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胰島素泵持續皮下輸注治療兒童1 型糖尿病的療效觀察

2022-03-14 02:38蔡麗霞
西藏醫藥 2022年1期
關鍵詞:泵入皮下胰島素泵

蔡麗霞

安陽市婦幼保健院兒科 河南安陽 455000

據相關調查顯示,近年來我國5~9歲兒童糖尿病患病率約0.1%,6~18歲學齡兒童患病率約1.52%,其中多見于1 型糖尿?。═1DM)[1]。該病主要病因系自身免疫性缺陷,受環境和遺傳因素影響,患兒常以代謝紊亂為主且發病較急,若控制不佳,隨病程延長易出現酮癥酸中毒等并發癥,可致多器官損害 。T1DM 依賴胰島素補充治療,可采取多次皮下注射及持續皮下注射,不同治療方式可能對其預后有一定的影響。為此,本研究以多次皮下注射療法為對照,觀察持續皮下輸注的治療效果及對疾病相關指標的水平影響。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7年3月~2019年3月收治的T1DM患兒共44 例。采用簡單隨機分組法將患兒分為觀察組21 例及對照組23 例。觀察組男15 例,女6 例,年齡19 個月~14歲,平均年齡(8.44±4.98)歲;病程3個月~17 個月,平均病程(10.87±3.58)個月,BMI 16.62~22.17kg/m2,平 均BMI(18.69±3.73)kg/m2;FBG 5.4~8.6 mmol/L,平 均FBG(8.41±0.35)mmol/L,2hPG 8.3~13.54mmol/L,平均2hPG(11.34±2.23)mmol/L。對照組男16 例,女7 例,年齡19 個月~14歲,平均年齡(8.25±5.03)歲;病程3 個月~17 個月,病程(11.21±3.67)月,BMI 16.47~23.05kg/m2,平均BMI(18.74±3.52)kg/m2;FBG 5.7~9.2 mmol/L,平均FBG(8.45±0.26)mmol/L,2hPG 8.4~13.62mmol/L,平均2hPG(11.42±2.17)mmol/L。兩組一般資料比較無差異(P >0.05),具有可比性。

1.2 入選標準

納入標準:①年齡≤14歲;②符合2017年T1DM 診斷標準[2]:患兒表現出“三多一少”癥狀外,其胰島素釋放試驗顯示胰島β 細胞功能異常,空腹血糖≥7.0mmol/,糖化血紅蛋白數值>7%;③入組前1 周未接受胰島素或相關治療;④患兒全身狀況穩定、良好,可參與本項研究;⑤患兒監護人知情同意。排除標準:①2 型糖尿病及繼發性糖尿??;②合并嚴重器質性病變及糖尿病酮癥酸中毒;③各種感染者;④合并其他自身免疫系統疾病及應用免疫抑制劑者;⑤患兒依從性差,難以配合治療者。⑥未于我院完整治療,中途轉去別院或放棄治療者;⑦失隨訪者;⑧患兒中途病情急劇惡化,需改變治療方案者;⑨未完全遵循治療方案私自增減藥物或劑量者。

1.3 治療方法

入組患兒均嚴格按照糖尿病治療原則進行飲食控制,藥物治療方面,觀察組采用持續皮下輸注:將門冬胰島素諾和銳置于胰島素泵(丹鈉DANA Diabecare-ⅡS 型胰島素泵),通過連接導管的皮下埋置針頭持續注射入患兒皮下,初始胰島素劑量0.5 U·kg-1·d-1,用量在0.5~1.0 U·kg-1·d-1 范圍內,且目標血糖餐前4~6mmol/L,餐后6~8mmol/L,根據患兒餐后2h 血糖、空腹血糖水平調整藥物劑量,調整用量≤0.2U/h,全日的總量分為基礎量和餐前追加量,按照1:1 比例分配,其中基礎量為2:1 比例分為日間(7 點~21 點)和夜間(21 點~7 點),餐前量則分為3 份,分別于三餐前泵入,持續泵入2 周。對照組采用胰島素多次皮下注射:采用諾和銳分別于三餐前注射,諾和靈N 胰島素睡前皮下注射,初始劑量0.8U·kg-1·d-1,調整用量≤1U/d,目標血糖同觀察組,治療療程同上。

1.4 觀察指標

血糖:干預前及療程結束后,應用羅氏血糖儀檢測患兒空腹血糖(FBG)、早餐后2h 血糖(2hPG)水平,并計算胰島素抵抗指數(HOMA-IR)。生化指標:應用ELISA 法測定單核細胞趨化蛋白-1(MCP-1)、巨噬細胞移動抑制因子(MIF)水平。低血糖發生情況:血糖監測顯示空腹血糖<3.9mmol/L,患者自覺明顯心慌、出汗、饑餓感,且進食后癥狀明顯好轉下等表現判斷為低血糖。

1.5 統計學方法

應用SPSS 18.0 軟件分析數據,計量資料用平均數±標準差()表示,組間比較采用兩獨立樣本t 檢驗;計數資料,用率(%)表示,行χ2檢驗,以P <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干預前后兩組血糖水平比較 見表1

表1 兩組血糖水平比較()

表1 兩組血糖水平比較()

注:同組治療前后比較★P<0.05

2.2 干預前后兩組的MCP-1 及MIF 水平比較 見表2

表2 兩組MCP-1 及MIF 水平比較()

表2 兩組MCP-1 及MIF 水平比較()

注:同組治療前后比較★P<0.05

2.3 兩組低血糖發生率比較

觀察組發生低血糖2 例(9.5%),對照組發生低血糖7 例(30.4%),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T1DM 的發生主要與自身免疫抗體攻擊并破壞胰島β 細胞有關,屬胰島素缺乏的代謝性疾病,其發病原因復雜,可出現在任何年齡段人群,但多見于兒童,且僅依靠生活習慣控制方法對于本病的治療收效甚微[3]。針對T1DM 的治療原則是盡可能維持血糖水平接近正常值,并保持HbA1c 低于7%,盡量避免酮癥酸中毒并延緩糖尿病相關并發癥的發生。但鑒于T1DM 患兒的自制力較差,血糖控制效果往往較差,結合T1DM 患者胰島素分泌不足但細胞對胰島素敏感性正常這一特點,臨床常建議配合胰島素治療,避免不良結局[4]。

本次研究出發點主要是觀察不同胰島素使用方法對T1DM 患兒血糖控制效果及炎癥因子的影響,同時盡可能降低低血糖事件發生率。胰島素屬高分子蛋白,臨床主要通過皮下注射達到控制血糖目的,常見注射方法包括胰島素多次皮下注射及胰島素泵持續泵入。前者相對費用低廉,因而更多被選擇。但對于兒童患者而言,年齡較小,依從性不高,難于承受多次頻繁的注射,且胰島素及血糖水平波動較大,病情控制效果不理想,高滲性昏迷、酮癥酸中毒、糖尿病腎病等嚴重并發癥風險可能增加[5,6]。相比之下,胰島素泵持續泵入則更接近生理性胰島索分泌特征,對T1DM 患兒血糖控制效果更佳,再減少糖尿病急慢性并發癥、延緩晚期病變發生等方面等療效更佳[7]。但因費用較高,加之患兒家屬對于針頭長期置于皮下的擔憂,臨床全面推廣普及仍有一定難度。本研究對我院兩年內收治的T1DM 患兒根據胰島素注射方式進行了分組對照研究。研究結果顯示,二者胰島素治療方案均可有效降低患兒FPG、2hPG、HOMA-IR 水平,但觀察組控制效果更佳;在低血糖發生率方面,觀察組為9.5%,提示臨床,相比多次皮下注射,胰島素泵持續注入能有效控制T1DM 患兒的血糖,且未增加不良反應,陳華琴等[8]研究也證實胰島素泵在降低糖化血紅蛋白值方面存在優勢,更有利于患者血糖控制。另本研究對患兒的MCP-1、MIF 水平進行了比較,兩組均較治療前水平降低,且治療后觀察組指標水平低于對照組,與徐麗云等[9]研究結果一致。MCP-1 可趨化T 淋巴細胞,同時伴單核細胞浸潤,介導多種炎癥反應發生;MIF 可促進單核巨噬細胞粘附、擴散、吞噬;二者高水平表達可加劇病情進展[10]。因此提示,胰島素持續皮下注射治療可有效降低患兒MCP-1、MIF 水平,從而有助于緩解T1DM 進展。但本研究亦有不足之處,研究中血糖水平相關數據比較缺乏統計學意義可能與研究樣本較少有關,后續可增加病例數據,以期進一步證實胰島素持續皮下注射治療兒童T1DM 的優勢。

猜你喜歡
泵入皮下胰島素泵
有效固定胰島素泵的管理對糖尿病患者治療依從性和滿意度影響
胰島素泵用于腹腔給藥的發展現狀及應用前景
奧曲肽持續皮下泵入給藥在惡性腸梗阻姑息性治療中的作用
血壓正常的不穩定性心絞痛患者應用單硝酸異山梨酯微量泵入的療效
持續泵入奧曲肽治療重癥胰腺炎的療效觀察
制度化管理在胰島素泵使用中的優勢
復方樟柳堿兩種注射方法治療視網膜中央靜脈阻塞的比較
腹部切口皮下持續負壓引流治療脂肪液化的臨床效果觀察
米力農聯用呋塞米和多巴胺靜脈泵入治療難治性心力衰竭療效觀察
胰島素泵與感染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