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歷史上的純藝術論看藝術對自由的追求

2022-02-03 11:56
江科學術研究 2022年3期
關鍵詞:功利創作藝術

朱 斌

一、歷史上的純藝術論

(一)純藝術的概念界定

人們通常認為藝術是自由的,但實際上它一直在不自由中追求著自由。這種努力從未停止,也從未完全實現過。純藝術論的出現就是這種訴求的集中表現。雖然純藝術論有它的局限,但透過它們我們可以更清楚地看到藝術的自由本性,透過其自由的內涵,我們得到更多的啟示,去理解為什么藝術生生不息,為什么藝術如此需要自由。自由不僅是藝術的本性,它也是人類的重要本性之一,自由對人類到底意味著什么?或許能從藝術對自由的追求中有所領悟。

那么,什么是純藝術呢?近年來,由于藝術市場化傾向的加強,藝術的商業色彩越來越濃;另一方面,受主流意識支配的藝術也因政治影響在當代藝術版圖上始終占據著重要的一席之地。這兩類作品使藝術的純粹性日益模糊。但在此之外,執著堅守著藝術獨立性、自主性的創作并未消失,它們數量雖然有限,卻在藝術領域中散發著獨特的光芒。這就是人們稱的純藝術。純藝術指的是非功利的、獨立自主的、以追求藝術性為第一要義的藝術。這一概念的存在主要是為將其與為商業目的或政治工作、教化目的而創作的藝術相區別。正如史文朋所說“藝術在任何情況下都不應變成宗教的婢女、責任的導師、事實的奴仆、道德的先驅。藝術自己要盡善盡美,而非在其它領域越俎代庖?!盵1]“詩的激情、美的渴望、為藝術而熱愛藝術,乃是智慧的極致。因為,藝術來到你的面前,除了為你帶來最高品質的瞬間之外,別無其他;而且僅僅是為了這些瞬間?!盵2]因此,純藝術的特點首先是創作目的的純粹性——“為藝術而藝術”,不為他人,不為藝術以外的目的;其次是其內容的非功利性——沒有現實實用性,排除發泄、娛樂、滿足某種心理需求等內容,只為純粹的審美效果、藝術境界等。雖然審美本身也可算是一種“用”,但它明顯區別于現實利益,無論是對創作者還是接受者,即非“實用功利性”。

(二)中西方的純藝術論

純藝術論無論在西方還是在東方(以中國為代表)都由來已久,較典型、明確提出該類理論的主要是西方的“為藝術而藝術”觀念,與之共生的同類性質的藝術思潮有唯美主義、高蹈派等。它們強調的就是藝術的獨立性、純粹性、非功利性。唯美主義藝術是作為泛政治化、泛商業主義的對立物而興起的,它曾經傳遍歐洲,分別在法國、英國、德國等歐洲藝術大國形成影響巨大的藝術運動。雖然這一運動并未長久持續,但它對藝術發展的影響是深刻的,對糾正當代藝術的不當偏向仍具有啟示意義。

中國的純藝術論也歷史悠久,王國維就被認為是主張這一理論的。再上溯歷史,可以發現,魏晉文人的藝術實踐就包含較明顯的純藝術觀,他們打破了以往藝術為教化、為宗教等外在目的的傳統,在人格獨立的追求下促成其藝術的自立和純化。魯迅先生曾用“為藝術而藝術”來概括建安文學:“他說詩賦不必寓教訓,反對當時那些寓訓勉寓詩賦的見解,用近代的文學眼光看來,曹丕的一個時代可說是‘文學的自覺時代’,或如近代所說是為藝術而藝術的一派”[3]此外,20 世紀初,王國維、蔡元培等人大力引進西方超功用的文學思想,開啟了中國現代純藝術思潮的流行。中國的創造社就標榜“為藝術而藝術”,新月派、周作人、林語堂等論語派、“自由人”、“第三種人”、沈從文等京派皆持有純藝術論思想。1949年之后,藝術全面接受主流意識領導,被普遍政治化。改革開放后,環境的寬松使藝術的獨立性重新復蘇,各類藝術都發展出純藝術理念下的創作,只是沒有形成明顯的風潮或流派。純藝術觀已成為有勇氣追求獨立的藝術理想必備的思想支撐。純藝術觀已悄然常態化存在,這似乎更有力地確證了其價值的持久性。

二、純藝術論與藝術的自由

(一)純藝術中自由的內涵

當藝術家的生存條件較好,創作環境寬松時,藝術才會有自由的生長。藝術在想象的世界中呈現著人們向往的自由,即生命在獲得基本滿足后的輕松、自在,而思維與想象則在此基礎上起飛、翱翔。唯美主義、純藝術的非功利性也反映著人的思維、想象提升后的狀態,所以理想化成為它的自由目標,完美是它對自由追求的結果。高度個性化、獨創性是自由想象的表現。它的繼續發展即為超唯美主義——永恒的美、純粹的美。中國的文人字畫、文人詩實質為純藝術。

純藝術在自由的追求中實現的內容包括:1、個性的揮灑:真性情、無利害、無關道德(此處道德指適用于一時一地的狹隘的道德規范,它們主要是為維護當時當地的社會秩序,很多在歷史長河中都顯出其局限乃至反動);2、至高的境界:無私欲的、大我的、參透世俗達于宇宙的,近于“天地境界”;3、極致的和諧,純粹的美、協調、純真、率真、奇妙;4、人性的真實反映與表現??傊?,純藝術喚起的是由真、美帶來的自在、舒暢、愛、存在感及各類豐富的精神感受。

唯美主義代表的正是自由。美是自由的最高體現:人只有生存、安全等基本需要得到滿足后,才能跳出日常生活的狹窄天地,去追求精神的愉悅——美。在這種愉悅中人的精神才能無所羈絆,無所束縛,在自由意志中尋找完美的和諧、適意,故純藝術呈現出極致而純粹的美。這種自由最終指向一個相似的人類共同理想——昭示人類發展的方向與文明的未來。

(二)東西方純藝術論發生的緣起

人的不自由主要來自兩方面:一是生存的困難,主要源于外界;二是權利、制度、文化帶來的,這來自人本身。隨著社會的發展,后者的約束越來越成為自由的主要障礙。對于藝術也是如此。藝術創作所受到的外來約束與制約也有來源于這兩類,具體表現有以下幾種:

1.商業目的:根據人的接受心理特點、接受習慣等進行制作,完全為市場而作。結果就是制作出大量取悅大眾最淺層的需要而迎合庸俗品位的作品。

2.政治目的∶“興、觀、群、怨”、“美刺”、“移風易俗”、“革命宣傳”、“時代的傳聲筒”等,皆為宣傳政治意識形態,以維護當時統治。

3.社會責任:如道德教化——“經夫婦,成孝敬,厚人倫,美教化,移風俗”(《毛詩序》),勸善懲惡等。此外,在特殊時期還要完成“救國”、啟蒙大眾等使命,通常狀態下也要求有主流價值引導、促進社會和諧等責任。

4.宣揚某種思想、觀念:如宗教教義、儒家學說、人道主義等,體現“文以載道”、“文以明道”等作用。此外,藝術創作還可能直接受到制度的束縛,比如統治者的強制性規定,文藝審查制度,限定性的創作發表機制等等。在這種環境下藝術就會呈現鮮明的傾向性,同一時期的藝術作品也會呈現較大的雷同性,個性與創新這兩個自由最重要的要素會受到很大壓制。

因此,在世界范圍,無論西方還是東方,為藝術而藝術的觀念的出現并沒有太早。就中國的純藝術論來說,建安文人的“為藝術而藝術”的思潮是建安“人的覺醒”對文學滲透的結果,也即人的獨立促成了藝術的獨立自足。藝術向個體的回歸使其不自覺地變得“純”了,少了許多向外的功利動機。而中國現代純藝術論的出現則是在當時相對寬松的文化政治環境下,受西方此類思潮影響流行開的,但從自身原因上看,它是藝術達到一定自覺后對自主自足的追求——即藝術的獨立。此時,藝術個性已經成熟,藝術環境也相對寬松,藝術空間有拓展的可能,給這一思潮提供了主客觀條件。藝術的獨立是其成長的必然。獨立是自由的前提,也是自由的標志。在自由的狀態下,才有藝術自性的成長。

就西方的純藝術論來說,它的出現主要與宗教的沒落和科學的興起有關。約翰·斯托克就曾說“……誕生于宗教確定性的崩潰與科學方法的興起?!睂ξ鞣絹碚f,宗教是對人束縛最大最普遍的力量,文藝復興就是人對自身的覺醒,科學的發展則是人真正推倒和擺脫宗教的現實力量?!盀樗囆g而藝術”的思潮19世紀初發端于法國,而其包含的文藝思想如藝術的獨立性、藝術的無功利性、藝術與生活的分離等則早就體現在德國的古典美學尤其是康德哲學中。隨后,英國、俄國、意大利皆掀起此類風潮,甚至波及20世紀初的日本、中國。唯美主義、純藝術等是此類觀念的主要表達。當時藝術已過多受其他因素的影響或制約,如政治、社會等,其創作空間狹窄,限制了創作者的自由,或其意志遭到綁架。從這一過程來看,純藝術論在西方的興起也是思想及社會發展達到一定階段的結果,它與個體的自由、解放進程是同步的。

(三)藝術的獨立與自由的關系

藝術在產生時就多從屬于某一功利目的。祭祀、器物、壁畫、史詩等都帶有實用的性質,藝術只是為其服務的,尚未獨立出來成為具有專門一類事物有自己的獨特功能。但藝術的自由本質總要顯現出來,并隨著社會的發展不斷增強、突出、升級。自由對藝術來說并非為所欲為,而是在意志的解放中認識生命廣闊的發展可能性。

對自由的追求不過是藝術自立的訴求表現。藝術在誕生時由于是作為工具存在,沒有自身的獨立價值,它自身的天然內涵還處在潛在不明的狀態。這也是由社會發展狀況決定的。在社會道德、生產、認識、政治等問題比較突出時,人們只有克制、限制對自由的追求才能維持一定的社會秩序。當這些問題得到緩解時,隨著個體自由度的增強,藝術的本性也漸漸浮現。通過對自由的追求,它實現了自己的獨立,由此逐步呈現出它的天然內涵——美、感覺、感受(從生理、心理到心靈)。

藝術自古以來就是表現人自由意志的重要方式。當藝術越來越成為人們的生活需要,越來越多的人有創作的愿望時,藝術自立的訴求就會日益強烈,并在一定的時機形成思潮,以表達其訴求,實現其愿望。當藝術與現實的關系太近時,會在相當程度上遮蔽它自身的發展本質。但它終究會像一個人長大成人時特別渴望自由一樣,在其發展到成熟時,即有了自立的能力時,一定會義無返顧地追求自由,因為只有獲得了自由才能自主自立。自立是藝術充分成熟的標志。

人類的功利思想是為了人的物質生存更好,非功利則往往是為了追求精神的解放與自由。在物質與精神間始終存在著難以兼得的矛盾,有時甚至是難以兼容的。而藝術是精神的果實,因此它天生有著向往自由的本性,但它在充滿物質與物欲的人世間要物質地存在又不得不受物質的束縛,于是就有了不斷爭取自由的歷史,它與人類追求自由的步伐是一致的。

真正的純藝術是反映世界及個體的真(拋棄了個人的、社會的、政治的任一限定的立場)的。越是客觀,這種真的豐富性越強,它的藝術性也越強。另一種便是反映作者心中的理想——依他們的天賦所能想象的完美的、理想的、無以倫比的美好事物。社會越進步、越發達,藝術的本性才真正顯現得越多,因為社會問題已有了其他更專業、有效的方式去關注與解決。此時,藝術被社會強行賦予某些社會責任的情況才會有所緩解,藝術自身獨特的審美功能及在意識領域實現自由的功能更易被人關注與需要。

三、純藝術論對自由追求的意義及其局限

純藝術論對自由的追求無論對藝術本身還是人類社會都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主要體現在以下兩點。

(一)最大限度地開拓了創作空間

對自由的追求使藝術家盡可能地開拓最大的創作空間,無論是創作思想還是創作方式,由此催生了影響巨大且長遠的杰出、經典之作,甚至將某種藝術推上歷史巔峰。反過來,歷史上具有最高藝術成就的作品,也往往是那些沖破了世俗束縛與政治壓力的作者創作的,它們體現出最強的藝術自立自足性與創作自由意志。如《浮士德》、《紅樓夢》、《牡丹亭》、《百年孤獨》、莎氏戲劇等。是意志的自由使創作者的潛力得到最大的發揮,思想與情感得到最充分、淋漓的抒發。他們都因擺脫了社會地位、政治環境及時代思想的局限,從真實的、客觀的視角出發,以真誠的態度去探索生活、思考人生。他們并不根據社會需要、時尚潮流,或流行觀念去創作,實現了創作的獨立性。他們在追求自由創作中踐行了純藝術論的主張,因此,對自由的追求也不斷激發出藝術家的創作潛能與創作靈感。正是因為拋開現實的束縛一往無前、執著個性的精神,藝術家才能更完全地成為自己,使其創作的作品由此實現它在藝術上最高的可能性。

這種開拓在藝術環境較惡劣的時代只能是少數藝術家的作為,并可能為藝術的自由付出相當大的個人代價。但隨著環境的好轉,藝術家的生存條件得到改善,藝術對自由的追求也會越來越多、越來越高,藝術會呈現出更加豐富的多樣性、更多更鮮明的個性,更高的藝術性,更驚人的創新性。自由對藝術的發展來說是至關重要的。

(二)推進人類文明的發展與進步

歷史上很多出于自由精神創作的作品直接或間接推進了人類文明的發展與進步,如《人間喜劇》《阿Q正傳》《湯姆叔叔的小屋》《老人與?!贰逗啇邸返?。因為自由意味著兩個重要可能:一是沖破外界壓力較客觀地反映現實,或超越個體欲望大膽表達自我;一是超越時代局限,勇敢探索未來的可能性。純藝術論則以理論宣言的形式明確提出了藝術的獨立性、自主性,其精神暗含著反對外來的束縛、壓力與誘導或誤導,與自由的追求直接相通。對自由的追求通過解放思想、開拓想象力、創造力,引導藝術超前地展現人類的更高理想、更高文明的方向。

自由快樂是人永恒的追求,藝術往往是人對它的想象或預言,在不自由的年代大多是側面體現(如愛情自由、個人理想的自由實現,支配自然、掌握自身命運)。自由的意義是推動人類走向更徹底的解放,人類的潛力得到進一步挖掘,人類社會走向更高度的文明,從而使個體的全面發展與社會的整體發展達到平衡與協調。純藝術向人們展示了理想、美、自由,人所能到達的美妙之境,昭示了人生的意義、人類的終極理想。

純藝術論雖然有其不可否定的重要意義,但也存在天然的局限性。唯美主義的短暫繁榮及逐漸式微,說明藝術的本性一時不能完全為人發掘和領悟,它當時只限于形式美或感官美。所謂藝術對現實、道德等的超越其實只是它在一定條件下(在少數人那里獲得自由)可以不理會,而只呈現自己的本性。因此,正如唯美主義的代表人物波德萊爾本人所說:“‘為藝術而藝術’派的幼稚的空想由于排斥了道德,甚至常常排斥了激情,必然是毫無結果的?!盵4](P25)因為美并非高于道德與科學(是并列的關系),而是比后者在人的需要中出現得更晚。但各類需要的出現并非絕對地按先后次序,它們可以是交叉、滲透的,但在某個階段其社會精神地位確有主次、主從之分。

為藝術而藝術的理念往往并不能貫穿藝術家創作的始終。他們中許多人只是將其作為創作的出發點,如葉芝。而最終到達的卻是理性融入其中的目的地。這說明了什么呢?是他們生活的時代尚未解決許多重大矛盾而使人們在藝術創作中不得不關心現實?還是藝術要到達高峰必定是要與理性結合的?唯美主義由于脫離實際表現純美而被視為逃避現實、悲觀厭世??梢?,純藝術的觀念對藝術創作來說也有其不可避免的局限。所以作為一次影響廣泛的藝術潮流它并沒有持續很久。具體來說其局限主要表現為以下兩方面:

1.過于追求形式使其容易脫離現實,脫離豐富多樣、紛繁復雜的生活。每個時代的藝術都被要求去觀照人的整個生活或生存狀態,若只單純地滿足人對自由、和諧、完滿的向往,往往會因片面或脫離現實而被否定。它也說明了藝術不能只是呈現理想,還要呈現人走向理想的過程。這樣藝術才不只是享受,更是關懷與啟示。經典的藝術大多如此。但就藝術作品來說,非純藝術品往往生命短暫(它只反映當時的社會訴求,立場片面,思維具有明顯的時代局限),純藝術品則可能穿越時代,傳之后世??梢?,它是人的長久需要,是藝術的最后目的。當然,有些以純藝術之名極端地追求形式美的創作,因其創作目的仍有功利性(為名),最后會走向藝術的反面從而葬送自己。真正的純藝術應是人對世界、對生活的真實感悟與靈感呈現。唯美主義創作的退潮就是一個例證。但它作為藝術的指導思想并未消亡,只是走向極端是其局限。

另一方面應看到,純藝術雖然表面上強調藝術應追求形式美、感觀美,但它更深的本質是人對擺脫現實束縛的那種理想狀態的追求,并將生活藝術化?,F代社會在物質豐富的基礎上已呈現出這樣的趨勢,如環境藝術化、各種設計藝術篷勃發展,日用品服飾等藝術化;生活方式藝術化(觀賞活動、體驗式活動越來越多),即王爾德說的“生活模仿藝術”,還有主動創造新形式,自制藝術品、工藝品,探險、寫作、攝影等個人化藝術活動,這都體現出人追求自由的本性。

2.過于追求創作者自身的自由,可能會脫離普通民眾,造成曲高和寡,孤芳自賞的局面。追求自由意味著藝術創作更個性化而不是大眾化、普適化,是更深層化而不是表層化;是更藝術化而不是通俗化。自由的根本在于精神,精神的自由促成個性的張揚,或先鋒,或思想獨特,深入剖析人性,對藝術的個性化理解,如現代藝術。而個性鮮明、思想獨特、內容有深度的藝術作品其欣賞門檻通常較高,對普通民眾來說會產生畏難情緒,對人們的日常審美需要來說也不夠輕松,所以,此類藝術通常會形成曲高和寡的局面。這樣自然會影響藝術的傳播和影響力,也必定會使其價值的實現不夠充分。追求自由的意義也就很可能會局限在創作者個人及小眾范圍內。

總體來說,純藝術既有重要意義,也存在一定局限。這些都與它對自由的追求密切關聯。純是為了自由,不純是因為功利,但過純的藝術又有其局限。那么我們應該如何看待藝術與功利的關系呢?

藝術因為外在的目的往往走向其反面,但所謂的對形式美或個性的極端追求也可能使之走向藝術的對立面,因為其創作的目的也內含著功利,如為沽名釣譽、嘩眾取寵、欺世盜名等,只有心純才有真的純藝術。那么,應如何正確理解藝術的自由與社會功利的關系呢?“美不為任何目的”(戈蒂埃)[4]應理解為:美不為任何實用目的。但不等于說它是完全脫離社會的。人的感覺從來就是社會化的,在排除現實作用或利害的前提下,任何感覺或感受都可以進入藝術領域。狹隘的、具體的社會功利是不適宜進入藝術領域的,那樣就會與藝術的本質相悖。但廣義的功利則可以,也是藝術往往需要去關注的。對廣義功利的關注并不會使之淪為功利的奴仆。車爾尼雪夫斯基所說的“藝術不可能完全無功利”,其實指的也是廣義功利。廣義的功利與實際或現實的功利保持著審美的距離,它是針對普羅大眾的、作為類的人的,而不是狹隘的某個人、某群人,因此它的意義可以是永恒的,而非一時一地的,這才符合藝術的本性——廣闊的自由,不為世俗所縛,不為某種觀念或思想所縛,即思想的自由、體驗的自由、情感的自由、表達的自由。

高蹈派認為詩歌是純粹的藝術,應重形式,反對過度抒情,反浪漫主義,主張詩歌與科學結合,脫離社會,不問政治。其實質是反對藝術被某種思想傾向限制,成為思想的發聲筒,從而影響其獨立和自由。但事實上其創作中仍然充滿感情,富有感染力。純藝術論的具體主張雖然過于絕對化,存在不合理性,但其追求藝術獨立、自由的初衷并未錯。正因如此,它才會在當時得到廣泛響應并在很多地區傳播開來。雖然后來這一思潮逐漸消退,但其觀念依然留存在創作者心中,并在其創作中傳承延續。所以,藝術追求自由的意義是毋庸置疑的,但在現實創造中應該恰當處理功利與自由的關系,純藝術才能煥發出其自然而璀璨的光彩。

猜你喜歡
功利創作藝術
功在自己,利及他人
新高考改革選科制下功利取向分析
《一墻之隔》創作談
紙的藝術
因藝術而生
藝術之手
創作隨筆
爆笑街頭藝術
創作心得
功利社會話功利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