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技理論類重點圖書選題的編輯出版特點分析

2021-10-12 14:51李鴿
傳播與版權 2021年9期

李鴿

[摘要]科技理論類圖書選題在編輯出版過程中與普通科技類出版物有明顯差異。筆者在工作實踐過程中,通過對國家重點圖書項目的實施完成,總結出這類圖書編輯出版的若干特點,并具體從選題價值評估定位、對書稿內容提出調整和修改意見、與作者交流溝通,以及編書前期統籌安排四個方面進行總結分析,以供同行交流和參考。

[關鍵詞]重點出版項目;科技理論類圖書;選題價值;溝通模式;統籌安排

2020年10月29日,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上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中明確提出,到2035年,我國將建成文化強國、教育強國、人才強國、體育強國、健康中國,國民素質和社會文明程度達到新高度,國家文化軟實力顯著增強。其中“文化強國”“文化軟實力顯著增強”就需要不斷生產優質的文化產品。作為出版行業,不斷推出優質的重點出版項目成果也是為社會和行業發展提供高質量文化產品的重要途徑。

重點出版項目意味著社會效益高,學術價值高,尤其是對科技類出版項目來說,重點出版項目的最終產品—出版物能夠對行業發展起到一定的引領和推動作用。但要達到這個水平,編輯要在項目運作和推進過程中首先關注選題的價值評估和定位。對科技類圖書來說,尤其是科技理論類圖書,一般兼具科技和人文兩個領域的內容特點,在編輯出版過程中需要在多個環節注意把控細節,才能推動選題項目順利完成。

一、選題價值的評估和定位

科技類圖書編輯在工作中除了要掌握編輯業務的基本技能,還要對專業的認知寬度、深度和邊界等有一定的積累。在這個基礎上,其才能夠對選題的寫作框架、內容特點、規模、走向、專業定位和讀者對象都有一定的掌控力。

重點出版項目既包括作者承擔的國家重大科研課題,又包括由出版社主導策劃的“國家重點出版物出版規劃項目”。前者是關于專業前沿領域的研究成果,是對專業發展的深度探索或是邊界拓展;后者是專業內某一領域多年積累成果的梳理和整合,是立足專業基礎領域,積累專業知識,為專業發展奠定基礎和呈現當時專業發展樣態的成果[1]。因此,科技類圖書編輯判斷一個選題是否能作為重點出版項目,就應該從這兩個角度審視和衡量,并且要立足專業發展,跳出傳統的選題評價視野,從學科發展的角度客觀分析選題的專業價值和學術價值。

(一)專業價值

專業圖書出版是對專業深度和邊界兩個維度的探索和拓展。專業圖書能否成為重點圖書項目需要先看作者的研究是否是國家級科學基金研究的重大課題。如果該研究是基于作者十幾年的研究成果,基礎研究資料翔實,內容豐富,而且研究技術和研究視角也非常獨特,那么在立項時,該研究就很容易被列為“國家重點圖書規劃出版項目”。在某一領域內,判斷選題是屬于基礎研究,還是屬于應用研究也是衡量一個選題專業價值的前提條件。

基礎研究服務于學科發展,有些研究成果不出版就難以推動學科向更高的水平發展,比如學科發展史、學科研究史等都屬于基礎研究的范疇。這類選題從立項之初就是為了填補學科基礎研究領域的空白,因而編輯在選題內容上要始終堅持系統性、完整性和權威性,對既有成果在達成專業共識的基礎上,盡量呈現學科發展的全貌。如果選題立項目的明確,那么其申報“國家重點出版規劃項目”的成功幾率就會較高,之后其在初稿的基礎上申報“國家出版基金項目”得到批準的可能性也較大。

應用研究服務于行業發展,一些技術不能被系統地整理和標準化就不能被普及和推廣,比如圖集、資料集、指南和導則等均屬于應用研究的范疇。這類選題項目是為了技術成果在行業中能廣泛推廣和應用。因此,編輯在選題內容上應強調與時俱進,貼合實際生產使用條件和應用場景。如果技術的廣泛使用能夠滿足社會生產生活的需要,那么其將有利于提高社會效益,整合社會資源,推動人類社會向前發展。因此,這種選題一定有重大現實意義。

(二)學術價值

一個選題的學術價值往往是在選題推進過程中,根據作者提供的目錄框架和部分初稿內容才能判斷出來。同時,一個選題的學術價值跟專業價值是統一的,但是學術價值往往又是超越專業價值而存在的。它是在專業價值以外,給后來的研究者提供了一個研究視角、研究方法或研究領域的拓展和實踐案例,從而為該學科向縱深領域的探索起到方向性和引領性的作用。

學術價值的判斷需要在學科體系的框架內完成,編輯在對選題進行學術價值評估時,首先要了解一個學科的知識體系架構。編輯通過對選題內容或初稿的初審,如果發現研究者找到了傳統專業研究范圍之外的切入點,而且通過多學科交叉研究的方法,梳理了研究對象的脈絡特點、影響因子、發展契機等學科研究的空白點;或者作者以小見大,根據一些既有資料的細節找到、發現或推演出過往研究忽略的研究對象的發展和演進機制,在研究視角和研究方法上對現有研究是極大的補充和創新,這些都是具備重點圖書特質的選題內容[2]。在初審書稿的過程中,編輯也可以考慮是否要申報“國家出版基金項目”。畢竟,能夠成功申報“國家出版基金項目”也是業內專家對出版項目內容價值的高度認可,足以證明其內容的學術價值和出版價值。

從出版方的角度判斷一個選題的學術價值也要考慮該學術領域的研究水平和深度是否均衡。例如,在早期專業領域內,業內往往缺乏共識,出版方通過對相關出版物內容的評估和了解,如果發現學科發展不均衡的現象在持續擴大,那么一本關于學科基礎史學成果的著作可能能夠在這一時期縮小這種差距,為學科的發展做一個系統的梳理和概貌的呈現。

專業出版的選題價值評估和定位雖然沒有一系列明確的量化指標,但是專業編輯根據長期的專業積累和對學科發展趨勢的理解,可以進行全局性的宏觀審視。在這個過程中,編輯一定要保持跟業內專家的溝通和交流,將其意見和看法作為重要的參考,這樣才能對重點項目的內容進行有效把控,保證重點出版項目的學術價值和影響力。

二、借助專業視角對書稿內容進行有效調整和把握

專業出版必然服務于專業學科。但是,專業作者的書稿能不能高效服務于專業學科,這需要編輯來帶動、啟發作者。很多作者因為從事研究多年,研究的成果頗多,雖然其研究成果具有很強的創新性,對學科邊界也是個極大的探索和拓展,但是其領域覆蓋面較窄,這就需要編輯從出版的角度跟作者進行溝通,并進行調整。

出版是一種信息生產和傳播過程,尤其是對紙質圖書來說,其大多是批量印刷,用規模產生效益。如果作者只專注于自己的研究領域,按照個人的思維方式全面展現自己的理論成果,那么部分研究領域較小又較前沿的研究成果可能會大大影響受眾群體和市場的接受度。編輯應該兼顧學科專業性和圖書出版兩個領域,在作者和讀者兩方之間找到平衡點。二者雖然都是編輯的服務對象,但是服務目的是不同的,事實上應該是編輯和作者共同合作來服務讀者,滿足讀者的閱讀使用需求,提高讀者的認知能力和專業水平。

因此,編輯要跟作者溝通出版物的內容規模、呈現深度、表述方式等內容。內容規模包括整體規模和各組成部分的大致規模;內容的呈現深度要根據讀者定位明確繁簡、深淺、標準界限,并不一定是越有深度就越好,專業普及類、專業基礎教育、專業研究教育和研究成果呈現這幾個層次的深度應該是有遞進關系的,不能一概而論;語言表述方式也應根據讀者對象的不同層次而有所調整,以保證圖書內容能夠真正服務于有需要的讀者。

有些選題內容以專業研究成果的形式呈現,所以是由作者總體控制內容、規模和文風,沒有大的調整和修改,其出版目的就是呈現最優秀的研究成果。這是作為學科發展標桿和范本而呈現的。而有些選題內容是編輯與作者做了很多溝通和協商,由出版社組織推動的。因為讀者定位為專業基礎教育和專業研究教育的群體,所以盡量要做到有一定的專業深度,但是要在大的脈絡系統中呈現各部分的最新研究成果,與大脈絡關系不緊密的問題可以一帶而過,以突出主體脈絡為主,不能不分主次,更不能就一個非常細小的問題做深度呈現來喧賓奪主,讓讀者產生錯覺。在這個過程中,編輯要與作者有效溝通,積極協調,尤其是出版項目中涉及作者人數較多,需要分工協作的時候,不是所有作者都能理解圖書的定位,所以需要編輯耐心解釋相關問題,出版項目才能順利落實。

三、掌握溝通技巧,實現與作者的有效溝通

編輯與作者之間的關系不僅是一種合作關系,在某種程度上也是亦師亦友的關系。在與作者溝通的過程中,編輯應與作者在寫作目的上達成共識,并且要向作者闡明出版目的,只有在二者的訴求基本趨于一致的情況下,后期的工作才好順利開展。

編輯跟作者提出的修改和調整意見一定要有說服力。重點出版項目的作者都是該領域的權威專家學者,編輯提出的反饋意見如果沒有足夠的說服力會令作者懷疑編輯的專業水平。與此同時,在與作者溝通的過程中,編輯要始終跟作者強調,這種修改并不是對作者專業能力的質疑,主要是為了提高和優化出版產品的

品質。

從筆者的實踐經驗來看,關于內容編寫的調整,有疑問的專業問題跟作者反饋后,如果作者有絕對的專業堅持,那應以作者的最后意見為主。畢竟作者是一線研究的親歷者,對專業的認知深度和把控力比編輯更專業。關于出版問題的反饋,編輯應盡量說服作者考慮自己的意見,畢竟圖書出版的目的就是讓更多的讀者廣泛閱讀,并且編輯對讀者的接受度更有把控力,如果希望出版物能夠被更多的讀者接受和了解,那么作者在寫作的過程中對寫作的深度、行文風格、表述方式都應考慮編輯的意見。另外,有些作者為了保持學術研究的前沿性,會在部分表述中難以兼顧讀者的接受能力,大量使用專業術語和模糊、艱澀或復雜的表述方式,這可能會導致讀者的接受度較低,難以推廣。對專業理論的闡述做到深入淺出,作者需要有較好的文字駕馭能力,把復雜的問題用平實的語言和普通讀者易于接受和理解的方式呈現。這也需要作者反復訓練和打磨,并不是所有的研究者都能在寫作過程中意識到這個問題[3]。

如果編輯有過研究經歷就容易與大部分作者的想法達成一致,也能夠很容易地理解作者的思維方式,從而能夠用他們接受的方式把編輯出版的要求傳達給他們,讓這種合作順利、高效地進行下去。編輯與作者的溝通往往是互相理解和學習的過程。在與作者的溝通過程中,編輯了解作者的研究思路和過程,對研究成果有較為透徹的認識和學習;而作者則是在編輯的耐心引導下將自己的研究成果打磨成一個知識產品,被更多的讀者閱讀和學習[4]。一個有較高社會效益的出版物順利出版后,會促使編輯和作者的專業能力都得到較大提高。

四、統籌安排前期工作

重點出版項目一般都有時間節點的要求。因此,編輯要提前做好出版計劃,并跟作者保持溝通,讓作者了解出版進度安排,以便按期完成稿件寫作。所有的前期工作都是圍繞后期圖書能夠順利出版而統籌安排的。

首先,編寫規范和收稿要求要明確,并盡早發給作者。編寫規范對書稿中涉及的常見問題要有規定,對圖片的質量、表格的格式、單位的統一等問題有細節標準,對線型設置也要有明確要求。有了標準,作者在寫作的過程中才會有依據,其提交的稿件才會符合出版要求。編輯后期審稿、加工的工作量才會有一定程度的減少,這能為項目節省時間,提高效率。

其次,出版物的整體設計要有明確的出版形式和風格要求,便于美術編輯提早介入,及早制定書籍設計方案。在出版物即將開始書籍設計之前,文字編輯首先要跟美術編輯明確各部分的內容特點,形成一個合理的閱讀節奏。書籍的整體設計一定要跟內容相輔相成,服務于內容的信息傳達。在書稿策劃和審稿的過程中,編輯應該對內容有一個風格特點或者說“氣質”方面的認識,根據書稿的特點和“氣質”跟美術編輯溝通,讓美術編輯理解自己的要求,設計出恰當的裝幀方式[5]。書籍的美術設計就像是給人找到一件合適的衣服一樣,得體最重要,不需要過多的裝飾和附加語言,要尊重內容,并且所有的設計和創意都是為內容的信息傳達服務。

最后,根據出版流程,編輯要制定詳細的各環節跟進、對接進度表。作者交稿后的審稿要盡量三審流程化作業。初審要經驗豐富的編輯把關,將一些重要的大問題先找出來,并明確解決方案,節省后期改錯和調整的時間。目前的電子版審校、加工是一個提高效率的良好途徑,將終審后的電子稿件發給作者確認的同時也提高排版效率,加快后期校對進度。美術編輯在最后核紅樣之前要對圖片有一個統一和精調的過程,這對后期圖書整體效果的提升大有裨益。編輯跟作者確定審定清樣的時間和修改的范圍、程度要有限定標準,在可調整的流程和范圍內盡量實現作者的修改意愿。

總之,編輯需要對出版項目中涉及的問題進行全方位、立體化、精細化的剖析,并進行針對性的解決,才能讓出版物以最佳面貌呈現在讀者面前。編輯是一個靠經驗積累不斷成長的職業。一個成熟的編輯會不斷總結和優化自身的工作方式,而伴隨著年齡的增長、學科的發展和行業的變化,對編輯的職業素養要求會越來越高,其只有在學科專業和編輯出版行業不斷鉆研,才能更好地推出一系列高品質、高社會效益的出版物。

[參考文獻]

[1]新聞出版總署出版管理司.重點出版項目促中國文化軟實力提升—“十一五”國家重點圖書、音像、電子出版物綜述[J].中國出版,2010(23):14-19.

[2]張樹.文字有溫度 科技有力量—論科技出版主題圖書重點出版物策劃與出版[J].中國出版,2020(01):21-24.

[3]盧嬋.論圖書編輯與作者溝通的方法[J].傳播力研究,2019(22):151.

[4]孟偉,張淑芳,田甜,等.與作者做朋友,擴展科技期刊編輯的工作外沿[J].編輯學報,2019(S1):51-53.

[5]付金紅.基于新消費背景下科技圖書整體設計淺析[J].出版參考,2021(05):55-57.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