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明代徐州衛沿革、人員編制與建筑布局考

2021-11-18 11:44
文化學刊 2021年8期
關鍵詞:弘治衛所洪武

周 倩 陳 釗

今淮海經濟區核心城市徐州所屬地區為明代重要的經濟區域和軍事要地,部署有強大的武裝力量,計有邳州衛、大河衛、沂州衛、徐州衛、宿州千戶所、歸德衛、徐州左衛、東海千戶所、海州千戶所等,隸屬于五軍都督府之一的中軍都督府。

2004年11月,徐州國貿中心建設工地在開挖地基時發現徐州衛遺址,徐州博物館對其進行了搶救性發掘?!吨袊脊艑W年鑒》中記述如下:

徐州市明代徐州衛鎮撫司遺址

發掘時間:2004年11月~2005年9月

遺址位于徐州市區大同街南側,徐州國貿中心建設工地在開挖地基時發現。整個遺址區面積近l萬平方米,主要對遺存較為豐富的西北部進行了發掘,發掘面積約2000平方米。遺址位于地表3米以下,文化層厚度在5米以上,從上至下依次為明代至漢代的文化堆積。其中尤以明代的遺存最為豐富,清理出大量明代房屋建筑、道路及漢代水井等遺跡,出土銅、鐵、陶、瓷、竹、木等質地的遺物1000余件,特別是明代的徐州衛鎮撫司遺址出土了大量兵器,具有非常重要的價值[1]。

依托以徐州的地方志為主的古文獻,大致梳理出明代徐州衛的基本狀況,以及所具有的歷史、文化價值。

一、徐州衛沿革

明代以武立國,軍事制度有繼承亦有創新,在軍事上實行衛所制度,在全國各州縣普遍設立衛所?!睹魇贰け尽ば颉分锌偨Y道:“明以武功定天下,革元舊制,自京師達于郡縣,皆立衛所[2]”。洪武七年(1374),朱元璋對衛所進行了一次大的整頓,一郡設所,連郡者設衛,一百一十二人為百戶所,一千一百二十人為千戶所,一衛大概有五千六百人,百戶下還有總旗、小旗,各衛所軍隊由小旗、總旗、百戶、千戶、衛指揮使率領[3]。

明初,衛所管轄地固定,軍士皆有定數,武官設置也有定額。洪武二十六年(1393)三月內府刊定的《諸司職掌》,將衛所制下武官做了明確規定[4]。

在現在的徐州地區主要駐扎著三個衛,即徐州衛,徐州左衛和邳州衛。明代邳州屬于淮安府管轄,所以明代徐州駐有兩衛軍隊:徐州衛和徐州左衛。

地方志中不乏徐州衛的記載。據《徐州地方志版本述略》統計,《徐州志》和《重修徐州志》在明代共有正統本、弘治本、嘉靖本、萬歷本四個版本[5]。其中正統本未交待徐州衛的始建情況,其余三個版本均有記述。

弘治本《重修徐州志》卷第一“公署志”記載:

徐州衛在城東南隅。

吳元年指揮司敬等創立,領左、右、中、前、后五所,永樂五年調靈山、安東二衛軍為中左、中右二所[6]157-158。

嘉靖本《徐州志》卷第六“人事志·兵防”記載:

本朝洪武初,稍倣元萬戶之制,凡內郡大者及要害地俱置衛,小者置守御千戶所,徐州衛吳元年即置,初轄左、右、中、前、后五所,景泰五年調靈山、安東二所,增設中左、中右,凡為所者七[7]352-354。

萬歷本《徐州志》卷之三“兵防”記載內容與嘉靖本《徐州志》卷第六“人事志·兵防”記載完全相同[8]581-582。

與弘治本《重修徐州志》卷第一“公署志”記載有矛盾之處。

安東衛,今屬山東省日照市,由當時的青州府所轄,下轄左所石臼所、后所濤雒所,右所安東衛本所。有《安東衛志》傳世,但無明朝期間調一所入徐州衛的記載[9]。

靈山衛,今屬山東省青島市,由當時的萊州府管轄,下轄后所在膠州,前所位于現瑯邪鎮夏河所,左所在靈山衛城內。洪武5年(1372)設立,歷史上曾與天津衛、威海衛齊名。有《靈山衛志》傳世。

《靈山衛志校譯》有如下記載:“按大明會典,都司衛所,自永樂以后添革改調不一。山東都司、靈山衛、鰲山衛、大嵩衛、威海衛、成山衛、靖海衛、膠州所,俱系后設。則靈山衛又似實建于永樂二年矣……至永樂二年大其規模,外以加樓,制度既備,兵將日增,成其為衛,而衛之名始載焉[10]?!?/p>

以常理而論,既然“兵將日增,成其為衛”,就無減兵之可能,所以弘治本《重修徐州志》卷第一“公署志”相關記載為誤,嘉靖本《徐州志》卷第六“人事志·兵防” 相關記載較為可信。

以上三本志書中職官的設置和《諸司職掌》規定均有一定程度的出入,可以看做是根據現實情況的局部調整。

及至清代,對徐州衛仍有記載,《全本徐州府志·兵防考》:

徐州古為重鎮,其設兵之制見于史冊者,漢宣帝時嘗發沛郡材官詣金城……明始立衛,設徐、邳二衛及徐州左衛,又設分守徐州參將,后改副將,所屬中軍守備兵八百人,又有淮徐道中軍守備兵五百人。崇禎末,又設碭營守備,兵五百人,駐趙家圈。我朝龍興,始廢諸衛,而以徐州副將隸漕標以防河……[11]

表明徐州衛存在的時間大致與明朝相始終。(見圖1)

圖1 嘉靖本《徐州志》“州治之圖”

二、徐州衛人員編制

衛所是明初確定下來的軍隊編制。該編制 10人為 1小旗,5小旗為 1總旗,2總旗為1百戶所,10百戶所為 1千戶所,5千戶所為 1衛。一般1衛為 5600余人。陸軍、水軍、騎兵編制統一,概莫能外。到了明代嘉靖年間,隨著武器裝備特別是火器的發展,募兵制的實行和戰爭的頻繁激烈,編制也發生了變化。在徐州衛的資料中表現得較為典型。綜合幾種方志的記載,徐州衛整體上呈現出很明顯的從盛到衰的演化過程。

明正統本《彭城志》第二卷“軍衛”記載:

徐州衛旗軍一千名[12]

嘉靖本《徐州志》卷第六“人事志·兵防”記載:

旗軍初額凡七千八百四十人,其調補京匠者二百五十二人,見存充伍者僅一千九百三人,余皆死亡逋絕矣[7]352。

萬歷本《徐州志》卷之三“兵防”記載[8]58-59與嘉靖本《徐州志》卷第六“人事志·兵防”記載略有變化。

三、徐州衛建筑布局

在廳堂前東南部發現一通由3件石刻組成的碑碣,正面刻有:

徐州衛衛鎮撫司公廳,洪武八年鎮撫栗茂創建,成化二十年鎮撫張茂改建,出《徐州志》,正廳五間、東廂五間、西廂五間、大門一座、內禁房四座、獄神廟三間。

記述的是成化二十年改建后的建筑數。

關于徐州衛的建筑布局,在弘治本、嘉靖本、萬歷本三個版本中均有記載。時間最為接近的文獻應為弘治七年(1494)《重修徐州志》,距成化二十年(1484)僅有十年,弘治本《重修徐州志》卷第一《公署志》有如下記載:

正統七年指揮同知王春重修,歲久傾圮,成化十一年指揮使蘇寬撤舊鼎建。/正廳五間兩耳;/前軒三間;/后堂五間;/左右耳房各五間;/后堂廂房十間;/庫房十間;/儀門一座;/外門三間;/土祠一所;/東西司房各五間;/架閣庫三間;/榜房二十間;/吏舍二十余間買民地創置;/經歷司在衛廳東洪武三年知事馬良建,成化十一年指揮使蘇寬改建;/鎮撫司在衛治前,洪武八年鎮撫栗茂建,成化二十年指揮使蘇寬、鎮撫張茂改建;/七千戶所列衛之左右,俱成化年改建;/軍器局在城西南隅;/教場在北門外二里許內有演武亭;/旗纛廟舊在□治后成化間創立于教場內;/預備倉在衛治后成化間創置;/經歷知事廳舍二所俱成化間買民地創置[6]157-158。

嘉靖本《徐州志》卷第六“人事志·兵防”對徐州衛的位置及建筑布局也有描述:

徐州衛在城東南隅

國朝吳元年指揮司敬創建,正統七年指揮同知王春重建,成化十一年指揮使蘇寬重建。中為正堂,東為經歷司,西為后千戶所,左右列吏司房,洎左右千戶所,前為儀門,又前為大門,正堂后為后堂,東西為廂房、庫房,又后為預備倉,大門外東為前千戶所,西為中千戶所,前表以鎮肅坊,坊外東為鎮撫司及中右千戶所,西為中左千戶所及吏舍,其軍器局在城西隅,演武場在北門外二里(左衛同),舊有經歷知事宅,今廢[7]352-354。

萬歷本《徐州志》卷之三“兵防”與嘉靖本《徐州志》卷第六“人事志·兵防”非常相同,僅有兩句稍有差異:

……正統七年指揮王春重修……經歷知事宅在東察院前,知事宅因裁今廢[8]581-582。

講明了經歷知事宅的荒廢原因。

天啟四年(1624年)六月甲申,奎山堤決口,黃河大水從東南水門灌入徐州城,水浸徐州城三年不退,城全部被沖毀。崇禎元年(1628年),城中淤沙漸平,兵備道唐煥修復舊城。崇禎城完全按照洪武城的規模和布局修建,地上地下建筑物大都重合,原來的街道仍為街道。公署、宮舍、民廬都在原址按原布局重建,所以徐州有“城上城,府上府,街上街,井上井”之說。乾隆徐州府城圖中的“徐州衛圖”對徐州衛建筑的布局結構也有一定的參考意義。

結語

徐州衛遺址是徐州明代城市考古中的一項重要收獲,對研究明代衛所制度及其兵制演變有重要的意義,也為淮海經濟區全區域的明代衛所考古研究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參考資料。

猜你喜歡
弘治衛所洪武
書法
書法作品
龍江劇《弘治私勘》
書法作品
春滿人間
清代衛所裁并概述
《憲宗實錄》成書時間考誤
清代東南四省衛所裁撤研究
素秀至珍傳世與出土的明弘治、正德瓷器
衛所、藩王與明清時期的宗族建構——以韶山毛氏為中心的考察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