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開思維之墻 讓課堂更“營養”
——全維視角下教材解讀的有效策略

2022-02-04 08:13
中國音樂教育 2022年10期
關鍵詞:課程標準營養教材

方 玲

在解讀教材的時候,一些教師喜歡用自己慣有的方法去思考問題。而這些慣有的思維方式就如同一面高高的墻,遮住了我們的視線,阻礙了我們的視野。正所謂“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有時候一些教學問題一直困擾著我們,并不是我們不夠努力,而是我們需要打破慣有的思維方式,改變位置、改變角度、改變方向、擴展視野,多角度換位思考,很多問題也許就迎刃而解了。

如果把課堂教學比作廚師烹飪,讓學生吃飽、吃好就是我們追求的目標。那么,怎樣的課堂才算是有營養的呢?我們的教材從單一歌曲學唱到圍繞音樂核心要素,關注音樂本體,發展學生藝術審美,經歷了一個蛻變的過程。與此同時,我們可以發現學校的課表從唱歌課到音樂課,從有課上、上足課到上好課,需求在發展,我們的理念、目標也在改變。我們的教學如何在有限的時間內提升價值、豐富營養,讓學生“吃飽、吃好”,仍需我們不斷更新、打破慣有的教學思維,把有限的教材加以豐滿、豐富和豐實,使教學效果最優化、教學價值最大化。因此,教師對教材的認知解讀成了關鍵一環。

一、教材解讀方面的常見現象

“磨礪以須”“弓調馬服”都是比喻辦任何事情前,應先做好準備工作。我們的課堂教學更應如此。教材是編者為落實課程標準的精神和要求而精心設計、編排的。我們的音樂教材以音樂審美為核心,以人文主題為橫向發展,以音樂要素為縱向提升,以遞進、立體式的序列整體推進,是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的主要資源和依據。因此,教師只有準確理解教材的編寫意圖,深入挖掘教材資源的學習價值,才能最大限度地、創造性地使用好教材。教師,不僅是讀者,更是教學的設計者,只有明白編者的意圖,對教材解讀到位,才能把握教學的重點和難點,才能做好充分的預設,建立“有營養”的品質課堂。

通過大量的聽課調研,以及與一線教師交流后筆者發現,只有少數教師能感受、體會、領悟教材所蘊含的課程理念和學科思想。大多數教師在解讀教材時或多或少都會存在一定局限,影響教學的實際效果。下面,筆者以小學音樂教學為例,列舉幾種常見的現象。

(一)一種現象:學境不關聯

教材編排的原則之一是要讓教學與學生的生活接軌。面對剛入學的學生,通過歌曲的學唱可以讓師生、生生之間消除陌生感、拉近距離,同時也可以讓學生盡快適應小學生活,讓他們盡快融入團隊學習的環境,養成良好的歌唱習慣,構建美好的校園友誼。如果讀不出教材編排的現實意義,只是淺顯地開展歌唱活動,那么這些短小的歌曲就無法體現其應有的教學意義。

比如“人音版”音樂教科書一年級上冊中的《拉勾勾》等,是新生入學第一課要學習的音樂作品,對于學生來說充滿期待。如若教師只關注了學唱歌曲這一要求,沒有看到歌曲編寫的意圖所指,就容易上成一節低效且枯燥的課,學生鬧哄哄,機械地學唱,教師茫然失措,無趣低效。

再比如教材中包含了很多器樂曲,這些作品大多是描寫生活場景、人物心理、生活中的音響等,需要教師在解讀教材時把音樂與生活、思想、情感等產生思維關聯,才能把抽象的內容形象化、具象化。以“快樂的校園”為例,這一單元包含的《乒乓變奏曲》《打字機》《陀螺》等樂曲主題,不僅與校園生活內容相關,而且其音樂形象與生活也息息相關。此外,《木偶的步態舞》《玩具兵進行曲》《空山鳥語》等作品,也都需要將音樂與生活進行關聯解讀,才能讓作品生活化、趣味化,易于理解和體驗。如果教師在解讀的時候,把它們看成單一的存在,只看表象,不進行關聯理解,那就讀不出教材的深層用意。教師在教學時可以生活為主線,帶領學生在音樂中探索生活的情境、感受生活的情感、體驗獨特的音樂文化。

(二)一個問題:教材讀不熟

教材中的每個單元都設有單元主題,且每個單元都是由內容主題相近、風格異同的四五個作品組成。教材中的知識是以音樂要素為縱線,以螺旋上升的整體呈現為思路編寫的,涉及的知識與技能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之間密切關聯。因此,無論橫看、俯視,還是前瞻、回看,都應該是教師解讀教材必須具備的意識與能力,如此才能夠找準教學點,使教學有序有向。而教師顧此失彼,教材“上不全”“不全上”的現象還是很常見的。有的教師小學六年一輪教下來,對教材還是較為陌生;有的教師偏向歌唱教學內容的完成,忽略了欣賞作品的教學,甚至與一些欣賞作品“素未謀面”;有的教師會根據自己的愛好、特長,選擇性地展開教學,對于不喜歡、不擅長的教學內容就直接擱置。長此以往,其結果就是教師對教材總是“讀不熟、摸不透”。

(三)一種誤區:學情把不準

教師若僅憑自己的認知研判學情,往往會出現教學脫離學情基礎、教學方向偏離、目標脫軌等現象。筆者將其分為如下幾類:拔苗助長型(不研讀課程標準、毫無教學體系可言),零起點型(無論學生處于什么學段,總是默認從零開始),以我所好型(不顧課程標準要求,只按自己所好所長),等等。教材是一個具有系統性知識結構的整體,如果不認真研讀課程標準,不遵循教材體系循序漸進的原則,隨意確定教學難度,那么造成割裂式、斷層式的教學現象也就在所難免了。同樣,在教學中選擇打擊樂器伴奏時,不管學生選擇什么樣的課堂樂器,教師都會從零起點開始重新示范擊奏方法,這個細節說明一些教師的思維視野里只有本節課的教學,并沒有建立起完整、立體的教學體系。

有的教師在引導一年級學生感受歌曲情緒、分析歌曲曲譜時,習慣要求學生做到視唱曲譜等內容,事實上這并不符合一年級學生的學情。這樣“想當然”的教學設計,容易導致學生學的一頭霧水,教師教的一臉茫然。

可見,認真研讀課程標準,厘清學科知識發展脈絡,把準學生的學情基礎及發展方向,才能準確定位教學目標,合理安排教學內容,選擇合適的教學方法與形式,使教學真正有效生成。

(四)缺點思考:價值覓不到

“管窺筐舉”,自喻學識淺陋,見聞不廣。一些音樂教師的專業基本功可以“過關斬將”,但是知識儲備卻非常薄弱:有的只看淺表、不挖內核;有的知識體系孤立單一、不識外延;有的低頭走路、不看方向……當然,這與閱歷經驗息息相關。教材是執行課程標準和體現課程改革精神的載體,也是眾多教育專家和一線優秀教師的智慧結晶。因此,音樂教材內蘊含的豐富價值需要我們透過教材看教材、跳出教材看教材。

比如在學到《賣報歌》時,有的人會提出疑問:“如果是快樂地賣報,那么為什么又唱到‘耐饑耐寒地滿街跑,吃不飽睡不好’呢?”對于二年級學生來說,“報童生活”距離自己的生活很遙遠,理解上存在一定困難。而一些音樂教師對其也是認知有限,因此在教學中就只是通過多次反復聆聽、律動、識譜、歌表演等活動,讓學生很快學會了這首簡單的歌曲,卻不知如何在歌曲情感體驗中深入下去。

如果解讀教材時不查閱、不了解相關的人物故事、歷史背景,那么怎么能讀出歌曲中隱藏的思想感情和矛盾沖突?怎么能賦予歌曲思想情感價值?又怎么能達成作品原生的情感體驗與表達呢?!編者在選擇這首歌曲時,意圖通過學唱該作品進行紅色思想教育,讓學生在體會“報童生活”的同時,懂得珍惜當下的幸福生活。時代的距離、生活的差異和理解的沖突,這些客觀存在的因素使得教師只有進行深刻的解讀,才能很好地駕馭教學內容,實現作品的育人價值。音樂教材里像這樣有特定人物、背景的音樂作品數量眾多,且大多是基于時代的藝術創作,需要教師主動挖掘作品背后的文化內涵,充分讀懂作品內在的人文、思想與情感,才能挖掘出教材本身豐富的藝術價值。如若沒有進行深入解讀,就無法理解作品的文化內涵,更無須談實現其應有的育人價值。

二、深度解讀教材的四步策略

那么如何由表及里、由淺入深、由易到難地展開教學,讓潛藏在作品深處的文化價值和創作思維具體化、素材化、學段化、關聯化,讓學生明確關鍵的學習點,讓作品不再遙不可及、高不可攀,不再說不清、道不明呢?通過分析教師教學中出現的各種問題,筆者認為以下方式可以作為解讀教材的通用路徑,以突破單一維度來深度認識教材內容。

(一)做個讀者,要知其然

所謂“知己知彼”,即把自己當成讀者、學生,把教材當成讀物。對教材內容進行地毯式、掃雷式的閱讀,就會發現教材的每個角落、每個細節之處都是編者有意的安排,都是有具體作用的。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能因為個人喜好而顧此失彼,或選擇性地展開教學,造成部分內容成為“遺忘的角落”,邊緣化或忽略了其存在的價值。教師只有關注教材的每個細微之處,讓自己做個優秀的“讀者”,才能讀熟教材、讀透教材。

教師只要從學生的視角來解讀音樂本體,就會發現音樂本體中的重點、難點和可能產生的教學點。例如,《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是一首學生非常熟悉的歌曲,看上去似乎不需要花太多的時間去教學。但如果你不曾和學生在升旗或者集會時一起演唱過該歌曲,那么你以為的“會唱”就會成為教學的絆腳石。當你成為學生中的一員,就會發現你的教學點在哪里,以及應該如何展開教學。教師若以換位思考的形式去讀教材,從學生的維度去看教材,就能更加準確地發現已知與未知。

把自己當作教材的讀者,完整、準確地分析譜面、聆聽音響,這是解讀音樂作品內涵的基礎。作品中除了旋律、拍號、調號外,還有很多記號、術語等都要看仔細、看準確。正確的做法就是教師自身首先要熟悉音樂作品,熟知譜面與音響等本體,這是每一位音樂教師都要具備的一項基礎能力,是備課過程中的一個重要步驟,是教師進行教學設計的基礎。例如《賣報歌》,作為讀者應該可以讀出時代的沖突,讀出歌詞意境與旋律歡快之間的沖突,讀出作品背后的故事,讀出作品內含的育人價值……因為解讀來源于對作品的理解,而理解則需要認知的支持。如果教師自身對教材尚且陌生,何談教學呢?!

(二)當個編者,知所以然

看教材要看整體,每項內容在教材的單元里、體系中都有其特殊的地位與作用,體現著編者的意圖。我們要從編者的視角去看教材,這樣就能看到教材的整體性和全面性。實際上,教材本身具有嚴密的邏輯關系,其內含的知識和技能是非常系統的,音樂作品也是按照一定的教學要求和循序漸進的關系來組織編排的,不能簡單地認為音樂教材僅僅是作品的羅列。

例如,一年級上冊第三課用圖像對比的方法形象地告訴學生“音的強弱”,二年級下冊第七課正式出現力度記號“f、p”,三年級進一步在音樂實踐活動中讓學生鞏固掌握“f、p”的用法,四年級出現中強、中弱、漸強、漸弱等力度記號,并在具體的音樂實踐活動中進一步提高學生對力度要素的感受與實踐運用能力,這樣便形成了一個反復實踐、梯度式上升的訓練過程,由易到難,體現了教材循序漸進的編排特點。

教師首先應站在編者的角度,揣摩教學內容在單元、整冊教科書中的位置和作用,明確知識點在課程標準中的定位。如果把課程標準比作圓心,那么教師對教材的理解和把握就是半徑,無論半徑有多大,都不能離開圓心這個核心元素。課程標準規定了每個學段的學生應該達到的水平和掌握的知識,既不能降低要求,也不能揠苗助長。這雖然是老生常談的話題,但只要認真鉆研就能理解教師研讀課程標準的重要意義。曾經有位教師告訴筆者:“以前對課標并沒有加以重視,平常上課都是使用教參等材料進行備課,也沒有想過這些要求到底是從哪里來的。直到在教學實踐過程中熟讀課標后,才認識到課標的重要性,并對自己的教學有了新的思考?!?/p>

另外,《教師用書》是專家對教材較為詳細的解析,且每個單元都有教材編寫意圖說明,這是教材內容的基礎背景與教學方向。教師可以根據《教師用書》來解讀教材,但一定要前后聯系,將教材解析、教學目標、教學建議相互對照、綜合考量。我們所說的深度解讀教材,是基于課程標準指引下的具有“營養”價值的解讀。

圖1 “力度要素”教學

(三)做回作者,知何以然

每首音樂作品都包含了作曲家的創作意圖與初心,站在作曲家的角度看作品,能更清晰、更深入地解讀作品。認識一個人或物,首先要知道它是什么?長什么樣?然后還要知道為什么會是這樣的?因此,解讀作品,首先要看創作動機,即作曲家為什么創作這首作品?作品表達了什么?用什么樣的音樂體裁創作的?用大調還是小調來表現喜怒哀樂?作品風格更易于哪個層次的聽眾接受?這些豐富的作品內涵都可以從作曲家的角度去挖掘。如果缺失了對這些要素的解讀,那么教學就猶如缺少了“靈魂”,沒有了深度與高度。

如果說譜面分析是對音樂作品的外在認知,那么對作曲家的創作技術、創作主題的解讀就是對作品的內在認知。因為教材除了有音樂知識、技能的“明線”外,還有文化、思想情感的“隱線”需要我們去挖掘。以歌曲《櫻花》為例,這首作品描寫了日本人民愛櫻花、賞櫻花的愉悅情境,被稱為日本第二國歌。櫻花盛開之際,如云似霞,極為壯觀。生命就如櫻花般短暫,但并不是所有的生命都似櫻花般燦爛。我們應該像櫻花一樣笑著面對生活的一切,即使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也要跳出最美的一支舞。只有站在作者創作的角度去深入解讀,才能解讀到《櫻花》的哀婉之美——都節調式,余韻之美——直聲減弱尾音,以及自然樸素之美——節奏簡單平穩。

(四)做位教者,有法使然

做位教者,就該對教材有深入的解讀、淺易的輸出,才能讓學生在課堂中汲取營養、獲取價值。教育心理學理論指出:“當新知識與原有知識存在著較大梯度,或是形成拐點時;當學生對知識的接受,需要增加思維加工的梯度時,就會形成教學難點?!币魳方滩闹R體系的縱向銜接、橫向延伸,在教材中都有或明或暗的顯現與提示。例如針對“人音版”音樂教科書二年級上冊中的作品《小狗圓舞曲》,可以一幅生動活潑的“小狗形態圖”加上曲線示意圖,把抽象的作品化為形象的生活畫面呈現在學生眼前。(見圖2)作為教師,我們如何準確地將插圖與音樂進行嫁接呢?教材給了我們很多的提示:不同音樂片段的點、線與旋律、節奏的關系,以及與小狗動態形象的聯想等,這些都是教學方法與形式的有效提示。只要用心去發現,就能讀到教材文本蘊含的那些只可意會卻無法言傳的“教學語言”,這樣的驚喜在每一課都有。

圖2

再如,“人音版”音樂教科書一年級下冊中的作品《牧童》,其旋律走向與內容的意境表達非常貼合,只要我們用心去解讀音樂本體,就不難發現隱藏其中的巧妙之處。(見圖3) 我們可以把歌曲的旋律特點、情感表達、意境描述設計成一幅美麗的自然風景圖,唯美而形象。(見圖4)教師不應只是會唱教材中的一首首歌曲,只了解樂曲的旋律走向、演奏樂器、作者背景等,還要將這些素材配以科學合理的方法展開教學,實現一舉多得,才能實現高效的音樂課堂教學。

圖3 《牧童》教學設計

圖4

三、小 結

教材是專家精挑細選出來供學生學習的材料。打開我們思維之墻,全維度地解讀教材,讓教學深刻而易懂,才能讓我們的課堂有營養、有價值,才能看清楚教材的“高矮胖瘦”和內在實質。音樂教材中所選擇的一個個作品,其內容本身就存在著靈活性與開放性,音樂教師對作品的理解與把握是否科學合理,將深深地影響學生對知識與技能的學習是否準確扎實。若想更好地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教師就要更好地加強音樂專業知識技能、提升相關文化素養,這樣才能更準確地解讀教材,才能更科學地引導學生學習。作為一線音樂教師,我們應努力學習,深度解讀教材,全維度審視教材,合理運用教材,懂得用教材去教音樂,而不是教教材上的音樂,才能發揮教材的最佳育人功能!

猜你喜歡
課程標準營養教材
落實《義務教育藝術課程標準(2022年版)》的實踐反思
教材精讀
教材精讀
夏季給豬吃點“苦”營養又解暑
教材精讀
教材精讀
立足《課程標準》優化一輪復習
穩中求進,不斷替身
——依托《課程標準》的二輪復習策略
關于高職課程標準建設的若干思考
這么喝牛奶營養又健康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