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像時代舞臺藝術視覺化表達的趨向與反思

2022-02-28 05:04甄颯颯
人文天下 2022年10期
關鍵詞:舞臺藝術演藝美學

■ 甄颯颯

無論是爆紅的舞蹈詩劇《只此青綠》,還是引發熱烈討論的舞蹈節目《舞上春》,都有一個共同點:超凡的視覺化表達營造出的出類拔萃的視覺體驗效果使觀眾得到了極大程度的滿足?!吨淮饲嗑G》將舞蹈、服裝、舞臺背景融為一體,共同營造出帶有鮮明“青綠”色彩特征的溫潤內斂的東方之美?!段枭洗骸愤\用“簡約+聚焦”的藝術創作理念,減去了服飾與妝容的繁復表達,將觀眾的視線固定在演員的旋轉與躍動之中,在多樣化的動作組合中,探尋古典舞“繁華落盡見真淳”的極致表達。觀眾都認可了這兩部作品在營造視覺效果方面做出的努力。而這也正是當下舞臺藝術發展的一個重要趨勢——對視覺化表達的重視與對視覺效果的追求。這個趨勢的出現,與圖像時代到來后,人們對視覺美學的愈加看重息息相關,也與數字時代影像技術的發展密切關聯。而且由于這兩年疫情的影響,“云演藝”得到快速發展,更加重了視覺效果在舞臺藝術作品呈現中的分量。視覺化表達無疑給舞臺藝術增添了很多令人驚異的色彩,帶來了全新的觀賞體驗。但我們也不可將視覺化表達視為提升舞臺藝術審美品質的唯一利器,從而走上過于注重視覺化表達的歧途。

一、圖像時代與數字時代雙框架中的視覺美學

當前學界普遍認為,人類已經作別了印刷時代,迎來了圖像時代,視覺成為“滿足感”首要的來源元素,“現代美學如此突出地變成了一種視覺美學”①[美]丹尼爾·貝爾:《資本主義文化矛盾》,趙一凡等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89年,第155頁。。視覺觀念統率了觀眾,引導了渴望,而數字技術對視覺美學的發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它賦予人們追求視覺美的自由與塑造視覺美的能力,使視覺美的發展有了強大的技術支持。

(一)圖像敘述性與表意性功能的增強

圖像時代的來臨與影像技術的發展是直接相關的,業界普遍認為科技發展是人類社會開始向視覺時代(圖像時代)轉型的重要原因?!斑@一轉向是科技革命帶來的以圖像的創造、生產、流通和消費為主要形式的電訊時代的必然趨勢?!雹诙螄?、顧明棟:《圖像時代視覺主體性的重構——文藝與文化研究的視覺轉向之哲學根源》,《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2年第1期。

圖像時代強調了圖像作為文本的權力與價值,其最大的特點之一,是圖像的敘述性和表意性功能得到了空前的增強。圖像成為信息交互與傳遞的主要載體,人們更依賴視覺去分析圖像,用視覺去分解、區分、判斷整幅圖像中所包含符號表達的意義與情緒,從而傳遞信息、接受信息。在圖像時代,圖像與視覺快感的重要性無疑被著重強調了。正如影視之所以受到普遍歡迎,是因為影視“舍棄思想,來迎合人們對視覺快感的需求,適應娛樂業的發展”③[美]尼爾·波茲曼:《娛樂至死》,章艷譯,北京:中信出版集團,2015年,第111頁。。

隨著數字技術的發展,圖像的敘述與表意功能得到進一步提升,與傳統的膠片圖片相比,數字圖片在敘述和表意方面有了更大的自由度。傳統的膠片功能集中于“記錄”與“還原”,是對現實物象的暫停性存儲與片段性存留。而數碼圖片表現力不單是對“真像”“實在”單純的記錄與還原,還有拼接、強化、著色、剪裁、穿插等各種手法的輔助。傳統膠片是現實的鏡像反映,而數碼圖片則可以實現虛構與真像之間的混搭與拼接,營造一種“虛實共生”的觀感,甚至可以“再造”現實,成為超現實的存在。圖像有了話語敘述的“自主權”與自我表達的“自由度”,它不再是現實忠誠的追隨者。圖像不僅僅是現實的鏡像性暫存,其生產、解讀和傳播等有著意識形態和價值觀的支撐。在圖像壓倒文字的社會慣性敘述的當下,圖像作為媒介更加直觀地展現了生產者和傳播者意圖傳達的文本含義,進而影響著人們的交流方式、認知方式,甚至是價值觀念。

(二)大眾審美的視覺化轉向

當圖像成為敘述的主要文本形式和話語內容載體后,大眾在接受信息、進行審美判斷時,必然更多地依賴自己的視覺。大眾審美的視覺化轉向非常明顯:“審美表達由以文字、語言為主過渡到以圖像、影像為主,審美方式由以‘閱讀’為主轉為以‘觀看’為主,審美對象由以‘物質實體’為主轉為以‘虛擬的影像’為主,審美體驗由以想象性為主轉變為以視覺體驗為主,審美趣味由以‘精神性’為主轉換成以‘世俗性’‘大眾性’為主?!雹芰斡铈茫骸镀聊幻缹W:審美范式轉向與視覺文化表征》,《陜西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年第6期。這種轉向就意味著,審美客體若以圖像為載體進行美的展示,必然會吸引更多審美主體的關注。圖像或影像這類依靠視覺效果產生視覺刺激及快感而完成審美接受的文本,遠遠要比其他文本有著更大的影響力。

視覺審美非常倚重短時間內視覺的刺激與沖擊,為此,圖像或影像文本需要以一種強烈而獨特的風格方式在短時間內呈現?!岸桃曨l創作有所謂‘黃金6秒’原則,即90%用戶停留在一個短視頻上的時間約為6秒,這就需要創作者在極短的時間里抓住受眾眼球,吸引受眾往下看?!雹汆u貞:《科普短視頻多短才適宜》,《光明日報》2022年4月27日第2版。這說明圖像的文本結構、敘述方式與印刷品有著非常大的差異。視覺文本需要強而有力的誘惑力去吸引受眾,而在敘事邏輯和語義上的不流暢、不完整、不連貫,都是可以被諒解的。從結果導向來看,擁有強烈而獨特的視覺效果的影像作品,最符合當今大眾審美的基本慣性。

(三)數字技術對舞臺藝術視覺美學的推動

數字技術的發展為視覺美學的進一步發展提供了強大的驅動力?!半S著數字化時代的到來,科技進步深刻改變演出的視覺呈現,不斷推動當代舞臺景觀的發展。近年來,AR(增強現實)、交互影像、數字技術、大型舞臺技術裝備等新的表達元素,為舞臺美學面貌提供了更為豐富的可能性?!雹诟邚V?。骸端囆g想象力帶動技術創造力——以舞臺美術設計實踐為例》,《人民日報》2022年4月14日第20版。

在藝術科研工作者深刻意識到數字技術對舞臺美學的增強和渲染的重要作用之前,舞臺藝術的工作者已經在用數字技術構建舞臺的視覺美學了?!霸谖鑴『痛笮突顒拥臄底旨夹g應用顯得頗為昂貴且體量龐大,投影、LED 顯示、數字化操控機械裝置、穿戴設備、捕捉系統等,都趨向于視覺奇觀和數字造景?!雹蹌⒋海骸稊底置浇橹形璧傅囊曈X重塑與文化跨越——2012年至2022年中國新媒體舞蹈的回顧與觀察》,《舞蹈》2022年第5期。數字技術對視覺美學的推動,不僅體現在超凡視覺效果的制作技術在進步,圖像的傳播技術也隨之迅猛發展。比如,8K 超高清視頻技術與5G 網絡的實現,使直播的不間斷、全景化和高清晰成為觸手可及的現實,這些技術使視覺美學的構建與呈現得到了質的飛躍與提升。

(四)舞臺藝術的新形態——云演藝的迅猛發展

圖像時代的視覺審美轉向和數字技術的強大驅動力使得舞臺藝術的全新形態——云演藝有了審美與技術的基礎,而新冠肺炎疫情也在一定程度上催生了云演藝的壯大。無論是主管部門,還是從業人員,都已經意識到云演藝勢不可擋的發展勁頭,這種勁頭已經影響到整個演藝產業的未來布局與總體態勢。

2020年11月,文化和旅游部發布了《關于推動數字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意見》,正式提出了“云演藝”這個專屬名詞,并明確指出培育云演藝業態,提出了一系列舉措,包括推動5G+4K/8K 超高清在演藝產業應用,提高線上制作生產能力,培育一批符合互聯網特點規律并適合線上觀演、傳播、消費的原生云演藝產品,等等。2021年12月舉辦的“演藝大世界在線演藝發展峰會”,匯集了眾多演藝領域專業人士,會議達成了行業共識,認為線下線上融合、演出演播并舉,是當前演藝產業發展的大勢。

云演藝的觀看特性——觀眾通過PC 端、移動端等觀看,使他們離開了劇場這個具有濃烈現場氛圍的特殊場景,觀眾第一時間的感覺肯定聚焦于視覺之上。這使得云演藝對舞臺藝術視覺效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很多云演藝的節目都在強調自己數字技術加持的獨特視覺體驗。比如國家京劇院在2021、2022年春節連續推出的《龍鳳呈祥》,就以“5G+4K”技術的超高清呈現和大師視角等專寵視角作為重要看點,體現與傳統演播節目的差別?!段枭洗骸穭t強調了“8K+VR”制作技術,和全方位、多角度欣賞舞蹈,瞬時定格舞蹈動作的“自由視角”。獨特的視覺效果是意欲引發關注與熱論的云演藝節目無法回避的核心問題。

當前,線上演播、線下演出的“雙演融合”模式頻繁出現。2021年第四屆中國歌劇節和2022年第十三屆中國藝術節都嘗試了這種演出模式。在這種模式中,云演藝是線下舞臺演出的延伸。而在失去劇場這種特定場景的氛圍后,視覺必然影響著觀眾對演出節目的第一印象,甚至是最強印象或者最終印象。

二、舞臺視覺語言的構建方式

舞臺視覺本質上是一種“語言”,是舞臺參與劇情敘述的一種方式,是藝術創作者們意圖用視覺形象符號與觀眾進行交流與溝通的新渠道。舞臺視覺涉及舞臺的方方面面,但在舞美設計中體現得最為突出?!拔杳涝O計師需要清晰地傳遞創作意圖,讓觀眾透過他們創造的舞臺空間,體會到創作者想表達的主旨思想、美學觀念?!雹俑邚V?。骸端囆g想象力帶動技術創造力——以舞臺美術設計實踐為例》,《人民日報》2022年4月14日第20版。早在20世紀,藝術大師們就曾指出科技的發展將改變舞臺美術在戲劇中的地位和作用?!巴ㄟ^科學技術上的成就,已經使舞臺能夠給戲劇演出穿插進敘述性的因素”“舞臺開始敘述”“舞臺背景采用大型插畫,使人想起在別的地方同時發生的其他事件;通過幻燈投放文獻來證實或反駁劇中人的言論;……舞臺背景也參與舞臺上發生的事件過程中來了”。②[德]布萊希特:《論敘述體戲劇》,載于汪流等編:《藝術特征論》,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84年,第478-479頁。

舞臺藝術的視覺化表達是舞臺藝術實踐發展的一個必然方向,技術的發展使這個方向的藝術探索與舞臺實踐變得更為豐富、絢爛且充滿想象力。舞臺視覺化補充且統一了觀眾對于劇情描述中某些特定片段、元素、背景的感知與想象,賦予這些人物語言之外的敘述要素色彩與生命,使它們變得鮮活、靈動,充滿生機與令人驚嘆。當前舞臺視覺語言主要有以下三種建構方式。

(一)現實的模仿與微縮性還原

在諸多現實性題材的舞臺藝術作品中,對現實景象進行舞臺模仿和微縮性還原是常見的一種建構方式。這種方式主要通過還原特定時期與環境的場景,營造出一種真實感與沉浸感,營造出接近舞臺故事發生時代、地方的特定氛圍,使觀眾更能融入舞臺故事的講述之中,實現共鳴與共情。

民族歌劇《沂蒙山》,開場布景就仿造沂蒙山景,雄壯巍峨,演員山上山下呈多層階梯式站立,面向觀眾,形成了一種強大的緊張感與壓迫感。歌劇盡可能地參考了當時的軍民服裝、婦女發型、山民器具,與布景中的沂蒙山景融為一體,舞臺上呈現出一種歷史的、真實的質感。歌劇《半條紅軍被》,在舞臺上還原了“雪山”“草地”等場景,盡顯長征時的艱難與困苦,更通過舞臺升降裝置,展現了女戰士不幸被草地沼澤吞噬的悲慘景象。這些視覺語言的使用,有一種舞臺紀錄片的質感,既脫胎于真實,又融合了藝術,用一種浪漫而簡化的語言講述了現實的殘酷與壯烈,使故事敘述更有真實感和沉浸感。

(二)意境的創造與想象性構建

意境的創造和想象性的構建更契合中華美學的表達習慣,即通過數字技術和舞臺科技,在舞臺上營造出一種虛擬的美學場景,這個場景并不見于現實,而是需要藝術創作者根據舞臺主題的需要,通過藝術化的形象用色彩、形狀、物象等視覺素材去建構的一種“意境”。這種“意境”抽離了現實,寄托于想象,筑基于“虛”和“幻”,與真實有一種疏離感和間隔感。

比如《只此青綠》,舞臺背景、演員的服飾與妝容,追求的都不是歷史的絕對真實,而是致力于塑造一種古典化的意境。舞臺雖然有著濃郁的“宋風”之美,但青綠舞段的服飾主要參考了先秦秦漢時期曲裾深衣的歷史原型,而舞者發型類似山峰,更接近唐代的半翻髻、拋家髻。與《沂蒙山》等更接近時代與地域特征的精確造型相比,《只此青綠》的造型模糊了準確的歷史文化元素,活用了其中的美學要素。演員的妝造與《千里江山圖》表現出的整個色調與氣質相協調,共同完成了“青綠”這個色彩主題和“山水”這個物象主題。這種視覺語言的建構與“現實”有一定的距離,是藝術創作者根據主旨的需要,結合舞臺表達的最大可能性進行的視覺元素的雜糅,并非是一種“模仿”與“還原”,而是一種“虛構”“虛幻”的美感。前者在舞臺語言上追求一種“現實”,而意境塑造就力求“浪漫”。

(三)虛實結合的創意性表達

虛實結合的創意性表達并不拘泥于作品的題材與主題,而是根據舞臺表達的需要來布置細節,既重視現實元素的使用與還原,又會用到超現實的意象性元素表達,從而通過各種視覺元素與觀眾形成交流,向觀眾交代無法用語言講述的故事中的重要信息。

雜技劇《鐵道英雄》,取材于魯南地區的民間抗日力量鐵道大隊的事跡,主創團隊使用了“虛實結合”的創意性表達方式來建構該劇的視覺語言。例如,觀眾可以憑借人物的特殊服飾和行為舉止,很容易判斷礦工、火車司機等進步工人和算命師傅、神偷等江湖人士的身份。這種個性鮮明突出的妝造,使鐵道大隊這支“江湖氣”頗重的民間抗日力量的特質凸顯了出來,真實感、歷史感撲面而來。舞臺上以1:1的比例真實還原了鐵道等道具,火車道具在舞臺上循環開動,造就“運動的時空”。演員用“跑酷”的方式躍動于火車上下,卸下物資,使整個雜技舞臺變得立體而豐滿,火車的行進與演員的動作給觀眾形成了一種目不暇接的感官體驗。比起舞臺上定點性的技能展示,這種運動的舞臺將視覺審美的刺激感提升到最大程度。用“跑酷”來演繹“扒火車”,又是一種超現實的意象性表達,消弭了真正扒火車行為的危險性,同時又增添了刺激性和觀賞性,將現實與虛構很好地結合了起來。

三、舞臺視覺化發展的機遇與挑戰

舞臺視覺化發展的趨向,本質就是藝術與技術在舞臺創作方面的深度融合。技術作為一種不可或缺的元素,越來越深入舞臺藝術的肌理,使自己成為舞臺藝術不可剝離的一部分。但技術的深入參與和深刻影響,并不是一件百利而無一害的事情。根本而言,藝術與技術的特性與發展的節奏有很大差異?!凹夹g——經濟體系的變革是直線型的,這是由于功利和效益原則為發明、淘汰和更新提供了明確規定?!幕惺冀K有一種回躍,即不斷轉回到人類生存痛苦的老問題上去?!雹賉美]丹尼爾·貝爾:《資本主義文化矛盾》,趙一凡等譯,第58-59頁。藝術隸屬于文化,是文化的一種手段或方式?!拔幕I域是意義的領域。它通過藝術與儀式,以想象的表現方式詮釋世界的意義?!雹赱美]丹尼爾·貝爾:《資本主義文化矛盾》,第30頁。

技術有鮮明的超越性或者覆蓋性,而藝術則不然,不同時代、民族、地域的藝術有一定的共通性,雖然“藝術”沒有一個人們普遍認可的定義,但“藝術之所以能產生如此強大的力量,要歸功于使它成為藝術的東西,沒有什么東西能夠像它那樣刺激精神”③[美]阿瑟·C.丹托:《何謂藝術》,夏開豐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18年,第4頁。?!按碳ぞ瘛睉撌侵杆囆g具有刺激人類感性的特殊效用,藝術與人類普遍性的情感世界緊密相連。藝術具有一種強大的“可回溯性”,即具備時代超越性,可以追溯到敘事的原點。在舞臺藝術創作上,或可將其粗淺地理解為“母題”,它承載著人類對感性普遍的認識與理解。比如羅密歐與朱麗葉,可以是莎士比亞筆下的意大利貴族男女,也可以是20世紀美國舞臺上的黑幫情侶。1954年中國參加日內瓦會議時,也曾用“中國的《羅密歐與朱麗葉》”為注釋,對彩色戲劇片《梁?!愤M行釋義。這個簡短、有力的注釋,追溯到了“愛情”這個共同母題,消弭了《梁?!酚捌c外國觀眾之間因文化差異和戲曲表演特殊性而產生的理解隔閡,使放映大獲成功。

可見,技術與藝術天生的差異性,使它們的“合作”必然需要磨合。當現代技術向舞臺藝術持續滲透時,舞臺對技術的依賴性越來越強時,我們需看到前所未有的機遇,也要注意到將會出現的挑戰。

(一)機遇:全新的舞臺藝術體驗

1.場景營造:舞臺敘事的豐富與增強

當舞臺開始參與敘述時,舞臺空間的內容物因為視覺要素(色彩、性質、光影)的注入而具備了指代符號的功能,而技術力量的支持,使面對觀眾的舞臺從平面化變成了立體式,有了敘述層次。與原來簡易的舞臺相比,當下的舞臺,演員的行動已經不再是觀眾注意的唯一焦點了,舞臺開始焦點分散。舞臺敘事的美感,可以為常規的舞臺藝術作品增添前所未有的意趣與刺激。國家大劇院版京劇《赤壁》“草船借箭”一幕中,“數百支‘箭’用吊桿懸掛起來,整體形成彩虹流向,視覺上充滿意趣,在舞臺上給曹操制作了巨大的戰船,給周瑜和諸葛亮制作一葉移動的小舟,對比鮮明”④高廣?。骸端囆g想象力帶動技術創造力——以舞臺美術設計實踐為例》,《人民日報》2022年4月14日第20版。。這樣的舞臺設計,打破了傳統戲曲舞臺“一桌二椅”的常規表現手法,引發了很多“80后”“90后”觀眾的興趣。京劇舞臺在演員表演的框架外,有了延伸性、創意性的視覺美感?!安荽杓边@一核心情境的具象化、視覺化,統攝了觀眾對這一核心場景的想象。

傳統京劇在敘述“草船借箭”這一情節時,依靠重心在于演員的臺詞。諸葛亮之悠然:“要取箭只待等四更時候,魯大夫又何必如此擔憂?我和你放寬心只管飲酒,緊催舟慢搖槳浪里閑游?!辈懿僦o張:“必是周郎偷營。重霧迷江,敵軍驟至,嚴加守御,不可妄動,吩咐亂箭齊發?!眲∏橹型ㄟ^語言敘述的“亂箭齊發”的宏大場面和緊迫氣勢需要觀眾調動想象自行建構。而《赤壁》在視覺敘事上的創新性表達和對故事情節的具象化美學敘述,使這種傳統藝術生成了一種全新的審美體驗?!熬薮髴鸫迸c“移動小舟”形成了鮮明的視覺對比,更直觀地展現出交戰雙方的不同心態,營造出一種全新的藝術場景,使故事焦點從演員周邊延伸到整個舞臺空間,為觀眾打造了豐富的、多層次的可視化沉浸空間,在刺激觀眾視角的同時,加深了觀眾對舞臺故事的理解。當“草船借箭”這個核心情境在舞臺上從語言變為圖像,從虛化的想象變為實化的具象,藝術感染力隨著視覺形象的建構而得到了質的飛躍與提升,舞臺這個藝術場景的特殊性和不可替代性進一步凸顯了出來。

2.持續助力:云演藝的發展潛力

對普通觀眾而言,劇場既是一個藝術空間,也是一個心理空間。當觀眾進入劇場后,他就自覺接受了“觀眾”這一身份。這個空間,有一種強烈的心理暗示效應,使觀眾在開演之前就對自己許下了暗示,甚至是催眠。劇場是一個特殊的場景,它本身就是沉浸感的來源。

但云演藝卻不然,通過網絡實現的藝術傳導無法完全包裹觀眾,因此,抓住觀眾的期待和注意力至關重要。線上演出更需要視覺表達直接而強烈的美學刺激,視覺表達的犀利、強烈、先鋒性是云演藝的一張王牌,而數字技術就是實現這一目的的最佳利器。2021年,愛奇藝為旗下一女團量身打造了首個沉浸式虛擬線上演唱會——“虛實之城”,全程采用XR 技術(擴展現實技術)實現演員、前景以及透視背景的融合和擴展,帶來了全新的視聽感受。

在網絡時代成長起來的“Z 世代”,對云演藝的接受程度較高,云演藝極有可能成為未來娛樂的主力之一。這也正是當下很多國際娛樂公司傾力打造旗下偶像團體的線上演唱會,并運用諸多尖端技術(AR、實時交互、多視角等)的重要原因。云演藝不可估量的前景也正是源于數字技術的不斷更新迭代,只要數字技術不斷發展,視覺美學就能不斷升級,云演藝就有著不斷更新的潛力,也有著挑戰人類想象與視覺審美極限的潛力。

(二)挑戰:舞臺藝術視覺化發展面臨的問題

1.審美重塑:攝像技術的潛在作用

當下“雙演融合”成為舞臺藝術的一種重要的表現形式。但無論是純粹的云演藝節目,還是基于線上、線下同步演出的雙演融合,攝像技術起到的作用都不可小覷。當線上演出這個條件成立時,這就意味著演出者和觀賞者所處的空間被切割了。以往的劇場演出,兩者處于同一時空,而線上演出卻打破了這一規則。攝像機作為中間媒介,擔負起了重塑視覺效果的重任。在劇場觀賞舞臺,無論舞臺看起來多么富于層次與美感,視覺化的真正效果還是取決于攝像技術帶來的鏡頭美感,在于攝影師用全景、近景、特寫等各種角度去抓取視覺要素,對它們進行全新的編排與組合。由此,攝影師的鏡頭成為觀眾的雙眼,他們對視覺要素的判斷重塑了舞臺審美。所以,無論現實中立體化的舞臺運用了怎樣令人驚嘆的視覺美學要素進行建構,如果沒有與之相匹配的攝像技術和審美觀念進行抓取與重塑,對于線上觀眾而言,舞臺的美學沖擊力一定會大打折扣。

這是云演藝后續發展面臨的第一個問題與挑戰。舞臺藝術不僅屬于舞臺,不僅在劇場觀眾的眼睛之中,它還屬于網絡空間,在攝像機鏡頭之中。在考慮舞臺視覺元素的同時,也必須注意云演藝這個特殊語境,重視攝像技術在其中起到的至關重要、不可替代的作用。簡單的、平面的,沒有經過編排與思考的攝像路徑,必然會影響到觀眾對舞臺視覺效果的感知,甚至影響觀眾對整部戲的觀感。攝影技術不過關,必然會影響舞臺效果的表達。所以,一味從舞臺角度考慮,在舞臺上堆疊各種優化視覺審美的技術,強調舞臺美學的表達與建構,而忽略了攝像技術在其間起到的重塑性媒介作用,其實事倍功半。云演藝的舞臺是一個雙重表達的舞臺,不僅是對舞臺視覺化效果的考驗,還是對鏡頭中舞臺視覺化效果的考驗。忽略了鏡頭美學的建構,是無法在數字時代搶占先機的。

2.視覺優先:視覺審美的壓倒性傾向

圖像時代,視覺優先是一種普遍性的審美趨向。數字技術的發展和舞臺科技的進步,使燈光、布景等舞臺美術要素更容易成為視覺元素累加的典型關節。視覺審美可以為舞臺帶來前所未有的審美體驗,但如果藝術創作過度迷戀視覺效果,就會陷入視覺敘事陷阱,使二度創作中的布景、燈光等視覺要素承載太多重要的舞臺信息,或者說把本屬于演員表演的故事敘述分流給舞美,突出或者強調科技手段,過度依靠視聽元素去刺激觀眾的審美感官,從而召喚觀眾的審美認同。那么,舞臺上引人矚目的就不是表演或動作了,而是影像或圖符。

此前部分戲劇人也表達了對戲劇舞臺的擔憂:“當代的戲劇舞臺所上演的,是臺詞和圖像的沖突……以及視覺主導和對白引力之間所造成的尷尬和矛盾?!雹僦x建華:《當代戲劇:視覺化生存抑或電影化想象?》,《藝術廣角》2006年第3期。在部分藝術家贊頌舞臺視覺化帶來的令人驚艷和驚喜的效果時,也必須要警惕對視覺審美的過度追求遮蔽了舞臺藝術原本應有的審美取向。

結語

舞臺藝術的視覺化可以說是一種必然的發展趨勢,這是圖像時代視覺審美在社會群體中的極大發展和數字技術的強大驅動共同作用而形成的。在這種趨勢下,不僅常規、傳統的舞臺藝術要注重視覺化表達效果,更催生了云演藝這種演出的新形態。舞臺藝術的視覺化打破了舞臺表現的疆域,解放了觀眾對舞臺內容的想象,使舞臺空間更延展、更具震撼性。但挑戰也隨之而來,舞臺不再只屬于觀眾的眼睛,在線上演藝的場景中,它也屬于攝像師的鏡頭。舞臺美學的渲染與建構,與鏡頭美學息息相關,不是舞臺藝術單維度發展能左右的。而過分重視舞臺的視覺化效果,是否會造成舞臺藝術內容表達的絢麗且空洞,璀璨且無聊,彰目而無意義,使舞臺藝術最終走向視覺效果的炫技,造成“文勝于質”的后果,這些都是值得思考的。

猜你喜歡
舞臺藝術演藝美學
河南金貴演藝集團
河南金貴演藝集團
盤中的意式美學
2020年《演藝科技》總目錄
外婆的美學
嚴鳳英舞臺藝術整理研究及當代意義
2019年上海市舞臺藝術作品評選展演獲獎名單
生態學視角下得演藝產業——評《演藝產業生態學芻論》
清末民國戲曲票友舞臺藝術摭論
純白美學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