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團體音樂治療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運用

2021-11-22 00:51王藝穎楊成浩桂偉魯娜
紅豆教育 2021年23期
關鍵詞:心理健康教育大學生

王藝穎 楊成浩 桂偉 魯娜

【摘要】隨著國家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愈加重視,團體音樂治療慢慢走近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文章主要論述團體音樂治療在大學生群體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運用,通過從團體音樂治療的可行性、現階段大學生心理健康的熱點問題以及團體音樂治療如何具體運用三個方面論述,論述結果為團體音樂治療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是可行的,有效的,旨在推動各高校的團體音樂治療的發展。

【關鍵詞】心理健康教育;團體音樂治療;大學生

我國的音樂治療研究自上世紀八十年代開始至今已有40年,雖然與美國、英國等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的音樂治療研究、學科建設較晚,目前還處在探索階段,但我國的音樂治療在臨床實踐研究、人才培養等方面發展快速,且與本國傳統醫學、文化相結合,大量運用中國樂曲,實現了本土化的音樂治療研究,體現了中國音樂治療特色。在如今國家高度重視大學生心理教育的背景下,音樂治療逐漸進入到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受到廣大學生以及各高校的喜愛。而團體音樂治療是在大學生群體心理教育音樂治療活動中最常用的音樂治療類型,也是最有效的治療方式。

一、團體音樂治療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可行性

團體音樂治療是音樂治療類型中的一種。面對數量多、個體差異大的大學生群體,團體音樂治療活動人數由10人到30人甚至大型活動可達到百余人,很好的緩解高校人力、物力不足等問題,提高活動效率。團體音樂治療運用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優勢主要是在以大學生感興趣的音樂為媒介,用音樂調節情緒,以及團體活動形式多變等方面。

(一)以音樂為媒介,大學生感興趣易接受

從音樂本身來說,做為文化的其中一種呈現方式,各流派間“百家爭鳴”。流行、搖滾、民謠、說唱、朋克等等,幾乎每個人都能找到自己喜歡的風格種類,可以感受不同音樂帶來的快樂、憂傷、放松、興奮等情緒和體驗。而且有學者的研究表明:“純粹喜歡聽音樂的大學生比例為30%,為了改變心情而聽音樂的大學生比例為70%,而100%的大學生認為聽音樂可以受到音樂的感染,從而產生心情變化”。由此可見,大學生對音樂有著濃厚的興趣。[1]從結論里我們不難看出,在大學生群體間,存在通過以聆聽音樂方式進行自我宣泄的普遍性認知。

從音樂的社會屬性來看,音樂做為一種社會性的“共通語言”,可是具有一些語言無法達到的效果。在大學新生這類還互相不熟悉的群體中,音樂往往能通過非語言的方式,打破彼此間的陌生情節,起到非語言也可以進行交流的作用,更容易被存在人際交流障礙、自卑、缺乏安全感的大學生接受;不僅如此,將音樂融入大學新生的團體活動之中更能夠激發其團隊意識的樹立和班集體氛圍的快速凝聚。通過集體活動的方式,不僅能夠快速了解和認識新同學,而且在完全曝光的環境下,每個人都以獨特的方式展現自我。所以,以音樂為媒介的團體音樂治療更能引起大學生的興趣,從而參與到活動中,更好的提高治療效果。

(二)音樂有調節情緒功能

物體發生振動以波的形式傳入我們的耳朵,通過耳蝸的第一級的信息處理將物理刺激轉變成電信號,作用于下丘腦和邊緣系統,人們將好聽有規律的聲音定義為音樂,大腦通過對音樂的解讀,賦予音樂個人化情感和社會認知。從不同情緒情感的音樂中,人能夠產生喜怒哀樂等心情,還能夠激發人體的副交感神經,讓人產生類似于真實情緒情感的體驗,達到一種音樂與當下心情與同步的情況,對人的情緒進行雙向調節;不僅如此,從音樂的心理學上來看,不同的音樂能喚起人們不同情緒的變化,明快躍動的音樂能產生人們輕松舒暢的心情暗淡哀婉的音樂能引起人們傷感哀怨的情緒。[3]

音樂的頻率、波形,影響音樂的音高和音色兩種特質,頻率越高越緊張,頻率越低越松弛。對不同性格的大學生來說,外向型的更容易喜歡音高高、音色明亮、頻率高的音樂,內向型則反之;音樂的響度、力度、和弦轉化變化排列方式以及協和性等元素影響音樂的音量、感情和色彩,不同風格能夠促生的情緒情感讓人動容,音樂的這些特質也能夠在情感同步的過程中帶給大學生新的體驗。和其他藝術形式相比,它對人們的情緒和心理的影響更具直接性。通過音樂作用于人腦的物理、生理和心理機制,我們能夠通過音樂活動的形式對大學生的情緒進行干預和調節。

(三)團體音樂治療方法多樣,形式靈活

團體音樂治療在活動的選擇上可以從接受式音樂治療、再創造式音樂治療、即興演奏式音樂治療中選擇。例如接受式音樂治療中的音樂聆聽討論、肌肉漸進方松、音樂想象等,再創造式治療中的歌曲改編、聲勢律動,即興演奏式的音樂創作等。團體音樂治療活動可以在這三類中任意選擇、結合或創新,可以運用一切與音樂元素相關的做活動,并且還可以與其他表達性藝術相結合,例如舞動治療、音樂繪畫等。

二、大學生心理健康熱點問題

(一)人際交往方面

良好的人際關系是學生成長與社會化過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初入大學的新生的來說,離開家鄉來到一個陌生的環境,面對來自全國各地的同學、舍友,缺乏安全感,不愿意或是不知道怎么去和他人溝通,且容易因為生活習慣的不同產生摩擦。于此同時由于個體間溝通交往不夠,又極易引發猜疑、妒忌等,不利于學生的健康成長。

(二)學業情感方面

通過調查發現,許多大學生對所學專業不感興趣,對學習目標不清晰對未來規劃也不明確,并且一部分大學生因參加過多的校園實踐活動、學生會、社團等造成時間分配不平衡,影響生活和學習,產生焦慮情緒,失眠。大學戀愛是美好的,但許多大學生在感情中受挫,由于心理承受能力較差,無法調節自身情緒,容易產生抑郁情緒,甚至出現偏激行為,導致悲劇發生。

(三)就業考研方面

近年來大學生就業率不太理想,面臨殘酷的市場競爭使大學生在心理上承受一定壓力。大部分學生由于大學前中期沒有明確目標,導致履歷不夠豐富,無法達到就業單位的要求時產生挫敗感、自卑感,情緒低落。選擇考研的大學生,面對逐年增加的考研人數時,壓力不言而喻,長期處于學習、緊張備戰狀態,引起神經緊張,導致焦慮。

三、團體音樂治療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運用

團體音樂治療通常采用圓圈形式,圓圈形式可以容納更多活動人數,且每一個人到中心點的距離都是相等的,可以更好的觀察到圈內每一個人。團體音樂治療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運用目的主要體現在增加人際互動促進團體融入,調節情緒緩解壓力以及增強社會適應能力等方面,運用方法如下。

(一)增加人際互動,促進團體融入

這一階段主要是支持性層次的音樂治療,音樂活動注重積極參與以及此時此地的意識。在團體的第一次活動或成員相互之間不熟悉的團體做活動時,可采用你好拍手舞或趣味自我介紹,使成員相互認識簡單了解。第二環節可以采用接受式音樂治療的歌曲討論,由治療師或成員播放一首歌曲,聆聽結束后,治療師引導成員對這首歌曲的體驗或感受進行討論。在討論中,使團隊成員之間找到共同點,增加熟悉感,促進團體融入。還可以采用鼓圈,“鼓圈”則是近年來由歐美國家引入我國的一種團體式即興演奏形式。鼓圈(Drum?Circle)有著自己的一套獨特系統,最常見的是一個人在中間指揮,通過指揮者的手勢和聲音,大家不斷地變換節奏,把鼓聲和節拍融合在一起,使之能夠舒緩人的情緒,起到放松身心的作用。[2]在大學生群體中更多采用的是特定目的的節奏型活動。鼓圈中樂器主要由鼓類和散響類組成,多種樂器供參與者選擇,跟隨引導者進行演奏,在節奏的變換中使成員感受團體參與團體融入團體。此外在成員間較為熟悉的團體中,可采用即興式音樂治療中團體治療中的音樂即興演奏、音樂自畫像、音樂他畫像等,更容易促進團體成員的自我情感表達及團體間的互動。

(二)調節情緒,緩解壓力

這一階段可采用即興演奏,所有成員選擇自己喜歡的樂器進行演奏。在樂器演奏的過程中,可以由成員們自由的演奏,治療師也可以按照團體的特點來對內容進行設定,演奏者根據設定的內容(比如聯想、情緒、故事、形象)及治療師設定的規則、結構和標題進行自發的演奏。[3]還可以采用音樂引導想象,先在治療師指導下進行音樂肌肉漸進放松,在意識轉換狀態中根據治療師的指導語進行想象,通常指導語是美好的大自然景象,使參與成員產生積極美好體驗。

(三)增強社會適應能力

音樂治療不單單可以采用音樂,我們也可以通過音樂+繪畫的形式進行活動。音樂繪畫有很多種形式,例如個體獨立繪畫,小組繪畫、共同完成一幅畫等。通常采用獨立繪畫,治療師提前準備好彩筆和畫紙,以及音樂選定。在選定的音樂背景下,參與者自由的繪畫,歌曲結束后等所有參與者畫完,治療師引導參與者輪流對自己的畫進行介紹與分析。音樂繪畫可以鍛煉大學生的自我探索能力,在音樂治療師引導下對自己的繪畫內容進行深入探究,從而更深層次的了解自己的內心世界。此外,音樂心理劇中的音樂對話、音樂角色轉換、音樂與分裂的自我、音樂鏡像等技術方法都可以讓參與者在劇情中表達內心矛盾、釋放情感以及看到他人表演,換位思考,能增強對環境的適應能力,更好的從融入團體過渡到進入社會。

結語

團體音樂治療是符合大學生心理特點的,大學生的學習生活都處在團體環境中,許多問題都離不開人際交往,而團體音樂治療使大學生在團體活動中促進交流,增強溝通能力,認識自我,調節情緒等。因此團體音樂治療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是可行的,有效的,各高校的團體音樂治療方式也定會發展起來。

參考文獻:

[1]孟潔.音樂治療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發展中的可行性分析[J].課程教育研究,2019(10):24-25.

[2]高浩,趙雨薇,石偉濤,強潤東.鼓圈治療的研究進展[J].科技風,2018(14):235.

[3]胡建,徐潔玉.音樂治療視角下提升貧困大學新生人際交往能力的研究與對策[J].北方音樂,2020(10):234-235.

本文系江西中醫藥大學2020年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專項課題:音樂團輔對大學新生適應的引導研究與實踐(編號:XG2020SZ16)。

江西中醫藥大學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項目:“心靈樂夢團”音樂心理援助服務項目。

作者簡介:

王藝穎,女,1998.9,廣西,漢族,本科在讀,江西中醫藥大學人文學院學生,音樂治療。

楊成浩,男,2000.8,廣西,苗族,本科在讀,江西中醫藥大學人文學院學生,音樂治療。

桂偉,男,1981.2,漢族,江西進賢,江西中醫藥大學人文學學院,330004,副教授,碩士研究生,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

通訊作者:魯娜,女,1980.8,漢族,重慶,江西中醫藥大學人文學院,330004,講師,碩士研究生,音樂治療。

猜你喜歡
心理健康教育大學生
第29屆世界大學生 冬季運動會精彩掠影
大學生就業趨勢
大學生“雙創”進行時
暑假調查 45%的大學生僅給自己放十天假
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小學音樂教學的重要舉措
高中班主任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現狀及對策研究
基于移動互聯網的心理健康教育初探
心理健康教育在高中體育教學中的全面滲透
黨中央給大學生留下啥印象?
構建網絡環境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