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族地區生態環境與綠色發展測度及耦合協調性分析

2022-03-14 01:46蔣小銀
南寧職業技術學院學報 2022年1期
關鍵詞:耦合民族綠色

蔣小銀

(南寧師范大學 經濟與管理學院,廣西 南寧 530029)

一、引言

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到,自然環境較脆弱的少數民族區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生態文明建設的重難點地區,同時經濟社會和自然環境協調發展又是實現國民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和基礎條件[1]。如何處理好生態環境與綠色發展的關系,實現兩者的良性耦合,一直是民族地區亟待解決的重大問題。參考財政部在1991年發布的《關于調整少數民族?。▍^)圖書發行折扣的若干規定》這一文件,本文研究的民族地區包括廣西、寧夏、新疆、內蒙古、西藏這五個自治區以及青海、貴州和云南三省。受自然條件、氣候特征和地理因素等的限制,加之民族地區獨特的歷史、社會和文化等因素的影響,少數民族聚集地區有著不同于其他非少數民族聚集區域的特殊的生態壓力和發展挑戰,推進民族地區經濟和社會的發展特別需要處理好“生態環境和綠色發展”的關系,實現“環境和經濟”的良性互動,這對促進少數民族地區的可持續發展和經濟高質量發展,有著重大意義。

科學測度“綠色發展與生態環境”的耦合協調關系,有利于進一步認識綠色發展和生態環境的耦合作用機理,為制定民族地區經濟高質量發展戰略提供參考。自黨的十八大以來,綠色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已經上升成為我國重要的發展理念之一。國內外關于綠色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的研究較多。從研究區域來看,主要涉及不同國家的?。ㄊ校┯蚝统鞘腥旱葘用?。如Hope等通過對非洲大陸的研究,發現生態環境和經濟發展協調運轉的關鍵在于政府的決策[2]。趙雪雁在回歸模型的基礎上,分析并總結了甘肅省生態環境質量和經濟發展之間的關系,發現區域經濟增長犧牲了大范圍的生態環境[3]。程慧嫻和廖重斌基于耦合協調度模型,分別對黃河流域、珠江三角洲城市群生態環境與經濟發展的協調關系作實證分析[4-5]。從研究方法看,學者們主要利用能值分析法、可變模糊識別、耦合協調模型以及層次分析法等方法來分析區域生態環境與經濟發展的協調關系。如李松等利用能值理論分析了以貴州為代表的喀斯特地區的生態經濟系統可持續發展狀況[6]。蓋美等在使用可變模糊識別模型的基礎上,分析了遼寧省的海洋環境和區域經濟發展的協調度[7]。劉定惠等引入耦合協調度模型,實證分析了安徽省經濟、旅游和生態環境之間的耦合協調關系[8]。高志剛等利用層次分析法對新疆典型區域經濟和環境協調程度作評價[9]。

上述成果為本文研究民族地區綠色發展和生態環境的協調發展提供借鑒。盡管近年來,學者們密切關注民族地區的生態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但這些成果大多從經濟或生態環境單一視角出發,將民族地區綠色發展和生態環境有機結合并同時利用耦合協調模型分析的成果還較少,難以對民族地區綠色發展和生態環境的協調關系作有效的觀察和把握?;诖?,本文以民族地區8 個?。▍^)為研究對象,結合民族地區現狀,構建民族地區綠色發展和生態環境系統的評價指標體系,運用耦合協調度模型,從時間和空間兩個維度綜合評估2005—2019 年該地區綠色發展和生態環境水平及其耦合協調關系,找出民族地區發展中的短板,并提出相應的政策建議,以期為實現民族地區高質量發展提供參考和借鑒。

二、理論分析框架及研究方法

本文選用文獻梳理方法構筑理論分析框架;同時,構建民族地區生態環境和綠色發展系統的評價指標體系,基于熵值法和耦合協調度模型,分析民族地區生態環境保護與綠色發展水平的協調關系,進而探討民族地區生態環境保護和綠色發展協調并進的路徑。

(一)理論分析框架

生態環境保護與區域綠色發展之間相輔相成、相互影響。生態環境是實現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基礎,保持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前提是確保生態環境能夠得到有效的保護。而人類經濟社會的發展既作用于其周圍的環境,又受制于周圍的環境。在現實長期的經濟發展過程中,生態環境往往是被犧牲的一方,成為推動區域經濟發展的“助燃劑”。但如果一個地區的經濟發展是以損害生態環境為代價,這種發展最終必然會因為生態環境被破壞而停滯不前。因此,處理好區域經濟發展和生態保護的協調關系,這在實現少數民族區域的可持續、高質量發展的進程中有著重要的意義?;诖?,本文借鑒SPR 分析框架,即狀態—壓力—響應框架,將生態環境系統劃分為生態環境壓力、生態環境狀態和生態環境治理這3 個維度[10]。其次,綠色發展是具有生態保育、環境友好和資源節約等特征的經濟發展模式之一[11],其中,保持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經濟發展系統和生態環境系統的協調,是綠色發展的主要任務,而實現可持續發展是綠色發展的主要目標[12]?;诖?,本文借鑒方永恒等的研究成果,將綠色發展系統劃分為經濟發展、資源使用和綠色生活3 個維度[13]。最后,以上述成果為基礎構建民族地區綠色發展系統與生態環境保護系統二者耦合協調作用機制并實證分析。生態環境和綠色發展的耦合作用機制如圖1所示。

圖1 生態環境與綠色發展的耦合作用機制

生態環境和綠色發展之間的耦合作用機理表現在二者存在相互作用的關系,如果二者的關系為協調共進、相互促進即為良性耦合,反之則為惡性耦合。一個地區的生態環境系統能夠支持區域經濟發展,同時凈化經濟增長帶來的環境污染,而生態系統受損后也將制約當地的經濟發展效果[14]。對于大部分經濟發展水平相對較低區域而言,區域生態環境優勢能夠提高其引進高附加值和低排放產業的競爭力,進而促進地區經濟的高質量發展[15];相反,對于生態環境處于劣勢的地區而言,其競爭優勢也會大大降低。與此同時,綠色發展的推進能夠為生態環境的保護提供支撐和保障,促進資源的高效利用,減輕生態環境負擔,最終實現改善生態環境質量的目的。因此,生態環境和綠色發展的協調共生在地區經濟可持續發展中極其重要。生態環境質量的改善能夠引導以及推動產業綠色化的轉型升級進程,同時,經濟發展的綠色轉型將提高生態環境的質量[16],生態環境保護與區域經濟發展之間相輔相成。

(二)研究方法

本文以民族地區8 個?。▍^)為研究對象,基于熵值法和耦合協調度模型,實證分析少數民族區域生態環境與綠色發展系統的綜合發展水平以及兩個系統的耦合關系。

參考程曉麗等的研究[17],構建如下綜合評價函數:

其中,f(x)、g(y)分別表示民族地區生態環境和綠色發展水平的綜合評價函數,ai、bj分別為生態環境和綠色發展水平指標體系內各個指標的權重分別為各個評價指標數據的標準化值,本文采用熵值法確定各指標權重。

為了除去所選取的各個指標由于單位不同等因素可能產生的不良影響,首先需對所選指標數據作標準化處理,以為例,具體處理規則如下:

根據耦合協調度模型,民族地區生態環境和綠色發展水平的耦合關聯度公式為:

在上式中,C 為耦合度,f(x)、g(y)分別表示民族地區生態環境和綠色發展水平的綜合協調發展基本狀況。

為了反映民族地區生態環境和綠色發展系統的耦合協調程度,耦合協調程度可以用公式表示為:

其中,T 是綜合評價指數,α和β 為民族地區生態環境和綠色發展水平兩個系統的權重,默認生態環境和綠色發展同等重要,將權重定為α=β=0.5。D是耦合協調度,取值范圍在0~1 之間,參考劉慧策和祝影等學者的研究[18-19],按照耦合協調度的大小,將民族地區生態環境和綠色發展水平系統的耦合度分為10 個等級,同時參考陳長煜等的研究[20]將生態環境和綠色發展兩個子系統的發展分為7 個類型,見表1。

表1 耦合協調度評價標準與關系判別

三、指標體系構建及數據來源

(一)指標體系構建

遵循評價指標選取的各項原則,結合民族地區的實際狀況,本文共選取25個指標構建民族地區綠色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耦合協調的評價指標體系(詳見表2)。綠色發展系統由經濟發展、資源使用、綠色生活3 大維度12 個指標構成。其中,經濟發展包括人均國內總產值(元)、第三產業增加值占比(%)和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等3 個指標,主要衡量區域經濟的總量與規模;資源使用包括電力消費量(億千瓦小時)、人均日用水量(升)、失業率(%)和有效灌溉面積(千公頃)等4個指標,主要反映資源消費及使用情況和社會狀況;綠色生活主要包括人均公園綠地面積(平方米)、每萬人擁有公交車輛(標臺)、人均擁有道路面積(平方米)、每萬人擁有公廁(座)和燃氣普及率(%)等5 個指標,主要反映低碳生活狀況等。生態環境系統評價體系包括生態環境壓力、生態環境狀態、生態環境治理3個維度13個指標。其中,生態環境壓力主要包括廢水排放總量(萬噸)、工業固體廢物產生量(萬噸)、化肥施用量(萬噸)、廢水中化學需氧量(COD)排放量(萬噸)、廢氣中二氧化硫排放量(萬噸)和人口自然增長率(‰)等6 個指標,主要反映污染物排放和人口對于環境的影響;生態環境狀態主要包括建成區綠化覆蓋率(%)、自然保護區占轄區面積比重(%)、森林覆蓋率(%)和濕地面積占轄區面積比重(%)等4個指標,主要反映區域綠化基礎和現狀等;生態環境治理主要包括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量(萬噸)、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和工業污染治理完成投資(億元)等3 個指標,主要反映地區為解決環境問題所采取的相應措施。

表2 民族地區綠色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耦合協調的評價指標體系

(二)數據來源

研究民族地區生態環境與綠色發展水平及二者耦合協調關系,以2005 年為起點,時間序列設置為2005—2019 年。選用指標原始數據來自EPS 數據庫和中經網統計數據庫,以及2006—2020 年的《中國統計年鑒》《中國第三產業統計年鑒》《中國社會統計年鑒》《中國能源統計年鑒》《中國林業和草原統計年鑒》《貴州統計年鑒》《云南統計年鑒》《新疆統計年鑒》《青海統計年鑒》《內蒙古統計年鑒》《廣西統計年鑒》,部分缺失數據使用插值法和各省區統計公報數據補齊。

四、結果分析

根據上文介紹的研究方法,得到2005—2019 年民族地區生態環境指數、綠色發展指數以及二者之間的耦合協調水平,為提升評估結果的準確性,加入全國整體水平測度值參照對比分析,明確民族地區生態環境與綠色發展的絕對水平和相對地位。由于2005—2019年耦合評價結果表格過大,此處只展 示2005、2007、2009、2011、2013、2015、2017 和2019這八個等距離時間節點上的結果。

(一)生態環境水平變化特征分析

由表3 可以看出,2005—2019 年民族地區生態環境綜合評價指數呈現波動上升態勢,高于全國發展水平,趨勢較好。同時,民族地區生態環境指數在2005、2007、2009、2011、2013、2015、2017 和2019年均大于0.5,說明該地區生態環境總體狀況較好,但仍有一定的上升空間。

表3 民族地區及全國生態環境水平變化趨勢

從2005—2019 年民族地區所包括的8 個?。▍^)比較來看,8 個民族?。▍^)生態環境水平的均值差異不大,均接近全國平均水平,其中寧夏、新疆、內蒙古生態環境水平均值較高,青海、西藏、云南次之,貴州、廣西較差;8 個民族?。▍^)生態環境發展趨勢差異也不大,整體上民族地區8 ?。▍^)的生態環境指數都呈現上升態勢,尤其是貴州省生態環境指數的增長速度最快,環境改善效果最明顯,說明近年來貴州省政府在深入推進污染防治攻堅所提出的一系列措施的落地效果顯著。

(二)綠色發展水平變化特征分析

民族地區綠色發展綜合評價指數測算結果如表4 所示。2005—2019 年,民族地區綠色發展綜合評價指數呈現穩步上升態勢,且高于全國整體水平。民族地區綠色發展指數由2005 年的0.535逐步上升至2019 年的0.726,年均增長9.05%,綠色發展水平較好;通過對比可以看到,相比民族地區生態環境水平,其綠色發展水平較為滯后。

表4 民族地區及全國綠色發展水平變化趨勢

從民族地區所包括的8個?。▍^)綠色發展水平比較來看,各?。▍^)綠色發展水平和發展趨勢差異較小,但部分?。▍^)發展水平與全國水平有一定差距。在綠色發展平均水平方面,廣西、青海、貴州3個?。▍^)最高,綠色發展較為充分,云南、西藏、內蒙古三?。▍^)較低,寧夏和新疆2 個自治區最低。其中,只有廣西、青海和貴州高于全國平均水平,其余5個?。▍^)均低于全國平均水平,說明民族地區8個?。▍^)綠色發展成效有待進一步提升。在綠色發展趨勢方面,8 個?。▍^)綠色發展指數整體呈上升趨勢,發展態勢良好。其中,內蒙古增速最快,說明內蒙古借助西部大開發的東風,全面推進了生態文明建設,推動了內蒙古工業化和城市化快速發展。

(三)生態環境與綠色發展耦合協調水平分析

如表5 所示,2005—2019 年民族地區生態環境與綠色發展水平系統耦合協調度整體呈現持續上升態勢,略高于全國整體水平。民族地區耦合協調度從2005年的0.574增長至2019年的0.646,進步較為平穩;雖然民族地區耦合協調度基礎較好,但耦合協調水平提升較為緩慢。從民族地區所包括的8個?。▍^)生態環境與綠色發展耦合協調水平比較來看,8 個民族?。▍^)生態環境與綠色發展耦合協調水平的均值差異不大,均接近于全國平均水平。同時,民族8 ?。▍^)耦合協調度均處于持續上升態勢,但增速較慢,結合8個省區的生態環境指數和綠色發展指數可知,民族地區內的大部分?。▍^)都存在著“環境有綠色,產業無發展”的問題,即生態環境狀況良好但綠色發展較為滯后??偟膩碚f,民族地區8個?。▍^)生態環境與綠色發展耦合協調關系趨好,說明近年來民族地區推進生態保護和綠色發展的一系列政策措施有一定的成效,未來兩個系統將會朝著相互促進的方向協調發展。

表5 民族地區及全國生態環境與綠色發展耦合協調水平

結合耦合協調度評價與關系判別標準,由于研究數據量龐大,本文選取2005、2012、2019 年3 個等距時間節點,展現民族地區及8 個?。▍^)生態環境與綠色發展耦合協調關系的變化,如表6 所示。分析得知,民族地區生態環境與綠色發展系統耦合協調狀況整體朝著良性方向發展,2005、2012、2019 年兩系統皆處于綠色發展輕度滯后狀態。民族地區8個?。▍^)耦合協調關系變化規律較為相似,除西藏外,其余?。▍^)都經歷了勉強協調—勉強協調—初級協調的發展過程,西藏則一直處于勉強協調狀態。整體而言,民族地區8 ?。▍^)的生態環境與綠色發展耦合協調關系有所加強。在2019 年的協調類型方面,廣西、貴州和云南呈現同步發展型,其余大部分?。▍^)均為綠色發展滯后型。這說明廣西、貴州和云南這三個?。▍^)所采取的治理措施十分有效,在提高生態環境質量的同時,還推動了區域產業結構的升級,使得生態環境和經濟發展協調。其余民族地區5 個?。▍^)則應該在重視生態環境保護的同時,加快產業結構向綠色化轉型的進程,提高綠色發展成效,使民族地區的生態環境和綠色產業都能夠朝著協調共進的方向發展。

表6 民族地區及全國生態環境與綠色發展耦合協調關系

五、結論與建議

本文測度民族地區生態環境與綠色發展水平,基于耦合協調度模型,實證分析民族地區生態環境與綠色發展系統的耦合協調關系及其演化規律。實證研究結果表明:(1)從時間維度上看,2005—2019 年,民族地區生態環境指數由2005 年的0.809曲折上升至2019 年的0.962,年均增長2.64%,其綠色發展指數由2005 年的0.535 逐步上升至2019 年的0.726,年均增長9.05%,民族地區生態環境指數和綠色發展指數整體呈現波動上升態勢,生態環境和綠色發展態勢均為良好;通過與全國整體水平的測度值對比分析可知,民族地區生態環境指數和綠色發展指數均高于全國整體水平。(2)民族地區生態環境與綠色發展耦合協調度由2005 年的0.574 增長至2019 年的0.646,在2005—2019 年間整體上呈現穩定上升態勢,略高于全國整體水平;民族地區耦合協調度基礎尚可,但其耦合協調水平的提升較為緩慢,且綠色發展一直較為滯后,還需要進一步協調生態環境和綠色發展系統之間的關系;從耦合協調關系演變上看,民族地區8 個?。▍^)耦合協調關系變化規律較為相似,除西藏外,其余省區都經歷了勉強協調—勉強協調—初級協調的發展過程,西藏則一直處于勉強協調狀態,大部分民族地區生態環境與綠色發展的耦合協調關系都有一定進步。

本文的研究結果具有以下政策啟示:一是要繼續加大民族地區生態環境保護和治理力度,進一步提升民族地區生態環境質量。民族地區各級政府和部門應兼顧區域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加快出臺相應的政策,保障民族地區生態環境與綠色發展的協同共進。二是未來民族地區應該著力提升傳統產業競爭力,同時重視引進和發展新興產業,培育壯大綠色發展新動能。各地區要加快傳統產業向綠色化、智能化和技術化升級的進程,提高資源的利用效率,降低環境污染程度,減少經濟發展對生態環境的脅迫作用。三是繼續增強民族地區技術創新能力,提高綠色發展成效。民族地區應該積極承接創新項目,重視高素質技術人才的培養,結合民族地區的創新基礎和特點,提升地區創新集中度和競爭力,促進地區經濟的高質量發展。

猜你喜歡
耦合民族綠色
綠色低碳
非Lipschitz條件下超前帶跳倒向耦合隨機微分方程的Wong-Zakai逼近
我們的民族
一個民族的水上行走
基于磁耦合的高效水下非接觸式通信方法研究
綠色大地上的巾幗紅
多元民族
求真務實 民族之光
多星座GNSS/INS 緊耦合方法
基于CFD/CSD耦合的葉輪機葉片失速顫振計算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