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互聯網+”時代高等教育管理的創新與實踐

2022-02-28 17:20王慧
鄂州大學學報 2022年6期
關鍵詞:管理者互聯網+理念

王慧

(南京師范大學 中北學院,江蘇丹陽 212300)

科技的進步、社會的發展,帶動了我國現代教育的發展進程,為落實好高等教育管理工作,管理者應緊隨時代發展的步伐,樹立“互聯網+”意識和理念,將教育管理與計算機網絡緊密地結合起來,切實轉變傳統管理模式,發揮“互聯網+管理”的優勢、作用及價值。從而降低教育管理難度,提升教育管理效率,為學生營造出良好的教育管理環境。但在此之前,有必要明確“互聯網+”的內涵及特點,分析高等教育管理的創新方向。

一、“互聯網+”時代的基本內涵及主要特點

“互聯網+”時代倡導“互聯網”與社會傳統產業的協同發展,通過科技革新傳統模式、機制、體系及手段,使傳統行業擁有網絡化、信息化及智能化的特征?!盎ヂ摼W+”并非簡單的技術疊加,而是商業價值與思維模式的充分融合。通過“互聯網+”意識的樹立,能夠讓傳統產業轉變保守和單一的思維模式,形成全新的發展格局及形態。換言之,“互聯網+”是通過傳統行業與計算機互聯網的深度融合,形成全新的社會發展形態,能夠提升社會的生產力與創新力。[1]因此其核心要素并不僅是“融合”,而是創新。只有通過創新,才能讓“互聯網+”擁有真正的意義與價值,才能促進新業態、新形態的產生與發展。根據理論研究,能夠確定“互聯網+”時代主要擁有以下幾個特征:首先是跨界融合??缃缛诤现饕溉诤现厮?,能夠讓“人群身份”與“市場定位”發生深刻轉變;其次是創新驅動。創新驅動就是通過互聯網思維,實現傳統行業的自我革命及思維革新;再次是重塑結構。在“互聯網+”時代,原有的文化結構、地緣結構、經濟結構、社會結構及組織結構被打破,話語權、議事規則發生了深刻地轉變。然后是尊重人性。對個體敬畏及對人創造性的發揮是“互聯網”+”的基本特征,能夠幫助人們推動社會文化、經濟及科技的可持續性發展;最后是開放生態。開放生態能夠將制約創新的步驟、環節及程序去除掉,讓研發與創新過程更加自由。此外是連接一切。連接一切是“互聯網+”的主要特征,能夠讓任何傳統產業、行業都擁有信息化特征。在高等教育管理層面上,“互聯網+”是通過計算機網絡技術的應用,創新傳統單調的管理模式、教學模式,形成在線教育與管理結合的新格局。

二、“互聯網+”時代下的高等教育管理的創新思路

“互聯網+教育管理”的過程就是創新的過程,是結構重塑、形式優化的過程。在此過程中,教育管理者應轉變傳統的教育管理理念,優化教育管理模式,讓教育管理過程更契合“互聯網+”所擁有的“尊重人性”“重塑結構”“創新驅動”“跨界融合”等基本特征。誠然“互聯網+教育管理”的基本舉措,就是對計算機網絡信息技術的充分應用,是“互聯網思維”在高等教育管理過程中的融入。然而這種教育管理創新僅僅停留在表層,即通過網絡技術的應用,實現對傳統教育管理模式的革新,但并沒有實現深層次的創新與革新。深層次的教育管理創新應是積極地、主動地創新。應將網絡元素滲透到教育管理的不同環節中。在教育管理方法上,應轉變傳統的灌輸、訓導形式,將被動管理轉變為主動引導。即通過預防、分析、引導等方式,讓存在問題的學生得到教育。在教育管理形式上,應充分應用各類現代信息技術,深化教育管理者與被管理者之間的情感聯系,突出教育管理過程的民主特征。與此同時,也能幫助教育管理者能夠更充分地、更全面地、更有效地發現自身所存在的問題。在管理過程中,學校應加強配合機制、配套設施的建設。譬如監督機制、反饋機制、網絡平臺、大數據技術、數據庫等。簡而言之,在通過“互聯網+教育管理”實現“教育管理創新”的過程中,學校必須積極地、自主地利用信息技術、現代教學理念實現對傳統教育管理的創新發展。[2]但與此同時,還需要注重對新型配套機制、管理理念的引進與優化。唯有如此,學校才能確保教育管理者實現真正意義上的、深程度的創新。而非停留在網絡技術應用的層面上。除此之外,學校在教育管理創新過程中還需要樹立“重塑結構”的理念,確保傳統的教育管理環節、程序、模式及方法都形成新的架構;確保各項管理要素都圍繞“互聯網技術”得到重新編制。

三、“互聯網+”時代下高等教育管理存在的問題

在“互聯網+”時代下,高等教育管理質量、效率得到明顯提升,管理模式、體系得到了顯著優化。但通過實踐探究發現,部分院校在利用“互聯網+”創新高等教育管理的過程中還存在諸多的問題。

首先是教育管理理念滯后?,F有的高等教育管理理念明顯弱化了學生的地位,突出了管理者的主導性,并且對“管理”的重視程度要遠高于“服務”,部分管理者不主張民主管理,強調經驗管理,導致“互聯網+”擁有的創新效能,受到嚴重的影響。

其次是管理方法單一。部分院校在“互聯網+”時代下,依舊是采用傳統的教育管理方法,致使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難以得到彰顯和發揮。其問題通常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一是訓導方法。即通過訓導的方式,告知學生哪些行為“可以做”、哪些行為“禁止做”,長此以往將遏制學生的創造力。二是灌輸的方法。灌輸式的管理方法既不屬于“道德教學”也不屬于“教授道德”,只是教育管理者將社會標準和規范強硬地灌輸給學生,嚴重地影響到學生的全面發展,無法激發學生所擁有的潛能。雖然我國部分院校能夠通過計算機網絡技術優化教育管理方法,譬如通過線上溝通的方式,了解學生的情況,對學生進行管理。但其本質還是訓導與灌輸。[3]

最后是網絡平臺建設不充分。網絡平臺是學校借助“互聯網+理念”創新教育管理模式、體系及方法的重要抓手。然而我國很多院校的網絡平臺建設存在明顯的缺陷,例如難以與外部環境進行充分的銜接,無法發揮社會、家庭在教育管理中的作用,難以形成多渠道、多層次、全方位的管理體系。并且很多計算機網絡技術、網絡資源很難滲透到高等教育管理過程中,致使“互聯網+”在教育管理創新模式中的優勢被弱化。

四、“互聯網+”時代下高等教育管理的實踐策略

(一)樹立全新的教育管理理念

首先是樹立以學生為本的育人理念。在教育管理工作中管理者應將學生作為管理活動的落腳點與出發點,積極調動學生群體的“主體意識”,發掘學生的潛能,塑造學生的人格,從而引領學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約束及自我認同。與此同時,管理者還需要尊重學生的個性自由與個體差異性,因人而異、順其自然,精準、分類地開展教育管理工作。其次樹立“技術應用理念”。在“互聯網+”背景下,教育管理者必須通過各類信息技術,創新教育管理的手段、內容、方法及形式,使信息技術充分融入并滲透到學生管理、科研管理、教學管理的不同環節中。而樹立“技術應用”理念,能夠讓不同的管理過程,擁有鮮明的信息化特征,提升教育管理的實效性。

(二)優化并革新教育管理方法

在“互聯網+”視域下學校應積極優化并革新傳統的教育管理方法,使學生管理更加人性化、民主化及科學化。管理者應從以下幾點出發:首先是注重數據分析。教育管理者應利用大數據技術對學生行為習慣、思想動態進行分析、整合及預測。并結合數據分析結果,采取相應的教育管理方法。譬如對存在問題的學生,應進行思想引領。如通過思想教育的方式,使其認識到自身所存在的問題,并加以改進。而對有“問題傾向”的學生,則需要進行情感指引、道德引導,使學生規范自身的行為和思想,積極肩負起時代重任。其次是注重溝通交流及意見反饋。教育管理者應營造出寬松的、民主的溝通環境,通過與學生的日常交流、情感溝通,幫助其解決問題,使其對學校管理的意見、建議及時反饋到教育管理者面前。最后是注重經驗總結,教育管理者應利用計算機網絡平臺及信息技術定期總結教育管理成果,并調整相應的教育管理模式、體系及內容。[4]

(三)加強教育管理平臺的構建

在教育實踐中,學校應從以下兩方面出發,提升網絡平臺構建的完善性、先進性及有效性。首先構建“家校社”協同育人平臺。家校協同不是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的簡單融合,而是學校通過構建溝通平臺的方式,與家長進行隨時隨地的、線上線下的雙向交流,幫助學校更好地指導家庭進行監督及教育。而社校協同則是社會組織與政府部門,通過網絡平臺積極參與到教育管理的過程中,為高等教育管理提供充足的、優質的教育管理資源,從而形成學校顯性教育、社會補充教育的良好格局。其次是加強對網絡設備設施的更新、優化及管理。學校應通過機制制定、制度制定的方式,確保校園網絡速度流暢,各項設施完好,并在此過程中,通過優化管理制度及系統結構,確保學生的個人隱私與基本信息不被泄露。

在“互聯網+”背景下高等教育管理過程、模式、體系、方法及理念將得到創新式發展。為更好地發揮“互聯網+”的優勢,學校必須從網絡建設、理念更新、方法優化等角度出發,從更高層面解決高等教育管理所存在的問題,提升教育管理的時效性與有效性,促進學生的健康發展。

猜你喜歡
管理者互聯網+理念
建筑設計應對低碳理念的相關思考
淺談中西方健康及健康理念
劉明懷:做卓有成效的管理者
管理者當有所作為
管理者當有所作為
給中青年管理者一片天地
用公共治理的理念推進醫改
中醫理念的現代闡釋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