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中戲曲鑒賞教學的實施路徑探究
——以《京劇大師梅蘭芳》一課為例

2022-02-04 08:15鐘秋紅
中國音樂教育 2022年10期
關鍵詞:旦角選段梅蘭芳

鐘秋紅

中國戲曲與古希臘戲劇、印度梵劇并稱為世界三大古老戲劇文化。其中,中國戲曲經過長期的發展演變,逐步形成了以京劇、越劇、黃梅戲、評劇、豫劇五大戲曲劇種為核心的中華戲曲百花苑,具有濃厚的民族文化基因和極高的藝術鑒賞價值。然當下,流行音樂成為時代的弄潮兒,西方音樂成為當前的“主旋律”,外來音樂的沖擊勢不可當,國人對傳統藝術的淡漠甚至鄙夷,學生對傳統音樂文化的排斥,成了難以言說的民族之“殤”。那么,戲曲教學之難,到底難在哪?

一、戲曲鑒賞教學的痛點與癥結

(一)教師層面

首先,一線音樂教師本身不具備戲曲所謂的“基本功”。這里的基本功,主要指的是戲曲中的四功,即唱念做打,尤其是唱做打,非一朝一夕得以學成。因此,沒有專業戲曲基本功作為音樂教學的支撐點,容易使教師們望而生畏、望而卻步。其次,從小學階段到初中階段,教師們在戲曲內容的教學上反復“炒冷飯”,不斷重復相似的知識。例如,戲曲四大行當是什么?戲曲的四功是什么?對此,教師們大多泛泛而談,未能觸及戲曲的精神內核,導致教學停留于淺層化、表面化,無法走向深度學習。

(二)學生層面

學生層面則主要存在思想固化等問題。很多學生認為,戲曲是幾百年前的“老爺戲”,是爺爺奶奶輩的專屬,與現實生活相去甚遠。既不入流、不時尚,也不能和當下的流行音樂文化相媲美,因此從心底抵觸、排斥傳統戲曲。再加上戲曲藝術欣賞門檻較高,專業性較強,而學生的戲曲基礎知識儲備較少,又缺乏專業教師的引導,久而久之,戲曲與學生之間便產生了一道無形的“鴻溝”,難以逾越。

(三)音樂本體

戲曲音樂大多速度較慢,生活中幾秒鐘能說完的話,在戲曲表演中有時要半天才能唱完,慢條斯理、娓娓道來,不適應當下的快節奏生活。相較之下,短平快的快餐式音樂文化則顯得更加“實用”。因此,在緊張的高中生活中,學生難以真正靜下心來體會戲曲之美。再加上戲曲音樂韻味濃厚,裝飾音較多,且唱腔方法等較難把握,學生很難在短時間內達成教學目標。此外,引子、過門、過場等專有名詞對于學生來說較為深奧,理解起來相對困難。

二、戲曲鑒賞教學實例分析

根據以上問題,筆者結合自身對于《京劇大師梅蘭芳》一課較為成功的實踐經驗,梳理了本課例的五大特點,以期能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

(一)“聲”臨其境,直擊課堂主題

音樂是聽覺的藝術,聽覺體驗是音樂學習的基礎。因此,遵循聽覺藝術的感知規律,突出音樂學科的特點,這是音樂教學的特殊屬性。人們常說“聽戲”而非“看戲”,便道出了其核心實為“聽”而非“看”。當前,鑒賞課堂導入環節存在的普遍問題之一便是鋪墊過于煩瑣冗長,有時課堂開始十分鐘了,音樂還未介入,導致學生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不知今日主題所云何物。實際上,音樂課不同于其他學科的特點,就在于三分鐘之內一定要切入主題、聽到音樂,否則就違背了音樂課以聽為主的課程“屬性”。因此,筆者在本課教學設計中,截取了30 秒梅蘭芳先生1931 年的原版錄音作為導入環節的內容。這30 秒鐘的時間設定,不長不短,既是致敬大師,又還原了真實;既拉近了學生與大師之間的距離,直擊課堂主題,又刻意不充分滿足學生的聽覺需求,激發學生對梅蘭芳唱腔強烈的探究愿望。眾所周知,梅派唱腔婉轉清朗,落音厚重達遠,在繼承前人的基礎上進行創新改革,不追求某一局部的特點,而是在平衡的腔法中追求“大味、大美”的風范,可謂當之無愧的“中國好聲音”,具有中正平和、端莊嫻雅的音樂特點。大家都知道英語學習中“磨耳朵”的重要性,同樣,在我們的音樂課堂中,如果能常給學生這樣原汁原味的浸潤,經?!澳ヒ荒ザ洹?,那么傳遞強有力的“民族聲音”并非難事。

(二)先“聲”奪人,激發學戲熱情

在沒有錄音設備和技術支撐的前提下,中國傳統民間藝術往往是依托祖祖輩輩們的口口相傳才得以傳承至今。如今,盡管大多數的教材歌曲都有相關的配套資料,其中范唱、伴奏等應有盡有,但這樣的拿來主義顯然學生是“不買賬”的。網絡時代,各種音頻、視頻資源早已不足為奇。因此,筆者在實踐中力求親身示范,抓住“念白”易于“唱腔”的學習特點,以“念”作為突破口。例如,在模仿“大王睡臥帳中,我不眠去到帳外,且步一會!”這一段念白時,由于音調抑揚頓挫、高低起伏,節奏錯落,音韻悠長,一下子便在學生中激起了一番波瀾,他們信服的表情溢于臉上,一個個躍躍欲試。隨后,在集體模仿和個別學生上臺示范的小高潮中,筆者緊追不舍,轉“念”為“唱”,和學生共同表演第一句唱腔“看大王在帳中和衣睡穩”,在聲情并茂的范唱中,師生的情感與戲曲的情感產生共鳴,升華了課堂情感。而筆者僅僅選取戲曲片段中的一個樂句,也是有所考量的。戲曲唱腔的學習之難眾所周知,要想在一堂課中學完全曲,那就得爭分奪秒地“滿堂灌”了,而筆者之所以選取一個樂句,是因為該樂句雖短,卻小而精,對于40 分鐘的課堂教學時間來說,是可以達到管中窺豹的效果的,課堂預設的教學目標也易于達成。

圖1

(三)凝練切口,找準課的落腳點

在常規的戲曲課堂教學中,我們常見以下提問:京劇的四大名旦是誰?京劇的四大行當是什么?京劇中的生、旦、凈、丑分別有何特點?包含了哪些分類?京劇的起源是什么?等等。這樣的課堂提問極具典型性、普遍性,幾乎所有中學的戲曲課堂都千篇一律地圍繞類似的問題進行。但我們不能忽略的是,隨著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鑒賞能力的提高、知識架構的豐富,這樣淺層思維的提問對于高中學生來說就顯得空洞且單薄,既不能充分滿足學生的需求,也無法產生深度的思考。無論是從小學到初中,還是從初中進入高中,隨著學生綜合能力的不斷提高,在固有的知識積累和經驗上,戲曲教學內容上也應該有梯度的縱向發展。(見表1)

冊別 單元主題 課時主題 劇目來源 知識點初中八年級下冊 第五單元“京腔昆韻”《這一封書信來得巧》(京劇《定軍山》選段)《我不掛帥誰掛帥》(京劇《穆桂英掛帥》選段)《我們是工農子弟兵》(現代京劇《智取威虎山》選段)《唱臉譜》(京歌)京劇京劇的唱腔梅蘭芳京劇的板式京劇的行當京劇的場面京劇傳統戲高中《音樂鑒賞》第四單元“國之瑰寶——京劇”《我正在城樓觀山景》(京劇《空城計》選段)《看大王在帳中和衣睡穩》(京劇《霸王別姬》選段)《忽聽得萬歲宣包拯》(京劇《打龍袍》選段)《蔣干盜書》(京劇《群英會》選段)京劇京劇的行當京劇的流派及代表人物京劇四大名旦京劇現代戲《望人間》(京劇《圣潔的心靈——孔繁森》選段)《家住安源》(京劇《杜鵑山》選段)京劇音樂京劇現代戲

在瀏覽梳理了“人音版”音樂教科書從初中至高中階段的京劇教學內容之后,我們就要避免“炒冷飯”的現象再次發生。高中音樂課對于學生來說,無論是知識的深度、難度和廣度,還是個人能力,都要求有質的飛躍。因此,筆者將落腳點設在四大行當中的“旦”這一行當,縮小了范圍(只有小切口,才能做大文章),并對提問進行了調整。

案例1

問題1:在京劇四大行當中,梅蘭芳主攻什么?(旦角)

問題2:旦角的劃分有哪些?(短視頻結合四功聽辨析:青衣、花旦、老旦、刀馬旦和武旦)

問題3:在旦角分工中,梅蘭芳主攻什么?(青衣兼演刀馬旦)

問題4:在青衣的唱、花旦的做、刀馬旦的打的基礎上,梅蘭芳首創了什么行當?(花衫,結合短視頻)

問題5:在1927 年北京《順天時報》評選的四大名旦中,梅蘭芳位列四大名旦之首。為何四大名旦均是男性?(重男輕女,女子不可登大雅之堂等深刻的社會原因)

片段總結:男旦在中國京劇史上的地位,以及梅蘭芳對京劇旦角的貢獻。

隨著學生對旦角的不斷挖掘和探究,這樣的“窮追不舍”是課堂深入、有效開展的動力源,是將淺層思維引向深層思維的有效提問方式,也是提高學生思維能力的落腳點。這種追問是一種本質的、批判性的。在了解學生的音樂知識儲備情況的基礎上,把握追問的深度,是培養學生深層思維能力的有效手段,也是學生學習更有效的途徑。在教師的“步步緊逼”之下,學生的回答自然“水到渠成”。由此看來,只有將問題細化再深入,凝練再提煉,才能讓學生帶著問題聆聽,并進入一次次的深度思考,這樣的課堂才能走向真正的深度學習。

圖2 學生學戲場景

(四)視聽結合,調動多重感觀

在導入環節的30 秒預聽,新授環節念白、唱腔的學習之后,再讓學生一飽眼福,親眼觀看梅蘭芳先生1931 年的珍貴視頻資料,就會讓學生感到如獲至寶。此刻,學生強烈的學習愿望被充分激起,都想一睹大師風采。盡管經過之前的學習,學生對梅蘭芳和旦角已有初步了解,但筆者并沒有止步于此,而是緊接著展示了梅派的眼神示意圖、53 種梅派旦角指法等,從他們驚嘆的表情中,顯然可以看出有一股敬佩之情在心底緩緩升騰。同時,也讓他們意識到,“大師”不再是一個空洞虛幻的標簽,而是一個可觀、可聽、可看、可感,且立體、真實、飽滿的人物形象。

在這一教學環節中,通過聆聽、鑒賞,戲曲知識的普及和欣賞梅先生各種“絕活”的鋪墊,從知戲——賞戲——唱戲——愛戲,在“進”與“出”之間,掀起了學生學戲的第二次小高潮;通過讀讀念白、吊吊嗓兒、甩甩水袖、做做表演、模仿神態等實踐活動,在歡聲笑語間帶給學生們一場戲曲藝術的“大餐”。這種短平快的體驗式教學成效立竿見影,改變了許多學生對傳統戲曲刻板、無生趣的印象,學習熱情被大大激發。

(五)五大貢獻,串聯核心關鍵詞

瀏覽本課教學設計圖,筆者將核心關鍵詞定義為——“大師”二字。何謂“大師”,在眾多京劇名角中,梅蘭芳之所以能流芳百世,自有不同于其他京劇名角的原因,而他對京劇的五大貢獻就如一顆顆散落的珍珠,有機串聯起了本堂課。至此,展現在學生面前的是一個有血有肉、至純至善、至真至美且真實可感、飽滿立體的藝術大師的形象。常言道,“未先學藝,先學做人”,這是戲曲教師們經常提到的。通過大師的作品和人品,以戲化人,立德樹人,從而樹立學生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和世界觀。而這,正是音樂教育“德育”“美育”的真實意義之所在。

教學環節 師生活動 教學線索貢獻一:梅蘭芳發展并提高了旦角的演唱和表演藝術,形成了獨樹一幟的“梅派”表演風格1.人物簡介2.三大貢獻(背景音樂:《看大王在帳中和衣睡穩》)入“梨園”閱讀導言,大師印象(3 分鐘)貢獻二:梅蘭芳先后赴日本、美國等地演出,是我國向海外傳播京劇藝術的先驅貢獻三:以梅蘭芳為代表的京劇表演體系與斯坦尼斯拉夫斯基體系、布萊希特體系并稱為世界三大表演體系辨“梅派”辨別旦角,了解特點(6 分鐘)1.旦角包括哪些門類?2.看視頻,辨行當3.比較發聲特點4.了解花衫行當5.了解四大名旦貢獻四:“梅派”花衫行當的產生聞“梅香”劇目賞析,深入探究(15 分鐘)1.劇情簡介2.視頻欣賞思考:(1)虞姬屬于哪個行當?(2)虞姬內心情緒如何?(3)學念白(4)學唱腔貢獻五:從聽戲到看戲,由聽覺到視覺,了解梅蘭芳在京劇唱腔、造型、身段、扮相、眼神、手勢方面的重大改革,同時也進一步加深學生對京劇四功——唱念做打的理解和感悟品“梅韻”梅派藝術,視聽盛宴(10 分鐘)1.扮相2.眼神3.手勢評“梅風”歌舞鑒賞,升華主題(6 分鐘)鑒賞《江山美人》,配樂:京劇交響幻想曲《霸王別姬》升華主題:蓄須明志,民族氣節(關峽以現代交響樂技巧創作的京劇交響幻想曲《霸王別姬》于2006 年在紐約林肯藝術中心首演,繼而又在芝加哥交響音樂廳等處公演,引起了國際社會廣泛而強烈的關注。在本課的最后,通過對《江山美人》的欣賞,讓學生在歌、舞中感受不同藝術表現形式的魅力,并通過教師畫外音“蓄須明志”史實介紹,增強學生對藝術家梅蘭芳崇高民族氣節的敬仰,升華本課主題)

三、小 結

綜上分析,本課的教學設計既有橫向的時間發展,又有縱向的內容深入。入“梨園”、辨“梅派”、聞“梅香”、品“梅韻”、評“梅風”五個教學環節環環相扣,由淺入深、由表及里、抽絲剝繭、層層遞進,直至最后“蓄須明志,民族氣節”塑造大師的人格魅力,升華了本課的主題。通過一系列的教學環節,學生們充分感受了戲曲的唱腔美、造型美,并在了解梅蘭芳大師的抗日事跡后,對大師德藝雙馨的人格美有了更深入的體悟,最終達到“以戲化人”的崇高境界,如此這般有梯度的深度學習的課堂才可能真正發生。

戲曲,絕不僅僅是一門聽覺的藝術,更是一門情感的藝術。戲曲課堂就如搭起的一座橋梁,既讓學生了解了戲曲,又讓學生與大師、與時代一起同頻共振,從骨子里植入民族精神,有力地傳承了中華文化基因。

猜你喜歡
旦角選段梅蘭芳
探究戲曲旦角身段藝術特征
梅蘭芳評傳
選段精讀角
選段精讀角
選段精讀角
選段精讀角
梁素珍廣東漢劇旦角表演藝術特色簡析
梅蘭芳家族:國重于家,德先于藝
二人轉旦角表演藝術之我見
戲曲旦角的表演探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