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鳳冠霞帔四方巾 風雨飄搖三百年

2021-11-10 15:44梁沛沛
文學天地 2021年6期
關鍵詞:明朝社會服飾

梁沛沛

摘要:明朝,作為我國古代漢民族所統治的最后一個王朝,處于一個政治、經濟、文化變化轉型的時代,不同于魏晉的飄逸,隋唐的活潑,宋代的清雅,而處于這種時代背景下的明朝的服飾特點鮮明、種類繁多、體系龐雜,并且,明朝的服飾制度與人們對于服飾的審美在明初與明中后期也具有十分巨大的變化,從明初期簡單樸素卻等級森嚴,逐步向著繁復、明麗、華貴而龐雜發展,而這種服飾的變化,則能生動而直觀的體現人們審美需求的變化,從而很好地體現社會中的經濟、政治、以及階級矛盾變化,反應一個王朝的社會的發展。明朝的服飾是我國絢爛多姿的服飾文化中濃墨重彩的一筆,本文將對明朝服飾的特點與變化特征進行簡要的敘述,從服飾與審美的角度,進行分析,探索這種變化背后所體現的明朝的社會變遷與矛盾。

關鍵詞:明朝 服飾 社會 矛盾 發展

【正文】明朝的服飾是我國古代各個朝代的服飾中特點十分鮮明的服飾體系之一,它體系龐雜,樣式多變,同時在整個明朝將近三百年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前后變化十分鮮明。明前期服飾等級森嚴,對于服飾上的“僭越”懲罰嚴苛,這是統治階級為維護封建等級制度,在用服飾制度來強化統治;而到了明中晚期隨著明朝社會經濟、政治、社會心理、社會矛盾以及自然氣候等多方面的變化,又導致之前等級森嚴的服飾制度被一點點打破,服飾呈現出絢麗多彩的新局面。另外,明朝的服飾形制對后世戲曲、繪畫、禮儀、習俗影響十分深遠。明代既是傳統服飾文化的集大成期,同時又是服飾文化注入新內容的轉變期,研究這一承上啟下重要時期的服飾現象 及其背后蘊藏的文化根源具有重要意義。①中國明朝服飾文化探析

一、明朝時服飾的種類

明朝服飾種類繁多,同時在初期也體系森嚴,作為一個漢人統治的政權,朱元璋起兵推翻元朝,建立政權后,尤其注意廢除“胡俗”,恢復所謂“華夏衣冠”②上行而下不得效,恢復了唐朝衣冠制度,法服與常服并行。明朝的服飾在男女的種類上有所不同,女性服服飾在樣式上主要有披風、褙子、比甲、襖裙等分類,其中以襖裙最具特色,明代上襖下裙的服裝形式,與唐宋時期的裙衫具有明顯的差異,明代氣候相較于唐宋時期氣候發生變化,平均氣溫下降,同時,由于受到儒學的影響更勝,所以服飾漸漸不再像魏晉隋唐時期那樣纖薄飄逸,而是開始走厚重、莊嚴的路線,襖裙中上襖的領式很多,有交領、方領和豎領,而裙子則以褶裙為主,裙幅為六幅至十幅,后又有褶數更多,更加華麗的百褶裙,襖裙不論是領制還是下裙,都十分規整利落、棱角分明,給人以一種典雅大方之氣。而明代男裝以方巾圓領為代表形式,有身份的官吏士族多穿青布直身長衣,頭戴巾或帽,而一般平民則以短衣為主,頭裹布巾。

二、明朝時服飾的特點

1、體系森嚴,具有鮮明的階層性

明朝的服飾最鮮明的特點就是其等級差別十分森嚴,在朱元璋建立明朝后,為了使政權得到穩固,快速恢復被戰亂破壞的社會秩序,制定了相當嚴格的等級制,服飾的等級制便是其中最直觀的一方面。在明朝初期,服飾的等級差異在男裝女裝方面都有所體現,在男裝方面,帝王裝束以龍袍、黃色、袞冕和十二章紋來彰顯帝王的威嚴,而不同等級的官員的裝束則等級最為多重,不同官銜的官員 衣服尺寸、色彩、紋飾等都有嚴格的限制,其中最有代表性的要數官員衣袍上的“補子”,“補子”是一塊織繡在袍服前胸后背的一種方形紋飾,邊長約四十厘米,公、侯、伯、駙馬等人補子為麒麟、白澤。文官繡禽紋,象征文官的智慧與高雅;武官繡獸紋,象征武官的勇武與兇悍;法官則繡獬 代表公正嚴明。⑥明朝服飾體現的等級差別對于普通士人百姓,也有詳細的要求,比如對于商人的衣飾有較嚴格的約束,不得衣絀、紗,從而體現出重農抑商的封建經濟政策。在女性衣著方面,皇帝后妃與命婦服裝的差異同男裝一樣以品級劃分,主要體現在鳳冠霞帔上的珠寶、紋飾為區分,體現一種階層差異,而對于庶民女子,則禁止用金繡,并且良賤有別,地位低下的娼妓、樂工要著刑字符號的頂巾,系紅綠褡補,樂妓要著明角冠,皂褙子,從而與良家女子做出區分。

2、明朝初期官方對于胡服十分排斥

眾所周知,明朝之前的元朝是一個少數民族政權,在明朝覆滅元朝,漢人重新把握政權后,理所當然的會通過否定胡族傳統的方式來否定前朝的政權,從而增強自身統治的合理性,而在服飾方面更是如此,在明朝建國初期朱元璋就頒布了對于胡族服飾的禁令:“詔復衣冠如唐制。初,元世祖起自朔漠以有天下,悉以胡俗變 易中國之制。士庶咸辮發椎髻,深詹胡帽,衣服則為樗褶窄袖,及辮線腰褶;婦女衣窄袖短衣,下服裙裳,無復中國衣冠之舊。甚者,易其姓氏為胡名,習胡語。俗化既久,恬不知怪。上久厭之。至是,悉命復衣冠如唐制?!碑斎?,由于文化影響的深遠性與潛移默化性,我們也應當注意到這種對于胡服的排斥并不徹底,官方對于胡服的三令五申的禁止與人們對于胡服方便舒適的追求存在著矛盾。

3、多給服裝受以吉祥的寓意

明朝服飾還有一個非常鮮明的特點,就是對于吉祥圖案和吉祥寓意的運用,比如在官員“補子”上所刺繡的圖案,文官繡禽類, 一品仙鶴、二品錦雞、三品孔雀、四 品云雁、五品白鷴、六品鷺鷥、七品 鴛鴦、八品黃鸝、雜品練鵲。 武官繡獸紋,一、二 品獅子,三、四品虎豹,五品熊羆,七品彪、八品犀牛、九品海馬。除了官員,還有在士人中所流行的“四方平定”巾等多種對于吉祥寓意的運用,這些多種多樣的吉祥圖案的運用,體現了一種人們對于如意、安定的美好希望,同時,也體現了明朝等級制的特點。

三、明朝時服飾的變化

明朝時期的服飾在整個明代三百年的歷史中發生了十分明顯的變化,這種變化主要體現在服飾風格、人們對于服飾制度的遵守以及對于胡服態度的變化。

1、服飾風格的變化

首先是在風格方面,在明朝初期,受到改朝換代后經濟尚在恢復以及紡織、刺繡等技術的限制,人們的服飾風格基本上偏向于簡單樸素,上至貴族士子,下至普通市井百姓,對于服裝精致程度、花紋、布料等方面并沒有很高的要求,在場合方面,也都對于服飾的華貴程度沒有什么過高的要求,人們的穿衣風格主要以布袍為主。即使那些殷實的家庭,穿著稍為華美,也不過是將薄縑紗制成衣服,平時藏在箱中,等到吉禮嘉會等重要場合,才拿出來穿用,過后又收藏如故③中國明朝服飾文化探析。然而到明朝中后期,服飾的風格則漸漸向著奢華發展,繁雜發展,人們服裝顏色更加明麗,做工更加精致,對于比較復雜的刺繡運用面積漸漸增加,比如在襖裙方面,明初褶裙一般只有六幅,取義 “裙拖六幅湘江水”,而之后到了明代中晚期,裙幅始用八幅,等到了明末,裙幅數量又再次加大,增加到十幅,而且褶裥越來越密,在裝飾方面也愈加的考究,出現了清雅卻精致,走動間流光瀲滟,色如月華的“月華裙”, 還有以整鍛折以細道,做工精致的“百褶裙”,另外,還有被稱作“鳳尾裙”的褶裙,精美華麗,使用綢緞進行裁剪拼合,繡以花鳥圖紋,還要再鑲上金線,這些復雜花紋與樣式的出現,充分體現了明代服飾由簡單樸素到精致奢華的變化過程。

2、對于服飾制度的打破

明朝初期,為了鞏固統治與快速恢復社會穩定,需要建立十分嚴格的等級制度,而這種政治上的等級則必然會在服飾上有所體現,因此明朝初期對于服飾的限定十分嚴格,對于在衣飾上存在僭越的人也有著十分嚴苛的懲罰,然而在嚴苛的制度也無法阻止人們隨著經濟發展而逐漸增加的審美需求,而且隨著明朝后期政治的混亂與中央權利的不穩固,官方的服飾禁令開始被打破,到了明末甚至形同虛設。這樣的變化也引起了朝廷和朝廷官員的注意?!睹鲗嶄洝份d:“兵民服色器用,已有定制。近在京多犯 越,服用則僭大紅織金羅緞、遍地金錦……首飾則僭寶石珠翠。下至倡優,亦皆僭侈?!彪m然在服飾的這個變化過程中,朝廷頒布過許多的禁令,但朝廷的一再禁令并沒有取得效果,晚明服飾生活還是逐步沖破了傳統倫理等級制度,向美學化、個性化方向發展,可以看出,至明晚期,服飾藝術已呈現出張揚個性、追新求異的繁榮景象。③中國服飾文化探析

3、對于胡服態度的轉變

在明朝建立的初期,朱元璋頒布法令,禁止著胡服,要求依照漢唐恢復漢族服飾。其目的是為維護政權,重建其心目 的漢族文化主體性,排斥少數民族文化在內地的影響,實質是在社會文化領域否定元朝繼續存在的 合法性,樹立新王朝的正統地位。④上行下不效 然而元朝所帶給人們的“胡風”并沒法僅僅通過一紙文書來徹底拔除,尤其是到了明中后期,隨著時間的推移,中央政權的混亂使得權力中心內部尚且自顧不暇,政令就更加難以貫徹,加之人們審美需求的提高與對于方便的追求,明太祖廢元服制的愿望只得消逝在陣陣“胡風”之中,胡帽、胡服漸漸普及,尤其是在中原地區胡風更勝。服飾變得更加具有個性與民族的多樣性。

四、明朝服飾變化所反映的社會發展與社會矛盾

1、生產技術的提高與商品經濟的發展

從明代服飾的發展歷程我們不難看出,整個明朝的衣飾主要是一種由樸素到奢華,由簡單明到多樣的發展過程,對于一段特定時間內的器物的發展來說,對其影響做大的就是生產力與經濟狀況的因素。在明朝初期,面對之前連年的戰火與社會的混亂,生產尚未全面恢復,社會財富普遍匱乏,從而影響人們的購買力與審美的水平,同時,在明朝初期,紡織業的生產技術尚不完善,也難以以更高效率的生產做工精美,繁雜奢華的服飾。但是此后,隨著明代社會的穩定,經濟的發展,明代社會的物質財富逐漸豐富,商品經濟逐漸繁榮,同時也帶動了明朝防治技術的提升。尤其是江南蠶桑絲織業迅速發展,緙絲、刺繡、織金、妝花、孑雀羽線等精細加工技藝均已達到高超水平,從而有能力生產出更加華美的服飾,另外,經濟的發展也促進了居民購買能力的提高,明居民的生活向著奢侈方向發展,于是服飾也開始由樸素轉向華美精致。

2、封建政治的松動和中央政權對于下層控制力的降低

通過對于明代服飾的發展,還有一點我們也不難看出,那就是官方對于服飾的嚴苛要求與民間服飾朝著多樣化的發展存在著矛盾。在明朝前期對于服飾的政策落實相對較好,而到了明朝中后期,先前嚴格的服飾等級制度與對于胡服的禁止卻漸漸難以落實,盡管朝廷多次三令五申,甚至嚴刑懲罰,但隨著商品經濟對于封建經濟的破壞,以及到了明朝中后期由于宦官掌權、臣子結黨,使得中央的政權的松動飄搖,尤其是萬歷后期,神宗不問朝政,政務怠荒日甚。朝廷中樞機構官缺,長期不補。內閣只剩方從哲一人,帝以一人足辦,不增補;六部堂官僅四五人,五十余員六科給事中止四人,十三道御史祗五人,都御史數年空署。⑦明朝大廈傾覆政治中心自身尚且自顧不暇,對于服飾方面的嚴格規定自然也漸漸松動,從而出現了明朝中后期服飾的種類愈加豐富,個性愈加鮮明,胡服之風也漸漸興盛,一個由漢人建立的封建王朝開始走向傾覆,服飾的樣式的多樣化的變化也暗示了封建制度中上下層階級之間的矛盾與裂痕。

猜你喜歡
明朝社會服飾
跨文化的兒童服飾課程初探
猜朝代
淺談北魏以來莊浪地區的石窟營建
民法公平原則的倫理分析
試析播州之役對明朝的影響
縱向社會的人際關系
高校圖書館面向社會開放問題研究
明代海上力量緣何稱雄東方海域
Wearing History
做自己個性本色 COCO薇服飾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