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家庭環境對隨遷子女德育影響機制的實證研究

2022-02-12 11:48趙婭芳
教育實踐與研究 2022年33期
關鍵詞:均分教養子女

趙婭芳,付 堯

(1.石家莊市石崗大街小學,河北 石家莊 050061;2.中國人民大學 教育學院,北京 100000)

一、背景分析

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顯示2010 年流動人口增至22143 萬人,2017 年末全國流動人口總量達2.9 億人。新生代進城務工人員成為城市勞動市場主力,為城市經濟和文化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根據教育部發布的統計數據,到2020 年,義務教育階段進城務工隨遷子女人數達到1429.7 萬人,近5 年增長62.6 萬人。因地域、經濟、文化、家庭等原因,隨遷子女中有相當一部分無法真正融入城市群體生活,德育狀況面臨現實困境。在此背景下,有必要探討隨遷子女德育影響機制。研究發現,家庭環境直接或是間接影響隨遷子女德育水平。本研究起點在于探尋家庭環境要素怎樣對隨遷子女德育水平產生不同程度的推動或抑制作用,并提出相關的管理建議。為便于比較,本文將處于義務教育小學階段的未成年隨遷子女(7~12 周歲)單獨分離出來加以考察。

二、研究回顧

在家庭環境對學生德育影響研究層面,相關研究將家庭環境按其特征歸結為兩類:一是難以進行人為調節的客觀環境因素,如家庭結構、家庭經濟、家庭社會地位、家長文化程度及家長職業等。二是能進行調節的主觀環境因素,如家庭教養方式、家長態度、家長期望、家庭氛圍、家長教育理念及家庭人際關系等方面。有研究認為家庭教養方式會影響兒童道德認知、道德情感、道德行為領域的不同方面,突出父親應承擔起家庭德育責任。在隨遷子女的相關研究層面,目前主要關注于教育問題、適應性、教育融入等方面。如陳堅從“比較制度分析”理論視角,探究隨遷子女教育問題的根源;侯龍龍等從學校適應視角進行研究,結果發現隨遷子女學校適應較差;賴子維對隨遷子女信息素養從信息認知、信息情感和信息技能維度進行考察等。

隨遷子女德育相關研究較少。陸中靜從家庭居住條件、家庭收入、父母職業、父母文化及教養方式入手分析流動兒童家庭德育環境現狀;林麗鳳從家庭德育觀念、家庭德育能力、家庭德育水平及家庭德育氛圍層面分析隨遷子女德育問題產生的原因;史艷楠從家庭成員情況、父母家庭德育認知及行為、家庭居住環境方面進行分析,發現家長文化程度制約家庭德育水平,家庭經濟壓力導致隨遷子女家庭德育缺失。

隨遷子女德育相關研究的研究方法也多處于政策文本和現象描述研究,這些都需要我們進行拓寬探討與分析。因此,本文概括出對隨遷子女德育影響的家庭環境要素在實踐中的具體表現類型,分析各個要素如何直接或間接地影響隨遷子女德育水平,以及這種影響呈現何種趨勢和特點。

三、現狀分析

關于家庭環境對隨遷子女德育的影響機制研究,關鍵是選擇科學合理的德育測評量化指標。德育測評可分為內容取向和形式取向兩種,本研究德育測評屬于內容取向的問卷調查,量化結果以德育素養水平呈現,簡稱德育水平。根據已有的研究成果及布魯姆目標分類理論,本文選取德育認知、德育情感、德育行為作為德育測評衡量標準。德育認知側重測量對德育知識的習得、理解和對德育現象的判斷等,德育情感側重測量愛國情感、同情心、責任心及誠實正直品質等,德育行為側重測量生活實踐中的德育行為能力。為了研究家庭環境要素對隨遷子女德育水平影響程度的差異,選取父母受教育程度、家庭月收入、父母職業、家庭教養方式、家長德育態度、家長期望、家庭結構及排行第幾作為分析單元,采用2021 年7 月對石家莊市A 小學二至六年級學生及家長的調研數據進行分析。

學生的德育測評成績是我們關注的重要變量,被調查學生德育認知、德育情感、德育行為三個維度的均分及德育均分作為衡量學生德育水平的標準,德育均分是三個維度得分加總后的平均分。

表1 隨遷子女和非隨遷子女德育水平比較

采用獨立樣本T 檢驗,對隨遷子女和非隨遷子女德育水平進行分析。表2 數據顯示,隨遷子女和非隨遷子女三維度和德育均分存在不同,通過進一步分析可以發現,隨遷子女和非隨遷子女在德育認知、德育情感及德育均分上存在顯著差異。整體上看,隨遷子女在三維度和德育均分上都低于非隨遷子女。

表2 不同年級隨遷子女和非隨遷子女德育水平比較

采用獨立樣本T 檢驗,對不同年級隨遷子女和非隨遷子女德育水平進行分析。表2 數據顯示,二年級隨遷子女和非隨遷子女德育均分存在顯著差異。整體上看,二、三和六年級隨遷子女德育均分低于非隨遷子女,四、五年級隨遷子女德育均分稍高于非隨遷子女。

四、實證分析

(一)理論假設

根據前面的研究回顧及現狀分析,本文利用2021 年對石家莊市A 小學二至六年級學生及家長的調研數據進行分析,以此希望進一步了解家庭環境要素對隨遷子女德育水平的影響程度。在此基礎上提出的基本假設是父母受教育程度、家庭月收入、父母職業、家庭教養方式、家長德育態度、家長期望、家庭結構及排行第幾是否影響了隨遷子女德育水平以及由此造成顯著差異。

(二)變量選取

結合已有學者們的研究,從本研究的假設出發,采用多因素方差分析考察父母受教育程度是否對隨遷子女德育產生影響,把小學及以下、初中、高中、大專及以上作為自變量,這樣以避免與父母職業回歸產生多重共線性;本文回歸分析主要把家庭月收入、父母職業、家庭教養方式、家長德育態度、家長期望、家庭結構及排行第幾要素作為自變量。由于本文主要是針對家庭環境對隨遷子女的德育影響機制展開研究,因而被調研學生德育認知、德育情感、德育行為和德育均分便成為我們關注的因變量。

(三)實證結果

表3 變量描述表

隨遷子女德育水平在父母受教育程度上的差異采用單因素方差分析:自變量為父母受教育程度,因變量為德育認知、德育情感、德育行為及德育均分。

表4 給出了單因素方差分析結果,可以看到父母受教育程度呈現出顯著影響,父親受教育程度影響相對更大。在影響過程中可以看到,父親不同的受教育程度在德育認知、德育行為及德育均分上差異顯著,經進一步多重事后比較,在德育認知、德育均分維度,父親初中、高中顯著高于小學及以下,父親高中顯著高于大專及以上;在德育行為維度,父親初中、高中、大專及以上顯著高于小學及以下,父親高中顯著高于大專及以上。

表4 父母受教育程度與隨遷子女德育水平

以下采用多元線性回歸驗證自變量對因變量德育均值的影響。家長德育態度與家長期望、家庭結構與排行第幾存在顯著的相關關系,為了避免多重共線性,回歸中選擇家長德育態度、排行第幾自變量。

表5 給出了回歸結果,除了母親職業和家庭月收入影響不顯著,父親職業、排行第幾、家長德育態度對子女德育均值影響顯著。

表5 學生德育均值回歸結果

首先,考察父親職業對子女德育均值的影響。父親職業(β=.06)與子女德育均值正相關,說明在總體德育水平上,父親在機關事業單位、國有企業的子女較高,父親個體工商經營的子女較低,而父親務工和在家待業暫無工作的子女更低。其次,考察排行第幾對子女德育均值的影響。排行第幾變量(β=-.14)與子女德育均值負相關,說明在家庭中排行靠后的孩子總體德育水平較低。最后,考察家長德育態度對子女德育均值的影響。家長德育態度(β=0.19)與子女德育均值正相關,說明家長越重視家庭德育,子女總體德育水平越高。

以下是隨遷子女與非隨遷子女德育均值回歸,家長期望與家長德育態度存在顯著的相關關系,為了避免多重共線性,選擇家長德育態度自變量。

表6 給出了回歸的檢驗結果,可以看出,在德育均值上,家庭教養方式及家長德育態度對隨遷子女和非隨遷子女影響均顯著,而父親職業、排行第幾對隨遷子女影響顯著但對非隨遷子女影響不顯著,母親職業對隨遷子女影響不顯著但對非隨遷子女影響顯著。影響隨遷子女和非隨遷子女德育水平的因素差別反映了隨遷子女德育現狀和動因。

表6 隨遷子女與非隨遷子女德育均分的回歸結果

隨遷子女德育均值回歸顯示,父親職業(β=.11)、家長德育態度(β=.24)與德育均值正相關,排行第幾(β=-.25)、家庭教養方式(β=-.16)與德育均值負相關。隨遷子女父親職業主要為務工、個體工商經營,隨遷子女母親職業除了為務工、個體工商經營外,還有一部分是家庭主婦,母親忙于工作或家務,使得隨遷子女母親家庭德育功能相對于非隨遷子女弱化,隨遷子女德育水平的提升更多地依賴于父親及自身素質,如個人的觀察能力、學習能力及年齡。非獨生隨遷子女占38.7%,非獨生非隨遷子女占29.3%,有的隨遷子女家庭有4 個甚至5 個以上的孩子,子女多,使得隨遷子女家長相對于非隨遷子女家長分配到每個孩子身上的時間會更少,且容易溺愛排行靠后的子女。

隨遷子女和非隨遷子女德育三維度回歸結果顯示(回歸表略),不同家庭要素對隨遷子女和非隨遷子女三維度的影響存在很大差異。德育行為維度,父親職業對隨遷子女影響顯著,對非隨遷子女影響不顯著;德育情感維度,母親職業和家長德育態度對隨遷子女影響顯著,對非隨遷子女影響不顯著;在三維度上,排行第幾對隨遷子女影響顯著,對非隨遷子女影響不顯著。隨遷子女和非隨遷子女德育影響因素顯著性的區別說明不加區分地采用同樣的方法來解決隨遷子女德育困境是不理性的。

隨遷子女三維度回歸結果顯示,在德育認知、德育行為維度,排行第幾(β=-.18,p<0.01;β=-.21,p<0.01)、家庭教養方式(β=-.13,p<0.01;β=-.19,p<0.01)呈現出負向的顯著影響,家長德育態度(β=.19,p<0.01;β=.23,p<0.01)呈現出正向的顯著影響;在德育情感維度,母親職業(β=-.11,p<0.1)和排行第幾(β=-.18,p<0.01)呈現出負向的顯著影響,家庭結構(β=.11,p<0.1)和家長德育態度(β=.18,p<0.01)呈現出正向的顯著影響;在德育行為維度,父親職業(β=.14,p<0.1)呈現出正向的顯著影響。在三維度及德育均分上,家庭月收入影響均不顯著。說明排行越靠后,德育認知、德育情感和德育行為水平越低;專制型和民主型家庭教養方式更有利于隨遷子女德育認知和德育行為水平的提升,許濤,劉立輝的調查研究認為溺愛型和放任型家庭教養方式不利于未成年人的生理健康;隨遷子女家長對家庭德育的態度越是積極,隨遷子女德育認知、德育情感和德育行為水平越高;父親個體工商經營要比務工和在家待業的更有利于子女德育行為的形成。布迪厄認為經濟資本向文化資本轉換,有學者認為家庭經濟不直接影響兒童的心理,但會通過其他相關因素間接對兒童的發展產生影響,本研究中家庭月收入影響雖然不顯著,但會通過家庭其他因素間接影響隨遷子女德育水平。

五、研究結論與討論

(一)主要結論

本研究通過分析和整理,基本上驗證了家庭環境對隨遷子女德育的影響研究假設。本研究運用調研石家莊市A 小學的微觀數據,通過單因素方差分析和多元線性回歸,將影響隨遷子女德育的家庭環境因素分為父母受教育程度、家庭月收入、父母職業、家庭教養方式、家長德育態度、家庭結構、家庭排行、家長期望幾個方面,并區分學生德育認知、德育情感、德育行為三個維度,針對家庭環境對隨遷子女德育的影響進行了實證分析,得出如下研究結論:

1.隨遷子女和非隨遷子女在德育認知、德育情感及德育均分上存在顯著差異??傮w而言,隨遷子女在德育認知、德育情感、德育行為和德育均分上都低于非隨遷子女。二年級隨遷子女和非隨遷子女德育均分存在顯著差異。整體來說,在德育均分上,二、三和六年級隨遷子女低于非隨遷子女,四、五年級隨遷子女稍高于非隨遷子女。

2.父母親受教育程度有顯著影響,父親受教育程度影響相對要大,父親不同受教育程度在德育認知、德育行為及德育均值上差異顯著。

3.家庭月收入影響雖不顯著,但會通過家庭其他相關因素間接產生影響。

4.父親職業、家長德育態度有顯著的正向影響,排行第幾和家庭教養方式有顯著的負向影響。

5.在德育認知、德育行為維度,排行第幾、家庭教養方式呈現出負向的顯著影響,家長德育態度呈現出正向的顯著影響;在德育情感維度,母親職業和排行第幾呈現出負向的顯著影響,家庭結構和家長德育態度呈現出正向的顯著影響;在德育行為維度,父親職業呈現出正向的顯著影響。

(二)相關的管理建議

有關學生德育的研究已經很多,但從隨遷子女角度來分析德育家庭環境的影響機制,為我們提供了更加微觀的視角。從文章的研究結果中,可以嘗試提出以下相關的管理建議。

1.提升父母受教育程度,尤其是父親受教育程度。從本研究的研究結果可知,父母受教育程度對隨遷子女德育水平有顯著影響,其中父親受教育程度影響相對要大,說明父母受教育程度還是影響隨遷子女德育水平的一個重要要素,因此,提升父母受教育程度是提升隨遷子女德育水平的重要機制。在管理上可以創設繼續教育機會,鼓勵進城務工人員積極有效地投入于繼續教育,繼續教育平臺應促使進城務工人員自我意識覺醒,提升綜合文化素養,達到優質資本的內化,重新建構文化資本。

2.提高家庭就業成功機會,增加家庭經濟資本的積累。本研究驗證了隨遷子女德育家庭環境影響模型,父親職業顯著正向影響隨遷子女德育水平,家庭月收入通過家庭其他相關因素間接產生作用,因此應提高家庭就業成功機會,增加家庭經濟資本的積累。政府應該為進城務工人員提供更多的政策和空間,加強進城務工人員就業權益保障,推進對進城務工人員的城市社會保障體系,適時破除城鄉二元社會保障體系等;鼓勵家庭經濟來源多元化,家庭收入以工作獲得勞動報酬為主渠道,知識或財產性等收入可視為補充收入,加強進城務工人員的人力資本培訓。

3.選擇恰當的教養方式及適合的德育態度,關注排行靠后隨遷子女。數據分析發現教養方式、家長德育態度及排行對隨遷子女德育水平影響顯著。父母在家庭德育方式上,要努力培養民主型的家庭教養方式,重視家庭德育,即:尊重隨遷子女的身心發展規律,在決定事情時同子女協商,既改變一味命令式的,也改變一味遷就子女或放任不管的,給子女適當的自主權,增強其獨立性;對于排行靠后的子女,不能放松規則的約束,應重視每個子女的心理需求;家庭內部責任分配的構架水平需安排合理,爭取在所有子女中建立平等且信任感高的親子關系。

猜你喜歡
均分教養子女
為子女無限付出,為何還受累不討好?
與子女同住如何相處?
柔性喂絲機均分盤CFD分析和優化設計
農民工子女互助托管能走多遠?
教養方程式
使人高貴的是根植于內心的教養
面積均分線的推廣
單簧管基礎練習新探
十二位果敢媽媽不同尋常的教養筆記
熊孩子的超市教養課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