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學”視野下唐詩精神和美學特質的解讀

2022-03-11 19:24程江霞
關鍵詞:人學唐詩杜甫

程江霞

(青島農業大學 人文社會科學學院,山東青島 266109)

引言

中國文化自古高揚人的地位和價值?!兜赖陆洝氛f“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1]102。王是人之主,是人的代表?!吨杏埂愤M一步闡發:人若“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則可以與天地參”[2]244。人只要充分發揮創造潛力,參與天地運行演化,輔助化育萬物,就能與天地鼎足而三。由此看出,人的主體價值在傳統文化中一直被思想家所肯定。

馬克思主義終極目標是實現無產階級和全人類的解放,實現人全面自由的發展。以人的本質和價值、人的需要和發展、人的異化和復歸為主要內容的人學思想在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占有重要地位。重視以實踐活動為基礎的人的主體性是馬克思實踐唯物主義的核心觀點。中國學術界對馬克思主義實踐主體性的具體規定已有諸多論述,可以概括為“人作為活動主體在對客體的作用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能動性、自主性和自為性”[3]。

由以上可以看出,中國傳統文化和馬克思主義從不同角度對人的主體價值進行了肯定。前者從倫理角度把人的創造力看成是人的最高道德境界,有創造力的人才能德配天地,帶有中國哲學形而上的超越色彩。后者從實踐角度把主體能動性和創造力看成是人在實踐過程中自由自覺、全面發展的表現,體現了具體的可操作性。

文學是人學。文學創作是人類的實踐活動,需要充分發揮作家的主體性。唐詩是中國傳統文化孕育的優秀成果,是唐人吟詠性情、抒發自由意志的載體。前賢對唐詩偉大成就與唐代詩人人格關系的論述雖沒有冠以“人學”之名,但都從不同方面揭示了“士之致遠,先器識而后文藝”[4]的本質。

聞一多(2013)20世紀30年代就說過“詩唐”是詩人“詩才的最大限度之發展”的時代[5]189。林庚(1958)在論及盛唐氣象時一再強調唐詩的成就來源于少受束縛壓抑的人民的解放之力和創造之力[6]。胡明(1999)在闡發唐宋詩之異同時認為“唐人的詩更多一點主動性的感情發抒,自主且真率……更顯出一種自由的獨特風格”[7]。劉寧(2002)在考察中唐元稹、白居易的“元和體”時指出:與初盛唐詩人相比,中唐詩人參政的程度加深,創作主體的精神面貌更加理智和內斂,從而使元白詩歌呈現出“主理”的意趣[8]1-38。錢志熙(2006)將唐詩審美風貌形成的動因歸結為“唐代詩人在性情本體思想的指導下,對人性與人情做了直觀與深刻的反映,形成唐詩最重要的審美風貌”[9]。余恕誠(2010)論唐詩的剛健特質,特別關注魏晉南北朝到隋唐各民族大融合尤其是胡漢融合為唐代社會注入的強勁骨力,以及由此帶來的熱情豪邁的解放氣質和奮發蹈厲的精神狀態[10]18-25。

綜上所述,唐詩不僅展現出了唐代廣闊的社會面貌,也“表現人的精神主體的無比豐富性和偉大力量”[11],擁有深厚的人學價值。因此,用馬克思人學思想分析唐詩人文精神及美學特質符合內在邏輯。

一、人學視野下的唐詩人文精神

(一)創作主體能動性與唐詩的革新精神

主體能動性是指作為主體的人在社會實踐中表現出來的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動性,側重于主體能力特別是創造力[3]。發揮創造性,要求實踐主體自覺意識到既有局面的局限性,解放思想、突破束縛、革故鼎新。

初盛中晚唐各階段的詩人都旗幟鮮明地表達了創新求變的文學自覺意識,推動詩文革新。

初唐詩壇以唐太宗為首的宮廷詩人從文學創作和國運興衰角度提出“用咸英之曲,變爛漫之音”(李世民《帝京篇十首序》),力圖革除齊梁宮體詩玩物喪志和閨闈衽席間的頹靡綺艷之風。太宗君臣的創作視野雖仍局限于臺閣池苑,但他們在詩歌中表達出的建功立業的理想、展現出的時代新氣象給魏晉門閥政治壓抑下的中下層文人帶來了希望。初唐四杰以文學革新為己任,舉起“開辟翰苑,掃蕩文場”(王勃《山亭思友人序》)的大旗。他們的詩作中雖然偶有“三尺微命,一介書生。有懷投筆,無路請纓?!?王勃《滕王閣序》)的窮愁牢騷和“撫窮賤而惜光陰,懷功名而悲歲月”(王勃《春思賦(并序)》)的惆悵感傷,但是和《古詩十九首》中透露出的迷茫、悲涼心境完全不同。從長篇大作如盧照鄰的《長安古意》或是楊炯短小精煉的《從軍行》中都能看出中下層文人“誰惜長沙傅,獨負洛陽才”(駱賓王《帝京篇》)渴望被賞識的期待和“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楊炯《從軍行》)的不甘心,對生活和前途的熱切渴望、想要建功立業的沖動,為盛唐詩歌風骨興寄開了先導。

盛唐詩歌追求渾然天成,不飾雕琢,很容易讓人誤以為盛唐人是靠著天生才力在不自覺中達到了文藝創造的巔峰,從而忽視盛唐詩人創作實踐中的文學自覺和革新意識。

樂府詩自漢代產生、發展后在魏晉六朝得以完善?!褒R、梁以來,文士喜為樂府辭,然沿襲之久,往往失其命題本意……。惟老杜《兵車行》《悲青坂》《無家別》等數篇,皆因事自出己意立題,略不更蹈前人陳跡,真豪杰也”[12]。杜甫雖然常以奉儒守官的傳統形象示人,但是在詩歌創作中卻“不薄今人愛古人”(杜甫《戲為六絕句》其五),而是致力于詩歌題材和體裁等方面的大膽革新。學界早已注意到杜甫的新題樂府對漢樂府的繼承與創新。如《三吏》《三別》等明顯繼承了漢樂府《東門行》《病婦行》的創作手法,截取生活中某個富有表現力的片段,采用對話、獨白的敘事方式,注重細節描寫。讀這些作品,猶如看一幕有人物、有情節、有戲劇沖突的短劇。和漢樂府不特意交代歷史背景,只通過故事情節來展現人物命運的創作手法不同,杜甫有意考察并突出社會變革和個人命運的關系,總是將人物的命運置于特定的社會時代背景中。如《新安吏》“我軍取相州,日夕望其平。豈意賊難料,歸軍星散營?!边@段文字記錄的就是安史之亂中的相州大敗。此外,杜甫的樂府詩在第三視角的記錄以外,還會明顯地加入自己的建議和對百姓的勸慰。如《新安吏》中對送行家屬的寬慰“眼枯即見骨,天地終無情!……送行勿泣血,仆射如父兄?!比绻麖膭撟鲃右蛏虾唵畏治鲆幌?,杜甫對新題樂府的藝術創新來源于他秉承的家國同構情懷。個人命運、家族命運和國家命運是命運與共、休戚相關的。這也是杜甫詩歌創作主張的自覺實踐。

李白在詩歌創作中雖然舉起復古大旗,但也能以天才之力推陳出新?!蛾P山月》是樂府舊題,多表現傷離別的主題。李白以思接千載、視通萬里的廣闊胸襟,在繼承征戍題材和明月意象傳統的基礎上,對“傷離別”的《關山月》做了拓展。李白所寫的《關山月》并不以某個特定的征人或思婦為主角,也不再吟詠思婦或征人哀怨悲嘆的調子,而是在幾萬里長風和蒼茫云海的廣袤背景下,在“漢下白登道,胡窺青海灣”的漢唐歷史中反思戰爭給各民族帶來的災難,發出“由來征戰地,不見有人還”的歷史慨嘆。

安史之亂后唐代社會的各種矛盾開始顯露。與生活在幻想中的盛唐詩人不同,中唐詩人以更加務實和清醒的態度寫出了揭露時弊的深刻詩篇。像韓愈和白居易既是文壇領袖,又是朝廷大臣,在反思社會現象和矯正“大歷詩風”中開創了兩個完全不同的詩歌流派。晚唐詩壇雖然少了前期奮發有為、積極進取的開拓精神,卻在表現文人日常生活和幽微內心方面,為宋詞開了先導。

唐代詩壇各個時期的詩人在社會責任感和文學自覺意識的雙重使命感召下進行文學創作實踐并開拓創新。不管是初、盛、中唐積極主動的變革,還是晚唐迫于大廈將傾的政局而不得已退守內心世界的創作,探索與創新是唐代各個階段詩人的共同藝術追求。

(二)創作主體自主性與唐詩的獨立精神

自主性側重于主體權利,表現為主體對活動諸因素的占有和支配[3]。在創作實踐中,特別表現為作家不受他人驅遣、不受外在力量支配,順從自己意志的創作自由和非功利性創作目的。自覺自由的文學實踐才能真正彰顯詩人內在的生命力和可貴的主體精神。

唐代詩人具有強烈的進取精神和自信心,渴望建功立業、封侯拜相,卻不屑做歌功頌德的御用文人來邀寵。即使在尚未擺脫宮體余風的初唐詩壇,也有四杰這樣弘揚主體性情和風骨的詩人。盧照鄰《長安古意》前六十句半譏諷半艷羨地鋪敘長安的繁華和王公貴族、游俠娼妓的奢靡享樂,結尾幾句冷淡道出盛衰相代、富貴難久,并以“寂寂寥寥揚子居,年年歲歲一床書”展現落魄文人淡泊名利的孤高和精神獨立。雖缺少盛唐詩人磅礴大氣的精神強力,卻也體現出“富貴不能淫”的大丈夫精神。

“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杜甫《飲中八仙歌》)的李白,一生志向乃是“奮其智能,愿為輔弼,使寰區大定,??h清一?!?李白《代壽山答孟少府移文書》)。在崇高的理想面前,富貴如浮云。物物而不物于物的超越精神使他能高唱“鐘鼓饌玉不足貴”“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李白《將進酒》)“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李白《夢游天姥吟留別》)的自由之歌。唐代盛行干謁之風,杜甫亦不能免俗。困守長安十年,“朝扣富兒門,暮隨肥馬塵。殘杯與冷炙,到處潛悲辛?!?杜甫《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雖然歷經種種磨難,但是他終不肯向不合理的現實屈服。無論是青年時期“白鷗沒浩蕩,萬里誰能馴!”(杜甫《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的桀驁,還是中晚年“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杜甫《旅夜書懷》)的孤獨,杜甫都堅守了精神的獨立和自由。

中唐詩人韓愈為尊儒反佛寫下《諫迎佛骨表》而被貶謫到八千里以外的潮州。心之所念“愿為圣明除弊事,肯將衰朽惜殘年”(韓愈《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堅守心中大道,即使“九死南荒吾不恨”(蘇軾《六月二十日夜渡?!?。白居易《太行路》毫不留情地對最高統治者展開了批判,言辭之激烈,歷代少見?!靶新冯y……,近代君臣亦如此。君不見左納言,右納史,朝承恩,暮賜死?!表n愈和白居易不顧及個人仕途升遷,甚至身家性命,以至大至剛、充塞于天地之間的浩然之氣和知識分子的獨立精神進行文學創作,承擔起了匡扶社稷的責任。

(三)創作主體自為性與唐詩的人民性精神

主體自為性側重于主體目的,表現為主體活動的內在尺度和根據[3]。

劉再復認為“創造主體性從心理結構角度說,是作家超越生存需求、安全需求、消極性歸屬需求、尊重需求而升華到自我實現需求的精神境界”。自我實現的最高境界就是“必須使自己的全部心靈,全部人格與時代、社會相通,必須推己及人,把自己的精神世界中一切最美好的東西推向社會,推向整個人類”[11]。

詩人之境界和常人之境界是可以相通的,關鍵在于“詩人寫出的個人感受是不是能和廣大人民在其生活中所感受所理解的相同或近似”[13]??傊?,人民性是評判偉大作家和優秀作品的重要尺度和根據。

唐代詩人用如椽的筆力、敏銳的眼力、創新的腦力、矯健的腳力,奔走在廟堂和民間,體察、反映與人民生活相關的各個方面。特別是中下層文士的生活遠離宮廷,貼近人民,對人民的喜怒哀樂感同身受。許多偉大詩歌都是以人民為本位,直接觸及上層統治階級和下層老百姓之間的對立和矛盾,且批判之力、揭露之深,其他朝代鮮有所聞。宋人洪邁說“唐人詩歌,其于先世及當時事,直辭詠寄,略無避隱……今之詩人,不敢爾也”[14]148。如白居易的新樂府詩《新豐折臂翁》《賣炭翁》等作品直斥統治者窮兵黷武、橫征暴斂給百姓帶來的災難。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杜甫《石壕吏》)“問翁臂折來幾年,兼問致折何因緣”(白居易《新豐折臂翁》),這些偉大作品都是以第三視角寫成的,詩人是客觀的觀察者、記錄者和評論者,為百姓發聲,間或抒情議論。還有一類詩,詩人隱藏在故事背后,讓百姓自己發聲、訴說苦難、痛斥時局。例如中唐時期張籍《董逃行》“洛陽城頭火曈曈,亂兵燒我天子宮。宮城南面有深山,盡將老幼藏其間。重巖為屋橡為食,丁男夜行候消息”。百姓訴說自己為避亂兵而躲入深山,用巉巖峻嶺遮風避雨,以苦澀的橡實裹腹。王建《水夫謠》“苦哉生長當驛邊,官家使我牽驛船……我愿此水作平田,長使水夫不怨天”。整首詩都是以水夫的視角和口吻寫的。在上述兩篇樂府詩中,作者隱沒在敘述者背后,把自己對時局的看法融入到百姓的話語和情感中,更貼近人民本位。

具有人民性的唐詩“立言不朽”。此“言”即超越一己之私心、私利,胸懷天下的社會情懷。中國傳統的兩派詩學觀念“詩緣情”和“詩言志”在唐詩中融合統一,情中有志,志中有情,作家主體性得到了最高程度的發展。

二、人學視域下的唐詩美學特質

(一)詩人反對異化的精神追求鑄就了唐詩自然真誠的情感美

現代文藝心理學認為藝術家從事創作活動時內心的一種無意識的具有強制性的驅動力是創作的潛動機?!盀榱藵M足虛榮心或扮演與身份相符的社會角色,藝術家的意識自我往往會回避、排斥、壓抑或掩蓋潛動機中某些羞于啟齒的成分”[15]135-136。但是唐代詩人胸襟坦蕩,有非常強烈的自我認同感和價值感,精神自足自信,因而拒絕被世俗異化。他們所創作的作品也流露出能打動人心的自然真誠之美。

李白得知唐玄宗招他入京,毫不掩飾“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李白《南陵別兒童入京》)的得意狂妄。李白的狂喜不是來自于得志便猖狂的小人心態,也不是出于飛黃騰達的名利追求,而是因為終于等到了濟蒼生、安社稷的機會。因此,李白所表現出的狂態也會讓讀者為之心潮澎湃。杜甫困守長安十年,在《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中毫不避諱地敘述了自己為求仕晉、干掖權貴的生活,真是累累若喪家之犬。安史之亂時,杜甫逃出長安,奔赴唐肅宗行在,“麻鞋見天子,衣袖露兩肘”(杜甫《述懷》)真切地展示了自己狼狽不堪的境遇。因為真實所以更易讓讀者體會到他“一飯不肯忘君”的忠君愛國思想。被稱為盛唐余音的韋應物在《逢楊開府》中道出早年“身作里中橫,家藏亡命兒。朝持樗蒲局,暮竊東鄰姬?!钡募w绔和霸道,絲毫不為自己早年行徑遮羞。

中唐韓愈為勸誡孩子讀書上進寫下《符讀書城南》。全詩沒有冠冕堂皇的理由,完全是一位老父親對孩子的家常話,“三十骨骼成,乃一龍一豬……一為馬前卒,鞭背生蟲蛆。一為公與相,潭潭府中居?!毕M⒆幼x書求取功名,成長為公卿名相,即可安閑度日。千萬不要淪為被人鞭打奴役的馬前卒。韓愈沒有故作高深,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高遠志向激勵孩子進取,而是以一位父親的身份表達了對孩子前途的焦慮和擔憂。白居易和琵琶女身份懸殊,卻能不顧世俗眼光,放下文人和官員身段,表達“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的身世之感以及“座中泣下誰最多?江州司馬青衫濕”(白居易《琵琶行》)的深切同情。

唐代詩人在詩歌中坦坦蕩蕩地寫出了自己的大喜、大悲、大俗、大惡,直面自己的狼狽不堪,真誠地剖析和反思自己,做到了修辭立其誠,因而能產生打動人心的力量。

(二)詩人關注社會現實的理想構筑了唐詩氣象渾灝的意境美

這里的“氣象渾灝”不具體指某位詩人或者某首詩的藝術風貌,而是就唐代詩歌所觸及和描繪的深廣內容而言,與前文所述唐詩的人民性有關。

唐代版圖遼闊,交通便利?!按蟮痔拼煌ㄒ蚤L安、洛陽大道為樞軸,汴州(今開封)、岐州(今鳳翔)為樞軸兩端之伸延點。由此兩軸端四都市向四方輻射發展,而以全國諸大都市為區域發展之核心?!薄叭珖A道逾六萬五千里”[16]5。遼闊的疆域和便利的交通給文人士子漫游創造了條件。漫游開闊了文人視野,為詩文創作提供了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現實素材,激發了文人的創作靈感。唐詩數量遠不及宋詩、清詩,但是所描繪的社會廣度卻是其他朝代詩歌所不能比的。詩人的筆觸“上自渾灝,下自鄙俚,一凡人情物態可以敷飾風雅者,無不點染”[17]1。時事政治、宮廷禁苑、民間市井、征戍遷謫、行旅離別、日常生活都是常見題材。特別是盛唐人的邊塞詩,意境開闊,展現出遼闊雄渾的天地中詩人的闊大眼界。安史之亂后唐帝國急轉直下,中唐詩人褪去了盛唐詩人對個人理想的浪漫幻想,他們最可貴之處是不耽于熱切地表達自我的得失,而是繼承杜甫的現實主義衣缽,以更加務實和理性冷靜的態度看待社會和現實,為詩歌注入現實關懷,從而使詩歌具有深廣的意蘊。

三、唐詩精神的現實意義與教育實踐方式

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各種社會思潮紛至沓來,要堅定文化自信,應該深入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所蘊含的人文精神和道德觀念,為實現民族復興提供強大精神動力和文化支撐。面向普羅大眾的精神文明和道德建設不能靠理論闡釋和思想說教?!暗赖碌纳顚颖举|應該是發于情、出于自愿的行為”[18]?!皼]有‘人的感情’,就從來沒有也不可能有人對于真理的追求”[19]255。因此,情感和感性體驗不是低級的非理性因素,而是推動提高道德修養和完成行為塑造的積極力量。

唐詩以抒情詩為主,詩人“得之于自然界景物節氣之變化的感發”“得之于人事界悲歡順逆之遭際的感發”[20]23,情動于中而形于言,遂得以成詩。加之唐代詩人所抒發的不僅是一己之私情,而是社會普遍之共情,因此唐詩所蘊含的情感具有人類共通性。即使今天,讀者依然能對唐詩中蘊含的樂觀進取、悲天憫人等情感有理解之同情。鑒于此,我們應該特別關注唐詩在構筑中國精神、建設社會主義道德體系中的情感價值功能。

唐詩情感價值的實現方式可以從傳承“詩教”傳統著手。中國古代的“詩教”不似今天教育界的唯理智教育傾向,而是在基本知識、倫理道德和審美素養三個方面塑造讀書人的理智和精神。因此,大中小學校的古典詩詞課應該傳承好“詩教”傳統,根據不同年齡段學生的認知水平和特點,在筑牢學生詩詞知識的基礎上,深入挖掘唐詩中高尚可貴的個人情感以及當代人可共同遵循的集體意志,進而闡發其中的倫理價值和審美趣味,促進學生對積極情感的認識、體驗、理解和吸收。

現代人受功利主義、網絡虛擬空間的影響,對現實情感比較淡漠,很難激發起情感共鳴。但是正如孟子所說,惻隱之心、羞惡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非由外爍我也。我固有之,弗思耳矣”。仁義禮智這些珍貴的道德修養人所固有,“求則得知之,舍則失之”[21]218。因此,崇高的道德情感如同心智一樣需要啟發和探求。參照教育學家布盧姆給情感領域做出的教育目標分類,從低到高為接受、反應、評價、組織以及價值或價值體系的性格化[22]20。詩詞講授者可以通過唐詩背后那些真實感人的歷史故事引起學生對唐詩作品的注意或接受。例如解讀韓愈《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不了解韓愈崇儒辟佛的理想及為此付出的代價就不可能深刻理解韓愈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英雄主義和凜然風骨。韓愈諫迎佛骨故事就是一個很好的提升學生注意力的事件。當學生有意識地關注他正在學習的對象時,詩詞講授者就可以引導學生做出反應,參與對故事事件和人物的評價。學生在評價中將詩歌情感與自己的現實情感和行為進行對照,靜觀反省自我。當心靈受到詩歌情感的強烈震撼,現實情感被詩歌情感所征服后就完成了情感內化。通過整個過程,學生可以建構起一個現實情感和詩歌情感一致的道德價值體系,并有可能成為行為的巨大推動力。

猜你喜歡
人學唐詩杜甫
唐詩寫柳之妙
春夜講唐詩記
唐詩里的日與月之爭
《借東西的小人》:跟小小人學“說”法
花農精神:教育學就是人學——李保均長篇小說《花農》簡評
北人學沒
杜甫改詩
家園憂思與人性之殤——“生態學”與“人學”視野下的“山珍三部”
唐詩賞讀
杜甫與五柳魚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