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技術的侵入:數字環境中思想政治教育審視

2022-02-10 07:34黃祖輝
關鍵詞:精準數字政治

盧 嵐, 黃祖輝

(1.上海理工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 上海 200093; 2. 廣東醫科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廣東 東莞 524023)

當下數據、數字、數字環境成為重要的關鍵詞。數字環境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創新主要是基于大數據、互聯網、智能算法等,通過駕馭算法實現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升級、結構優化。因此,應該深刻把握數字環境特點,揭示互聯網介入社會的運作機制,在以智能傳播為主流、以算法為基本運作框架、以網絡化和個性化為特征的基礎上,探索思想政治教育應如何適應互聯網時代并成為精神文化傳播引擎的具體路徑。更具體地說,如何通過算法對受眾群體進行精確分眾,如何激活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生產并精準推送,實現思想政治教育從過去的模糊勸說轉向精準推送的算法傳播,這些都是數字環境中思想政治教育創新亟待解決的問題。

一、 思想政治教育在數字環境中的發展境遇

數字環境,顧名思義是指可以量化的環境。大數據時代,互聯網、物聯網、大數據、云計算與人工智能攜手共進,各種算法等數字機器相繼出場,演繹出數據革命的新形態。在數字環境中,人們享受著前所未有的便捷。差異化的個體借助移動互聯網快速打造新的情感勾連。無論是聒噪與喧囂、恍惚與孤獨,還是觀念的暗示、行為的模仿與情感的渲染等,其背后無不隱含數字文明的密碼,它直接影響著人們的認識范式、思維方法與話語體系,倒逼思想政治教育朝向精細化方向發展。

(一) 關于數字環境概念的一般概述

無處不在的信息自動采集、傳遞和計算大大提升了人類分析與使用數據的能力與水平。人們對海量信息的數字化記錄,不僅可為社會科學的定量分析提供豐富數據,而且還可以提高其精準度,有助于推動社會科學從軟科學向硬科學發展。因此,科學厘定數字環境概念并揭示其特征就顯得非常重要。

第一,數字時代。盡管早在古希臘就有哲學家提出了“數是萬物之基”的觀點,然而惟有在“攝像”“可視化”“互聯網”等高新科技不斷飛躍,數據呈現出井噴增長,物質世界被映射為可以存儲、計算和利用的數據世界[1],且事物及其行動具備自我記錄功能時,人類才算進入數據時代。也正是在數字環境中,個人在真實世界里的活動才得到前所未有的記錄?,F代信息傳播門檻低,感官刺激強,內容更新快,各種新聞跟帖、網站下載記錄、社交平臺互動記錄、AI技術等為快捷獲取人們思想動態等方面的信息提供了大量數據。

第二,數字環境的產生及其特征。數字環境是人與空間的新界面。它是由文字、圖像、音頻、視頻、聲、光、電等形式交互所形成的一種新場域。所謂數字環境,是網絡信息技術在有效、便捷地傳遞與收集、分析與整合各種信息并經過智能算法處理各種信息時所形成的一個可控制的環境空間,并為身處其中的人帶來特定的數字體驗與感受。數字環境這一概念還包含對移動數字化網絡技術、大數據、人工智能技術以及微博、微信、短視頻、網絡直播、新聞客戶端等要素的充分認識、高度重視和掌握運用。

在探討數字環境時,繞不過互聯網與互聯網文明?;ヂ摼W與互聯網文明相互依存,它既是一種全新的歷史階段,又是一種文明層次的標志?!吧踔量梢哉f,互聯網對社會結構的革命性影響,將比歷史上任何一次技術革命都更為深刻,終其我們一生,互聯網都將是嶄新的東西”[2]?;ヂ摼W從純粹的工具層面、實踐層面上升到社會安排(智能算法)層面,為整個人類社會帶來了全方位、多角度變革。

隨著互聯網、人工智能的推廣與普及,新媒體迭代升級,尤其是自媒體的即時性與互動性使得人類所接受的信息量更大、信息裂變更突出。加之自媒體以算法為框架促進了各類社會熱點從選題到生產再到傳播的智能一體化,使得技術本身也具有了主體的功能。人們在享受技術帶來的便利的同時,也經歷著算法推薦所制造的“信息繭房”,其導致了輿論分化,誘發了立場對峙,使得各種思想的交鋒和碰撞更為激烈。

(二) 數字環境對思想政治教育發展的沖擊

當今社會,環境的多維性、復雜性、開放性和變動性進一步增強。信息技術帶來了場景革命,智能算法導致意識形態信息繭房現象出現。尤其是在網絡實踐中,人的自發性與非理性特征凸顯,編程者在算法中嵌入了自己的價值立場,有著較強的意識形態操縱性,直接影響了意識形態的安全。如何防范技術獨裁,弱化信息繭房效應,澄清是非,規避那些詆毀、抹黑乃至丑化主流意識形態的負能量,這是思想政治教育必須積極直面的難題。

第一,數字環境對思想政治教育造成沖擊。一方面,“當數字化和網絡化展現為互聯網和各類聯網終端設備等技術工具的普及應用過程時,信息技術工具就已經嵌入人們的日常生活并產生深刻影響”[3]。換言之,數字環境不僅改變了信息形態,也創造了新的互動體驗,使得受眾體從單一的信息接受者轉變為信息生產者、參與者和接收者相互融合和疊加的身份。這意味著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動中教育雙方的界限逐漸模糊。另外,由于網絡改變了原有的信息資源占有與分配模式,形成了“你有我也有且我更多、更快、更廣”[4]的現象,使教育對象具有教育信息先在性優勢,形成了反向信息不對稱格局。因此,受教育者不僅有了與教育者分庭抗禮的資本與博弈的本錢,而且有可能走出“一言堂”,打破不對稱的、單向的、局域式的教育方式,形成全民參與的格局。

在個性化、即時共享、去中心化的虛擬世界里,以數字平臺為憑依、以話題嵌入為主的互動與彈幕發送等手段增加了虛擬社區的現實感。這種自媒體互動、多元化力量的差異化共存雖然拓寬了網民的話語通道,但也極易觸發非理性情緒,甚至放大風險。如以抖音、快手為代表的短視頻,其以短而精著稱,運用“動畫+文字解說”方式以及可視化技術,調動了用戶的多個感官,增強了信息解釋效度,同時也為思想政治教育注入了生機。但短視頻將用戶拆解成片段,切割成條框,導致信息與知識的碎片化等。其實,高熱度不代表高質量,形式上越花哨,有時反而會越顯得政治上的蒼白與理論上的淺薄。因此,在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開發中,在運用抖音、公眾號進行選材與制作課程相關內容時不能只注重形式。唯有深入到闡釋思想理論體系的話語構建之中,精心設計內容和形式,才能直擊痛點,否則很難被學生認同。

另一方面,智能算法給思想政治教育帶來新的挑戰。智能算法是通過用戶在網絡上留下的搜索痕跡,對用戶數據進行挖掘與分析處理,即時打造用戶喜好的信息世界,并在持有不同意見的網民之間構筑信息高墻,形成頗具個性化的網絡環境。問題是基于智能算法推薦的信息過濾機制本身也具有能動性。網絡環境從表面上看熱鬧嘈雜、眾聲喧嘩,用戶卻被另一只看不見的手——智能算法推薦操縱思想,以至于用戶并不知道自己沉浸在信息繭房中。這增強了不同用戶的聚合效應,使得他們價值趨同,思想觀念同化[5]。在頭條、抖音時代,內容的傳遞依靠智能算法推送,算法背后的人左右所推薦的內容。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要主動介入智能算法之中并參與內容的生產與推送。思想政治教育創新應聚焦如何在社會思潮中爭奪話語權,如何聚焦新問題、呈現新特點,旗幟鮮明地傳播主流價值,切實提升主流意識形態的傳播力、引導力與公信力;如何把融入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與方法的信息內容精準推送給受眾等問題。

第二,數字環境給思想政治教育帶來了機遇。一方面,數字環境促進了全方位的文明轉型。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6]。對人的培養與鍛造依賴于人所處的現實環境。當下,人們已經進入以互聯網文明為標志的數字時代?;ヂ摼W技術及其構筑的信息平臺與文明范式對現代社會的形塑也是全方位的?;ヂ摼W跨越了時空界限,打破了個體原子化存在的局限,將人際關系以“看不見的彌散”方式刷新和升級到互聯網文明時代,并對當前人類社會的基本邏輯、各領域的社會關系進行持續重塑[7]。在這一背景下,應如何將思想政治教育滲透至教育對象精神深處呢?

另一方面,“理論在一個國家實現的程度,總是取決于理論滿足這個國家需要的程度”[]12。數字時代,技術與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度融合有助于精準掌握人的思想和行為,跟蹤其變化。網絡快捷傳播的碎片化與娛樂性的內容容易吸引人的注意力,因而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利用情緒沖擊與感官刺激,以喜聞樂見的方式改變教育內容的呈現方式,增強受眾的參與感,積極拓展思想政治教育新陣地。但內容的喜聞樂見在驅逐專業知識生硬感的同時也導致了思想的稀缺。如果僅將吸引流量的大小作為評判內容好壞的標準,僅注重內容的表達方式,就極易導致理論難度、深度不足。因此,單純的技術變革與創新的邊際收益能否滿足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提升所需要的閾值?場景變革為思想政治教育創新提供了怎樣的驅動力?信息的聚合與融匯是否能規避思想因稀釋而被極化的困境?如何讓思想政治教育迸發出強大的生命力?這些既是數字化時代給思想政治教育創新帶來的挑戰,但同時也是機遇。

二、 思想政治教育在數字環境中的多維重構

數字環境與思想政治教育之間通過交往、互動彼此烘托與支持,提升了思想政治教育議題互動的集中度,激發了網民廣泛參與的熱情,將精神世界的形塑與時代背景聯系起來。在數字環境中,思想政治教育應通過情景調試與結構重建,探索自身在場景融合、主體身份疊合、時空一體、視聽兼備等多維向度下的觀念交鋒、思想迭起與價值多元的深層原因。

(一) 多元化共振的數字環境與思想政治教育良性循環

主體多元化、文明訴求多樣化、文明沖突顯性化成為現代文明的顯著特征。文明沖突的深層次問題和邏輯歸根結底是意識形態的較量。因此,作為意識形態傳播工具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須與多元共振的數字環境相互嵌入,讓思想政治教育活動在場景變革、身份疊合中協同共進。

第一,數字環境與思想政治教育彼此互涉、交互作用?,F代信息技術并非是價值中立的。大數據、人工智能在建構自身數字體系的同時,也順便將人的價值偏好植入其中。人工智能的背后是人與人之間、意識形態之間的價值分歧。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與數字環境深度融合,意味著思想政治教育將以每一次活動為契機,形成一個以技術為突破口的場景融合與身份疊合的過程。從技術理路與內在邏輯兩個維度觀察思想政治教育與數字環境的深度嵌入,思想政治教育與數字環境契合是其內在邏輯的必然。

一方面,大數據、人工智能可以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語言處理、情感識別計算與智能推薦,也可以創建內置或外設的視、聽、觸等多種傳感器,更能通過數據算法以及自然語言處理模塊的知識圖譜技術全面刻畫思想政治教育主體的思想與行為,追蹤與勘察思想政治教育過程,借助相關數據如實描述思想政治教育活動的全過程。因此,數字環境中的各種硬件設備本身就是參與思想政治教育過程的關鍵技術要素。

另一方面, “一項新的技術只是打開了一扇門,它并不強迫人們走進去”[9]。誠如馬克思所說,“機器正像拖犁的牛一樣,并不是一個經濟范疇。機器只是一種生產力。以應用機器為基礎的現代工廠才是社會生產關系,才是經濟范疇”[8]622。意識形態融入數字環境,使智能機器具備人類所需要的功能,有著對善惡、真假、是非的思辨與選擇,也包含對生存的目的和意義的選擇。而數字環境與思想政治教育交互、融合,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場景的開發和利用不僅包含著對思想政治教育環境和棲居場所的訴求,即強烈的政治立場和行為規范,以及借助話語、社會制度建構的教育活動場所;也意味借助信息技術、以“弱關系”“強聯系”為特征的虛擬網絡社會本身即信息技術本身也成為直接參與思想政治教育的元素。當然,個體也唯有在社會互動中才能實現自我認同。思想政治教育與數字環境之間體現了一種彼此烘托、彼此支持的交互關系。

第二,當思想政治教育處于多元輿論力量碰撞、共振的環境中時,既生產著思想政治教育內容,也制造著輿論場景。

一方面,多元輿論的交鋒呈現了線上與線下的緊張、競爭和對立。信息權力的根本特征在于廣泛的動員與放大傳播功能,信息可以在瞬間轉換為左右社會成員思想和觀念的資源,挑戰意識形態等權力,進而影響到社會穩定。這就需要線上與線下的場景融合。

另一方面,人既可以在現實中被原子化、被孤立,也可以在網絡空間擁有常規性的“喧囂”。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構建能夠穿行于線上、線下的全民參與格局。網絡的開放性、低門檻特質,以及基于興趣愛好結成的虛擬社群,能夠快速形成一個閉合式的輿論圈層。這就需要打造更具魅力、具有意見領袖身份的思想政治教育主體,通過設置思想政治教育議題,使其與社會熱點問題、前沿話題相“勾連”,形成跨越虛實場景、多平臺共振的場景互動,進而在多元輿論場域的對話中灌注主流價值觀并凝聚共識。如,可以通過思想政治教育網絡直播方式,以其強大的沉浸感與全方位的社交體驗以及微觀用戶的情感互動,設置思想政治教育議題,構建互動場域,更好地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二) 數字環境驅動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多維詮釋

在“人人連接”“共享” “發布”的數字環境中,思想政治教育以全天候、立體化、多維度的開放特點實現了全面覆蓋。換言之,由于數字環境的驅動,思想政治教育的延展性與縱深度被充分拓展。思想政治教育憑借場景系統內外的鏈接與不同平臺、場景進行話語權的博弈和爭奪,藉此實現大融合視野中議題互動的多維解讀。

第一,場景內外的鏈接擴大了思想政治教育覆蓋面?;ヂ摼W強化了事物之間的聯系,降低了溝通和交流的信息成本,突破了物理空間的束縛,以“脫域化”的互動方式拓展了社會成員之間交流互動的廣度與深度,增大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涵容量。

一方面,所謂場景融合,是指場景系統有內、外兩種連結關系,即同一場域系統內的連結與不同場域系統外部之間的連結關系。在數字環境驅動下,思想政治教育在各場域系統內或不同場域系統之間以及空擋處、連接口、交界帶等處離場介入,改變了傳統思想政治教育的現場化與在場性,豐富了人與社會乃至人與人之間的連結方式,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活動場景,讓主流價值彌散于所衍生的空隙與空間中,呈現出全天候、立體化、多維度的高度開放特點。

當前,互聯網成為制造風險最便利的工具和最有效的武器[10]。虛擬空間的無人在場特性與主體身份的隱蔽性極易導致庸俗信息的傳播、錯誤思想的散布與放縱心理,甚至導致制造謠言、煽動反社會、分裂國家等情緒和行為出現。隨著技術含量高的相關軟件越來越多,網絡行為失范現象層出不窮且花樣翻新、手法高明,其以強大的沖擊力與隱秘的欺騙性無孔不入,讓人難以提防。因此,如何運用語言和圖像技術,讓思想政治教育真正走進新科技的疆域深處,探尋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生密碼,進而探尋中國網民意識形態立場的圖譜,則是思想政治教育創新的關鍵。

另一方面,數字化網絡改變了人類的生存狀態、生存方式和生存理念。人類進入了一個萬物互聯的新媒體時代。在生活被符號化后,日常生活也被賦予新的功能:生活和生命似乎從大地上升到云計算力。鍵盤、指令、算法和大數據將人類從詩意的棲居狀態拖進智力游戲中[11]。當購物、交流與溝通等走進虛擬世界中,真實的主體交往體驗被抽象關系所取代,信息過度泛濫與交互碎片化,使得嚴重的焦慮感隨之產生。因為虛擬導致了思想、感覺與行動的分離,人與人之間的交互作用局限于淺層。如果說理論的效度說到底是用實力說話,那么人類該如何消解焦慮與煩躁,如何詩意地棲居?如何突破種種禁錮,擴展并豐富人的自由存在,進而觸及生活和生命的本質?這就需要思想政治教育精修于日常,通達于未來,始終圍繞主體反思雙層邏輯進路,推進大融合視野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議題互動。

第二,在大融合視野中推進思想政治教育生產新的實踐場景。思想政治教育在多元化輿論空間共振時要強化主流意識形態的引領作用,以糾偏是非,探尋價值迷失與認識偏差等問題的根源。因此,創新思想政治教育,旨在從全員育人著眼,突破學科壁壘,進行跨感官、跨智能、跨學科、跨領域的大視野融合。

首先,由于受網絡環境亞文化及其情緒渲染的強大動員力等影響,輿論生態的共振與沖突現象頻發并加劇,社會事件風險效應被放大。因此,唯有介入日常生活,才能從中汲取持續的發展動力,才能回應思想政治教育與生活疏離的窘境,進而凝聚共識,為主流文化與亞文化的溝通與融合搭建平臺。換言之,思想政治教育通過收集公眾困惑的問題,將零散的個體觀點凝聚起來,并借助表情、肢體延伸話語等這些入細、入微的情感符號對其進行描述和分析,藉此建構輿論場圖譜,形成對思想政治教育變革的全景式深刻把握,新的場景模式就此構建,思想政治教育內容與場景變革將再度生成新的熱點。

其次,思想政治教育要嵌入日常生活中,不僅要從私人領域拓展到公共領域乃至專業化領域的話題互動以及議題討論,而且還要通過專業的、垂直的互動,讓日常生活內容實現變革。如,“學習強國”“喜馬拉雅”等平臺等很好凸顯了社群化與精準化特色。這些平臺實現了對思想政治教育邊界的新一輪拓展,凸顯了數字環境中思想政治在輿論場中的社會意義與價值。

最后,數字環境中的思想政治教育不僅從作為議題互動的空間轉向更為豐富的輿論場景,彰顯了強大的社會動員力量,同時又具有彌合功能,成為推動主流價值傳播的重要力量。

總之,互聯網技術的要旨在于以共生、共享的空間和共創、共贏的平臺實現用戶多維度參與,為用戶帶來深度體驗;在于充分利用海量數據資源的價值,為用戶提供精準服務[12],進而預測思想政治教育發展趨勢。

三、 激活思想政治教育應對風險的變革力量

數據時代何止數據,互聯網經濟豈止互聯網。它牽動全局,體現了時空上的遷徙和變動、結構形態上的多樣和復雜以及模式上的變化和多元。思想政治教育利用計算機科學、人工智能技術收集海量數據,充分挖掘諸如線上交互的表情、動作、手勢、語言等外顯數據,延伸與補充其功能,藉此預測思想政治教育發展方向,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

(一) 創建思想政治教育數據庫

當下社會結構復雜、流動性強,各種社會風險疊加與不確定因素增多,不僅各種風險被放大,而且思想政治教育在數字環境中所面臨的狀況日漸復雜。以往的思想政治教育著眼于對問題整體狀況的粗略把握,缺乏對于細節的精準把握和細致描述。這很難滿足不斷變化的風險社會對精準決策的需求。因此,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挖掘和釋放數據資源的潛在價值,開發大數據提前預警、精準判斷、快速反應等功能,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更為快捷、詳實和精準的信息,推動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從模糊勸說到算法推送的轉變,盡可能滿足多元化的個體需求。

第一,創建思想政治教育數據庫何以可能?數字文明時代,通過記錄賦能,每個個體都可能成為高能個體。因為一個具備數據意識、擁有數據頭腦和數據技能的數據公民更容易成功。當下,以網絡和新媒體技術為代表的媒介技術重塑了人類的時空觀,現代文明發展進入新的拐點。這為思想政治教育建構大體量、強云算力的優質數據庫提供了可能。

首先,創建思想政治教育數據庫勢在必行。信息技術時代,新型的支配形式不再是語言行為,而是語言的形成,是對象征符號的操縱。及時、精準抓取人們的生活信息并將其轉換為數據,將成為一種新的介入途徑。因為“數據正全面浸入人類日常生活,個體在不知不覺中被操縱,最終成為赤裸裸的小白鼠。個體的喜怒哀樂全在掌控之中,精神的殖民也就不可避免”[13]。因此,創建數據庫并非浮光掠影的平面抓拍,而是鞭辟入里的深度透析。

其次,創建思想政治教育數據庫的手段。一是通過高清攝像機、運動傳感器、語音傳感器等智能設備獲取教育主體之間交往、互動的數據。二是通過多媒體、跨時空智能算法獲取受教育者的思想意識與行為習慣數據,并對數據進行提純與結構化。建立包含線上的思想理論教育、日常生活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實踐等相關數據的數據庫。三是通過人工智能系統收集包括用戶轉發的新聞、瀏覽的次數以及狀態的更新、點贊乃至評論等數據,并將這些數據分類、排序,作為推送信息的依據。

最后,思想政治教育者也要參與數據處理,深入學習并掌握智能算法以挖掘、提純數據信息,對數據進行人工處理,用更加豐富的方法觸摸人、空間、時間以及地域和文化。

第二,構建充盈著內涵價值、話語表達乃至現實問題的思想政治教育數據庫,推動思想政治教育從模糊勸說到算法推送的轉換。在數字環境中,數據作為一個概念,其內涵與外延的延展也促進了數字環境中思想政治教育運行機制的改變。傳統數據僅僅是作為量而存在的數據即量數,而今天的文字、照片、視頻、音頻等記錄則是作為一種證據而存在,以量數和據數而存在。它以比特為單位進行存儲[14]。隨著人類行為的網絡化,記錄將越來越多、越來越全面,并呈現出人類歷史描述的全新方式——大數據傳播。其規模之大、其精準度之細致前所未有。

一旦人類的信息傳播、信息溝通全部集中到社交網絡時,算法就成了數字媒體時代的重要工具,算法應用也將常態化。數字環境最大的特點就是精準計算以及算法技術與算法的應用,即依據技術、算法對個體思想和行動變化的痕跡進行精準把握,精準推送適合個體需要的內容,提高溝通效率。因為算法是由一整套議程設置的人工智能系統框架。通過算法,可以精準捕捉教育對象的個性化需求,精準識別教育對象的思想動態與行為習慣等特點,并藉此建構人際關系與人際網絡的數據化結構,為精準推送思想政治教育內容提供量化數據。思想政治教育的數字化創新經歷了一個以技術為依托,依靠智能算法精準生產信息內容,嚴絲合縫地連接不同場域,精準推送頗具個性化教育內容的過程。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與實踐活動既包含精選思想政治教育內容,也包含對教育個體進行精準分眾,以及對思想政治教育環境的情景精準創設等。在以往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動中,由于技術的限制,很難做到精準推送內容、細分受眾群體、精細化創設教育活動場所。而智能算法通過大數據、云計算可以獲取以往粗放式的被“一刀切”的信息,并將那些被省略掉的、被忽視的、被排除在樣本之外的分散信息和細節重新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者視野中。借助于數據結構化,教育者可以更為精準地掌握個體的差異化狀態和需求,可以對教育對象進行分眾并分類教育,同時對其內容進行快速、高效解碼,以制定更具針對性和層次性的思想政治教育計劃。

第三,數據開始作為一種現實力量對思想政治教育發揮作用。技術賦權使得文化生產和消費變得日益自主、自在和自為?;ヂ摼W的發展使得網民在一些突發事件中可以把自己的所思、所需、所想、所見以短小精悍的視頻、音頻等方式快速傳播到網絡空間并與他人交換看法、分享感受。網絡民意走進現實社會,展現出對現實社會的干預力和影響力[7]。網絡空間是全新的、充滿誘惑力的,差異化的個體借助移動互聯網自主創造新的情感勾連,棲居在他者的世界中,成為一個與眾不同的自己[15]?,F代信息技術為公民的多元參與提供了更為便捷的方式。沒有任何東西可以阻止人進入這一新的空間邏輯中。移動互聯網的各種媒介形態以交互性與及時性、共享性、多媒體與超文本、個性化與社群化的優勢吸引著眾多使用者[16]。人們可以借助于微博、微信、自媒體等隨時隨地發布與收集信息?!盎ヂ摼W+”的核心是共生、共享的空間和共創、共贏的平臺。思想政治教育應借助互聯網強大的數據計算和分析系統,精準、快捷地完成數據提純與數據結構化,助力于自身的創新與發展。

(二) 精準生產與分眾推送

理論對個別經驗的淬煉與提煉成功與否,首先取決于局部經驗勾勒得是否足夠豐滿與細膩。數據計算和數據的提純與結構化為思想政治教育防范風險、解決現實問題提供了基礎。如果說在追尋生命的永恒和終級意義的探尋上,理性、科學、技術不僅僅是為解決現實問題所做的突破,它更是精神文明的肇始,文明的演化也因此有了更高層次的價值與意義,人類也因此擁有了穿過重重障礙的勇氣。它使人們的思考模式從點擴展到關系,再擴展到社會空間網絡,教育者可以利用大數據、智能算法全面把握受教育者的情況,并將教育內容精準推送至教育對象。

第一,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精準生產。以數據形成的波瀾演繹出了一幅壯闊的社會圖景。在奔涌的歷史洪流中,時間的可逆與交織、教育理念的堅守和延伸、教育內容的精準供給、對教育對象個性化特點與需求的精準捕捉以及對教育內容的精致化提供等皆成為可能。至此,注重內容建設,提升內容的優質性、體驗性、適切性成為思想政治教育創新的關鍵。

首先,時間的可逆與交織豐富了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在“人人都是麥克風”的時代,新媒體不僅全方位滲透在生活中,成為人生活中的一部分,而且還滲透到人類整體的生存方式與日常生活狀態里。教育者在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時候,傳統教育主體的在場是全息、即時、不可重復的。在新媒體時代,教育主體在場的空間性被抽離,并以一種脫域方式展開。盡管失去了面對面對話和交流的鮮活場景感,但這種“脫域”之后的實踐性創造了前所未有的新型時空維度。這種新的時空呈現出時間的可逆與交織。

其次,搜索就是計算。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精準生產的難度在于形成準確的分類標簽,藉此對浩瀚的文本信息進行分類,進而制定個性化的教育方案。這使得由上而下的單一教育方式被多元參與的教育活動取代,改變了頭疼醫頭、腳疼醫腳的缺乏系統性的碎片化教育方式,減少了人為誤差。在數字環境中,思想政治教育活動可以利用“文本+圖像”方式,甄別多元化的社會思潮,瀝去雜質,弘揚主旋律。換言之,當教育者通過虛擬現實(VR)、增強現實(AR)技術聚焦受教育者的思想行為并試圖矯正其思想偏差時,就需要通過對所采集的隱性數據、資源數據、環境數據進行編碼,以對話、啟發式的方式掌握議題互動節奏,利用數據關聯性算法對數據進行優化配置,從單點擴展到全程,以準確把握教育對象的思想行為。

最后,盡管數字環境中充斥著高密度、強刺激的信息輸入,受教育者接納信息的“感覺閾值”被提高,整個信息接納過程簡單、舒適、愉悅,但密集的、“狂轟亂炸”式的內容傳播很難跳脫理論能見度過低的窠臼。數字泡沫極易使人滑入因知識過載而導致的思想稀薄、理論稀缺的窘境。因此,應對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精準細分與精準編排,采用“由內至外,層層分解”的方式剖析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系統的構成,從而將思想政治教育內容有機分解并融合至各層級的創新之中,量身打造貼近時代、貼近生活、貼近實際的思想政治教育內容體系。

第二,對思想政治教育受眾群體進行精準分眾。思想政治教育活動過程本身就是一個全民參與的過程,因而不能粗暴地對受眾采取“一刀切”的教育方式,而應精準細化受眾群體,讓教育內容能夠契合不同群體的不同特點。唯有對受眾進行科學分眾,才能為其量身打造既貼近個體需要又能充分體現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思想政治教育內容。

大數據、云計算的智能時代為思想政治教育采取分眾教育提供了基礎。一是借助技術。人與人之間的連結線索、交流場景和手段以及人的身體狀態和思想行為甚至連思維都被數據化,并被切割成很多數字化元件。二是大數據通過收集社會生活視閾中流變性、碎片化的海量數據,能夠真實呈現個人行動蹤跡及其持續聚焦的公共輿論痕跡等,并在提純基礎上建構能夠反映教育對象思想活動的數字模型。這不僅為全民分眾教育提供了可操作的手段,而且也為追逐“思想政治教育學術增量”奠定了基礎。三是數字環境提供了足夠的衍生空間和多種敘事的可能性,可以激活受眾更多的思想、思路,生發更細膩、更深刻的交互,進而優化受眾的數字環境體驗,使其深修內在的精神氣質,讓生命擁有別樣的觸動,讓生命的疆域更加寬廣,使生命的色彩更加絢麗。

總之,創新是一個永恒的課題。思想政治教育不僅要滿足不同時代的不同要求,也應主動參與到特定時代的建構當中。數字信息所具有的多維化、多元化、多媒介、多渠道互動等特點,可以為建構立意高、命題結構好、視點清晰、輻射力強、操作性強的思想政治教育創新體系提供堅實基礎。

猜你喜歡
精準數字政治
“講政治”絕不能只是“講講”
精準防返貧,才能穩脫貧
“政治攀附”
“政治不純”
政治不過硬,必定不可靠——政治體檢不能含糊
精準的打鐵
答數字
精準扶貧 齊奔小康
精準扶貧二首
數字看G20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