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馬克思主義勞動觀視域下職業院校勞動教育與思政教育的貫通①

2022-02-05 09:39徐文越
勞動哲學研究 2022年0期
關鍵詞:融通勞模職業院校

徐文越

職業教育從廣義上來說就是一種勞動教育,與普通教育相比還可以說是專業版的勞動教育。因職業教育具有鮮明的實踐性和職業導向,主要教授學生專業性生產勞動技能,最終目標是培養高素質的技能型人才,因此職業院校開展勞動教育就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和條件。不過現實中職業院校并未自動地實現高水平的勞動教育,學生同樣缺乏正確的勞動價值觀、勞動實踐觀、勞動品質觀等。這在根本上不是缺失勞動和勞動技能的訓練,而是缺乏緊密貼合勞動實踐的思想價值觀念教育。也就是職業院校仍存在著勞動教育與思政教育的分隔,這既造成勞動教育的難以深入和成效乏力,又造成思政教育脫離職業教育的類型特質,從而缺乏針對性和實效性。根本的出路在于依據職業教育的類型特質,以馬克思主義勞動觀為引領,融通勞動教育與思政教育,并依據職業院校的優勢和條件在實踐環節中構建起貫通的機制和體系。

一、當前職業院校勞動教育與思政教育的相互分隔

在當前職業院校中,不斷加強的思政教育與日益受到重視的勞動教育還存在著相互分隔與支撐乏力的問題,并未將職業教育在融通二者方面的優勢真正轉化出來,實現勞動教育與思政教育相互融通的引領機制與中介環節還未能完全厘清,這既影響著各自育人效果的發揮,又無法形成協同育人的合力。

首先,職業院校勞動教育的思想性和系統性還不強,更多囿于勞動任務的完成,而不是基于勞動本身深入展開思想道德的教育。盡管職業院校學生有更多機會參與多種形式的勞動實踐,甚至還有更多專業性的生產勞動,但勞動教育并未由此深入開展,因而就存在著勞動本身所具有的獨特育人價值被忽視、被淡化和被弱化的問題。學生的勞動觀念依然淡薄,甚至還會鄙視勞動,他們并未真正樹立起科學的勞動觀。勞動教育還存在著“形式僵化、機制虛化、內容窄化”等問題,往往流于形式又內容空洞,學生也敷衍了事,應付性地完成勞動任務,而勞動本身蘊含的思政教育元素并未得到充分挖掘和運用。同樣也存在著將勞動教育等同于簡單的體力勞動鍛煉,而并未理解其本質目標在于確立勞動價值觀的問題。學生們也并未由此真正尊重勞動,而實際上“只有尊重勞動,才能尊重職業教育,才能尊重職業,對勞動的尊重既是職業教育入門的第一課,更是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涵養職業精神的重要一環,關乎個人素質的培養”(1)李珂:《嬗變與審視:勞動教育的歷史邏輯與現實重構》,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9年版,第30頁。。

其次,職業院校思政教育還未與職教類型緊密貼合,也比較缺失結合勞動實踐進行的思政教育。職業院校在思政教育的開展中還存在著與普通教育的同質化問題,沒能更好探索出適合職業教育特點的思政教育模式。思政教育并未真正延伸到學生的勞動實踐中,或者說通常的思政教育對于勞動教育還是有所忽略,與勞動教育并沒能展開有效互動,一定意義上處于相互隔離之中。在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教師們也往往并未因職業教育的類型而聚焦馬克思主義勞動觀予以重點講授,更沒有有意識地將馬克思主義勞動觀貫穿于整個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同樣在學生實習實訓的專業勞動中,思政教育也并未及時、充分地跟進,課程思政還缺乏正確勞動價值觀的引領,在實踐環節中思政教育與勞動教育并未形成共育機制以及教育資源統籌共享。這也就使得職業院校的思政教育并未能發揮出應有的功效,針對性和實效性都未得以真正彰顯。

最后,勞動教育與思政教育之間還存在著相互分隔的問題,這實質上也是一種相互的缺失,彼此之間并未形成互為促進的機制。職業院校的勞動教育和思政教育還未能與職業教育特質緊密結合,其中引領和融通的樞紐環節也還未能理清。職業院校思政教育并沒能同勞動實踐相互結合,思政教育往往沒有勞動實踐,而勞動實踐又缺失真正的思政教育。我們依然面臨沒有勞動的教育和沒有教育的勞動這樣的困局。在整個課程體系中,從思政課到專業課對于勞動教育都有所忽略或缺失,包括在實踐課程體系中,同樣缺乏通過實際勞動展開的有效教育。而在蘇霍姆林斯基看來,“勞動以外的教育和沒有勞動的教育是不存在、也不可能存在的”(2)蘇霍姆林斯基:《教育的藝術》,肖勇譯,湖南教育出版社1983年版,第127頁。。所以在職業教育中同樣應“著力改變當前勞動教育被窄化、弱化,實施途徑相對單一的現狀;著力補齊勞動教育缺內容、缺渠道、缺載體、缺路徑的突出短板;著力改變‘以教代勞、以說代勞’的現象和解決勞動教育娛樂化、邊緣化的問題;著力避免走入‘沒有勞動的教育’或‘沒有教育的勞動’的誤區”(3)曾天山、顧建軍主編:《勞動教育論》,教育科學出版社2020年版,第339頁。。真正破除勞動教育與思政教育之間存在的隔閡,實現二者從理念到機制上的實質融通。

二、勞動教育與思政教育在職業教育中的內在融通

職業教育的類型特質決定了職業院校勞動教育與思政教育有著內在融通的基礎和條件。勞動教育是內在于而不是外在于職業教育,而思政教育應更多體現職教特色,也應充分結合勞動實踐來開展。但融通的基礎和條件并不意味著融通的自動實現,而是需要一種有意識的機制引領和各實踐環節的構建與支撐,馬克思主義勞動觀在其中發揮著不可或缺的作用。

其一,學校勞動教育同思政教育本身就有內在契合性,而職業教育的類型特質更在根本上包含了二者相互融通的條件,也是職業教育規律的內在要求。勞動教育和思政教育都內置于“五育”之中,從價值目標上來看,都是為了培養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新人。普通院校的勞動教育與思政教育之間存在著天然關聯,二者在教育途徑和方法上具有高度契合性,本身也都要進行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且都需融入教育全過程,都離不開社會實踐。而在職業教育中,這種契合理應進一步推進二者的相互融通以及在實踐環節中的貫通,原因就在于職業教育本身具有的內涵特質。職業教育是以職業為導向來培養技能型的實踐人才的教育,具有鮮明的實踐性和職業性特色,區別于理論型和學術型人才的教育模式。職業教育獨特的教育規律,一是表現為產教融合與校企合作的辦學模式,二是表現為知行合一與工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也可以說,從寬泛的意義上來看,職業教育本身就是一種勞動教育?!芭c一般的勞動教育是普通教育的普及版不同,職業教育是勞動教育的專業版。職業教育的培養目標本身就包含工作或勞動技能,是與勞動操作密切相關的專業教育?!?4)趙偉:《試論勞動、勞動教育和職業教育的關系》,《中國高教研究》2019年第11期,第106頁。所以開展并加強具體的勞動教育完全是職業教育的題中之義,更是一種內在要求,而且本身就具有得天獨厚的條件優勢。這種勞動教育在根本上側重的是將勞動本身所蘊含的世界觀意義、社會意義、道德意義、人生意義等闡發出來,使學生獲得正確的思想價值觀念和實踐方式。這在一定意義上正是實現了思政教育所承擔的使命,只不過是通過勞動實踐而實現的一種教育,但這正是對單純課堂的思政教育非常有益的補充。而職業教育努力實現的正是職業技能與職業精神培養的高度融合,同時健全德技并修和工學結合的育人機制。所以思政教育也正是勞動教育的本質維度或首要任務,同時思政教育與勞動教育的融通也正符合職業教育知行合一的教育規律?!暗掠c勞動教育有機結合有助于解決德育虛化問題,要在德育中引入社會公益性勞動,在生產勞動中滲透德育,端正學生生活態度和價值觀,提高社會公德意識,增強社會責任感?!?5)曾天山、顧建軍主編:《勞動教育論》,第67頁。

其二,職業院校勞動教育與思政教育融通的實現離不開馬克思主義勞動觀的引領,這是融通的思想交匯點,也是融通實現的樞紐環節。勞動教育的總體目標就是“通過勞動教育,使學生能夠理解和形成馬克思主義勞動觀,牢固樹立勞動最光榮、勞動最崇高、勞動最偉大、勞動最美麗的觀念”(6)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人民日報》2020年3月27日第1版。。而“我國社會主義制度下的勞動教育以馬克思主義勞動觀為基礎,注重熱愛勞動、尊重勞動人民、珍惜勞動成果的勞動價值觀的養成。這既是勞動教育與技術培訓的根本區別,也是學校德育有效融入勞動教育的切入點”(7)唐愛民、王浩:《勞動教育與學校德育的融通:意蘊與路徑》,《廣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1年第2期,第97—98頁。。因為馬克思主義勞動觀也正是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基石與核心,思政教育就是以馬克思主義勞動觀教育為根本使命,職業院校思政教育更應將馬克思主義勞動觀教育作為引領與側重。在馬克思看來,“整個所謂世界歷史不外是人通過人的勞動而誕生的過程”(8)《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96頁。,勞動不僅創造了歷史,還創造了人本身,同時也創造了社會關系及道德關系。勞動不僅是一切財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人世間的一切幸福都需要靠辛勤的勞動來創造”(9)《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1卷,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第4頁。。馬克思主義勞動觀被公認為是最權威、最科學的勞動觀,并在實踐中引領了整個社會主義事業的發展。在實現勞動教育同思政教育相融通的實踐層面,馬克思主義勞動觀依然不可或缺,是聯通各種實踐路徑的樞紐環節。馬克思也曾明確講道:“未來教育對所有已滿一定年齡的兒童來說,就是生產勞動同智育和體育相結合,它不僅是提高社會生產的一種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發展的人的唯一方法?!?10)《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56—557頁。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也是中國共產黨歷來堅持的教育方針,“早在1934年,毛澤東同志就把‘教育與生產勞動聯系起來’列為中華蘇維埃政府文化教育總方針的主要內容。1958年《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教育工作的指示》又明確將‘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確立為黨的教育工作方針。20世紀90年代,教育‘必須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的提法被寫進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并在2015年的修訂稿中予以保留”(11)李珂:《嬗變與審視:勞動教育的歷史邏輯與現實重構》,第61頁。。

其三,這種融通不是將勞動教育與思政教育相歸并,二者也并不能相互替代,而是以各自保有獨立性為基本前提的。融通是為了打破分隔,形成育人的協同合力,探索融通的有效路徑。實際上也是為了推動勞動教育與思政教育形成相互促進且共同發展的新教育生態,最終是為了圍繞“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來切實提高育人實效。職業教育的目的就是培養高素質技能人才,實際也就是培養高素質的勞動者大軍,所以樹立科學的勞動觀是首要的。但在現實情況中,理論和實踐兩方面又都有缺失。在通常的思政教育中,馬克思主義勞動觀教育是薄弱或缺乏的,在實際的勞動實踐中,也往往更注重技能訓練,勞動教育中的思政教育功能發揮還是不足的?!皠趧咏逃m然涉及勞動知識、技能、美感、體能等全面的培育,但勞動教育的核心目標只能是德育——勞動價值觀(情感、態度、價值)的培育?!?12)檀傳寶:《開展勞動教育必須解決好的三大理論問題》,《人民教育》2019年第17期,第35頁。職業教育的目標和使命就是培育高素質勞動者,使他們不僅具有勞動技能,更要具有正確的勞動觀。勞動教育首先還是樹立起勞動者自食其力、自力更生、獨立自主的理念,同時在勞動協作教育中加強集體主義觀念,一定意義上還可樹立起自覺的工人階級意識,確立起社會主義的理想信念。陶行知也曾指出,“勞動教育的目的,在謀手腦相長,以增進自立之能力,獲得事業之真知及了解勞動者之甘苦”(13)陶行知等:《生活教育文選》,四川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第6頁。。所以“勞動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標具有相關性,內容具有關聯性,在實施路徑的方式方法上也可以相互借鑒”(14)劉向兵等:《新時代高校勞動教育論綱》,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9年版,第74頁。。

三、貫通勞動教育與思政教育的實踐機制

職業院校勞動教育與思政教育在理念上有著相互融通的基礎和條件,在實踐中可將其轉化為可行的現實舉措,相對應地在形式上表現為兩種教育相互貫通的具體機制,這一機制有著諸多環節的相互支撐,具有一種系統性的構架。勞動教育本身也融入整個育人體系之中,而并非孤立存在?!皠趧咏逃峭ㄟ^與專業課、思想政治教育、社會實踐、創新創業、產教融合、校園文化建設等相結合來融入人才培養全過程?!?15)李珂:《嬗變與審視:勞動教育的歷史邏輯與現實重構》,第87頁。具體而言,這種貫通職業院校勞動教育與思政教育的實踐機制又體現在這樣幾方面:

一是以馬克思主義勞動觀為引領。馬克思主義勞動觀在整個體系中發揮引領作用,既是貫通和聯結各部分的理論基礎,又是通過各環節的實施最終內化于教育對象的目標訴求。正如教育部《大中小學勞動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中所強調,勞動教育具有鮮明的思想性,必須將馬克思主義勞動觀貫徹始終,強調勞動是一切財富、價值的源泉,勞動者是國家的主人,一切勞動和勞動者都應該得到鼓勵和尊重。所以首先要加強對于馬克思主義勞動觀本身的研究,以此為教育教學以及貫通的實現提供理論支撐。其次,馬克思主義勞動觀是思政教育與勞動教育的思想交匯點,要將此轉化為現實貫通的聯結點,并將形成和樹立馬克思主義勞動觀作為根本目標。再次,在具體實施中,各環節相互協同又各有側重,共同置于“三全育人”的大格局之中。在思想政治理論課與勞動教育必修課中對馬克思主義勞動觀進行正面的理論講授,在其他課程中以課程思政的方式有機融入馬克思主義勞動觀,在實習實訓等實踐活動中通過實際勞動來促成正確勞動觀的養成,在校園文化及網絡空間的建設和運用中營造良好氛圍,并統籌各類育人資源以促進馬克思主義勞動觀在學生思想中的形成,再通過各種具體活動形式展現出來。

二是著重實現課程體系上的貫通。在課程體系上以“三圈”課程及三個課堂的貫通為整體構架,依托課程思政實現全課程育人,并將思政教育同勞動教育緊密結合。課程體系的“內圈”為思想政治理論課與勞動教育必修課,在這些課程中系統集中講授馬克思主義勞動觀以及與勞動相關的理論,充分發揮主渠道作用;“中圈”是指綜合素養課、思政選修課、勞動教育選修課等,以靈活多樣的教育形式進行思政和勞動教育;“外圈”是指所有專業課程,以課程思政的方式將勞動教育寓于教學之中,這本身也是職業教育課程思政的側重和特色?!俺齽趧咏逃匦拚n程外,其他課程結合學科、專業特點,有機融入勞動教育內容?!?16)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人民日報》2020年3月27日第1版。注重三個課堂的相互銜接和貫通,第一課堂以正規教學的方式發揮教育主渠道作用,使課程都融入思政教育與勞動教育;第二課堂以豐富多樣的實踐形式來進行勞動教育并融入思政教育;第三課堂則以網絡空間為主陣地,與現代信息技術緊密結合,又開放式融入各種社會育人資源,在思政和勞動教育中破除物理時空的界限。

三是將勞模(工匠)育人特色作為貫通主線。勞模與工匠是職業院校思政教育和勞動教育的最鮮活載體,可以直接發揮榜樣育人的作用,而其承載的勞模(工匠)精神又是馬克思主義勞動觀的最生動體現。這本身既是思政教育,又是勞動教育,二者的融通也最直接體現在勞模(工匠)這一具象化載體之中。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弘揚勞模精神和工匠精神,營造勞動光榮的社會風尚和精益求精的敬業風氣?!?17)《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3卷,外文出版社2020年版,第24頁。勞模(工匠)作用的發揮也是多重的,既可以請勞模(工匠)走進各類課堂,直接進行思政教育和勞動教育;也可讓學生走近勞模(工匠)身邊,在勞模(工匠)的實際工作場景之中進行浸潤式或實踐性的教育;還可以將勞模(工匠)精神轉化為教育素材和資源有機融入各類課程的教學內容之中,對更多學生進行更深入更持久的教育。勞模(工匠)育人完全可以有形地貫通職業教育中的思政課、勞動課、專業課,這成為最鮮明的特色和亮點。同時勞模(工匠)精神育人還可完全無形地融匯于校園文化之中,營造良好育人氛圍。比如一些職業院?;谵k學類型和勞模資源優勢,在實際探索中構建了勞模(工匠)精神育人的典型模式,包括聘請勞模教授,建立勞模育人實踐基地,成立勞模(工匠)精神教育實驗班等舉措,搭建起教育教學平臺、實踐實訓平臺、創新創業平臺和文化育人平臺等,取得良好的育人效果。

四是注重實踐環節的共享共育。實踐性是職業教育最鮮明的特色,知行合一、工學結合也是職業教育育人的獨特規律,這些也完全體現于職業院校的思政教育和勞動教育之中,兩者的實踐環節相互貫通,彼此實現共享共育。這又可從三個方面來著力,首先是實現場域的共享,統籌各類實踐基地和實踐場所,將思政教育的實踐基地與勞模育人的實踐基地以及各類實習實訓基地都貫通起來,在內容上實際是將思政教育與勞動教育以及同專業教育都融通起來,使之都“在場”?,F在還存在的問題就是相互的阻隔和缺失,思政教育應延伸到勞動實踐之中,而在專業技能的實踐培訓中也應加強思政教育。其次是實現師資的共享共育,特別是在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的職業教育中,思政教育和勞動教育都不能局限于學校的課堂之中,而且還要存在于實習實訓的企業之中,承擔教育的不僅有思政教師、專業課教師,還有企業中的師傅、勞模工匠等,要讓學校的教師更多走進企業,也讓企業的能工巧匠來到學校,實現師資上的多元共育。再次是在教學形式上充分體現實踐性,并更多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在真實的實踐中體悟并接受教育,教師在其中做好引導。學生的真實實踐并不能被替代,而這本身正適合于職業教育,也是思政教育和勞動教育不可或缺的教育方式。

五是以校園文化統籌各類育人資源。作為系統工程還需在精神文化層面對各類教育資源予以統籌融通,營造良好育人氛圍。特別是職業院??蓪谀?工匠)文化作為校園文化主線,并注重馬克思主義勞動觀的宣傳教育?!皠趧咏逃l揮以文化人的作用方式具有間接性和潛在性,有利于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18)李珂:《嬗變與審視:勞動教育的歷史邏輯與現實重構》,第109頁。在具體形式上充分發揮新媒體作用,以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進行宣傳教育,包括多注重朋輩間的教育,在學生中間開展小勞模(工匠)之星的評選活動等。更主要還在于發揮精神文化統領作用,一方面各條實踐路徑的探索成果要提煉、匯聚于精神文化層面,不斷提升宣傳推廣效果;另一方面在校園文化建設中要進一步統籌更多社會性和開放性的育人資源,并將其提煉、轉化,以便更長久地促進學生的思想成長。

貫通職業院校思政教育與勞動教育應置于“三全育人”的大格局中,以馬克思主義勞動觀為引領,圍繞“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緊密貼合職業教育特點和規律,最終切實提升人才培養質量?!靶录夹g時代,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必須注重‘人’的發展,這不僅是工作世界與技術理性對職業教育的要求,更是立德樹人價值理念在職業教育發展中的基礎性、中心性、引領性定位所決定的?!?19)石偉平、林玥茹:《新技術時代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變革》,《中國電化教育》2021年第1期,第38頁。這也正是倡導這種融通的意義所在,而這種融通和貫通本身也正是職業院校開展勞動教育和思政教育的鮮明特色,且有著引領示范的積極意義。

猜你喜歡
融通勞模職業院校
基于職業院校創新人才培養的數學建模實踐活動探索
四鏈融通 創新發展 推動新商業人才培養改革
動物“勞?!备傔x
陜甘寧邊區的勞模運動
職業院校財務會計網絡化建設
法國現代學徒制的“多元融通”特征及啟示
“勞模村”里的幸福密碼
如何加強職業院校學生的德育教育
在二元對立中實現多元融通——論張曼君的導演思維及其實踐意義
淺談職業院校中的美術教育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