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論陌生人社交平臺的制定、使用及意義

2021-10-12 07:05劉辰陳勇
新聞研究導刊 2021年15期
關鍵詞:人際關系用戶體驗

劉辰 陳勇

摘要:近年來,互聯網的快速發展讓人們能夠在網絡平臺上進行頻繁地社交互動,真正實現了“地球村”的夢想。技術的支撐讓移動智能設備普及開來,不僅幫助用戶實現隨時隨地線上交友,也推動陌生人社交平臺迅速崛起。不同于傳統的線上交友,陌生人社交平臺為用戶提供了一種全新的社交方式,即陌生人社交。陌生人社交,是指用戶選擇匿名甚至偽裝的方式,在陌生人社交平臺中實現人際交往的社會活動。不同類型的陌生人社交平臺給陌生人社交提供了不同的服務,并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占據著越來越重要的位置,一定程度重塑了社會格局?;诖吮尘?,本文論述陌生人社交平臺的制定規則、用戶的使用動機,以及形成的社會意義。

關鍵詞:社交網絡平臺;人際關系;用戶體驗

中圖分類號:G20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1)15-0051-03

“社交”,是社會交往的簡稱,是個體之間相互交往,進行物質、精神交流的社會活動,是人們實現社會價值的重要途徑。相較傳統媒體,新興的媒介形態重塑了人類的社交方式,依托互聯網使虛擬社交成為可能。

自2014年起,市場上出現了越來越多的社交軟件,最為突出的是熟人社交平臺QQ、微信,而依托大數據和LBS功能衍生的新型社交形式陌生人社交平臺涌現后,用戶開始利用陌生人社交平臺拓寬社交版圖。

面對眾多用戶群體,陌生人社交平臺精準鎖定核心受眾,將18~40歲的用戶群鎖定為目標群體,并為其帶來新興的感官體驗,依靠技術支撐,讓用戶規模不斷擴大。

iiMedia Research《2020年中國移動社交應用市場》表明,陌生人社交依舊可以分下社交應用市場的一塊大蛋糕,其下載量沖進了社交類應用下載排行榜前十,2020年中國陌生人社交用戶規模達6.49億人[1]。

一、平臺的制定規則

由于技術和功能的設定不同,不同的陌生人社交平臺存在明顯差異。這直接導致各平臺形成不同的用戶群。對此,各平臺會根據各自用戶群體的需求,增強自身特色,以強化平臺的功能設定。

(一)系統匹配:LBS下的算法分發

系統匹配,是社交平臺根據LBS定位和分析大數據實現陌生用戶匹配的過程。LBS是Location Based Services的縮寫,譯為基于位置的服務,利用各類型的定位技術來獲取用戶的所在位置。陌生人社交平臺運用LBS技術準確定位用戶的位置,不少APP根據這一優勢開設了“附近好友”功能,通過地理上的接近性將相近用戶匹配為聊天對象。此外,陌生人社交平臺利用大數據技術進行算法分發,分析用戶在互聯網上的瀏覽記錄、歷史歌單、APP使用頻率等數據,精準匹配擁有共同話題的用戶,以此增加平臺的用戶黏性,提高幫助用戶找到心儀伴侶的可能性[2]。

熟人社交平臺依靠社交分發的方式選擇用戶進行聊天,這極容易形成交友圈中的馬太效應,呈現一種兩極化的交友狀態,即沒有朋友越難交到朋友和擁有越多朋友就越容易交到朋友。對比熟人社交中的社交分發,陌生人社交平臺能夠逐漸消弭馬太效應,其利用算法分發了解用戶的心理和行為特征,精準定位用戶的地理位置,為用戶制作感興趣的話題,進而增強用戶之間的信任感和地域的接近性。簡言之,陌生人社交平臺將定位和算法雙管齊下,讓用戶之間的聯系和互動變得更簡單、純粹,極大地降低了社交門檻,讓沒有朋友的用戶擁有朋友成為可能。

(二)功能設定:個人信息決定平臺的兩性占比

目前,國內現有的陌生人社交平臺較多。陌生人社交平臺基于個人信息透明化的功能設定,極大地影響了用戶的兩性占比。例如,探探、遇見、兔聊需要提供用戶真實的個人信息,包括提供真實照片、性別等;Soul、same、無秘則可以完全匿名化,只需要向對方、所屬社區輸出觀點。不同的平臺規則導致個人信息透明化的平臺兩性占比嚴重失衡,男性和女性的比例多為5∶1,而個人信息隱匿化的平臺兩性比例較為均衡且符合現實世界的兩性比例,男女比例呈1∶1的平衡狀態[3]。

由于用戶男女比例嚴重失衡,個人信息透明化的平臺以異性交往為平臺特色,通常男性群體是該平臺的需求方,女性群體則是吸引男性群體的稀有用戶?!暗门杂脩舻锰煜隆背蔀檫@類平臺的宗旨,一個優質的女性用戶可以帶來七個男性用戶,平臺據此來確保用戶黏度和用戶基數。

而兩性比例較為均衡的個人信息完全匿名化的平臺定位是以交心為主,多為排解當代空巢青年的孤獨感,并且交往過程中也多為同性之間的相互傾訴。這一類型的陌生人社交平臺有效避免了熟人社交中的“泄密”狀況,用戶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選擇隨時開啟話題和終止話題。因此,這類陌生人社交平臺的定位是匹配趣味相投的用戶,建立滿足用戶不同的小眾需求的社區,并且讓用戶在不同的社區交流中打破“個人日報”的構建,進而提高用戶對該平臺的使用頻率。

總而言之,陌生人社交平臺對用戶個人信息透明化和隱匿化的功能差異決定了兩性比例的差異,各平臺往往以自身用戶群體的不同需求為參照,增強平臺特色,重構平臺功能的設定。

二、用戶的使用動機

進入社交媒體時代,90%的人頻繁使用微信、微博等各類社交軟件進行社交?!?020獨居青年生活洞察報告》表明,63.83%的被調研對象選擇通過社交軟件結交新朋友[4]。

(一)交往:情緒管理與壓力緩解

“三十年來,中國社會發展的所謂的‘現代性后果’之一,就是‘陌生人社會’的養成。城市的快速發展、高等教育學歷背景人員的增加、日益專業化的社會分工,令我們迅速進入一個到處都是‘移民’的生活空間?!盵5]

交通的便利大大縮短了地域距離,移動通信的便捷化實現了實時交流,這為越來越多選擇背井離鄉去大城市拼搏的群體提供了有利條件。但是,遠在他鄉的陌生感讓這些人的社交成為一大難題。因此,這類人群可以將陌生人社交平臺當作自己的社交場所,通過平臺找到身處異鄉的歸屬感,彌補生活碎片化的狀態[6]。

伴隨內卷化現象的出現,線上線下的世界中處處充滿了壓力。人們不僅要面臨工作壓力和生活壓力,還要應對社交帶來的壓力。社交壓力主要源于兩方面:一是來自熟人社交中產生的社交媒體倦怠。社交媒體倦怠,是指用戶在使用線上的社交媒介的過程中,因各種技術、信息、交流過載而想要逃離線上的社交媒介的心理狀態[7]。例如,企業把熟人社交平臺QQ、微信等用作線上的工作平臺,讓娛樂和工作的界限逐漸模糊,使用戶在看到此類平臺的消息提示時,便不自禁地產生緊張的情緒或壓力。二是冷漠化的城際生活讓線下社交停留于點頭之交的狀態。這有悖于中國人的傳統觀念,人們很排斥向現實生活中與自己半熟悉狀態的人傾訴自己內心的苦悶,當負面情緒累積到一定量時,就會產生孤獨感和焦慮感。

可以說,陌生人社交平臺的誕生為人們提供了規避來自熟人世界的壓力的場所,人們可以將線上的陌生朋友當作樹洞來緩解自己的消極情緒。陌生人社交平臺為獨在異鄉拼搏的年輕人提供了烏托邦式的社交場所,對現實生活中的社交場域具有一定的補充作用。

(二)展示:隱匿身份與擺脫污名

處于高壓生活狀態下的數字居民常常會選擇能夠幫助他們優化社交生活的虛擬社交。他們利用虛擬身份滿足自身人際社交的需求。尤其是現實生活中因身體殘疾、相貌缺陷等原因難以交到朋友的個別群體[8]。

這些陌生人社交平臺可以將用戶信息完全隱匿,從而實現用戶交往時個人信息的私密化??梢哉f,陌生人社交平臺一定程度地賦予了這類群體話語權。例如,Soul就設置了嚴禁上傳本人照片、閱后即焚的功能,緩解了污名化可見度較高的群體在現實生活中社交的尷尬處境,讓這類用戶擺脫了污名特征,提供給他們一個平等交流的平臺。用戶通過在陌生人社交平臺中隱匿自我的方式,塑造一個突出個人性格的本我形象,進而更容易交到與自己性格合適的朋友。

(三)互動:自我表露與多重角色

用戶在陌生人社交平臺中可以選擇隱藏個人身份,在與其他用戶對話時可以扮演不同的角色,切換對話框就是在進行一次快速的前臺與后臺的轉換,實現多角色的轉換,甚至有別于現實生活中的自我形象。

用戶在虛擬社區的交流互動中,可以自行選擇塑造不同的人設和形象,因而用戶形象并不明確,這也是其與熟人社交平臺最大的不同。在熟人社交平臺中,用戶往往會擔心自己的前臺、后臺中間的“幕布”會被某個“知情人”掀開,因此在發布個人動態時充滿顧慮[9]。

陌生人社交平臺實現了一種擬人際的狀態?;谄脚_匹配的偶然性和身份的隱匿性,用戶能夠不受現實生活的干擾進行社交,進而形成一張對社交產生重大影響的線上虛擬社交網。此外,陌生人社交平臺實現了人際傳播的情感需求,起到“減壓閥”的功效,是舒緩壓力的一種選擇,向陌生人呈現自我,獲得情感共鳴,從而提高認同感和存在感。

簡單地說,具有模擬現實功能的陌生人社交平臺,讓需要人際社交的陌生人聯系在一起,通過虛擬的自我表露獲得交往的快感,通過多個角色的自由切換,滿足自己的最大心理需求,進而實現社會互動。

(四)途徑:轉變聯系與豐富社交

人與人之間的聯系從溝通互動的頻率看,可以簡單劃分為強聯系和弱聯系。格蘭諾維特指出,強聯系現象是指在傳統社會中構成一種十分穩定的但傳播范圍十分有限的社會認知,而弱聯系現象雖不像強聯系那樣穩定,卻是極快、低成本且高效能的。陌生人社交平臺的成功之處,就是將弱聯系發揮到極致,把世界上看似毫無關系的人們聯系在一起[10]。

陌生人社交平臺通過平臺的技術支撐和功能設置,使匹配到的陌生用戶之間產生弱聯系。以弱聯系為起點,將用戶吸引至社交網絡,再通過平臺的匹配功能和用戶之間的交往互動,讓其找到共同的興趣并建立信任關系,最終使弱聯系轉變為強聯系。雖不排除用戶之間可能僅一直維持弱聯系的交往,最終關系冷卻,甚至完全失聯的情況,但從另一方面來說,不斷增強的弱聯系能夠拓展人脈和促進信息的多元化,甚至重新建構個人的社交網絡。

可以說,陌生人社交平臺給用戶提供了一個轉變人際關系的機會,使社交中的點頭之交或點贊之交的弱聯系有可能發展為強聯系,從真正意義上改變了社交網絡中人與人之間的強弱聯系,豐富了社交形式。也正因如此,吸納了越來越多的用戶。

三、平臺形成的社會意義

陌生人社交平臺重塑了社會格局,在私密化的互動中打破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為促進社會流動提供了一個嶄新的平臺,是普通人了解世界多樣性的窗口,讓更多的社會資源在陌生人交友的過程中流動。

(一)重塑差序格局

差序格局,是指中國鄉土社會以宗法群體為本位,人們之間的關系是以親屬關系為主軸的網絡關系,形成了波紋狀的差序格局,并以自我為核心向外擴散,波紋的遠近表示社會關系的親疏。費孝通先生認為,血緣、地緣、經濟水平、政治地位、知識文化水平是形成差序格局的主要因素[11]。

陌生人社交平臺完全打破了傳統的差序格局,直接以信息為主軸的社交網絡告別了以親屬關系為主軸的網絡關系。依托大數據技術支撐和功能設定的不斷完善,陌生人社交平臺不再以血緣、地緣、經濟水平等為人際網絡關系的主要因素,而是以用戶之間的興趣愛好、情感為衡量因素??梢哉f,陌生人社交方式打破了傳統的波紋狀的社交網絡,形成了一張錯綜龐雜的社交網。如今,用戶可以根據平臺的推送,自由地選擇匹配對象并建立社交關系。

陌生人社交平臺倚靠移動智能終端即時、快速等特性,打破了時空限制,真正實現了“地球村”的交往方式。并且,平臺有效調動了更多的人際關系,豐富了接收信息的途徑。不過,陌生人社交平臺用戶流動性較強,匹配的用戶數量龐大,且構建的好友關系較不穩定,很有可能因為一方的下線或者注銷賬戶就完全與對方失聯。

總之,陌生人社交平臺的出現改變了傳統的差序格局,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社會價值觀的變遷,改變了用戶以親緣和地緣為主的熟人社交習慣,進而跨越階層找到更多志同道合的朋友,獲取和豐富社會資源。

(二)滿足人們的多層次需求

用戶使用陌生人社交平臺多是為了改變現實生活中淡漠的人際關系。也可以說,陌生人社交平臺可以滿足用戶多層次的需求。根據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需求層次可分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利用陌生人社交平臺開啟一段不穩定的好友關系,能夠滿足用戶低層次的感官生理需求。隨著深入接觸,用戶能夠從彼此的互動中得到尊重、成就感,且產生依賴,進而滿足自己高層次的需求。

(三)增加共享資源的機會

在陌生人社交平臺中,用戶在虛擬社區里分享自己的社會經驗,會給其他有著相似經歷的用戶帶來啟發。在此過程中,得到正向反饋的分享者會繼續在平臺中為素不相識的陌生人提供幫助,而被給予幫助的用戶也會將自己的經驗反饋到這個社區。隨著越來越多的用戶愿意在社區中分享自己的社會經驗,那就會最大限度地實現資源共享。因此,陌生人社交平臺給予了用戶資源共享的機會,在增強用戶之間的信任感的同時,也提高了用戶對平臺的使用頻率,形成了良性循環。

四、結語

陌生人社交平臺是人際交往的新場域,讓人們在模擬現實的虛擬社交中得到人際情感需求的滿足。在LBS功能和大數據的輔助下,平臺讓用戶之間的匹配度更高,讓更多特殊人群展現真我、交到朋友,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人們的消極情緒。但是,我們也應正視并努力解決平臺存在的問題,如因用戶匿名化導致用戶形象不透明,進而引發詐騙等。這些問題仍需要平臺、用戶、社會共同發力,從加強APP的監管、舉報,健全法律制度以及用戶承擔社會責任等一系列舉措出發,共同推進陌生人社交平臺的完善與發展。

參考文獻:

[1] 光賢. 2020社交分類排行榜[J].互聯網周刊,2020(11):12-13.

[2] 張完碩,紀好.以陌陌為例的移動社交用戶體驗要素探究[J].藝術與設計(理論),2016,2(03):107-109.

[3] 申政.從“SOUL”APP分析陌生人社交應用新發展[J].聲屏世界,2019(06):65-66.

[4] 喻國明,劉淼.媒介動機如何影響人們的媒介使用——基于“全民媒介使用與媒介觀調查”~(①)的描述與分析[J].新聞愛好者,2020(06):10-15.

[5] 周志強.《失戀33天》:陌生人社會中的情感按摩[N].文學報,2011-12-08(007).

[6] 潘澤泉.網絡“陌生人社交”行為的心理與本質[J].人民論壇,2020(30):78-81.

[7] 趙啟南.關系性壓力下青年使用者社交媒體倦怠影響及其行為結果[J].新聞與傳播研究,2019,26(06):59-75,127.

[8] 戈夫曼.污名:受損身份管理札記[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9:25.

[9] 戈夫曼.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現[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9:7.

[10] 喻國明,朱烊樞,張曼琦,等.網絡交往中的弱關系研究:控制模式與路徑效能——以陌生人社交APP的考察與探究為例[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19,40(09):141-146.

[11] 費孝通.鄉土中國[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48:14.

作者簡介:劉辰(1998—),女,重慶人,碩士在讀,研究方向:網絡與新媒體。

陳勇(1972—),男,四川儀隴人,碩士,副教授,研究方向:新聞與傳播理論、數字媒體與新聞生產。

猜你喜歡
人際關系用戶體驗
基于用戶交互式體驗下的APP版式設計研究
手機閱讀平臺用戶體驗影響因子分析
英國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中社會的失衡及其人性的扭曲
O2O模式下生鮮農產品移動電子商務發展研究
淺談用戶體驗在產品設計中的運用
微信對大學生人際關系的影響探析
唯品會的品牌塑造研究
微信紅包傳播中的用戶心理分析
基于用戶體驗的電商平臺界面管理影響因素研究
貴州省大學生手機成癮狀況調查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