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需要及其意識視域綜論勞動教育及其具體形態①

2022-02-05 09:39潘二亮
勞動哲學研究 2022年0期
關鍵詞:對象性感性馬克思

劉 欣,潘二亮

人不是影只孤立的個體,而是充滿需要的社會體,對于需要的渴求迫使人去尋覓能夠滿足需要的對象,但是人滿足需要的方式不同于動物的直接方式,而是間接的方式——勞動。勞動作為一種感性的對象性活動,使得人的需要超越了動物的本能需要,并產生了勞動的意識即對象性的主體意識,歷史即是這一需要及其對象性的主體意識滿足和發展的歷史。正如馬克思所說:“全部歷史是為了使‘人’成為感性意識的對象和‘使人作為人’的需要成為需要而做準備的歷史(發展的歷史)?!?1)《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94頁。本文即從這一視角談一談當前的勞動教育,我們以為,勞動教育的核心價值目標即恢復“人作為人”的需要及其意識。在論述需要及其意識之前,有必要從邏輯在先的原則論述“勞動”。勞動作為一種活動,它有兩個最重要的原則——“感性原則”與“對象性原則”,把握這兩個原則,將非常有助于我們深刻理解恢復“需要及其意識”為什么是勞動教育的核心價值目標。

一、勞動:感性—對象性活動

世界一切萬物皆在運動之中,動植物則皆在活動之中,而人作為萬物之靈長,其獨特風格之所在,乃是其以勞動這一活動方式存世。人勞動之獨特在于勞動是一種特殊的活動:感性—對象性活動。

(一)感性原則:對意識內在性原則的絕對超越

所謂感性原則,其指明了勞動的主體只能是活脫脫的每一個人,其之所以是一種原則感性,乃因為勞動感性不僅僅是個別的感性,而且是類(本質)的感性,它既是感性的又是超感性的,是作為超感性的感性。人們往往以為(意識)理性是對感性的提升和超越,其實(意識)理性是無所謂原則的,這正是黑格爾的理性(自我意識)勞動之失!理性(意識)任何時候都不能脫離感性(需要),理性(意識)在任何時候都是執行對感性(需要)的本質認識功能。這是因為勞動這種感性活動,本身除了具有生存論的功用之外,它還具有教化的潛能,即形成“勞動的意識”(理性)。我們知道,馬克思高度肯定和贊揚了費爾巴哈的功績,即重新確立了感性原則,但是馬克思指出:“費爾巴哈對感性世界的‘理解’一方面僅僅局限于對這一世界的簡單直觀,另一方面僅僅局限于單純的感覺?!?2)《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第527—528頁。即是說費爾巴哈的感性僅僅是“直觀的自然感性”,而不是馬克思所指正的“活動的勞動感性”?!八麤]有看到,他周圍的感性世界決不是某種開天辟地以來就直接存在的、始終如一的東西,而是工業和社會狀況的產物,是歷史的產物,是世世代代活動的結果?!?3)《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第528頁。馬克思把感性原則牢牢地與勞動所直接勾連起來,而黑格爾的問題正是在于把勞動自我意識(理性)化了,“黑格爾唯一知道并承認的勞動是抽象的精神的勞動”(4)《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第205頁。,“人的本質,人,在黑格爾看來=自我意識”(5)《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第205頁。,而在馬克思那里人的本質是感性,并且是“感性的社會交往”。馬克思從原則高度擊穿了西方理性主義傳統的內在性的封閉原則,而第一次把感性作為原則性來看待并實現了對于費爾巴哈的根本性超越。馬克思用一句話發動了一場哲學革命,這就是“意識在任何時候都只能是被意識到了的存在,而人們的存在就是他們的現實生活過程”(6)《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第525頁。。這也就是說,意識的深刻基礎是人的生活,生活過程才是意識的絕對原則,因而,馬克思的新感性原則實現了對意識內在性原則的絕對超越,第一次把意識建立在作為感性原則的勞動地基上。

(二)對象性原則:功能性主體的絕對必然性

我們說勞動創造人,其實這里的勞動是一種功能性主體,而非實體性的主體,“所謂功能性,是指勞動在顯現與建構世界時的作用地位,它只是在功能作用意義下才是本體。功能性本體不同于傳統實在宇宙本體論的本體”(7)尤西林:《闡釋并守護世界意義的人——人文知識分子的起源與使命》,陜西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50—51頁。。二者根本區別在于,功能性主體的創造是一種建筑學意義上的創造,即它是離不開對象的,也可以說勞動創世是以自然界或人化自然界為絕對必然性的。因此,勞動的對象性原則是指明了勞動作為功能性主體活動,它對于“他者”(自然界和社會界)依賴的絕對必然性。但是,正是因為這種必然性的不可克服性,才使得勞動創造出作為對象性本質存在的現實的個人和現實的自然界。人在勞動中把自己的勞動的意識以作品的形式展現在自己的面前,同時原初對象也以人的方式不斷敞開和發現自己的隱蔽的本質,從而成為現實的自然界??梢哉f“人及其勞動的使命便是喚醒自然潛能,使包括人在內的各個自然物的小環境匯合并不斷發展為‘世界’。在‘世界’中,萬物以協調配合與相互促進扶助的方式各盡其材性。在使萬物各盡其材的同時,人也就盡其(實現)人性”(8)尤西林:《闡釋并守護世界意義的人——人文知識分子的起源與使命》,第59頁。。

因此,可以說,勞動的對象性原則是一種現實化的原則,離開這一原則,人和自然界都是在抽象意義即非對象性存在物的意義上言說的,“而非對象性的存在物是一種非現實的、非感性的、只是思想上的即只是想象出來的存在物,是抽象的東西”(9)《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第211頁。,也就是在意識內在性循環中申說的,這也就是黑格爾雖然看到了勞動對象化的哲學人類學價值,但是其對象化只是絕對精神的自我對象化,感性自然界在黑格爾那里不是在感性原則而是在理性原則下去言說的,因此它在根本上是一種意識形態的狂妄,而馬克思是在感性原則下使用對象性的。馬克思第一次同時賦予勞動以感性原則和對象性原則,前者之確立使得他超越了黑格爾,后者之確立使得他超越了費爾巴哈,從而實現了雙重超越,實現了西方哲學史上最具深刻性的變革。

二、需要及其意識的勞動生成

當前關于勞動教育的研究雖然很熱,但是多停留在對于勞動教育教什么和怎么教的討論,以至于五花八門,隨意言之,可謂莫衷一是。而對于“勞動教育”是什么,大家卻少有涉及,似乎不言自明。因此,旗幟鮮明地提出勞動教育是什么乃是當務之急。我們認為,勞動教育絕對不是“勞動”教育,把“勞動課”變成“勞技課”,這是對勞動教育非常粗淺,甚至是根本性的錯誤理解,勞動教育之核心仍在“教育”二字,而教育則是一種理論系統性的對象性的“成人”實踐。通過上節對于“勞動”的原則性解讀,我們認為,勞動教育的本質旨趣在于在理論層面上揭示并復活作為“感性需要及其意識”存在論基礎——“勞動”,說白了,勞動教育就是要教明白為什么勞動創造了作為“需要體與意識體”雙重存在的人本身。

(一)人的二重存在及其一元本體

我們常說,人之不同于動物在于人不僅有感官的可見的世界,而且人還有意識或精神世界,也就是說人是二重的存在體,而動物是一重的存在體,但對于這后一不可見的真實存在體是從哪里來的,卻沒有給予過多的關注。我們以為,對于一個從事哲學事業的人來說,這無異于是對“人”的貶斥與侮辱。因此,為了捍衛人之為人的尊嚴,我們必須根究其來源于何處。我們以為,人之不同于動物,其根本上乃在于人對待世界方式之不同,這種不同方式不僅使得類動物式生存活動及其需要(比如吃喝拉撒睡)成了人的生命活動及其需要,而且也使得人在意識層面領悟了其生存活動的性質及其需要的意義,并進而產生了歷史性的意識。這一方式就是“勞動”。正是勞動這個一元本體活動創造了人的二重性存在,即創造了人之為人的最本質特征——需要及其需要的意識。接下來,我們就具體來嘗試解讀這個創造了人的二重存在的一元本體勞動。

(二)作為需要滿足方式的勞動

眾所周知,一個生命體要持存下去,就要持續性地與外界進行物質和能量的交換以滿足生命所需,這是包括人在內的所有生物性存在的必然性自然法則,否則它的肉體就將承受饑餓的煎熬甚至面臨消解的危險。然而,我們這里關注的重心不在于此,而在于人與動物持存生命體的方式之不同。為什么我們總是言之鑿鑿、信誓旦旦地說我們是“人”,而不直接說是“動物”,雖然進化論已經科學地證明了人是從動物(猿)進化而來的,但我們為什么不能把人直接與動物等同呢?這里人與動物存在什么斷裂性的區別或者說人之優越性在哪呢?我們以為這一斷裂性區別或優越性就在于人滿足需要的方式即勞動,但勞動本身為人所獨有的合法性并沒有因此而確立,這需要具體展開分析,以做實這一勞動之為人滿足需要的方式。

由第一節,我們已經知道勞動是一種獨特的活動——感性—對象性活動。這里的對象性不僅僅是作為主觀目的的對象性需要,而且是作為客觀結果的或作品的對象性確證。也就是說,人經由勞動把頭腦中觀念的存在變成現實的作品,同時更為重要的一個層面,人也在對象性的作品中直觀到自己的內在尺度,也就是說人滿足需要并不是如動物那樣只是吃掉對象了事,而是帶有欣賞或美的態度或意向,這一種欣賞或美的態度或意向是對自身內在本質的關照、發現、確證。我們以為,勞動之為人所特有的活動方式,正是在于勞動具有節制欲望和把玩欣賞以對象性作品存在的“我”的本質特征,這個“我”由此不再是“我是我”的簡單重復,而是有了實在的內容:“我即作品,作品即我?!?/p>

一個人有勞動能力還不行,他還必須踏踏實實地使這一能力由潛在狀態變成實存狀態,正如在資本主義社會中,工人雖然有勞動能力,但是若離開資本家出錢去購買其勞動力,那么他的勞動能力就無法現實地展現出來,就無法予以對象化,也即等同于“無”。正如我們有句俗語“巧婦難為無米之炊”,而對于工人來說,沒有資本家購買其勞動力的行為,他就將失業,甚至將導致生命的中斷即死亡。反向來看,資本家(資本的人格化)離開工人活的勞動能力,他就將失去作為資本家的資格,而成為單純的貨幣持有者,我們知道資本的唯一目標是為了獲得持續的更多的剩余勞動,即以絕對延長勞動時間和以相對提高勞動強度的方式榨取更多由活勞動產生的剩余價值。資本的絕對主體是活勞動,離開活勞動,資本就無法對象化自身,即增殖自身。因此,勞動與資本的關系并不是簡單的對立關系,而是絕對統一基礎上的相對對立,它們之間的關系表明了現代性境遇中人存在方式的悖論性,即作為資本雇傭的勞動既創造出了“社會個人”出現的物質前提,同時也創造出了為生存而出賣肉體和靈魂的非人。在馬克思看來,這種實質上滿足了資本需要的勞動方式雖然是一種歷史的進步,相對于奴隸勞動而言是一種“自由勞動”,但對于作為“第一需要”的勞動,即自由勞動來說,則具有極大的歷史局限性。而共產主義革命所要達到的勞動狀態,其實就是要使得“勞動成為人的第一需要”成為一種生活常態,以超越資本主導下的異化勞動現實,在這一層面,共產主義革命實際上是一種對異化勞動現實的制度正義實施與安排,即以資本的社會所有制取代資本的私人所有制。正如馬克思指出的,“共產主義是最近將來的必然的形態和有效的原則”(10)《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第197頁。,在這一原則下,每一個人的感性勞動本身成為每一個人的內在需要,那時勞動將完全是一種美的創造性活動。

(三)作為意識生成基礎的勞動

人不僅通過勞動滿足了自己的需要,即消費勞動產品,而且還在這一勞動產品中確證了自己的本質力量,感受到了一種人之為人的成就感、尊嚴感、幸福感,因而勞動同時創造了人之為人的主體意識。即使從現實層面來看,勞動的主導形式雖然仍是一種謀生的不得不的行為,但是通過勞動獲得更多的貨幣工資依然是衡量一個人能力大小的基本尺度,人們也會以此作為自己成就感、尊嚴感、幸福感的一個重要來源。

勞動不僅產生了人的主體意識,而且產生了人關于歷史的主體意識,可簡稱為“歷史意識”。筆者以為歷史唯物主義之“歷史”,就是自覺地以歷史意識看待整個感性世界。感性世界并不是什么神秘的恩賜或奇跡,而是人類世世代代勞動的結果,是勞動歷史展開的過程。正如馬克思所指出:“整個所謂世界歷史不外是人通過人的勞動而誕生的過程?!?11)《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第196頁。因此,歷史就是人的勞動活動的過程,也就是人的自我生產的過程。歷史并不是僵死的過去,歷史始終是當下的活體,它為當前人的活動提供物質條件和精神條件,只有具備鮮明歷史意識的人才能自覺、充分地利用先輩們所提供的一切歷史條件,進行有使命感的創造。

既然歷史就是人通過勞動而自我誕生的過程,那么勞動的歷史意識是怎樣形成的呢?我們以為,這仍然要根據勞動的對象性原則進行解釋。勞動的對象性表明勞動要成為一種現實化的活動,它離不開實現對象化的社會歷史條件,歷史意識的產生是與勞動本身的原則特性緊密相關的,它植根于勞動對象性的社會歷史條件,而這一社會歷史條件并不是憑空產生的,其本身就是世世代代勞動的結果,也就是說,人類勞動對象化的結果又作為當前勞動的前提條件而在場。我們以為,歷史意識就產生自對于這一“前提與結果”的辯證認識,勞動的前提同時也是勞動的結果,勞動的結果同時也是勞動的前提,所以馬克思說,人既是歷史的前提,也是歷史的結果。由此而知,歷史意識其實是一種當代的意識,只有活人才會思考人從哪兒來的問題,只有當人類需要謀求對于當前生活世界本質理解的時候,才需要也只能重思和反省走過的道路,向歷史討教,進一步具體地說,只有真正關切當代人的勞動狀況的人,才能形成真正的歷史意識。對于歷史的重思和反省,無非是充分地認識勞動得以可能的對象性條件,進而充分占有這一條件,從而才能自覺地進行當代的勞動創造。

總之,勞動不僅是人滿足需要的特殊方式,而且也是需要的意識產生的生存論根基。勞動教育就是要系統揭示勞動對于人滿足其需要的深層的內在價值和重要意義,并復活人的勞動歷史觀:歷史即是人通過勞動而自我誕生的過程。

三、勞動教育的具體形態:“勞動幸福權”的教育

在上一節中,我們比較系統地論述了勞動教育之核心任務就是要明了為什么勞動創造了作為“需要體與意識體”雙重存在的人本身。但是,這只是從哲學人類學的一般視角進行的解讀,我們以為,勞動教育既要有哲學的終極價值的關照,也要有當前的可操作性,即可把它具體化,進而成為人人皆可接受的教育。我們以為,在當前,勞動教育在具體形態上是一種“勞動幸福權”的教育。

(一)何為勞動幸福權

勞動既然創造了作為“需要體與意識體”的現實的人,那么勞動就具有絕對、永恒的正義性和合法性,因此,勞動權是最根本的人權,維護和保障勞動權即是維護和保障人權。我們知道,馬克思主義理論最鮮明的底色是勞動,馬克思主義學說是為勞動者伸張正義的學說,它有自己鮮明的勞動階級屬性和價值立場。因此,自然可以推知,馬克思主義理論本質上是“勞動人權理論”。我們以為,馬克思主義的具體所指和當代形態就是勞動人權馬克思主義。勞動人權馬克思主義整個理論體系的建構基礎是以下兩個來自馬克思恩格斯提出的原初假設:(1)“勞動創造了人本身”(12)《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988頁。;(2)“‘勞動的絕對自由’是勞動居民幸福的最好條件”(13)《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6卷,人民出版社1964年版,第491頁。?!凹热粍趧觿撛烊?,因而勞動是人的類本質,所以勞動對人來說就是展現人作為人的類本質的最高幸福獲取過程。于是,勞動幸福就是人作為人的初始權利,具有不可轉讓性。否則,人就不成其為人了?!?14)何云峰:《勞動幸福論》,上海教育出版社2018年版,第17—18頁。由此自然可以知道,保障人們的勞動幸福權就具有了當然的正義性和天然的合法性,而“所謂勞動幸福,簡單來說就是指人通過勞動使自己的類本質得到確證進而得到深層愉悅體驗的過程”(15)何云峰:《勞動幸福論》,第17—18頁。。勞動幸福不是一種主觀感受,而是一種客觀的存在狀態,這種幸福是來自勞動的對象化生產,在這一生產中,人的本質力量得到了確證,人之為人的成就感、尊嚴感、幸福感油然而生。

但是既然勞動本身就是幸福的,為什么還要提勞動幸福權呢?我們認為,勞動作為人的類本質活動,它的具體展開是需要各種條件的,特別是需要進行制度保障的,否則勞動幸福就只能在應然層面去談,而無法落實于地。勞動幸福權的提出,一方面,指認了勞動幸福是最高形態的幸福,因為它與人之為人具有本質關聯,保障和實現這種權利,就是使得人成為人。再沒有比成為人的事業更重要和更崇高的了。另一方面,也是著眼于現實,從維權角度考慮,因為在現實中,勞動不幸福、侵害勞動的行為等還依然較為普遍地存在著。正因為這一存在的普遍性,我們才更要高舉勞動幸福權的大旗,營造勞動幸福的氛圍,為形成以勞動幸福為核心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積蓄力量。

(二)如何開展“勞動幸福權”教育

為了有效實現勞動幸福權教育理念,并應對當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所面臨的新問題、新挑戰和新機遇,筆者認為需從三個層面開展勞動幸福權的教育。

1.從資本層面——雇傭勞動教育

當前,勞動與資本的關系不僅是個比較敏感的階級和意識形態問題,而且更是每一個人不得不面對的生存問題,如何理解二者及它們之間的關系,對于認識和把握勞動如何創造人的當代形態和意識具有重要的意義。雖然我國已經是社會主義國家,勞資之間的對抗關系已經不存在,但是勞資之間的矛盾依然比較尖銳。因此,勞動幸福權的教育離不開雇傭勞動的教育,即離不開理性客觀地認識作為資本雇傭的勞動的教育。

人們往往有意無意地回避勞動與資本的關系,或者從勞動與資本的絕對對立去把握二者之間的關系,并揚言駕馭、超越,甚至消滅資本,似乎資本是個邪惡的東西。其實,我們應當從人的具體存在方式去理解資本,資本表征了勞動創造人的當代樣態,它相比于奴隸勞動有極大的歷史進步性。但是,我們也要看到它具有片面性,在資本雇傭的勞動形態下,勞動創造人其實創造的是經濟人,勞動的價值只是經濟價值,即賺錢,賺更多的錢,勞動仍沒有脫離謀生的形態,人的獨立性是建立在對貨幣物的依賴性上的。

在這一層面,勞動幸福權的教育就是要使得受教育者既看到這種勞動形態的歷史合理性,也要以超越的視野看到這種勞動形態的非人性,從而以更大的勇氣去為勞動幸福權的實現而不懈奮斗。

2.從價值層面——勞動價值教育

雖然勞動創造了一切財富,但是為什么那些辛勤勞動的人還是富不起來,反而那些不勞動者卻越來越富呢?貧富差距及其分化的加劇使我們不得不面對事實,一味遮掩總不是解決的辦法,我們必須直面這些問題:為什么勞動難以致富?為什么不勞動反而更幸福?出現這些吊詭事實和價值扭曲的根源在哪里?我們必須對此給予充分、可信的解釋,以從價值層面重建勞動創造價值的信念。我們大力弘揚勞動最光榮、勞動最崇高、勞動創造美好生活,這本沒有問題,一個社會要形成凝聚力,就離不開這些正能量的信念,但是,我們不能為了單純的凝聚力作用而忽視了最真實的現實,也許正視現實讓人泄氣,但是不正視現實卻可能進一步使其惡化下去,從長遠來看,這也不利于發揮正能量凝聚人心的作用。所以,勞動幸福權的教育離不開直面現實的維度——貧富差距及其分化。但要讓受教育者看到現實并不是靜止的,而應重建新的信心之城,即讓勞動者相信勞動價值論,并致力于縮小貧富差距,為實現共同富裕而努力,并無比珍惜不可轉讓和剝奪的勞動幸福權。

3.從法權層面——勞動法權教育

我們知道在任何時代勞動都是人和社會存在、發展、繁榮的源泉,因而勞動不僅具有永恒的必然性,而且具有永恒的正義性,由此,保障勞動及其幸福權本身也就具有了正義性,而這種正義要得到切實維護和保障,必須在法權層面以法的形式保障勞動幸福權不受侵害和剝奪。勞動法權教育不僅是關于法的普及教育,而且是關于法的根基的認識教育:法及其正義性所系在于勞動及其天然正義性,同時勞動法權教育能夠有效地在思想意識層面消解資本法權及其意識形態的強勢地位,筆者認為,這是勞動法權教育當前最重要的使命。

總之,要切實保障和實現勞動幸福權,首先必須從實現勞動幸福權教育的突破肇始。

猜你喜歡
對象性感性馬克思
馬克思像
理性的反面不是感性
理性的反面不是感性
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讀馬克思的博士論文
感性工學在服裝設計中的應用
論馬克思的存在論
在馬克思故鄉探討環保立法
回到給予性與現象本身——論馬里翁對對象性和成已的回應與批評
論恩格斯環境觀的對象性活動總原則
探析餐飲業服務人員素質框架的構建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