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試論如何理解古代詩歌中人文精神的途徑

2021-11-10 15:44蔣琳
文學天地 2021年6期
關鍵詞:古代詩歌人文精神語文教學

蔣琳

摘要:本文結合古代詩歌的審美與高中生對古代詩歌的認知水平,提出了三條途徑幫助學生理解。

關鍵詞:古代詩歌;人文精神;理解途徑;語文教學

人文精神在古代詩歌教學中隨處可見,好像很具體、觸手可及,但這一概念在教學活動中卻難以落實,如云如霧,不可捉摸。我想,其主要原因是,師生對理解古代詩歌人文精神的途徑缺乏思考,難以具體化。

綜合多方認識,我認為古代詩歌中的人文精神是指一種普遍的人類自我關懷與認識,是人在自然與社會中的對生命的認知與覺醒,是對生命尊嚴與生命價值的維護、追求。它關注的是人類價值和精神表現。

結合古代詩歌的審美與高中生對古代詩歌的認知水平,我覺得有三條途徑可以幫助學生理解:一是天人合一的自然觀,二是豐富多樣的人世情懷三是獨具一格的文學特色。

一、天人合一的自然觀

中國人的情感中總是包含著生于斯而死于斯的大地情懷。古人對自然中的萬物皆熟知,如親人、手足,有一種依戀之情。他們從自然萬物中汲取物質,同時生命中的喜怒哀樂也由外界萬物感發:春花爛漫,故內心柔婉溫情;初夏繁茂,故生命勃發激蕩;秋樹凋零,故心緒枯寂淡泊;冬雪皚皚,故意趣高潔邈遠……古人把小小的自己放進大大的自然中,融入無邊無際中,達到人與自然合一。自然界中的一花一葉,一點一滴便飽含古人真誠而豐富的感情。這種被中國哲學稱為“天

人合一”的自然觀,在古代詩歌中比比皆是。自然萬物隨形揉進了古人的喜怒哀樂,愛恨情仇。自然在古人的詩歌中起舞。

要理解詩歌的人文世界,我們要通過觀察、認識、體悟詩歌的花草蟲魚、陰晴圓缺、風霜雨露、山川大河、天地宇宙來理解,從而理解詩歌中的思想情感,走進詩歌的人文世界。走進詩歌的自然中,方能看見詩中的那個人,那顆心。

對許許多多的古代詩歌而言,如果我們不從詩歌中一花一草、一枝一葉入手,不從詩中那些曠野、清流、明月、寂樹、山澗等入手,我們又怎能體會到詩人在自然中所表達的感悟、反思、情感?

我們在古代詩歌教學中,應該通過“物象一意象一意境一情感”(主旨)詩歌構思這條線,通過“情景交融”“托物言志”等詩歌表現手法,讓學生細細品味古代詩歌中的自然萬物,還原那個漸漸離我們遠去的自然環境,領悟自然中所包含的情感世界,從而理解古代詩歌中的人文精神。

二、豐富多樣的人世情懷

學者劉夢溪說:文學藝術的經典經過時間河流長期滌蕩沖刷后沉積下來,表達的是對人類生存境遇的種種嚴肅思考,所展示的是種種獨特、宏大高尚的精神情懷,給人留下了無盡的回味和想象空間。

葉嘉瑩曾說,我們至今還被千年前的詩歌深深感動,是因為古代詩歌中涌動著濃濃的人世情懷,正是這些情懷使得古代詩歌穿越千年走進我們的精神世界。

當我們漫步于古代詩歌中,由于時代、背景、個人處境的不同,我們發現每個詩人總具有獨特的情懷,他們如熠熠繁星,組成一幅廣闊無邊的星空畫卷:屈原“九死其猶不悔”的深沉與執著的情懷;陶淵明“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淡泊與寧靜的情懷;杜甫“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的愛國之悲,“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的悲憫情懷;李商隱“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

時已惘然”的纏綿愛情與眷眷不舍之情懷;蘇軾“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的豁達與通透的情懷……可以說一部部詩歌集就是一部部人世情懷的記載體,千百個詩人便是千百種人世情懷。

于是,我們要進入古人的世界,便需要以豐富多樣的情懷來呼應他們,才能走進他們的世界和生命。只有一顆飽含豐富多樣人世情懷的心才能讀懂古代詩歌群體雕像,理解詩歌的人文精神。任何忽略和無視情懷的讀者,都談不上真正進入詩歌的人文世界。

我們可以來讀一首短詩:

登幽州臺歌

陳子昂

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

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

這首詩千古流傳,熠熠生輝,表現了一種大悲,一種縱貫古今,穿越無數個體生命的大悲。在任何時代,任何地方都會感觸的一種大悲:孤獨遺世、獨立蒼茫的生命孤獨感。試問,如果一個不能回應這種孤獨且浩瀚情懷的人,他如何來理解和進入這首詩?他如何發現這首詩進而發現他自己呢?一個沒有哭過長夜的人,是讀不懂這首詩的。

因此,要理解古人豐富的人世情懷,我們必須要在平時培養學生擁有一顆對人世敏感且寬廣博大的心,培養他們對豐富多樣的人世情懷的感受能力:

在古代詩歌的教學中,我們應該通過“知人論世”“因聲求氣”“以意逆志”等手段,啟發學生通過詩歌本身來揣摩和體會人世情懷;通過朗誦等活動,讓學生與詩中的人相識相知;通過類比閱讀或專題閱讀,擴大學生對古代詩歌的閱讀范

圍,培養不同的人世情懷……從古代詩歌開始,在自己生命中升華,從而理解古代詩歌的人文精神。

三、獨具一格的文學特色

王國維在《宋元戲曲史序》中說:“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學:楚之騷,漢之賦,六代之駢語,唐之詩,宋之詞,元之曲,皆所謂一代之文學,而后世莫能繼焉者也?!贝嗽掽c明,古代詩歌與其他文學形式相比,有著獨具一格的文學特色。這些文學特色有文體上、形式上,同時也有著寫作理念、文字美學上的。這些特色造就了古代詩歌獨特的審美特色。是古代詩歌人文精神的內容。

古代詩歌的文學特色有很多:如體例上的不同,古體詩的自由搖曳,近體詩的嚴謹整齊,絕句的含蓄內斂,律詩的鋪排宏闊,小詞的幽約深緲,長調的豐富深沉,曲的通俗淺近等;如古代詩歌的音樂性,詩歌的押韻,用字的平仄,唱腔的宮調,

句式的長短,結構的整齊等……如果我們不接觸和了解古代詩歌的文學特色,古代詩歌的美,乃至古代詩歌文學的審美內涵就難以體會,古代詩歌的人文精神也難以全面理解。

我們可以舉李清照的《聲聲慢》前三句“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以窺古代詩歌文學特色一隅。

很多人從不同角度進行解讀,然而最佳解讀應該是從古代詩歌的音樂性和句式來展開最為恰當和深刻。此句三組詞,由“尋、覓、冷、清、凄、慘、戚”七字構成了疊字句,內容豐富而有致,有動作,有環境,有心情,經過層層烘托,無奈、冷清和愁慘情感已籠罩全篇,使讀者不禁為之屏息凝神。同時疊字的語言形式強調和豐富內容,疊字的舒緩節奏暗含了情感的律動。三句疊字的連用,有如高空的流云于飄動之間頃刻要出現電閃雷鳴,詞人久蓄的情感在迭轉之下形成驟然迸

發之勢,為其后的敘述與描寫做了很好的情感鋪墊與氣氛烘托。同時,“覓、凄、戚”均為入聲字,押的是仄聲韻,這是李清照對詞作用韻的改變,也是她對《聲聲慢》的曲調創造性的變革。原來的《聲聲慢》的曲調,韻腳押平聲字,調子相應地也比較徐緩。而這首詞卻改押仄聲韻,原韻的徐緩節奏由此一變而為急促。因為入聲字具有短而促的特點,字調壓抑沉降。這種對韻腳的創造性變革獨具匠心,其妙處有二:一是使原來曲調由舒緩平直變為連續急促陡落的坡度;二是曲調變急變促后適宜于表現哀婉凄厲之情調。需要是創新之母,仄聲韻適合了詞人表達壓抑悲涼心情的需要,與本詞悲愴的基調形成了完美的匹配。

如果不從古代詩歌的文學特色來鑒賞的話,很難有這樣的體會和認識。

古代詩歌的人文精神是一個比較抽象的概念,我們如果能找到一些具體的途徑,便可把古代詩歌的人文精神落實,讓學生學有所獲。以上三條途徑的思考只是自己粗淺的看法,有待更深的思考。

參考文獻:

[1]方玉潤.詩經原始[MJ.北京:中華書局,199&

[2]劉夢溪.論國學[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

猜你喜歡
古代詩歌人文精神語文教學
醫學人文精神融入思政課的實施路徑研究
如何在高中歷史學習中培養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是一種文化的自信
低年級學生課前預習能力的培養
主問題設計需“對癥下藥”
讓語文教學更接地氣
核心素養下的語文教學
弘揚民族精神,傳承傳統文化
高中古代詩歌教學的三步曲
古詩欣賞課在幼師教育中的實施策略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