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全媒體到融媒體: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優化路徑研究

2022-02-13 21:07徐明權張艷芳
新教育時代電子雜志(教師版) 2022年45期
關鍵詞:思政政治思想

徐明權 張艷芳

(中國石油大學(華東)山東青島 266580)

隨著近年來網絡新媒體深度融合發展的不斷深入,其樣態已由傳統的簡單連接化的全媒體轉變為深度嵌入式的融媒體形式。這不僅深刻地影響著當前新聞傳播格局和網絡文化生態,而且也給身處教育引導青年前沿陣地的高校的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帶來了新的挑戰。這對新形勢下的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更為明確、更高的要求[1]。因此,如何適應新媒體發展趨勢,優化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路徑,成為高校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課題。

一、從全媒體到融媒體的概念轉化與實踐發展

1.全媒體的概念提出與核心內涵

2006年,北大方正電子有限公司“報業全媒體”戰略的提出,成為全媒體概念正式走入新媒體視野的肇始。在隨后的諸多研究和實踐中,全媒體被賦予了更多的實際含義,用以探討傳統媒體的數字化轉型與升級、新聞生產的采編與傳播流程再造等實際問題。全媒體的基本思想主要包含兩個層面:一是傳播形態的轉變,由傳統的單一模式轉變為圖文、視頻、網絡通信等多種傳播媒介共同發揮作用;二是報道體系的轉變,傳統新媒體主要是單一平臺、單一落點的傳播,全媒體更加注重媒體平臺矩陣的組合,形成多落點、多形態的傳播格局。從實踐層面來看,全媒體所追求的是使用的技術手段最全面、運用的媒介載體最豐富、受眾傳播的范圍最廣泛[2]。但這種媒體方式注重的只是將一次采集的新聞素材或思政元素,進行多次內容加工,而產生的不同表達方式的簡單堆積,并未在價值層面有過多提升。一方面,對于媒體價值輸出端來說,自身的作品增值并未得到充分體現,獲得感降低;另一方面,對于價值接收端而言,其對內容的多樣化、深度化的需求并未得到有效滿足,進而催生了媒體樣態的更新迭代。

2.融媒體的理念進階與實踐更新

全媒體傳播形式主要著眼于傳播手段豐富全面,融媒體則更加注重各傳播手段和媒介之間的融會貫通。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四次會議上強調,要遵循新聞傳播規律和新興媒體發展規律,強化互聯網思維,堅持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的優勢互補、一體發展,堅持先進技術為支撐、內容建設為根本,推動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在內容、渠道、平臺、經營、管理等方面的深度融合,著力打造一批形態多樣、手段先進、具有競爭力的新興主流媒體。自此以后,國內網絡空間的融媒體發展進程進一步加快,主流媒體先后進行融媒體改革,如光明日報創建“融媒體中心”、人民日報上線“中央廚房”。各級各類新聞主體也聚攏各方面資源,形成了作用區間范圍內的樣態豐富的新興融媒體矩陣,形成了融合發展合力。

隨著互聯網技術和生態的縱深發展,從實踐角度來看,傳統的廣播、電視、報紙等傳播媒介作用發揮空間逐漸被壓縮,抖音、B站、快手、微信等新型網絡新媒體平臺逐漸更新,其快速的信息整合和傳播能力極大地沖擊了價值輸出端和接收端。這種形勢上的快速演進,對價值輸出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媒體采編團隊需要具備快速信息整合、形式創新、需求對接、多方發布的能力,以此才能適應市場化“快消”媒體受眾面的廣泛需求,才能在激烈的競爭中爭奪話語權和輿論陣地。其變化也作用在價值接收端,內容質量提升、產品樣態豐富,以及運用新技術等實現個性化算法推送,直接讓受眾群體沉浸在高黏度媒體環境中,這使得傳統主流媒體在市場化運行中陣地空間被壓縮,受眾群體則更容易根據個人喜好和精準推送進行價值輸入,這為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帶了巨大挑戰。

二、融媒體視閾下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對的挑戰

1.融媒體視閾下青年網絡行為特點及思想狀態

作為互聯網時代的“原住民”,青年與網絡有著天然的聯系,“無人不網、無處不網、無時不網”成為當代青年最鮮明的特征。青年與網絡中的各個主體緊密結合、深入互動,共同形塑著網絡文明的形態,在構建數字文明樣貌的同時,也受到網絡文明的影響??梢哉f,網絡融媒體已高度地融入青年的成長過程,并伴隨他們在高校的學習、生活、娛樂和社會交往的各個環節,對塑造青年群體的行為方式、價值觀念都起著重大影響作用。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發布的第48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截至2021年6月,我國的網民規模已經突破10億,其中,10—39歲的青年網民占網民總體的50.0%,超過10類互聯網應用的用戶規模在5億以上,人均每周上網時長達到26.9個小時,形成了全球規模最大、應用滲透最強的數字社會,互聯網應用和服務的廣泛滲透構建起數字社會的新形態:8.88億人看短視頻、6.38億人看直播,短視頻、直播等正在成為青年新的生活方式。在融媒體傳播方式的綜合影響下,青年文化主要的建構、展演空間已經轉移到互聯網上,青年網絡文化一定程度上也就成了網絡青年亞文化的同義詞。虛擬空間給了青年文化更為廣闊的生長天地,年輕人在此依托技術優勢,打造出了別具特色的文化和價值觀。而青年在融媒體環境中生活方式全面信息化的同時,也表現出存在抵御網上錯誤思潮的意識和能力較弱的情況,特別是出現青年政治參與熱情總體上升,常被稱為“鍵政一族”,但對傳統的政治參與主渠道認可度不高這樣的矛盾現象。因此,融媒體環境中,青年網絡行為特點及思想狀態值得被重點關注和研究。

2.傳統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困境和挑戰

近年來,我國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以新媒體建設為重要抓手,取得了一系列進展和成效,以高校為運營主體的新媒體平臺數量大大增加,新媒體平臺發布的內容不斷豐富,在學生群體中的影響力和社會影響力顯著提升。但面對融媒體發展的迅猛態勢和青年網絡行為特點及思想狀態的快速轉變,傳統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對以下兩個層面的挑戰。

一是交互性不足,沒有處理好教育主體(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和教育客體(大學生)的關系。交互性主要體現在主客體雙方交流的內容和渠道兩個方面。一方面,傳統的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要是對各類思政報告、通知、文件等內容進行簡單的、垂向的傳達和通知,對于每天浸潤在豐富的融媒體虛擬世界中的大學生而言,無疑是較為枯燥乏味的,且不易接受。這體現了在融媒體環境下,高校網絡思想政治工作沒有較好地處理思政教育內容與新形勢下大學生群體偏好性需求之間的關系[3]。另一方面,傳統高校網絡思想教育工作仍然存在“灌輸式”的方式,并沒有很好地結合融媒體可移動、針對性、多元化的特點。這直接導致主客體之間的主動、被動格局沒有被根本性地打破,與新時代大學生的發展觀念存在一定偏差。

二是融合度不夠,沒有全面打通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媒體要素、機制、格局。目前,在一所大學的輿論生態中,“一盤棋”做好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格局并沒有真正形成,仍然存在各自為戰、“小生態系統”影響“一小撮人”的情況。首先,體現在青年長期聚集的抖音、B站、快手等平臺,高校思政要素沒有主動占領,一定程度上只注重原有層面上的微信、QQ等渠道輸出;其次,校院兩級的聯動性不夠,校級各教育主體部門之間協同性不夠,沒有有效形成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統一話語體系的一致輸出,缺乏針對學生特點的精準分析、分類推送。這種情況一定程度削減了高校思政教育的主流輿論場的把控能力和影響力。

三、融媒體視閾下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優化路徑

1.理念革新,探索互動式網絡思政教育模式

思想政治教育其本質上是將主流意識形態向客體進行教育灌輸的過程,使客體逐漸認同所傳輸的主流價值,并以此改變其思想和行動。具體到高校范疇,體現在“高等院校按一定的社會要求,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培養學生的思想道德、政治素養和心理素質,使他們形成符合一定社會所要求的社會實踐活動”[4]。這是開展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根本出發點,運用網絡新媒體的形式是開展這項工作的媒介、手段和方法,二者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相輔相成。因此,在網絡新媒體方式發生重要改變的同時,開展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理念必須跟進革新。

其主要體現在兩個維度:一是形成網絡思想政治教育主客體之間的平等關系在網絡虛擬環境中,教育主體已經從形式上的傳統思想政治教育的前臺改變為后臺出鏡,通過人格魅力、現場氛圍感染等形式開展的主體教育已經不再適用融媒體平臺。與之對應的是,新興的短視頻、圖文等融媒體產品。這些扁平化的思政產品,沒有主客體之間的空間距離感,而是由客體根據自己的主觀價值判斷進行一定程度上的自由選擇。這種主客體間的平等性需要網絡思想教育工作者前置到開展相關工作的頂層設計中。二是打造網絡思想政治教育主客體之間的有效溝通渠道?;谄降葍r值理念下的溝通,需要處理好輸出與輸入、灌輸與引導、顯性與隱性等多重關系,而這些關系的實踐路徑即是溝通觀念的轉變。融媒體傳播的及時性、交互性、針對性,讓即時溝通、有效溝通的成本極大降低,效率極大提高。這種基于多渠道了解、一體化輸出的格局和從被動接受、單向灌輸轉變為動能灌輸與雙向互動的溝通理念轉變,可以有效地彌補傳統全媒體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弊端。

2.機制更新,構建深度化網絡思政育人矩陣

高校大學生群體存在空間單一化、虛擬存在空間多元化的特點,實現線上線下有機融合、網上各新媒體平臺之間協同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生態,需要構建深度化網絡思政育人機制和矩陣,在高校學生所處的融媒體環境建立綜合性網絡社區,避免大學生在多端新媒體平臺之間“跳躍式”響應。

構建深度化網絡思政育人矩陣,相較于全媒體傳播方式,需要抓住兩個關鍵點:一是形式上“溶”。改變多部門、多平臺、單一化工作模式,不應僅局限于各種形態媒介和新媒體平臺的簡單匯聚,而是實行“集團化”“艦隊式”編制,把原有的媒介之間的邊界由清晰變得模糊,并制定相關匹配的體制機制,確保編制內部的高效運轉,實行跨平臺、跨部門合作策劃、制作、推出思政產品。這樣可以在形式上、空間上對高校大學生形成有效覆蓋,既避免各平臺陣地之間有失偏頗,存在教育漏洞,也可以提高陣地聲勢,壯大主流輿論。二是隊伍上“融”。一方面,要加強大學生、高校、企業、政府等多作用主體之間的協同配合,將運用融媒體開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變為系統工程、合力工程,在校內校外、校內各部門之間形成思想共識、統一認識、資源聚合、口徑一致的效應;另一方面,要更加重視大學生主體作用的發揮,真正把大學生互聯網時代“原住民”的定位和本能激活出來,善于運用大學生自己的思維、語言、方式開展網絡思想政治工作。要組建網絡教育工作隊伍,包括網絡研究隊伍、網絡建設隊伍、網絡安全隊伍等,安排政治素質過硬、個人能力突出的青年教師作為指導老師,通過選拔、招募思維活躍、勤奮踏實、思想端正的學生,積極培養、吸納技術特長人才,組建分工明確、結構合理的人員梯隊,以班級、年級、學院三層體系搭建網絡宣傳員、網絡評論員、網絡文明志愿者架構,有效整合優秀青年學生力量,并針對網絡建設人才、網絡管理人才、網絡文化人才強化分類指導。

3.內容創新,形成產品化網絡思政工作載體

豐富、生動、有價值的融媒體傳播內容,既是開展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生命線和有效載體,也是相較于全媒體傳播方式的獨特優勢?;ヂ摼W發展瞬息萬變,要想在激烈的陣地競爭中把握住高校大學生的思想陣地,就必須依托內容創新這一“供給側”改革實現網絡思政工作的增長點。以共青團中央融媒體矩陣為例,2014年,團的十七屆二中全會明確提出共青團要“積極進軍網絡新媒體”,依托實施產品化戰略,其已成為網絡輿論場上具有強大影響力和廣泛知曉度的IP的主要原因是,在青年人聚集的主要網絡平臺比如微信、微博、B站、抖音等都有團中央的官方聲音和青年喜聞樂見的網絡思政產品,從而形成了巨大的網絡思政聚合力。再如,中國人民大學開設的“別笑我是思修課”微信公眾號,運行以來推出的一系列融媒體產品,在引領主流思想輿論、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并受到廣大青年大學生的追捧。所以,以產品化為依托,創作定位清晰、青年學生需求明確的融媒體產品是開展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轉型升級的重要抓手。

在互聯網飛速發展的過程中,高校大學生群體深受網絡文明發展成果的影響,也正在成為網絡文明的塑造者,結合媒體傳播形式的轉變,從理念、機制、內容等維度進行升級革新,對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進行優化探索十分必要。

猜你喜歡
思政政治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奮進之路
思政課只不過是一門“副課”?
思想與“劍”
關于國企黨建與思政宣傳有效結合的探討
“講政治”絕不能只是“講講”
思政課“需求側”
艱苦奮斗、勤儉節約的思想永遠不能丟
“政治攀附”
“思想是什么”
思政課“進化”——西安交大:思政課是門藝術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