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1—2021民族地區生態文明建設研究趨勢研究
——基于CiteSpace的可視化圖譜分析

2021-11-18 11:44馬志文
文化學刊 2021年8期
關鍵詞:文明民族生態

馬志文

一、數據來源與研究方法

(一)數據來源

本文以CNKI的高級檢索方式為搜索引擎,主題詞設定為“民族地區”與“生態文明建設”,對2011年至2021年的核心期刊和CSSCI的文章進行檢索。共得到178篇期刊論文作為本文研究對象。經過比對,刪減征文啟事、卷首語、會議記錄、新聞稿和講話等11篇,最終取得167篇有效文獻,導入CiteSpace數據庫。

(二)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Citespace5.6.R5軟件作為主要研究工具。CiteSpace是陳超美教授研發的一款分析軟件,它的主要功能是將信息進行可視化處理,以便學者對其關注的問題進行研究和分析。CiteSpace可以將某個研究領域的關鍵信息,如知名學者的著作、該領域的高頻關鍵詞等信息以圖譜的形式呈現出來,讓學者們能夠更加清晰、透徹地看到熱點問題間的關系。該研究方法在近年來獲得了廣大學者的一致好評,在對熱點問題進行文獻整理和研究趨勢分析方面起到了極大的幫助。

二、民族地區生態文明建設研究的知識圖譜分析

(一)民族地區生態文明建設研究的發文趨勢

將全部搜索結果進行可視化分析,得到圖1??梢钥闯?,從2012年到2015年發文量呈現逐年上升的趨勢,2015年為頂點,達到了24篇,之后一直呈現出較為平滑的趨勢。進入新時代以來,國家一直大力弘揚生態文明建設、民族共建,但有關民族地區生態文明建設的研究仍舊為數不多,可見對于該領域還有較大的發掘空間。

圖1 民族地區生態文明建設研究年度發文量

(二)關鍵詞分析

1.關鍵詞共現分析(1)關鍵詞共現分析是將文獻關鍵詞的頻次量化后連起來的網絡,可以直觀展示出一個領域研究的熱點與變化趨勢。

通過運用CiteSpace對167篇期刊文獻進行關鍵詞分析,共獲得287個節點和503條連接線(圖2)。出現頻率靠前的關鍵詞分別是:生態文明、民族地區、生態文明建設、綠色發展、可持續發展、五位一體、治理、民族關系、新型城鎮化、生態文化、新時代等(表1)。關鍵詞的度中心性(2)度中心性是在網絡分析中刻畫節點中心性的最直接度量指標。一個節點的節點度越大就意味著這個節點的度中心性越高,該節點在網絡中就越重要。表明:除生態文明建設及民族地區等主題詞外,民族地區生態文明建設研究的熱點主要集中在綠色發展、可持續發展、五位一體、民族關系、新型城鎮化等方面。2012年生態文明建設的提出,2014年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初步形成,2016年綠色發展,2012年可持續發展。通過表格我們可以發現,民族地區的生態文明發展總體方向是在兼顧發展與民族關系的過程中逐步深入的。

2.關鍵詞聚類分析(3)關鍵詞的聚類分析是對文獻數據所有關鍵詞進行一定的主題歸類,從而進一步了解關鍵詞內在的邏輯關系。

通過CiteSpace進行聚類分析,共獲得15個聚類(圖3),選取前六個聚類進行分析。

(1)以生態文明建設為主題的聚類,包含#1生態文明、#2生態文明建設、#3生態文化、#4綠色發展。

王永莉從整個西部民族地區入手論證了民族地區生態文明建設對于地區穩定和國家安全的重大意義,并提出了兩個發展問題,即林業產業結構不合理

表1 關鍵詞度中心性及引用頻次表

及旅游業發展與生態保護之間的矛盾沖突。她呼吁加快二三產業的改革,并發揮出各民族文化在生態保護上的重要影響[1]。單曉婭對貴州民族地區生態文明建設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居民對生態的影響上,她指出貴州少數民族地區人口數量接近環境最大承載量,導致資源相對短缺,影響生態文明建設的正常進行。此外,生態文明建設缺乏群眾的廣泛認同也是導致生態文明發展緩慢的重要原因。她的研究時間較早,但現實意義重大,在現在的民族地區生態文明研究過程中,我們依然需要關注人口對于生態環境的客觀壓力,并采取有效手段去緩解壓力[2]。

李大健針對少數民族地區生態文明思想建設進行了研究,他提出要普及生態意識、生態道德和生態法律教育[3]。他還論證了少數民族自身的文化觀念與馬克思自然觀的聯系,并呼吁以此為基礎去革新自然觀、價值觀、產業觀和生活觀[4]。

(2)以民族關系為主題的聚類,包含#5中華民族共同體。

云南民族大學的鄒麗娟從高質量發展與共同體意識建設之間的辯證關系進行了分析,她提出民族地區情況復雜,由地理環境引發的貧困問題遠高于其他地區,卻也因其豐富的自然資源而面臨著資源無序開發帶來的生態問題,兩者統一于民族地區的發展訴求中。因此要將鑄牢民族共同體意識同生態文明建設結合起來,要通過生態文明建設實現高質量的發展,在發展中鞏固共同體理念的認同,在認同中強化生態文明建設的實際行動,使各民族切身感受到作為中華民族一分子的權利與責任,進而認同民族共同體的理念,最終將生態文明與中華民族的前途命運聯系起來,實現民族地區生態文明建設與民族共同體認識的良性循環[5]。中共昆明市委黨校的李玟兵則論述了云南近年來在鑄牢共同體意識上的實際行動。她指出,云南正大力發展綠色產業,以一系列生態項目為載體,改善省區內的生態環境,為守護中華民族共有的美好家園發揮示范作用[6]。

圖2 關鍵詞共現圖譜

(3)以發展方式為主題的聚類,包含#0新型城鎮化、#4綠色發展。

王曉軍以湖北恩施這個國家生態文明示范區為例,從四個方面總結了恩施存在的問題,并提出改進意見。其中最重要的問題就是生態社會構建不完善、城鄉間生態文明建設差距較大,對此,他認為應提升生態工程的有效性,并不斷完善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建設[7]。王永莉針對四川民族地區的現實狀況,提出從四個方面來貫徹生態文明建設指導思想:在社會上樹立以提倡綠色、節能為主題的價值觀,發揮中華傳統美德的力量,提升生態文明發展水平;加大綠色產業發展;加大生態修復的資金和科研投入力度;完善生態功能區的政府體制[8]。

鐘超則以環北部灣少數民族地區發展為例,針對東盟自貿區特殊的地理位置提出少數民族地區在我國的跨國界交流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因此,當這些地區成為對外交流的橋頭堡時,快速的發展必然帶來一定程度上的生態問題,所以必須予以重視。他的觀點對于民族地區生態文明建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霍爾果斯口岸、滿洲里口岸、二連浩特口岸等等,中國大多數陸路口岸都處于民族地區,因此在經濟發展的同時必須要注意生態問題[9]。宋才發仔細分析了民族地區生態城鎮化建設對廣西生態文明建設的重大意義,并從法制角度及機制建設角度提出了相應的建議[10]。

圖3 關鍵詞聚類圖

三、研究結果

本文綜合運用圖譜分析等可視化數據處理手段對近十年來民族地區生態文明建設研究的文獻進行了多方面的分析。結合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的發展歷程,考察了民族地區生態文明建設研究的現狀及發展趨勢。綜合來看,已有研究多側重于理論、政策等宏觀研究,缺乏具體可行的實證研究。生態文明建設在東部地區許多省份都已取得了顯著成效,少數民族地區的生態文明建設完全可以對已有的經驗和理論加以借鑒,這類研究應該是今后發展的一個重點。此外在針對民族地區的研究中,云南、貴州等省市民族地區的研究較多而且比較全面、細致,而新疆、西藏、內蒙、寧夏這些內陸邊疆地區研究力度還有待加強。一些研究以整個西部民族地區為研究對象,研究范圍過于寬泛,這些方面有待進一步細化。

作為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根本大計,生態文明建設必須是國家長期堅持的根本政策,而少數民族地區大多地處邊疆,少數民族地區的穩定事關國家的整體安全,是我們必須長期予以高度重視的地區。因此,少數民族地區的生態文明建設就顯得尤為重要。當前,我國已打贏脫貧攻堅戰,國家宣布將鞏固脫貧成果,實現鄉村振興作為下一步發展的主要方向。少數民族地區地理環境優渥,有著豐富且獨特的自然資源,因此是生態文明建設與鄉村振興結合發展理想地區??偠灾?,這個領域仍具有廣闊的發展空間,需要我們不斷去鉆研探索,才能充分發揮出民族地區的發展潛力。

猜你喜歡
文明民族生態
我們的民族
請文明演繹
“生態養生”娛晚年
漫說文明
住進呆萌生態房
生態之旅
一個民族的水上行走
多元民族
對不文明說“不”
求真務實 民族之光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