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茶文化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教學中的融合與應用

2021-12-12 01:09袁麗美
福建茶葉 2021年7期
關鍵詞:茶文化思政

袁麗美

(武漢工程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湖北 武漢 430070 )

《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是按照中宣部和國家教育部的要求,于2007年在全日制本科生中開設的一門公共必修課。學習這門課程,是為了讓大學生從整體上把握馬克思主義的科學體系,能夠運用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立場、觀點和方法來分析現實的社會問題、政治問題和經濟問題;能夠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正確認識人類社會的發展規律,從而堅定共產主義的遠大理想,自覺投身于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事業。在大學生中開設系列思政課,是希望借助于課程的合力,使他們成長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如何實現這一教學目標,每個思政課教師都在努力探索中,從理論的講授到實踐環節和主題的設計,都在進行不斷的改革與創新,也提出了一些比較有價值的觀點和建議。作為學理性和邏輯性最強的《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如何提高教學的親和力和針對性,是原理課教師都在思考的一個問題。茶文化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本身就包含著豐富的哲學思想。本文結合教學實踐,重點談談在馬克思主義哲學部分如何融入茶文化,希望在增強《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教學的親和力,提高學生的審美和人文素養方面發揮一定的作用。

1 茶文化的內涵

茶,“其字,或從草,或從木,或草木并”,“其名,一曰茶,二曰槚,三曰蔎,四曰茗,五曰荈”,從茶名字的深刻內涵到一片樹葉的故事,再演變為一種茶文化,是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人們需求層次的不斷提高而出現的。作為廣義的茶文化,即人們從種茶、制茶到煮茶、煎茶或飲茶的過程中所形成的心態和行為來看,可以追溯到上古時期,如春秋戰國時期“嬰相齊景公時,食脫粟之飯,炙三弋、五卵,茗菜而已”的食用文化,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的藥用文化,到“茶之為飲,發乎神農氏,聞于魯周公”的飲用文化,依次經過了唐代、宋代、明代、清代茶文化到當代茶文化。作為狹義的茶文化,是指茶的功能主要界定在“飲用”之后,從物質需求到審美的精神追求的蛻變過程。飲茶的概念表述也經歷了南北朝時期的“茗飲”,唐朝的“啜茶”、“品茶”,到宋代的“品水”,明末的“品茗”,再到當代 的“茶道”、“茶藝”的變化,飲茶的方式從唐代的“煎茶法”、宋代的“點茶法”到元代的“清飲法”,明清時期的“撮泡法”,當代的“清飲法、調飲法”等,這些變化的軌跡實質上就是從“形而下“到”形而上“的漸變過程,也是飲茶的審美屬性不斷產生發展的過程。其中的轉折點就是陸羽《茶經》的問世,它代表著中國茶文化的誕生,也就是本文所要探究的狹義的茶文化,即在飲茶活動過程中形成的一定規范的風俗習慣和程序禮義,它以茶禮、茶俗、茶藝、茶事藝文為載體,展現的是“正、清、和、雅”的精神內核,來源于中華傳統文化的精髓——儒家文化的“正”,道家文化的“清”、佛家文化的“和”,茶生活的“雅”。

2 茶文化融入《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的教學是時代所需

2.1 茶文化融入課堂教學是完善大學教育功能的良好舉措

《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課開設的對象是普通高校所有本科生,這部分學生是大學生的主體,無論我國社會發展到哪一個階段,他們都是社會主義建設的中堅力量。他們的政治素養如何,理想信念如何,直接關系到國家的前途和命運。怎樣去培養青年學生,培養目標的確立和實施就尤為重要了。

作為中國古代高等教育的經典理論《大學》,曾參開篇直入主題,“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直接點明了大學的目的,即大學的宗旨在于弘揚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棄舊圖新,在于使人達到善的最高境界。為了實現這個目標,朱熹把它歸納為“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八大條目,即探究事物的原理、求得知識、意念誠實、心正不邪、經營好家庭、治理好國家、使天下太平。如果把八大條目進一步濃縮,大學就是教十五歲以上的成年人“窮理、正心、修已、治人之道”,以區別于”灑掃、應對、進退之節,禮樂、射御、書數之文“的小人之學。所以大學所教重在窮盡事物的知識以至于融會貫通,以端正自己的心態,完善自身的道德人格,拓寬自身的心量,最終才能救人之命,使人心安。而茶文化可以在我們沖泡一杯茶的過程中,享香氣之魅,品歲月之味,扎實精進卻享受當下,耳濡目染提高生活美學修養,可以”正心”、“修己”,讓“人與自我,人與他人,人與自然在一杯茶中得到釋然和豁達”;茶文化是安定從心,凈化人心的,它是淡定的,從容的,是積極的,是包容一切的,這樣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氣度,做一個有情懷的人。茶文化可以潤物細無聲地浸潤學生的心田,讓學生感受美,傳遞美。當看見陸羽描寫的“沫餑”之美時,都會為之感嘆?!澳G,湯之華也,華之薄者曰沫,厚者曰餑。細輕者曰花,如棗花漂漂然于環池之上;又如回潭曲渚青萍之始生;又如晴天爽朗有浮云鱗然。其沫者,若綠錢浮于水渭,又如菊英墮于鐏俎之中”。學生有了這種體驗,感受了生活中點滴的美好,才會內心更豐盈?!懊朗羌儩嵉赖?、豐富精神的重要源泉。沒有美滋養的人生,必然是單調的、干涸的人生?!?/p>

2.2 茶文化融入思政課堂也順應新發展格局這盤大棋,有利于提高教學的時效性和針對性

習近平同志高度重視高校思政課建設,站在全局和戰略高度,把它擺在了治國理政的突出位置,指出“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思政課作用不可替代?!彼颊n事關青年健康成長,事關中華民族長遠發展,事關國家政治安全。思政課教師要給學生心靈埋下真善美的種子,就需要保持家國情懷,心里裝著國家和民族,在黨和人民的偉大實踐中關注時代,關注社會。要增強思政課的親和力和針對性,就需要堅持理論性和實踐性相統一,把思政小課堂和社會大課堂結合起來。新發展格局就是我們這個時代的大課堂,大學生要知曉,要去關注。茶文化、茶產業、茶元素如何融入新發展格局,也是思政課教師需要去引導學生思考的問題。

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根據我國發展階段、環境和條件的變化,特別是基于我國比較優勢的變化,作出了積極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重大決策。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要緊緊扭住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條主線,注重需求側管理,打通堵點,補齊短板,形成供給創造需求、需求牽引供給的高水平動態平衡。不管是從社會發展的趨勢還是從我國的資源稟賦來看,茶葉的供給和需求將會是國內大循環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與此相關的茶文化理應成為大學生通識教育的一部分。2019年11月27日,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大會第41屆會議上審議,將每年的5月21日設為“國際茶日”。習近平總書記在2020年的首個茶日發表了重要講話,認為聯合國設立國際茶日,倡導“茶和世界 共品共享”的主題,體現了國際社會對茶葉價值的認可與重視,對振興茶產業,弘揚茶文化很有意義。我國茶葉資源豐富,四大茶區各有特色,江北茶區作為最北的一個茶區,主要產綠茶,龍井和碧螺春是代表;江南茶區為我國茶葉主要產區,年產量大約占全國總產量的三分之二;華南茶區為我國最適宜茶樹生長的地方,茶資源極為豐富,普洱茶是主要品種;華南茶區是是我國最古老的茶區,鐵觀音、大紅袍、凍頂馳名中外。有充足的茶葉供給,只要不斷地提高茶葉品質,在人民不斷追求美好生活的今天,會形成巨大的市場需求。在這樣的背景下,讓大學生知茶、愛茶,共品茶香茶韻,既與國際茶日的主題相呼應的,又為穩步推進新發展格局開辟了新的思路。

2.3 茶文化融入馬克思主義原理概論課程教學,是思政課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有效途徑

新形勢下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需要“實施中華文化傳承工程,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教育教學,組織大學生學習中華文化重要典籍,有條件的高校開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必修課”。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核心---茶文化,從陸羽的“茶之為用,味至寒,為飲,最宜精行儉德之人”,到中華茶道的審美意趣---“正清和雅”,當今學術派“和敬清美真”,都是融合儒家、道家、佛家的精華而成。儒家思想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主干,其思想內容極其豐富,“仁以處人,有序和諧”是孔子思想的原發點,是儒家思想核心的核心。就個人而言要“仁義禮智信”,就社會而言要“博愛、厚生、公平、正義”,它集中體現了茶文化的“正氣”;而道家以順應自然為核心,象閑云野鶴般自然恬淡、無拘無束的生活情趣成了茶文化所追求 的“清氣”;佛家以慈悲、大愛、解脫為核心,強調“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所倡導的清靜虛明、無思無慮的心理境界,就是要實行人的身體與心靈的和諧,集中體現了茶文化的“和氣”。茶仙陸羽就是接受了儒、道、佛家的影響,把諸家精華與唐朝文化特色結合起來,才奠定了中國茶文化的基礎。通過馬原課堂融入茶文化,能讓大學生切實感受到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在堅定文化自信中為實現文化自強而努力。

3 茶文化融入《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教學的路徑分析

《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的教學內容主要由三部分構成,馬克思主義哲學、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和科學社會主義,后兩部分主要結合經典原著進行分析講解,茶文化的融入主要體現在馬克思主義哲學部分。下面以辯證法和認識論為例,選擇幾個代表性的知識點進行分析。

3.1 發展的過程性

發展是唯物辯證法的總特征之一,它是前進的、上升的運動變化,它的實質是新事物的產生和舊事物的滅亡。任何事物的發展都是一個過程,都有其發生、發展和滅亡的歷史。正如恩格斯所說:“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體,而是過程的集合體,其中各個似乎穩定的事物同它們在我們頭腦中的思想映象即概念一樣都處在生成和滅亡的不斷變化中,在這種變化中,盡管有種種表面的偶然性,盡管有種種暫時的倒退,前進的發展終究會實現”。在教學中可以茶文化的重要載體——茶藝來講解“過程性”,讓學生深刻感受過程的內涵和魅力。在沖泡安吉白茶時,經過天香生虛空(焚香)、萬有一何?。ㄨb茶)、空山新雨后(滌器)、花落知多少(投茶)、泉聲落空谷(沖水)、池塘生春草(賞茶)、誰解助茶香(聞香)八道程序的反復訓練,能提升我們的覺知,修養我們的人格,沉靜我們的內心,感受當下的美好。潮州鳳凰單樅的功夫泡,是中國茶道的活化石,其過程更是香濃滾燙,淋漓盡致。紅泥爐、玉書煨、孟臣罐、若深杯溫暖精致,一個器物就是一個故事;治器、納茶、侯湯、沖點、刮沫、淋罐、燙杯、灑茶一氣呵成;低灑茶湯、關公巡城、韓信點兵讓人意猶未盡,整個過程學生都浸潤在美的意境中,感性上得到了心的歇息、心的放牧、心的澡雪,理性上對事物的過程性有了更多的感悟,觀念上會去關注過程本身帶給我們的快樂與收獲。有了過程的修煉,才能擁有身在鬧市、心在鄉野的寧靜,也才能感受到陸羽所言沸水的微妙變化——“其沸如魚目,微有聲,為一沸。緣邊如涌泉連珠,為二沸。騰波鼓浪,為三沸”。

3.2 實踐的主體客體化和客體主體化

主體客體化是指人通過實踐使自己的本質力量作用于客體,使其按照主體的需要發生結構和功能上的變化,形成世界上本來不存在的對象物,表現為主體對實踐客體積極的作用、影響和改造。人在實踐過程中,將主體性結構和主體自身的各種本質力量能動地對象出去,滲入、融合到客體之中,使客體成為一種屬人的存在,成為主體的化身和投影。主體的本質力量,正象馬克思所說:“人同世界的任何一種屬人的關系——視覺、聽覺、味覺、嗅覺、觸覺思維、直觀、感情、愿望、活動、愛——總之,他的個體的一切官能,正象那些在形式上直接作為社會的器官而存在的器官一樣,是通過自己的對象性關系,亦即通過自己對對象的關系,而對對象的占有”這里的本質力量包括的內容非常豐富,主要有感覺能力、情感、智慧、意志等。主體性結構主要包括需求-目的結構、肌能-體力結構、認知-智能結構、方法-技巧結構、社會-規范結構、審美-體驗結構等,主體本質力量和主體性結構對象化為一種客體性的存在,構成了人類一切實踐活動的結果,也就是主體客體化的結果。在茶文化中,蘊含著美的要素。要達到茶藝美,就必須人茶水器境藝俱美,六美薈萃,相得益彰,這就是人的審美-體驗結構的完美呈現。水之美要求“清、輕、甘、洌、活。陸羽認為“其水,用山水上,江水次,井水下。其山水,揀乳泉、石池慢流者上”,從石鐘乳滴下的泉水才是最適合泡茶之水。器之美,陸羽認為“碗,越州上,鼎州次,婺州次,岳州次,壽州、洪州次......越州瓷、岳州皆青,表則益茶”,只有青瓷才能增益茶的湯色。境之美,許次紓認為宜茶之環境應有“小橋畫舫、茂林修竹、荷亭避暑、小院焚香、清幽寺觀、名泉怪石等”。

客體主體化,是指客體從客觀對象的存在形式轉化為主體生命結構或主體本質力量的因素.簡而言之,就是客體的形態、屬性、規律等經由人的實踐活動拓寬了人的視野,發展了人的智慧,豐富了人的情感,增長了人的才干,磨煉了人的意志,從而轉化為個體的素質和能力,主體也在這個過程中得到了完善和發展??腕w的內容復雜多樣,主要有效用性結構、規律性結構、自在性結構、效力結構和形象性結構。在茶文化中,客體的形象性結構對主體的影響和作用是很大的,它通過客體的形象和主體的生理、心理發生某種對稱性的聯系,經過漫長歲月的積淀和內化后,可以轉化為主體審美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日本美學大師岡倉天心把茶置于東方的哲學和審美之中,認為“茶的滋味細膩悠長,沁人心脾,讓人無法抗拒,心神往之。西方的幽默家早已將茶的醇香混入自己思想的芬芳之中”;英國詩人塞繆爾.約翰遜曾經感嘆:唯有這令人心醉神迷的茶湯,以之消磨夜晚時光,以之慰藉午夜孤寂,以之喜迎清晨朝陽。中國是茶文化的發源地,茶早已成為詩人筆下舒心的妙品。素有“揚子江心水,蒙山頂上茶”美譽的蒙頂茶,被唐朝詩人黎陽王稱之為人間第一茶?!奥劦烂缮斤L味佳,洞天深處飽煙霞。冰綃剪碎先春葉,石髓香粘絕品花。蟹眼不須煎活水,酪奴何敢問新芽。若教陸羽持公論,應是人間第一茶”,這首詩就是對蒙頂茶的贊賞。而在白居易的《琴茶》里,“兀兀寄形群動內,陶陶任性一生間。自拋官后春多醉,不讀書來老更閑。琴里知聞唯淥水,茶中故舊是蒙山”,蒙頂茶成了他表達“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內心世界的載體。茶圣陸羽筆下的“紫者上,綠者次;筍者上,芽者次”的“紫筍”,唐朝張文規描述為“鳳輦尋春半醉回,仙娥進水御簾開。牡丹花笑金鈿動,傳奏吳興紫筍來”,從詩中可以感受到宮廷中那種對湖州貢焙新茶的到來而歡欣喜悅的氣氛。在茶詩里,茶已經構成了主體本質力量的重要組成部分。

3.3 感性認識的三種形式:感覺、知覺、表象

感覺是人的感覺器官對客觀事物的個別屬性、個別方面的直接反映。通過感覺,我們知道六大茶類的特點:綠茶是清湯綠葉,黃茶是黃葉黃湯,白茶如銀似雪,烏龍茶綠葉紅鑲邊,紅茶是紅湯紅葉,黑茶是烏黑明亮。知覺是人的感覺器官對客觀事物外部特征的整體反映,正是借助于知覺,我們才有了評茶的五因子之說,從干茶外形、茶湯的色香味和葉底五個方面來對每款茶有一個較客觀的評價。表象是人腦對過去感覺和知覺事后的回憶,是對曾經作用于感覺器官的客觀對象的形象再現。正是因為表象,才有了“韻”之說,比如福建安溪鐵觀音的“音韻”:鐵觀音特有的蘭花或桂花氣味,或酸中帶香的“酸啷味;太平猴魁的“猴韻”:“藏芽,味濃,香高,成熟,脈紅,含情”,小啜一口,齒頰留香,喉舌回甘;桐木觀正山小種的“山野韻”:輕抿一口,柔美的花果香瞬間充滿了整個口腔,還隱約帶著點苔蘚的幽香,就像行走在深山密林中,腐葉、爛土、草木香交織著呼吸;武夷山大紅袍的“巖韻”:“在獨特的山場、耕作、品種、工藝共同作用下所形成的厚重、濃稠、醇和的滋味和銳而濃長、清且悠遠的香氣,以及二者之間高度融合所帶給人齒頰留芳、回味長久的愉悅感”;普洱茶的“陳韻”:自帶歷史的厚重感,品茶的過程就是將普洱茶的生命在淡泊寧靜中轉化出來的歷史陳韻,與我們對生命的感悟融為一體。

茶文化融入《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課的教學,既能把深奧的問題淺顯化,又能增加學生的體驗與感受,提高學生的認知能力,讓學生能發現學習和生活中更多的小美好,為培養有溫度、有氣度、有風度的新青年而盡微薄之力。

猜你喜歡
茶文化思政
思政課只不過是一門“副課”?
關于國企黨建與思政宣傳有效結合的探討
Cosmetea新型美妝茶文化品牌店
中國茶文化中的“順天應時”思想
茶文化的“辦案經”
思政課“需求側”
思政課“進化”——西安交大:思政課是門藝術
從德昂族茶文化的現狀看少小民族茶文化的發展困境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