譯本對比方面進行了探討;孫軼旻[7]、喬媛[8]等分析了翟理斯譯《聊齋志異選》中的注釋與改寫等;朱瑞君[9]、李明[10]則從譯者主體性角度進行了分析??傊?,現有研究較少關注到《聊齋志異》源語及翟理斯英譯本中的語言銜接機制。

《王成》講述了主人公做生意不成卻以斗鶉致富的離奇故事。一如《聊齋志異》中的其它故事,作為小說,蒲松齡以嚴密的敘事結構環環入扣地揭露了封建統治者魚肉百姓、老實誠篤的人貧窮且無立錐之地的封建社會丑相?!锻醭伞肥堑岳硭顾x譯的《聊齋志異》中為數不多的較長篇幅之一,原文將近兩千四百余字。從完整的語篇角度,選其進行量化分析,可以提供更多的語料以管窺《聊齋志異》中的諸多銜接機制,同時有利于加深了解中西銜接機制的異同,并為未來學者英譯中國典籍時提供一定的思路。

一、銜接理論

無論是翻譯的對象還是翻譯的產品乃至最終考核譯作質量的都是語篇,而語篇的形成離不開各種銜接手段。語篇通過各種銜接手段連詞成句、串句成篇,所以,探討一篇譯作語言是否流暢、語篇是否連貫必然避不開各類銜接機制。

(一)銜接理論概述

1962年,英國語言學家同時也是系統功能語言學的創始人韓禮德(M. A. K. Halliday)首次提出了“銜接(cohesion)”的概念,使其從一個普通概念詞變成了一個語言學上的專業術語。兩年后,韓禮德首次提出將銜接劃分為語法銜接和詞匯銜接兩類。1968年,其妻哈桑在出版的《口語和書面語的語法銜接》(Grammatical Cohesion in Spoken and Written Englis)一書中對語法銜接進行了更為詳盡的探討[11]。而標志著銜接理論確立的是韓禮德與哈桑夫婦于1976年出版的《英語中的銜接》(Cohesion in English)一書。在該書中,韓禮德夫婦基于英語,從系統功能模式出發,提出了一整套較為完整而系統的語篇銜接理論,為目前眾多的銜接理論研究提供了理論基礎。

(二)銜接手段分類

根據韓禮德和哈桑的分類,銜接手段可劃分為語法銜接(grammatical cohesion)和詞匯銜接(lexical cohesion)兩大類。語法銜接又包括照應(reference)、省略(ellipsis)、替代(substitution)和連接(conjunction)四小類。而詞匯銜接主要包括復現關系(reiteration)與同現關系(collocation)。此外,每一小類又可細分。因源語與譯語的文本特點,本文重點探討語法銜接以及詞匯銜接中的原詞復現。

在語篇之中,如果一個詞的意思不能從這個詞本身得到,而必須借助其它詞語才能得以解釋,就形成了照應[12](P31)。通過照應可以準確地把握語篇中一個成分與另一個成分之間的語義關系。照應又可細分為:人稱照應、指示照應和比較照應[12](P37)。人稱照應通常通過各類代詞實現;指示照應則指語篇中兩個元素通過指示詞來表明時間和空間的遠近;而比較照應則是“通過一致性或相似性方式而取得的一種間接照應”[12](P37)。

為了避免冗長或重復,在語篇構建中常常會使用較簡短的語言單位或代詞類去替換上下文中出現的較長語言單位或原詞,即替代銜接。替代銜接又可細分為名詞性、動詞性和分句性替代。

省略指的是在不影響全篇意義完整的情況下,選擇性地省略部分上文出現過的信息,亦曾被稱為零替代。根據省略成分,常??梢詣澐譃槊~性省略、動詞性省略和小句性省略三種類型。鑒于選文特點及篇幅,本文只討論名詞性省略。

連接指的是句子之間的一種邏輯關系,“連接成分本身并沒有銜接意義,而是通過它們特定的意義間接地具有銜接作用[12](P226)”。人們往往可以通過連接詞了解句子間的語義關系,從而推測出下文的語義。韓禮德和韓桑將連接細分為增補連接、轉折連接、原因連接和時間連接四類。

復現是指語篇中“詞匯項目的重復”或者說“出現的兩個詞匯項目具有共同的指稱對象”[12](P318~319)。由此可知,復現不僅僅是原詞復現,還包括上下義詞復現、概括詞復現和同義詞、近義詞復現等。根據所得數據,為便于統計,本文將詞匯銜接中的非原詞復現統歸為其它類。

二、《聊齋志異·王成》源語及翟理斯英譯本中的銜接機制量化分析

語篇是為了達到一定的交際目的,通過各種銜接手段將意義相連的句子有機結合在一起而形成的。要“保證語篇行文流暢、意義表述完整及交際順利進行”就要靠銜接這一“重要手段”[13]。故而關注銜接理論,注重表達上的連貫性,靈活運用多種策略進行翻譯是十分重要的。中英雖分屬不同語系,存在語音、語法等諸多方面差異,在銜接理論上卻可以相互借鑒。筆者基于韓禮德與哈桑的銜接理論,統計分析《聊齋志異·王成》中英文本中的上述銜接手段。因句間銜接才更有意義,本文所統計數據不包含句內銜接。

(一)源語與譯語語篇中的銜接機制總體量化分析

《聊齋志異》是典型的文言短篇小說,既有古文簡潔凝練的特色,又有小說環環相扣、連貫的基本特征?!锻醭伞芬嗳绱?。所以,譯文既要按照譯語行文構建語篇,同時還要兼顧源語特色。筆者對《王成》源語及譯語語篇中的句間銜接手段做了統計,數據如下:

表1 銜接手段在漢英語篇中的分布

由表1可以看出,在源語和譯語文本中,構建語篇機制所使用的銜接手段都是多種多樣的。但是,由于英漢兩種語言規范的差異,在銜接手段的運用上又各具特色??v向來看,在源語諸多銜接手段中,原詞復現和省略最受青睞,分別占比32.64%和26.94%,在所有源語語篇銜接手段中占比將近60%;其次是連接和照應,占比較接近,分別為17.62%和14.51%;而替代及詞匯銜接中的非原詞復現所用最少,兩者加起來占比亦不足9%。尤其是替代銜接,在源語文本中僅出現兩例。而在譯語文本中,順序則不盡相同。運用最多的是指示照應和原詞復現,占比分別為34.18%和29.11%,總數超過60%;然后是連接,占比超過1/4;替代、省略和詞匯銜接中的非原詞復現總共占比僅僅10.76%。橫向來看,源語文本中多用原詞復現,而譯語文本多用照應;在省略銜接的運用上,兩種語言呈現出了兩個極端:源語語篇偏愛句間省略,而譯語語篇極少使用,僅有一例。然而,由于人類思維方式和語言表達方式的相似性,在英譯銜接手段時也存在一定的相似性。在很多情況下,源語的銜接手段在譯語中都可以被保留,就像在兩篇文本中,替代和詞匯銜接中的非原詞復現這兩類銜接的使用頻率都較低,運用次數也大致相當,類似的還有連接銜接。

(二)源語與譯語語篇中各銜接機制量化分析

源語與譯語文本所使用的銜接手段除了總體上的異同外,在各具體銜接手段上也各有側重。筆者亦對此作了統計,見表2。

表2 照應銜接在漢英語篇中的分布

由于《聊齋志異》故事多以第三者的視角來描述,加之小說人物角色的豐富,人稱照應在源語與譯語語篇中都占據了照應總數的絕大部分,均超過70%。源語人稱照應多用表示第三人稱的“之”與“其”,亦有少量出現在人物對話中的第一、第二人稱“吾”與“汝”等;與之對應的是,譯語中多用he、she、they及his、her、their、I、my、you和your等。源語語篇中的指示照應多出現在句內,不在此次統計范圍內。句間僅出現一次,為表示近指的“此”;與之不同的是,譯語中的指示照應較為豐富。既有表示近指的this、now、here等,還有表示遠指的there和that,雖然后者都僅各出現一例。源語語篇中的比較照應出現了5次,采用了文言文常用的“愈”和“益”;而譯語中因合譯的原因,源語中的句間比較照應都轉化成句內銜接,亦不在此次統計范圍內。

如表3,替代銜接雖然在源語及譯語語篇中都使用較少,但三種類型俱全。源語語篇中僅出現兩例名詞性替代,皆以“故”替代上下文所述緣由;而譯語語篇中兩次使用“did”替代前文所述所需做的事情。此外,另有一“so”替代前文句子所述內容。

表3 替代銜接在漢英語篇中的分布

英語國家沿襲了古希臘人非常嚴格和規范的語詞系統,認為語詞系統與思維系統是相一致的,要表達一個清晰合理的思想就離不開清晰合理的詞形和句法。對語言形式上,特別是句間的連貫要求極為嚴謹。故而英文中的省略銜接多見于指向清晰、連接緊密的句內,涉及句間省略,在本篇譯語語篇中僅有一例,還是出現在人物對話中。在王成聽聞狐仙所述者乃自己祖父時,情緒激動之下呼出:“My own grandfather!”,省略了主謂“he is”[14](P66)。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中文重“意”不重“形”。在主語不變的情況下,只要出現一次,下文直接以動詞等串聯即可,這在文言文中尤為常見。故而如表4,在出現的52次省略中,76.92%都是作主語的名詞省略。余下的皆為賓語省略,且都不妨礙源語語篇的連貫性。

表4 省略銜接在源語語篇中的分布

作為小說情節展開的常見手段之一,《王成》也采取了時間順序。故此,源語與譯語語篇中都有較多的時間連接,各占據連接總數均達一半以上。源語多用“遂(然后)”、“先是”和“既(……后)”等詞語串聯,而譯語中多采用“then”,少量使用“next”“after”和“henceforth”等。源語語篇中還采用了較多的“亦”“又”“因(于是)”“即”和“更”等增補連接來補足或進一步闡釋前述信息;轉折與原因多見于句內,句間都僅出現一例。與源語不同的是,譯語中原因與轉折使用都較多,分別達到11次與6次,見表5。轉折所用無非“however”與“but”,而原因銜接用詞較為豐富,有“so”“thus”“therefore”“accordingly”和“thereupon”等。此外,譯語語篇的句間較少采用增補銜接,只出現兩次。

表5 連接銜接在漢英語篇中的分布

如表6所示,中英語篇中都大量使用了詞匯銜接,且都傾向于原詞復現。特別是源語語篇中,原詞復現在所有詞匯銜接中占比高達81.82%;譯語語篇中也高達77.97%。此外,源語語篇中亦有如“即有一人把鶉,趨而進。王命放鶉,客亦放”中的“一人”與“客”的同義復現[15](P47);還有“嫗早起,使成督耕,婦督織;稍惰,輒訶之。夫婦相安,不敢有怨詞?!敝械摹俺?、婦”與“夫婦”的概括詞復現[15](P47)。譯語語篇中類似的有“...to take up his quarters at an inn. There the landlord said it was a pity...”中的“inn”與“landlord”的同現銜接[14](P69);“...and they went together to look at the quail. ‘This is a fine bird...’”中的“quail”和“bird” 的上下義復現[14](P71)等。但因數量較少,一并歸于其它類。

表6 詞匯銜接在漢英語篇中的分布

三、源語與譯語銜接機制異同的例證分析與啟示

英漢分屬漢藏與印歐語系。前者屬于形合語言,注重語法形式和功能,強調結構的完整性和形態的嚴謹性。語篇結構緊湊嚴密,其句義的明確主要依靠嚴謹的句子結構和分明的邏輯關系,而謀篇十分注重句子之間的排列、銜接、連貫等。漢語恰恰相反,屬于典型的意合語言,形散而神聚。強調內容和表意的完整性,??空Z意的邏輯將句子串起,語法意義和邏輯關系常隱藏在字里行間。同時,人類的語言又有一定的共性。兩種語言的異同在銜接機制的運用上亦有體現,故而在語言轉換的過程中需要進行適當的調整。通過統計分析《聊齋志異·王成》中各銜接手段,觀察其翻譯策略,以期為未來典籍英譯提供一定的啟示。

(一)照應

與中文相比,總體而言,英語中的照應手段使用頻率更高。但在照應的翻譯上亦不能完全對應處理。據統計,翟理斯只對近半人稱照應采取了保留策略。如:

例1:

原文:嫗辭欲去。夫妻共挽之……[15](P47)

譯文:...the old lady declared her intention of bidding them adieu. They both tried to stop her...[14](P75)

源語語篇中用“之”回指前句中的“嫗”;譯語中相應地以“her”回指“the old lady”。同時可見英語中人稱照應使用頻率極高,與源語相比,僅此一句就多出“her”、“them”和“they”三個人稱照應詞。

與之對應的是,更多的照應手段都采取了更靈活的翻譯策略。如:

例2:

原文:王亦曾聞祖有狐妻,信其言,便邀臨顧。嫗從之。[15](P45~46)

譯文:Wang had heard of his grandfather’s fox-wife, and believing therefore the old woman’s story, invited her to return with him, which she did.[14](P67)

例3:

原文:“……可將去悉以市葛,刻日赴都,可得微息?!蓖鯊闹?。[15](P46)

譯文:“...Take it, and buy summer cloth, which you may carry to the capital and re-sell at a profit.”So Wang bought some fifty pieces of summer cloth...[14](P68~69)

例4:

原文:主人勸令賤鬻,改而他圖。從之。[15](P46)

譯文:The landlord urged him to sell even at a loss, and turn his attention to something else, which he ultimately did...[14](P70)

例5:

原文:……鐫有細字云:“儀賓府造”。王祖為衡府儀賓,家中故物,多此款式。[15](P45)

譯文:...engraved thereon in small characters-“The property of the Imperial family.”-Now Wang’s own grandfather had married into the Imperial family, and consequently he had formerly possessed many similar articles.[14](P66~67)

(二)替代

從數量上,源語與譯語語篇中的替代銜接相差無幾,但卻不是完全對應翻譯而來?!锻醭伞吩凑Z語篇中的句間替代使用較少,但對于翻譯亦能有所啟示。

例6:

原文:前一日方購足,后來者并皆失望。主人以故告王。王郁郁不得志。[15](P46)

譯文:“But,” he added, “two days ago several large consignments arrived, and the price went down again, so that the late comers have lost their market.”Poor Wang was thus left in the lurch...[14](P69~70)

例7:

原文:主人謂王曰:“今大富宜可立致:所不可知者,在子之命矣?!币蚋嬉怨省璠15](P46~47)

譯文:The landlord therefore said to Wang, “Here is a chance of enriching yourself by a single stroke; only I can’t say what your luck will do for you.” He then explained to him what it was...[14](P72)

源語語篇中的兩個“故”屬于文言文中典型的替代用詞,用以替代上文中較長的已知信息。反觀翟理斯的譯文,例6中將原文的間接引語轉譯成直接引語,后面加以評論。故而中間作為過度信息的替代部分作省譯處理。例7中同樣未以替代對應翻譯,而轉換成時間連接詞“then”做銜接手段,用從句“what it was”來翻譯,更加符合譯語的行文習慣。

(三)省略

省略可以說是中國典籍中最常見的銜接手段之一,也是意合文字極為典型的體現。但是在形合的英語中,句子表層結構要求極為嚴謹。因此,翟理斯在英譯過程中運用了大量的增補策略。

從表7中可以看到,除了自我效能感與人際關系績效相關性不顯著之外,其余各維度都是顯著正相關的。根據驗證結果可以發現,人格特質與工作績效存在顯著相關。成就需要、控制源、自我效能感與工作績效都是正向相關,但成就需要對任務績效、人際關系影響最大; 控制源與工作奉獻的關系更為密切; 自我效能感對任務績效、人際關系、工作奉獻影響較小。

例8:

原文:問:“夫君伊誰?”答云:“故儀賓王柬之也?!盵15](P45)

譯文:Wang asked what her husband had been; to which she replied, “His name was Wang Chien-chih, and he was connected by marriage with the Imperial family.”[14](P67)

例9:

原文:先是,南道初通,葛至絕少。貝勒府購致甚急,價頓昂,較??扇?。[15](P46)

譯文:...as communications with the south having been only recently opened, the supply of summer cloth had been small; and there being a great demand for it among the wealthy families of the metropolis, its price had gone up to three times the usual figure.[14](P69)

例8是典型的做主語的名詞省略。完整的句子應該是:(王)問:“夫君伊誰?”(嫗)答云:“故儀賓王柬之也?!痹凑Z語篇中的問答者通過上下文一目了然,無需額外指明。但譯文中卻分別以“Wang”和“she”補足缺失信息,以滿足譯語語言結構表層完整的需求。同樣,例9的完整句子應該是:先是,南道初通,葛至絕少。貝勒府購致(葛)甚急,(葛)價頓昂,較??扇?。此例中既有句內主語省略,又有句間賓語省略銜接。在譯語語篇中,分別以代詞“it”和“its”加以補足。

(四)連接

在連接的翻譯中因連接種類不同而呈現不同特色。轉折、原因和時間連接多以保留策略進行翻譯;增補銜接則多以省譯或轉換銜接手段處理;且源語語篇中大量省略的隱性連接手段,亦在譯語語篇中得以補足。

例10:

原文:玉鶉直奔之。而玉鶉方來,則伏如怒雞以待之。[15](P47)(轉折)

譯文:...the Prince’s quail rushed at it at once; but when the Jade Bird was close by, Wang’s quail awaited its coming head down and full of rage.[14](P73)

例11:

原文:嫗曰:“……”遂徑去。[15](P46)(原因)

譯文:...but she said, “...”So she went away...[14](P68)

例12:

原文:……翌日,謂王曰……[15](P46)(時間)

譯文:...Next day the latter addressed Wang, saying...[14](P68)

例13:

原文:王驚曰:“……”嫗亦驚曰……[15](P45)(增補)

譯文:...cried Wang, in great surprise, ... said the old woman...[14](P67)

例14:

原文:嫗嘆曰:“……”又顧敗灶無煙……[15](P46)

譯文:the old woman sighed, and said, “...”Then looking at the broken, smokeless stove...[14](P67~68)

例15:

原文:王嘆曰:“此我數也,于主人何尤?”主人聞而德之……[15](P46)

譯文:...but he only sighed, and said, “It is my destiny, and no fault of the landlord’s.”Thereupon the landlord was very grateful to him...[14](P70)

例10、11、12都采取了保留策略,在此不再贅述。例13的源語語篇中按照中文習慣,重復使用“驚”字。其中第二個以“亦”做增補手段,進一步描述說話雙方的驚訝之情,渲染氣氛。而英語中盡量避免重復用詞, 故而采取了省譯的處理方式。同樣的增補手段在例14之中被轉換成時間連接才更符合譯文中上下文的連貫。例15中的源語文本屬于典型離合文字,邏輯關系都隱藏在字里行間。故而在轉換成形合的英語時增加了轉折連接詞“but”和原因連接詞“thereupon”。

(五)原詞復現

一般來說,為避免文章顯得過于啰嗦或呆板,行文時應盡量避免過多原詞重復。但有時為了語篇連貫或達到某種效果,重復是唯一的選擇??傮w來說,漢語的原詞復現比英語更為常見。在漢譯英時為了貼切原文有時會采取保留策略,但更多會借用其它詞語來避免重復。

例16:

原文:嫗命……居然世家。嫗早起……[15](P47)

譯文:The old lady counselled ... became a wealthy family. The old lady always got up early in the morning...[14](P75)

例17:

原文:夜與婦共短榻。婦初懼之……[15](P46)

譯文:She passed the night with them, sleeping with Mrs. Wang, who was at first rather frightened...[14](P68)

例18:

原文:因告主人,不覺涕墮。主人亦為扼腕。[15](P46)

譯文:With tears in his eyes he told the landlord what had happened, and he, too, was much affected.[14](P71)

三個例子的源語都是典型的原詞復現。例16在譯語中高度還原了源語的銜接方式。例17與18更傾向于譯語讀者的閱讀習慣。前者以關系代詞“who”指代前面的“Mrs. Wang”,而后者以人稱代詞“he”回指前面的“landlord”。

五、結語

《聊齋志異》源語與譯語語篇中都存在豐富的銜接手段。但因英漢思維及構建語篇的方式等差異,所有銜接手段并不能一一對應??傮w來說,中文更傾向于使用原詞復現與省略;而英語更多使用照應與原詞復現。在具體翻譯上,照應與替代的翻譯比較靈活;連接中轉折、原因和時間多以保留策略進行翻譯,而增補銜接則多以省譯或轉換銜接手段處理;此外,文言文中大量的省略銜接需要在譯語中加以增譯;而原詞重復往往會譯成代詞??傊?,譯者不應該被特定的翻譯方法所束縛。翻譯時應根據具體語境以及譯入語的特點調整邏輯聯系,以最終實現語篇連貫的同時還能保證意義對等。本文只探討了句間銜接,句內銜接有待后續研究。

猜你喜歡
譯語源語聊齋志異
《聊齋志異》:不一樣的魑魅魍魎
釋義理論指導下的口譯教學新模式探究
關于卡特福德翻譯理論的思考
英語翻譯中悖論的發現與理解
源語概念對英語專業學生隱喻詞匯習得的影響研究
成語連線
淺談“說”的翻譯技巧
《聊齋志異》與前四史
翻譯等值理論探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