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桂滇黔少數民族傳統工藝文化空間變遷及系統性保護研究

2022-03-14 01:46葉曉瑩楊姍姍
南寧職業技術學院學報 2022年1期
關鍵詞:傳統工藝少數民族空間

葉曉瑩,楊姍姍

(1.南寧師范大學 地理科學與規劃學院,廣西 南寧 530001;2.廣西財經學院 商務外國語學院,廣西 南寧 530007)

一、引言

傳統工藝是我國各民族在長期的社會實踐中創造出來的一種活態文化,濃縮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華,延續著中國傳統工藝的文脈。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要將“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系統性保護,推進各民族優秀傳統手工藝保護和傳承”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的重要任務,強調要在西部地區脫貧縣中集中支持一批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增強其鞏固脫貧成果及內生發展能力。文化空間本是人類學概念,最早源自法國學者列斐伏爾的“空間生產理論”。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文化空間概念引入非物質文化遺產,但目前學術界對文化空間的概念并未形成統一的認識。通過對文化空間概念的梳理,結合桂滇黔地域特色,本文認為文化空間是:“在一定的地域范圍內,人們通過生產和生活實踐活動與自然地理環境相互碰撞、滲透與融合形成的,當今仍具有生活和生產功能或性質的空間或場所?!蔽覈笆奈濉币巹澮髮Ψ俏镔|文化遺產加強系統性保護,在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的進程中,如何系統保護和傳承少數民族傳統工藝,成為堅定文化自信,激發各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的重大命題。桂滇黔是我國西南地區少數民族生息繁衍、聚居分布的區域,也是中國古代開拓“南方絲綢之路”和通向東南亞地區的重要通道。為了適應當時生產生活的需要,各少數民族在數千年的遷徙、交流、融合進程中,共同孕育了內涵豐富的文化因子,創造了特色鮮明的民族文化,流傳并保存了種類繁多的少數民族傳統工藝項目。近年來,少數民族傳統工藝在民族地區脫貧攻堅、鄉村振興事業發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并取得了顯著成效。然而,伴隨著城鎮化、文化多元化進程的加快,少數民族傳統工藝的依附空間面臨困境。

傳統工藝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重要類型,因其所具有諸多方面的價值與功能,日益成為學術界關注的熱點。外國學者主要關注傳統工藝的旅游開發[1]、傳承與復興[2-3]、數字創新[4]、生態環境[5]、可持續發展[6]等。近年來,隨著傳統工藝振興計劃的實施,相關學術研究成果也不斷涌現。中國學者主要關注傳統工藝的形成過程[7]、傳承與發展[8]、數字化保護[9]、旅游活化路徑[10]、助力精準扶貧[11]、文化產業開發[12]、文化產品創新[13]以及文化變遷[14]等方面的研究。當前研究多從社會學、民族學、經濟學、文化學等視角展開,上述成果為深化少數民族傳統工藝的研究提供了有益借鑒。但少數民族傳統工藝作為一種地理要素,其地理空間化研究遠遠不足。從研究區域來看,多是基于某一區域[9]、某一省份[15]、某一村落[16]、某一民族[17]等中小尺度為主,也有基于宏觀尺度的個案研究[18]??偟膩碚f,國內外學者從不同方面和角度對傳統工藝展開研究,研究成果頗豐。但到目前為止,學術界尚未對桂滇黔少數民族傳統工藝的文化空間變遷和系統性保護問題開展過全面深入的探討。有鑒于此,本文將桂滇黔少數民族傳統工藝文化作為一個整體,從文化空間概念出發,運用平均最近鄰、核密度方法分析少數民族傳統工藝資源的類型、分布特征等,在揭示桂滇黔少數民族傳統工藝文化空間發展脈絡的基礎上,構建文化空間系統性保護模式,以期為民族地區傳統工藝的整體性、系統性保護提供參考借鑒。

二、桂滇黔少數民族傳統工藝資源構成與分布

(一)桂滇黔少數民族傳統工藝資源構成

《中國傳統工藝振興計劃》對傳統工藝作出了明確的定義:指具有歷史傳承和民族或地域特色、與日常生活聯系緊密、主要使用手工勞動的制作工藝及相關產品,是創造性的手工勞動和因材施藝的個性化制作,具有工業化生產不能替代的特性。桂滇黔地區特殊的自然地理環境和多樣的人文生態環境造就了類型多樣、功能各異的少數民族傳統工藝項目。本文以廣西壯族自治區、云南省、貴州省的?。▍^)級以上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中的傳統技藝為數據源,經過搜集、整理與篩選,共得到335 項少數民族傳統工藝項目。根據相關規定,桂滇黔少數民族傳統工藝可劃分為13種傳統工藝類型,如表1所示。

表1 桂滇黔少數民族傳統工藝類型、數量統計

總體上看,桂滇黔少數民族傳統工藝類型多樣,差異性較為明顯,涉及13 種傳統工藝類型。其中,織染工藝的數量最多,有100 項,占總量的29.85%;其次為傳統飲食加工工藝,有78項,占總量的23.28%;工具器械制作工藝、文房用品制作工藝、金屬冶煅加工工藝分別為49 項、20 項、19 項,占總量的14.63%、5.97%、5.67%。而編織扎制工藝、雕塑技藝、傳統建筑營造工藝、髹漆工藝、陶瓷制作工藝、家具制作工藝、刻繪工藝、特種工藝項目較少,所占比例較低,可見桂滇黔不同類型的少數民族傳統工藝項目在數量上存在較大差異。

(二)桂滇黔少數民族傳統工藝資源空間分布

本文運用GIS 空間分析技術中的平均最近鄰工具測算,結果如下:桂滇黔335 項少數民族傳統工藝項目的平均實際距離為2.06km,理論實際距離為4.53km,其最鄰近指數R 為0.46,小于1,Z 得分為-19.08。據此可知,桂滇黔少數民族傳統工藝的空間分布類型為凝聚型。

通過使用ArcGIS10.2 軟件中的核密度工具加以分析,發現桂滇黔少數民族傳統工藝在空間分布上形成了2 個高密度集聚區、4 個次級集聚區和多個低密度集聚區。其中,一個高密度集聚區位于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與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的交界處,以此為中心由內向外逐漸擴散至銅仁市、河池市;另一個高度集聚區為柳州市和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交界處。四個次級密集區分布在百色市、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麗江市與迪慶藏族自治州形成的組團,其他地區分散分布。以上結果表明,桂滇黔少數民族傳統工藝在區域空間分布上差異較大,這與該區域自然環境、民族分布、文化歷史等密切相關。如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和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都地處貴州南部山區,受外界干擾較小,擁有較為完整的原始生態文化,民族特色突出,因此,該區域少數民族傳統工藝高度集聚。柳州市北部是廣西少數民族分布集聚區,地處三?。▍^)交界處,文化活動較為頻繁,民族歷史文化積淀深厚。云南作為我國民族成分最多的省份,少數民族傳統工藝數量相對較少,今后有待進一步加強對少數民族傳統工藝資源的挖掘和整理,積極申報中國傳統工藝名錄項目。

三、桂滇黔少數民族傳統工藝文化空間的演化

文化空間的演化是一個時空融合共生的過程,其文化空間結構組織和功能隨著時間的變化在一個完整的區域文化系統中共同完成。桂滇黔少數民族傳統工藝文化空間結構組織和功能受到歷史文化、市場經濟等諸多內外部因素的影響。因此,本文根據空間生產理論和文化空間相關概念,結合少數民族傳統工藝的特征,依據時間、空間、功能與變遷關系,將桂滇黔少數民族傳統工藝文化空間演化劃分為初期介入階段、探索起步階段、自主成長階段、穩定發展階段,如圖1所示。

圖1 桂滇黔少數民族傳統工藝文化空間形成過程

(一)初期介入階段:獨立自由發展(公元前221年前)

古時的桂滇黔地區,歷來是西南的“蠻荒”之地,南嶺、巫山、大巴山脈阻隔了中原文化向西南地區的推進,與外界文化接觸和交流甚少。共同地域內民族交往也較少,自給自足的經濟和閉塞的自然環境使得桂滇黔地區形成了封閉穩定的文化環境。少數民族傳統工藝文化空間從形成到發展都根植于當地的生活環境,在空間發展的初期,桂滇黔地區以原始居民為主,各少數民族生產生活在這片區域中,創造了豐富的物質與精神財富,這使得少數民族傳統工藝文化空間有了可依存的載體。同時,為了滿足各方面的需求,少數民族傳統工藝逐漸成為這個文化空間的生產實踐,是該區域原始居民自給自足、相對獨立的文化活動。然而,早期各民族的分散居住使得傳統工藝文化逐漸在這個空間中形成一個個分散的文化節點,即具有代表性的生產、生活內涵與特色的文化場景,是文化空間中最基本的形態,由于文化的吸引、重要程度的差異,文化節點在空間上具有等級層級性。少數民族傳統工藝文化以特殊的文化形式存在著,其文化空間主體保持著原始風俗習慣與行為規范,比如原始宗教信仰、節慶歲時文化活動等。由于生產生活方式原始、居民思想信仰純樸、價值觀念傳統,空間主體對本民族的傳統工藝文化處于迷茫階段。

(二)探索起步階段:兼容并包發展(公元前221年—1840年)

伴隨著社會經濟發展和民族遷徙,大批外來移民開始進入桂滇黔地區,打破了原本封閉穩定的場域空間,桂滇黔地區社會開放程度加大,多元民族文化不斷滲入和傳播,在各民族長期交往交融中,少數民族傳統工藝文化生存與發展的空間環境悄然發生了變化。如秦漢時期,先后通過修建五尺道、靈渠、豆沙關三大工程,打通了中原文化進入桂滇黔地區的通道。唐代實施團結少數民族首領政策,桂滇黔少數民族人口數量有所增加。宋代全國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向南移動,大量移民遷入地廣人稀的桂滇黔地區,尤其是桂北、滇西北、黔東南和黔南山區。明清時期,苗、布依、瑤、水等少數民族因避難、逃荒或其他原因先后涌入桂滇黔地區。此階段,外來移民為了解決生活生產問題,會迅速融入到當地人的生產生活中,并逐漸形成一種新的文化景觀,少數民族也將外來文化加以吸收和改造。早期在桂滇黔地區形成的少數民族傳統工藝文化節點,通過人們共同的語言、行為、思想等方面的相似性聯系在一起,形成具有文化內涵、地域特色的文化叢。由于外來文化不斷輸入到當地,空間主體開始嘗試保護本民族的傳統工藝文化與資源,自發意識到本民族文化的重要性。同時,隨著外來移民的增多、民族交往融合的加深,少數民族聚集的地域空間也逐漸擴大,其傳統工藝文化也會通過接觸擴散和遷移擴散,使其文化叢的數量越來越多,逐漸演變為更高級別的文化空間系統。

(三)自主成長階段:碰撞交融發展(1840 年—1978年)

在社會發展過程中,少數民族傳統工藝文化空間演化是新的生產方式出現后與生活景觀相適應的過程,是文化再創造的過程,并且這種演化會逐漸形成一種新的文化景觀,滿足更多文化需求。1840 年以來,中國社會環境發生了巨變,由于西方工業文明的侵入,桂滇黔少數民族傳統工藝的生存、發展及傳承的文化空間受到了嚴重沖擊。部分少數民族傳統工藝文化被強行割裂而失去原生態文化特質。這一階段,雖然傳統工藝的精神空間仍保持了最初的形態,但空間主體意識到自身文化的獨特性,開始將現代工藝文化融入民族傳統工藝。由于少數民族傳統工藝文化的發展速度、適應能力、受外界的影響程度等方面各不相同,由此形成了不同形狀、大小不一的文化場,這個文化場具有一定的文化價值,在特定的文化時間點,體現空間中文化的活態與意義。新中國成立之后,社會環境恢復了生命力,為少數民族傳統工藝在現代社會中生存和發展提供了一個相對穩定的空間環境。

(四)穩定發展階段:和諧共生發展(1978 年至今)

改革開放以來,桂滇黔少數民族傳統工藝文化空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少數民族傳統工藝也日益受到重視。2006 年,我國正式啟動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程,傳統工藝的普查、認定、申報工作取得一定的成效,其身份從民間的“草根文化”成功轉化為國家的“文化象征”,增強了少數民族的文化自信心。2017 年,傳統工藝振興計劃政策出臺,有力地推動了傳統工藝的保護傳承與創新發展。該階段,少數民族傳統工藝的多個文化場之間相互聯系,覆蓋、吸收和輻射各個傳統工藝文化節點,文化域面開始形成,并與人們生產生活的區域實現重合。此時,民族地區開始大力挖掘傳統工藝項目,積極尋求實現文化價值的途徑,空間主體主動修葺文化景觀,逐步將傳統工藝品開發為一種參與性、體驗型更強的文化空間產品,并與鄉村旅游、農業旅游等產業結合。隨著大數據等新媒體技術的發展,桂滇黔少數民族傳統工藝的文化特質通過相關媒介傳達到文化空間外部,與現代文化和諧相處,文化空間的界限逐漸模糊。同時,受文化集聚作用的影響,其文化空間的容量、文化內涵以及表現形式會發生變化,這種文化空間的開放性和集聚性造就了桂滇黔少數民族傳統工藝文化空間的再生產。

四、桂滇黔少數民族傳統工藝文化空間系統性保護模式構建

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進程中,桂滇黔地區形成了為數眾多的少數民族傳統工藝資源,為構建系統性保護模式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在統計分析和探討桂滇黔少數民族傳統工藝資源文化空間演變的基礎上,根據當地傳統工藝的文化內涵并結合鄉村振興的實際,本文構建了桂滇黔少數民族傳統工藝文化空間系統性保護模式,即文化資源空間分布差異化模式、傳統與現代文化空間融合共生模式、文化空間保護主體多元協同模式。

(一)文化資源空間分布差異化模式

如前所述,桂滇黔少數民族傳統工藝在空間上形成了2個高密度集聚區、4個次級集聚區以及多個低密度集聚區。在不同文化空間,少數民族傳統工藝在數量、類型、影響力等方面存在明顯差異,且不同文化空間的社會經濟發展基礎也存在差異,需根據空間分布差異選擇具有針對性的保護方式。

1.高度集聚區及輻射區。該區域少數民族傳統工藝資源分布集聚、內涵豐富、價值突出,具有良好的經濟基礎和交通區位,為系統性保護提供了物質基礎。應當調查研究傳統工藝的歷史沿革、脈絡、文化特點等,盤活工藝文化特色資源,推動少數民族文化與特色產業融合發展。在黔東南、黔南、桂東北以及滇西北集聚區域中心城區和外圍地區的生態廊道、文化街區、城市公園等增加少數民族傳統工藝文化元素,將文化元素與實體景觀相融合,例如將侗族木構建筑營造技藝、苗族蠟染等傳統工藝的具體流程刻畫在石墻、石板上。在設置民族傳統工藝表演場所、體驗場所、文化展館以及傳習場所時,可結合虛擬視景漫游、虛擬體驗式漫游等高科技作虛擬展示。例如草龍草獅制作、苗族服飾、花溪挑花制作、竹編技藝、木雕技藝、油茶制作、砂陶制作、銀飾鍛制等項目,可以開發成參與型、體驗型的活動項目,向人們生動地展示民族文化風情。此外,依托已有的迪慶文化、大理文化、銅鼓文化(河池)、黔東南民族文化生態保護區串聯并帶動更多的文化生態保護區加快開發進程,逐步形成桂滇黔文化生態保護區集群,推動傳統工藝資源的集群化整體保護與活態傳承。

2.低密度分布集聚區。低密度集聚區的傳統工藝資源相對較少,影響力相對較小。應借助數字化技術處理、儲存、分析、識別尚未被納入名錄且具有科研價值的傳統工藝項目。要努力培育出具有文化特色的少數民族傳統工藝,使其盡可能達到國家級或?。▍^)級的申報和評選條件,延續少數民族文化基因??啥ㄆ陂_展特色工藝品主題展會和固定演出等文化活動,使其發展成為當地文化節,開設少數民族傳統工藝就業工坊和技藝傳習所,如侗族木雕工藝坊、白族布扎工藝坊,開展蠟染、苗繡、木雕、剪紙等專業培訓。要加強社會教育工作,鼓勵當地民眾積極參與工藝文化傳承與開發,營造傳統工藝保護的良好社會氛圍,使當地居民對該區域傳統工藝有進一步的認知。

(二)傳統與現代文化空間融合共生模式

隨著現代化、全球化的深入發展,與之相適應的文化層出不窮,少數民族傳統工藝遭受著前所未有的生存和傳承危機,部分少數民族傳統工藝文化難以融入現代文化空間。因此,為了更好地順應時代的發展,需要深入思考如何將傳統工藝文化有效融入民眾日常的生產生活中,從而實現傳統工藝的活態傳承與創新發展。

1.從文化空間上融入現代城市發展。在具有一定歷史底蘊、文化特色鮮明的城市區域,可開設工藝品專賣店或代售點,設置紀念品制作場所,例如將苗繡、蠟染、陶瓷、木雕、銀飾、飲食等少數民族傳統工藝融入城市特色街區,營造出時代特色鮮明、民族文化內涵豐富的人文空間??蛇m當建立主題觀光工廠,根據不同主題交叉擺放、融合布置,營造真實生活場景,使特色生產技藝和生產流程等轉化為新型吸引物,增強人們的體驗感和參與感。

2.融入現代工藝元素,創新文化空間產品。應積極打造文化創意產業園區,以聯合工坊、傳習基地等作為重要載體,在園區內劃分重要的功能區,匯集創新型人才,對織錦、銀飾、繡花、飲食等工藝制作項目做產品開發,研發出生活化、小型化的民族工藝精品,打造特色風情伴手禮??啥ㄆ谂e辦文化創意博覽會、文化展覽會等文化活動,有效促進文化產品的生產、流通、銷售、創新,打造特色民族文化品牌。

3.優化文化空間產品,提升空間服務質量。在文旅深度融合的新形勢下,傳統工藝行業開始注重文化產品多樣化開發。在尊重傳統工藝發展規律的基礎上,以個性化需求為導向,在城市開設各類體驗館,并與主題小鎮、鄉村旅游、康養旅游等新型旅游業態結合,開發新型文化產品。將工藝品的制作流程和核心技術作為觀光內容,以工坊、文展廳或傳習基地為體驗空間,為人們提供觀光、培訓、休閑購物、DIY 等多種服務,如開設各種類型的工藝研修班和體驗課程等,推動傳統工藝走高質量發展之路。

(三)文化空間保護主體多元協同模式

桂滇黔少數民族傳統工藝文化空間的構建是一個系統、綜合、動態的過程,有賴于多種元素的整體開發和多元主體的共同塑造。文化空間的形成與政府、傳承人、社區及學校等均密切相關,各主體具有不同的保護理念和開發方式。因此,少數民族傳統工藝文化空間系統性保護可構建多元主體協同模式,具體包括“政府主導+市場運作”相結合的模式、“傳承人+工坊文化場所”相結合的模式、“學校教育空間+社區傳承空間”相結合的模式。

1.“.“政府主導+市場運作”相結合的模式。政府是少數民族傳統工藝文化空間構成的主導力量,傳統工藝的傳承與發展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幫助。一方面,政府應成立專項工作領導小組,組織實施傳統工藝資源普查、挖掘、保護與申報工作,科學制定區域特色化傳統工藝保護政策和發展規劃,頒布傳統工藝知識產權保護法律。另一方面,應當根據地區實情調整對傳統工藝的財政投入,對有條件的個人、企業或團體提供專項基金支持,出臺減稅或免稅等優惠政策,爭取更多的民營資本投入到傳統工藝的開發與創新中。同時,應聯合傳承人、企業、社會組織等主體,積極開展少數民族文化周、文化月、民間工藝展等系列活動,建立民族工藝品展廳,為其展銷提供平臺。政府在規范市場服務和監管流程的基礎上,要有針對性開展市場調研,打造有個性和品味的文化產品,并幫助企業推廣、營銷,如以“短視頻+網絡直播”為主的線上直播,以及運用5G、AR、VR、遠程服務等新技術,增強消費者的沉浸式體驗感。

2.“.“傳承人+工坊文化場所”相結合的模式。要充分發揮傳統工藝傳承人和非遺工坊在保護傳承與創新發展中的重要作用。首先,鼓勵傳承人積極參加少數民族傳統工藝人群培訓計劃和研培計劃,積極尋求特色工藝品銷售渠道,并利用自身所掌握的精湛技藝,創新工坊發展新思路,適時展開新的文化生產與創作,并將其成果投入工坊生產。其次,通過合理的產業布局和項目開發,加強工坊周邊的基礎設施建設,依托工坊打造傳統工藝研學基地,大力發展民族工藝品、民族歌舞、民族節慶等具有民族特色、地域特色的文化產業,加強與旅游產業、文化創意產業等相關產業的結合,努力形成一條經濟產業鏈,促進民眾就業增收。再次,以交通線路、生態廊道、遺產廊道等為軸線,串聯周邊的傳習基地、工藝坊、旅游景區等,實現傳統工藝的資源整合,形成傳統工藝特色區域,帶動周邊相關文化產業的聯動發展。最后,借助工坊場所,發展和培養一批技藝精湛、工藝水平高的年輕傳承人,為傳統工藝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奠定人才基礎。

3.“學校教育空間+社區傳承空間”相結合的模式。學校和社區為少數民族傳統工藝的活態傳承搭建了重要平臺,把兩個不同性質的文化空間聯結起來,有利于實現不同文化場的傳承功能互補。首先,社區居民需要不斷強化傳統工藝保護與開發過程中的主導意識,自覺學習其歷史文化內涵,通過面向企業拉贊助、與網絡平臺合作、聘請科研機構專家等方式獲取資金、宣傳和智力支持。其次,在具備條件的高校開設少數民族傳統工藝特色課程,邀請傳承人進校授課,實現學生對傳統工藝文化的再認知、再體驗。再次,學校在社區搭建文化展示舞臺,定期帶學生到社區參加形式多樣的特色活動,如組織學生從事文藝表演、手藝競賽、講壇活動,促進文化的交流與碰撞。社區可利用學校資源和地域優勢,聯合舉辦少數民族傳統工藝專項培訓活動,積極開展社區傳統工藝進校園活動。最后,學校、社區應充分與文博機構合作,構建復合型文化遺產人才培養機制,建設一支扎根基層、專注于少數民族傳統工藝傳承與創新的人才隊伍,尤其是激勵在校學生、社區青年加入到傳統工藝保護傳承與創新發展的隊伍中。

五、結論與政策建議

本文基于文化空間視角,以桂滇黔國家級、?。▍^)級少數民族傳統工藝為具體研究對像,借助GIS 空間分析方法,在揭示其空間分布特征的基礎上,探討其文化空間演化,并提出文化空間系統性保護模式。研究得出以下四個主要結論。

(一)桂滇黔少數民族傳統工藝類型多樣,差異性顯著。傳統工藝涉及13 種類別,織染工藝類、傳統飲食加工技藝類項目數量較為豐富,而髹漆工藝類、家具制作工藝類、刻繪工藝類項目數量較少。

(二)桂滇黔少數民族傳統工藝空間分布類型為凝聚型;主要集聚在東部地區,在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與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的交界處、柳州市和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交界處分別形成2個高度密集區;4 個次級集聚區分別位于百色市、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麗江市與迪慶藏族自治州形成的組團,其他地區分布較為分散。

(三)桂滇黔少數民族傳統工藝文化空間演化可劃分為四個階段:初期介入階段、探索起步階段、自主成長階段、穩定發展階段。從主體文化認知過程看,是由文化迷?!幕园l—文化自覺—文化自信的轉變;文化空間的形態包括文化節點、文化叢、文化場、文化域面,其中,文化場是文化空間活態性的具體體現,是其最基本的空間形態。

(四)桂滇黔少數民族傳統工藝文化空間系統性保護應結合其空間分布及文化空間演化特征,從文化資源空間分布差異化、傳統與現代文化空間融合共生、文化空間保護主體多元協同這三個角度積極構建文化空間系統性保護模式。

綜上所述,針對進一步優化桂滇黔地區少數民族傳統工藝的系統性保護方式提出以下對策建議。

(一)加強少數民族傳統工藝資源的挖掘整理,降低空間分布的不均衡性。要加強對桂滇黔少數民族傳統工藝的普查、挖掘、整理與建檔工作,加快傳統工藝的認定、申報工作,同時劃定工藝保護類型,分級保護,健全信息共享機制,建立少數民族傳統工藝數字化信息庫,加強其數字化保護。

(二)加強區域協作,積極推進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區建設。應建立區域間資源合作協調機制,建立桂滇黔傳統工藝資源介紹網站,及時更新相關信息,同時要完善區域交通網絡建設,加強區域間的互動交流。要以東部地區傳統工藝資源為龍頭,整合周邊地區資源進行綜合開發,推動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區建設,提高其知名度和影響力。

(三)重構文化空間,實現傳統工藝文化再生產。在深挖文化內涵的基礎上,應營造生態良好的自然環境,注重靜態與動態的結合,傳承保護好其原有歷史風貌,凸顯民族傳統工藝特色,避免同質化,打造極具活力的文化生態空間。要推動傳統工藝與文化產業、旅游產業、康養產業等融合創新,構造全新的產業價值鏈,實現其文化再生產功能。

猜你喜歡
傳統工藝少數民族空間
鄉村振興背景下傳統工藝的傳承與發展
空間是什么?
創享空間
我認識的少數民族
少數民族治療感冒的蕨類植物(一)
少數民族治療感冒的蕨類植物(二)
芻議現代工業設計對傳統工藝的發展性繼承
磚與竹
——印度傳統工藝成就的家具系列
淺談“鋦瓷”傳統工藝及其發展趨勢
QQ空間那點事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