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源結構與職業技能的相關性分析
——以職業院校技能大賽為分析視角

2022-03-08 12:02賴阿紅
黎明職業大學學報 2022年4期
關鍵詞:國賽生源職業院校

賴阿紅

(黎明職業大學 教務處,福建 泉州 362000)

教育部于2022年4月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教育法》指出“職業教育是與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的教育類型,是國民教育體系和人力資源開發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培養多樣化人才、傳承技術技能、促進就業創業的重要途徑”[1],重新定義和強調了職業教育的地位和內涵。而職業院校技能大賽作為教育部和教育廳組織的官方競賽,是檢驗職業教育人才培養質量的一種有效方法,其成績更是教育行政部門考核職業院校辦學能力的重要評價指標之一。自2008年舉辦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以來,職業技能大賽就引發了熱烈探討,陳炳和[2]、曾天山等[3]學者深入解讀和剖析大賽的內涵、要求和價值,高洋[4]、靳潤成等[5]學者針對大賽對學生和院校的影響進行分析,楊建良[6]、馬成榮等[7]學者則就技能大賽促進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的具體途徑進行探索,多位學者的研究均肯定了職業院校技能大賽對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的積極作用,也提出了院校培養職業技能人才的理論性策略,但到目前為止未見有基于統計學分析探討職業院校技能人才選拔和培養的研究。

在高職生源復雜多樣的背景下,了解不同生源結構的學生技能競賽參賽獲獎的差異性,有助于為職業技能大賽學生選拔及培養提供依據和參考。該研究從三個角度分析生源結構與職業院校技能大賽的相關性:第一,通過追溯技能競賽獲得者的性別、考生類別、生源來源、生源省份等信息,用統計學方法分析獲獎選手生源特征;第二,將不同級別的獲獎情況轉換為定量數據,分析不同生源特征的選手在國家級和省級大賽中獲獎能力的差異性;第三,利用SPSS22.0軟件獨立樣本T檢驗法和Spearman相關性分析方法探討生源質量與獲獎能力之間的相關性。

一、研究對象

該研究的生源數據來自黎明職業大學??紤]到2019年國家實施高職擴招政策,2021年高職擴招任務已完成,為準確反映生源因子對職業技能競賽的影響,總體樣本限定在實施新政策之前所招收的學生。鑒于職業院校學生培養周期為3年,為獲得完整的職業技能大賽獲獎數據,該研究選擇已畢業的2016、2017、2018級學生作為研究對象。生源數據來源于黎明職業大學2016—2018年考生錄取系統數據??紤]中職生源在中職階段的參賽獲獎經歷與高職階段獲獎能力相關性分析和學生在高職階段獲獎情況分析的需要,故技能大賽獲獎數據選擇2014—2022年教育部公布的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簡稱國賽)獲獎名單和福建省教育廳公布的福建省職業院校技能大賽(簡稱省賽)獲獎名單。

二、技能競賽獲獎選手生源情況分析

2016—2018年黎明職業大學共錄取報到9 677人,在高職階段省賽獲獎者304人,國賽獲獎者18人。國賽獲獎者中有13名是經由省賽推薦參加國賽并獲獎,另有5個學生未獲得省賽獎項,直接獲國家級獎項,經分析此賽項為珠寶玉石鑒定,國家2018年開始舉辦此項比賽,但福建省未舉辦對應賽項,而是通過行業賽選拔??紤]到職業院校技能大賽層層選拔機制,為減少對分析結果的影響,這5人不列入分析對象。

將獲獎選手按不同生源因子進行統計,統計結果如表1所示。從男女比例上看,省賽獲獎者中男生占66.12%,女生占33.88%,但國賽的選手中男生占比84.62%,提高了18.5%,獲獎比例遠高于期望值(生源占比)。由此可見,男性選手獲高級別獎項潛力更大。

表1 2016—2018級學生職業技能大賽獲獎選手情況分析

從生源類型來看,2016—2018年黎明職業大學新生生源類型分為春季高職分類考試生源(面向中職生和面向高中生)、秋季普通高考生源(高中生)、二元制和五年制高職生源。其中五年制高職(簡稱五年專),黎明職業大學采取三二分段培養模式,即前三年在聯合辦學的中職院校就讀,后兩年在黎明職業大學就讀,后兩年從中職轉軌到高職院校的人數算入當年在校生人數,因此該研究所指五年專生源是指當年轉軌人數。分析結果顯示,省賽獲獎選手生源類型占比依次是秋季高中生>中職生>春季高中生>五年專>二元制,國賽獲獎選手生源類型占比依次是秋季高中生>中職生>五年專>春季高中生>二元制。中職生源獲獎比例均高于期望值9.66個百分點以上,這意味著中職生源競賽獲獎概率更高。春季高中生整體獲獎選手比例較期望值下降較多,尤其是在國賽中,春季高中生占比較期望值下降23.05個百分點;秋季高中生占比差異性不大;五年專選手在國賽中占比較期望值高出11.67個百分點。

從考生來源上看,省賽獲獎選手生源來源占比與期望值相當,但在國賽中,城鎮選手占比較期望值高5.85個百分點,說明在國賽中,城鎮選手獲獎潛力更高。

從生源省份來看,省賽獲獎選手95.72%來自福建省內,國賽獲獎選手92.31%來自省內,這與生源占比相當,說明生源省份對競賽獲獎影響不大。

三、生源因子與技能競賽獲獎能力相關性分析

考慮到不同級別的競賽難易度較大,不宜單純將獲獎人數和數量認定為獲獎能力。為合理探究生源因子與職業技能大賽獲獎能力的關聯性,根據《黎明職業大學學生競賽管理及獎勵辦法》,將全國、福建省職業院校技能大賽獲獎選手根據獎勵金額賦分,為便于統一標準,獲團隊獎的學生,按照獲個人獎的獎金數量賦分,如國賽個人項目一等獎30 000元,視為技能競賽獲獎能力為300分,以此類推二等獎賦分150分,三等獎賦分90分;省賽一等獎賦分80分,二等獎40分,三等獎24分,優秀獎獲得者5分。根據以上賦分標準,計算獲獎選手的技能競賽獲獎能力,分析不同生源特征的選手在國賽和省賽中表現的差異性。

(一)不同生源特征的選手國賽獲獎情況差異

黎明職業大學2016—2018級學生共獲國賽13項,其中一等獎(國1)1項,二等獎(國2)6項,三等獎(國3)6項。從圖1可知,國1由城鎮籍男性中職生獲得。從性別來看,男生獲國賽11項,平均獲獎能力136.36分,女生獲國賽2項,平均獲獎能力120分,說明女生在國賽中不論獲獎人數還是獲獎數量都略遜于男生。從獲獎數量來看,秋季高中生獲獎數量最多,但從平均獲獎能力來看,中職生>春季高中生>五年專>秋季高中生>二元制生源,也就是說除未獲獎的二元制生源外,秋季高中生平均獲獎能力最低。從生源來源分析,城鎮籍選手雖然獲獎數量不足農村籍選手的一半,但平均獲獎能力高于農村籍選手。

圖1 不同生源特征的國賽選手獲獎情況

(二)不同生源因子的選手省賽獲獎能力差異性分析

計算不同生源因子參加省賽的獲獎能力,結果如表2所示,男性選手的平均獲獎數量和平均獲獎能力均高于女性選手。從平均獲獎數量來看,中職生>五年專>春季高中生>秋季高中生>二元制,但從平均獲獎能力來看,秋季高中生>春季高中生>五年專。從生源來源角度分析,城鎮籍選手的平均獲獎數量高于農村籍選手,但平均獲獎能力略低于農村籍選手。

表2 不同生源因子省賽平均獲獎能力分析

將省賽獲獎選手按不同生源因子排列組合,采用描述統計分析其獲獎能力差異性。統計結果如表3所示,獲獎數量最多的前三類分別是農村籍男性秋季高中生、農村籍女性秋季高中生、農村籍男性春季高中生。平均獲獎能力排名前三的是農村籍男性中職生、城鎮籍男性中職生、農村籍女性中職生。從獲獎穩定性來看,排名前三分別是農村籍女性春季高中生、農村籍女性五年專生源、城鎮籍女性秋季高中生。從表中可知,相同類型和來源的情況下,女性獲獎的標準差均小于男性,如女性農村籍中職生獲獎能力標準差35.24,小于男性農村籍中職生獲獎能力標準差36.31;女性農村籍五年專生源獲獎能力標準差13.86,小于男性農村籍五年專31.30等。也就是說女性選手競賽獲獎能力更為穩定。

表3 不同生源組合省賽獲獎能力分析

四、生源質量與競賽獲獎能力關聯性

一般認為生源質量直接影響培養質量[8-9],為驗證生源質量與職業技能大賽獲獎能力是否有關,該研究利用SPSS軟件對生源質量與競賽獲獎能力相關性進行分析。

(一)中職生參賽經歷與省賽獲獎能力的相關性

鑒于中職生源涉及多個大類,不同大類考試難易程度不同,分數差異性較大,不宜直接比較分數,考慮到福建省在2016—2018年高職院校分類招考中實施“獲得國賽三等獎及以上和省賽一等獎可予以免試錄取,獲得省賽優秀獎及以上的,享受照顧政策,包括享受文考加分政策或免職業技能測試考試,按滿分計入”等相關政策,因此使用中職生源在中職就讀期間是否獲職業技能大賽(0-未參賽,1-曾參賽)作為衡量中職生源質量水平的指標,利用SPSS 22.0分析軟件,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進行分析。

獲獎能力獨立樣本檢驗

分析結果如表4所示,中職生源中26人在中職期間有參賽獲獎經驗,51人無參賽經驗。從統計表中看到有參賽獲獎經驗的中職生平均獲獎能力65.15,無參賽經驗的中職生源在高職階段獲省賽平均能力為41.37,有獲獎經驗的中職生標準差53.158遠高于未獲獎經驗中職生31.256,說明有參賽經驗的中職生獲獎能力較強,但穩定性較差。T=-2.103,顯著性(雙尾)P=0.043<0.05,也就是說在中職期間有參賽獲獎經驗的選手與沒有參賽經驗的選手在高職階段獲省賽能力是有顯著性差異的。

表4 中職生參賽經驗與獲獎能力相關性分析獲獎能力組統計量

(二)高中生高考成績與獲獎能力相關性分析

高中生源分為春季高中生和秋季高中生,針對春季高中生使用其學業水平測試成績,利用SPSS 22.0軟件分別分析2016—2018年分年度和3年總數據中成績與獲獎能力的相關性,分析結果顯示:Spearman相關系數分別為0.042、0.036、-0.211、0.108,相關系數接近于0,而顯著性P分別為0.822、0.876、0.534、0.398,P值均>0.05,也就是相關性不顯著。換言之,春季高中生學業水平測試成績與省賽獲獎能力之間不存在相關性。

針對秋季高中生,鑒于2016—2018年黎明職業大學秋季高中生源分為理工、文史、藝術類三種,同時分為省內和省外生源,每年高考難易度有差,各省情況也不同,為便于分析,對數據處理如下:1.由于藝術類3年間高考標準變動較大,且該研究中僅有3個樣本,故排除藝術類;2.通過計算不同省份不同年份理工類和文史類與同年本省同類別本一線分數間的差距,將其分數標準化處理,如福建省某選手2016年理工類340分,2016年福建省理工本一線為465分,其標準成績為465-340=125分。利用SPSS 22.0分析軟件分析標準分數與技能競賽獲獎能力之間的相關性,分析結果如表5所示,Spearman相關系數=0.114接近0,P=0.171>0.05,意味著秋季高中生高考分數與獲獎能力之間無明顯相關性。

表5 秋季高中生高考成績與獲獎能力相關性

五、結論與啟發

(一)生源省份對獲獎結果影響較小,不同性別和來源的選手獲獎優勢不同

從對獲獎選手的生源因子進行多角度全方位的分析結果來看,選手的生源結構很大程度受學校生源結構影響,但生源是來自省內還是省外,并不會影響學生獲獎。從生源來源來看,農村籍選手總獲獎數多且省賽平均獲獎能力較強,但城鎮籍選手在國賽中表現更為優秀?;谛詣e角度的分析結果顯示,男性選手獲獎人數和平均獲獎數量均較女性多,這與黎明職業大學以應用型工科為主的專業定位有關,但我們也要看到女性選手的競賽獲獎穩定性較男性選手高,因此在選拔和培養中可以利用各自的優點,通過合理搭配的模式組隊參賽。

(二)不同生源類型的選手獲獎能力差異性較大

分析結果顯示,高中生在職業技能大賽中呈現出“多而不強”的現象,中職生源和五年專生源國賽平均獲獎能力更高,且中職生源在省賽中人均獲獎數量也是最多的。這與職業院校倡導技能培養的目標有關,中職生源和五年專生源在中職培養階段技術技能掌握與高中生源相對較為扎實,在高職階段應進一步提高中職生源和五年專生源學生實踐能力和技能水平,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團隊精神,讓技能型人才在比賽中精益求精,脫穎而出。同時我們也看到,二元制學生作為校企聯合培養對象,職業技能理論上更為優秀,但在技能競賽中卻少有作為,這從側面說明社會缺乏對技能大賽的重視,建議加大大賽宣傳力度。一方面傳播大國工匠事例,弘揚工匠精神,讓全社會更為深入了解和認識職業教育發展的重要性,引起社會對技能型人才的關注;另一方面要提高職業院校技能競賽成果轉化,帶動行業、企業積極參與進來,營造“尊重技能、崇尚技能”的文化氛圍。

(三)生源質量與職業技能大賽相關性受生源類型影響

從相關性分析結果來看,在中職階段有參賽經歷的中職生源選手和未參賽選手在獲獎能力方面表現出顯著性差異,具體表現為有參賽經歷的中職生獲獎能力更強,這與王紫虹[10]等學者得出的“職業技能大賽參賽經歷能夠有效促進學生技能提高”結論一致。近年來,在我國高考制度改革大背景下,中職生源的比例越來越大[11],高職院校在招生過程中可通過建立優質生源基地、出臺相關政策等不斷吸引優質中職生源報考,將職業技能獲獎選手作為種子選手強化培訓,擇優選拔。而分析結果顯示高中生高考成績(學業水平測試成績)與職業技能大賽獲獎能力缺少相關性,換言之,成績好的高中生源選手在職業技能大賽中也不一定更有優勢。這提醒職業院校,相比于爭取優質高中生源,重視對高中生的技能培養更為重要,可在學校常態化開展技能大賽,拓寬技能比武賽道,以技能競賽為抓手推動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改革與創新,構建競賽長效育人機制。

由于生源數據具有隱私性,收集困難,因此目前該研究的分析僅限于某一高校,不同高校間是否存在差異,還有待進一步分析。

猜你喜歡
國賽生源職業院校
基于職業院校創新人才培養的數學建模實踐活動探索
新形勢下提升傳統本科專業生源質量的思考和認識
農村生源不是“搖錢樹”
如何加強職業院校學生的德育教育
淺談職業院校中的美術教育
“國賽”十年:將職業教育改革進行到底
“國賽”背景下的動漫制作技術專業教學改革
從高職焊接專業學生技能大賽反思教學方法改進
圖表
陜北紅色學校與國民黨在西安的生源爭奪戰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