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知信行理論模式的姑息護理在行化學治療晚期結直腸癌患者中的應用

2022-02-23 01:56李玉敏蘇生深夏暉
Journal of Clinical Nursing in Practice 2022年11期
關鍵詞:姑息直腸癌入院

李玉敏,蘇生深,夏暉

(揚州大學附屬醫院 1.腫瘤科;2.胃腸外科,江蘇 揚州,225000)

結直腸癌在臨床上具有極高的發病率,且對患者的健康和生命安全造成嚴重威脅,需盡早采取積極、規范的治療[1]。通常情況下,晚期結直腸癌患者經過科學的化學治療(簡稱“化療”),能夠有效抑制和殺滅腫瘤細胞,防止或減少病灶轉移。但化療也會不可避免地對正常細胞組織造成損害,引發諸多不良反應,增加患者痛苦,致使預后受到不良影響[2]?;谥判欣碚?KAP)模式的姑息護理是一種新型干預模式,將其應用于結直腸癌患者的干預中,或可減輕患者痛苦,盡可能幫助其以積極的態度面對疾病和治療[3]。本研究對基于KAP模式的姑息護理干預在行化療的晚期結直腸癌患者中的應用效果進行評估,現將相關內容匯總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研究經過揚州大學附屬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批,回顧性分析2019年5月至2022年3月在本院接受化療的80例晚期結直腸癌患者的臨床資料。納入標準:① 符合《中國結直腸癌診療規范(2017年版)》[4]中關于結直腸癌的診斷標準,且明確為晚期;② 一般情況良好,具備化療適應證和耐受性;③ 生存期>30 d。排除標準:① 合并其他惡性腫瘤或嚴重疾??;② 以往接受過多次化療,或與放射治療同時進行;③ 合并心、肝等臟器功能不全;④ 腫瘤發生骨髓轉移或散播。按護理方法的不同將納入患者分為2組,即對照組(41例)和觀察組(39例)。2組的性別、年齡、疾病類型及病理分期經比較,均無統計學差異(P均>0.05),組間研究具可比性(見表1)。

表1 2組臨床資料比較

1.2 方法

1.2.1 常規護理 對照組患者采用常規護理,為期30 d。① 護理人員為患者營造整潔且舒適的病房環境,向其及家屬介紹結直腸癌和化療的相關知識,并給予基礎心理疏導。② 化療期間,按照規定正確溶解、稀釋藥物,嚴格遵循現用現配原則,若藥物需要避光保存,則做好避光保護。③ 穿刺時,注意保護靜脈,輸注藥物時加強用藥觀察,遵醫囑調節給藥滴速,若發現藥液外滲,須立即停止輸入,并采取針對性的處理措施。④ 化療結束,定期詢問患者有無不適,同時予以疼痛、飲食及生活等方面的基礎指導。

1.2.2 基于KAP模式的姑息護理干預 觀察組患者采用基于KAP模式的姑息護理干預,為期30 d。

1.2.2.1 成立干預小組 由腫瘤科護士長與6~8名資深護士(護理工作年限≥5年)共同組建KAP姑息護理小組,護士長擔任組長,組織所有成員進行KAP理論、姑息護理的系統學習和培訓。

1.2.2.2 制訂干預計劃 以“獲取知識—產生信念—行為形成”為主要護理流程,結合患者實際情況、自身臨床經驗以及查閱文獻資料等,制訂干預計劃。

1.2.2.3 落實干預措施 ① 獲取知識:入院第1~5天,責任護士全面了解患者的文化程度、職業以及認知等情況,采用口頭講解、信息化手段等開展健康宣教,盡可能幫助其正確了解結直腸癌、化療所涉及的知識。主動與患者交流,通過問題導向法、調查問卷等多種形式了解其對疾病的掌握程度,同時對其薄弱點或未掌握的知識繼續強化。② 產生信念:入院第6~15天,尊重患者信仰,了解其價值觀、人生觀和世界觀,依據患者的性格特點,通過歷史人物引導其正確面對生死,保持平和心態。重視病房環境干預,將病房的溫度、濕度及亮度調控至最適宜的程度,于夜間營造良好的睡眠環境,如睡前播放安靜且舒緩的輕音樂、指導患者進行肌肉放松訓練等,使其能夠在放松狀態下盡快入睡。③ 行為形成:入院第16~30天,采用行為調查表評估患者的心理及行為等,并針對欠缺部分加強指導??茖W、合理使用止痛藥物,當疼痛發生時可采取分散注意力、按摩等方式來減輕疼痛感。叮囑患者在化療前后1~2 h不可進食,防止胃內充盈度過高而引起嘔吐,并結合患者的營養狀況,指導其科學、合理地飲食,盡可能選擇清淡、易消化的食物,確保攝入充足的營養物質。④ 出院后,以微信交流群、電話訪視等方式與患者保持聯系,開展針對性的指導和服務,增進護患溝通,幫助其提高希望水平。

1.3 觀察指標

① 使用醫學應對問卷(MCMQ)[5]評價患者的應對方式,共包括3個維度、20個條目,按照4級計分法(1~4分)計分,評分越高說明應對方式越趨于這個因素。② 分別使用數字疼痛評估量表(NRS)、匹茲堡睡眠質量指數量表(PSQI)評價患者的疼痛及睡眠情況,NRS評分范圍0~10分,評分越低,說明疼痛越輕;PSQI評分范圍0~21分,評分越低,說明睡眠質量越好[6]。③ 采集患者的空腹靜脈血,測定血清總蛋白(TP)、白蛋白(ALB)和轉鐵蛋白(TRF)水平。④ 統計并對比2組患者的不良反應(如胃腸道反應、白細胞下降及腎功能損害等)發生率。

1.4 統計學方法

2 結果

2.1 應對方式比較

干預15 d及干預30 d后,2組的面對評分均較入院時升高,回避、屈服評分均較入院時降低(P均<0.05),且觀察組的面對、回避、屈服評分均較同期對照組更優(P均<0.05),見表2。

表2 2組干預前后MCMQ各維度評分比較分)

2.2 疼痛及睡眠情況比較

干預15 d及干預30 d后,2組的NRS、PSQI評分均較入院時降低(P均<0.05),且觀察組均較同期對照組更低(P均<0.05),見表3。

表3 2組干預前后NRS、PSQI評分比較分)

2.3 營養水平比較

干預30 d后,2組的血清TP、ALB和TRF水平均較入院時升高(P均<0.05),且觀察組均較對照組更高(P均<0.05),見表4。

表4 2組干預前后營養水平比較

2.4 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

觀察組發生胃腸道反應、白細胞下降、腎功能損害及骨髓抑制各1例,不良反應總發生率為10.27%(4/39);對照組發生胃腸道反應5例、白細胞下降4例、腎功能損害2例及骨髓抑制1例,不良反應總發生率為29.27%(12/41)。觀察組的不良反應總發生率較對照組更低(χ2=4.515,P=0.034)。

3 討論

近年來,在諸多因素的共同作用和影響下,結直腸癌的發生率呈現明顯上升趨勢,且其患病群體年齡越來越小,成為嚴重影響和威脅人們健康安全的惡性腫瘤之一[7]?;熓悄壳芭R床治療晚期結直腸癌的主要方式,故有效減少化療不良反應、改善患者預后,是臨床今后的追求目標。

晚期結直腸癌患者化療期間,如化療藥物選擇性不佳,隨著化療次數增加,患者不良反應也會越來越多,若處理不當,則可造成嚴重危害和后果。本研究中,觀察組的相關不良反應總發生率較對照組更低(P<0.05),說明基于KAP模式的姑息護理干預可降低行化療的晚期結直腸癌患者的不良反應發生率。該模式通過提高患者的疾病認知和治療信念,促使其以積極的心態面對疾病和配合診療,從而改善預后,減少不良反應的發生。戴敏智等[8]指出,基于知信行理論模式的姑息護理關懷可有效緩解結直腸癌患者化療期間的疼痛感,改善其營養水平。本研究結果發現,干預15 d及30 d后,觀察組的MCMQ各維度評分、NRS評分及PSQI評分均優于同期對照組(P均<0.05),提示基于KAP模式的姑息護理干預可明顯改善行化療的晚期結直腸癌患者的應對方式、疼痛及睡眠情況。KAP模式集知識、信念、行為為一體,姑息護理是一種積極且全面的照護模式,基于行化療的晚期結直腸癌患者的實際情況、真實意愿等為其提供個性化和針對性的護理干預,能夠最大限度地緩解其疼痛感,提高其睡眠質量,從而改變其對疾病的應對方式,促使其積極面對治療[9]。本研究結果還發現,干預30 d后,觀察組的血清TP、ALB和TRF水平均較對照組更高(P均<0.05),表明基于KAP模式的姑息護理干預對改善行化療的晚期結直腸癌患者營養狀況的效果顯著。行化療的晚期結直腸癌患者的營養不良、免疫功能降低等情況較為明顯,通過為其提供全面和系統化的飲食干預,可確保營養物質充分攝入,從而改善其營養狀況。

綜上,將基于KAP模式的姑息護理干預應用于行化療的晚期結直腸癌患者,可明顯降低不良反應發生率,且改善其應對方式、疼痛和睡眠狀況,提高其營養水平。

猜你喜歡
姑息直腸癌入院
利用信息技術再造急診入院管理流程*
奧曲肽持續皮下泵入給藥在惡性腸梗阻姑息性治療中的作用
決不姑息伸向扶貧領域的“黑手”
腹腔鏡下直腸癌前側切除術治療直腸癌的效果觀察
姑息護理在終末期心衰患者中的應用效果
直腸癌術前放療的研究進展
COXⅠ和COX Ⅲ在結直腸癌組織中的表達及其臨床意義
GRP及GRPR在結直腸癌中的表達及意義
入院計劃概念框架系統分析
多因素可識別急性冠脈綜合征再入院危險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