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淺析如何推進農村城鎮化與鄉村振興協同發展

2022-03-16 12:07鈕翔宇
農村實用技術 2022年3期
關鍵詞:城鎮化養老村民

鈕翔宇

(上海師范大學哲學與法政學院,上海 200234)

習近平總書記在2020年12月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中指出,全黨務必充分認識新發展階段做好“三農”工作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堅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舉全黨全社會之力推動鄉村振興,促進農業高質高效、鄉村宜居宜業、農民富裕富足。

近年來,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國家也越來越重視農村城鎮化建設,在公共設施建設、土地、交通等方面都給予資金保障與政策扶持,我國農村城鎮化進程有序推進,城市輻射帶動農村的力度進一步加大,為推動鄉村振興提供了有利條件,特別是與城市自然相連的農村更是得天獨厚,區位條件優越,本文介紹的安徽省合肥市蜀山區小廟鎮馬崗村就是這樣的鄉村。但在推進發展的前期,小廟鎮馬崗村同樣存在著一些矛盾與問題。

1 農村城鎮化進程中存在的問題

1.1 農村城鎮化水平不高

蜀山區小廟鎮現轄7個社區、23個村,鎮域面積201.43km2,常住人口8.7萬人,鎮行政中心區面積4km2。雖然和市區相近,但一直以來發展處于一鐘低水平緩慢發展的狀態,全鎮30個村的固定資產高達9300萬元,但年經營性收益僅有82萬元,平均不足3萬元,無年經營性收益超過50萬元的經濟強村。全鎮已有269個村民組完成拆遷,占總數的41.5%,有8個村全部拆遷。流轉土地13萬畝,占耕地面積的65%,能夠正常耕種的土地有5萬畝左右。

1.2 農村人口老齡化現象嚴重

近年來,年輕人大都進城務工,存在“兩個一半”的現象,即一半農田拋荒,尤其是夏季旱田基本無人耕種;一半房屋閑置,房屋破敗不堪,無人打理。小廟鎮60歲以上人口占總人口比例為21.2%,遠高于聯合國《人口老齡化及其社會經濟后果》確定的60歲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總數10%的標準,已進入老齡化社會;隨著外出打工、外出買房的人越來越多,村民的老齡化現象越來越嚴重,特別是一些空巢老人、無經濟能力老人的養老問題更是令人擔憂。

1.3 生態環境弱化

小廟鎮的各類等級道路612公里,平均每平方公里約3公里坑洼不平,盡管密度不低,但道路等級不高,瀝青路面僅116公里,砂石路高達200多公里。供水管網老化,供水線路較長,供水不穩定、水質不高。灌溉體系幾近崩潰,灌溉渠道和排灌站多建于60-70年代,年久失修,只能維持水源近距離區域灌溉,末端用水緊張。村民環境意識薄弱,一些地方仍存用旱廁,垃圾遍地,醫療衛生缺項較多,衛生院、衛生室硬件較差,環境破敗,村民衛生意識差,醫療條件差,居住環境差。

1.4 鄉村振興需要的人力資源匱乏

義務教育校生人數與現有戶籍人口比例嚴重失調,絕大多數適齡學生隨父母到市區就讀,潮汐現象嚴重。村民文化素質不高,缺乏鄉村振興需要的教育、醫療、文化、技術、培訓等各類人才,農村里各類人才匱乏,村民思維固化,沒有一技之長,村里沒有對村民進行任何技能培訓。

加強農村城鎮化與鄉村振興的協同發展,可以有力推動農業現代化。首先,農村城鎮化的推進,可以改變現有的農村狀況,促進資金、信息、人才、環境的改變,推動新型農村建設,為鄉村的整體發展注入新的活力;其次,推動鄉村振興建設,要依托政府根據當地實際情況,統籌規劃,分步實施,建設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和經營體系,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可以推動鄉村旅游與現代農業發展有機結合,推動農業提質增效,加快農業高質量發展。

所以,解決農村城鎮化進程中出現的問題,要與鄉村振興的協同發展共同來推進,當地政府要充分利用當地的農業特色資源,立足實際,整合資源,推動生態農業、體育休閑、科創文創產業、文化旅游、農業農村現代的融合發展。

2 推動農村城鎮化與鄉村振興協同發展的舉措

以小廟鎮馬崗村小嶺南為例,推動農村城鎮化與鄉村振興協同發展,主要有以下舉措

2.1 強化規劃引領,科學謀劃鄉村振興發展路徑

2016年,合肥市區劃調整,小廟鎮正式劃入蜀山區。面對以上問題,蜀山區不等不靠,總體規劃,分步實施。2016年,蜀山區“十三五”規劃確定建設“C”型蜀山生態文化旅游休閑帶。2017年,編制完成《蜀山生態文化旅游休閑區總體規劃》,確立了生態文化旅游休閑區總體發展的基本布局。2018年,選定18平方公里為鄉村振興示范區,又在示范區內劃定5平方公里作為鄉村振興項目啟動區。 2019年,啟動《蜀山區農村村莊分類規劃暨部分村莊規劃》編制工作。通過總體規劃,分步實施,小廟鎮馬崗村一年一個樣,逐步改變了落后面貌。

2.2 突出農村特色,打造鄉村CBD

堅持農地姓農、農地為農。小廟鎮馬崗村小嶺南圍繞農業出思路,利用農田做文章,大力提升農業品質,發展原種、庭院等特色農業,朝著精種、加工、銷售、研學等全產業鏈的布局發展。同時,緊扣農業種植、農業景觀、自然風貌特色,將基本農田保護利用落在實處。

為了進一步彌補城市CBD相伴的環境壓力、交通擁堵、資源緊缺等不足現狀,小廟鎮馬崗村依托“小嶺南”的獨特區位優勢,將優勢資源嫁接到鄉村,優化公共服務和鄉村自然環境的配置,集城市的便捷與鄉村的優美于一體;聚力打造鄉村CBD,建設鄉村版的中央商務區,完善餐飲、住宿、商務接待設施,引進企業總部、雙創中心等輕資產、高科技類企業入駐。多方參與,建設科創中心,為科創型企業量身定制“會客廳”——江淮小院,精準招商發展總部經濟;拓展范圍,建設文創中心,為產業型文化形態量身定做“大舞臺”,精心培育文化產業。

2.3 結合實際,推動鄉村旅游發展

小廟鎮馬崗村的農民大都外出打工,原有的房屋一半閑置,房屋破敗不堪,無人打理。政府本著保護傳統村落和鄉村歷史風貌的觀念,停止了整村推進,不再盲目大拆大建,充分尊重既有的鄉村自然肌理,通過對馬崗村小嶺南現有民宅的重新改造,保留鄉村原味的生態環境,重構江淮民居的典型特質,挖掘濃郁的鄉土文化,激發最具活力的鄉土氣息,引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實施文化產品市場化扶持;建設馬拉松文化博物館,打造“馬拉松部落”,推動馬拉松文化產業園區化聚集,吸引更多的城市人來鄉村觀光旅游,促進鄉村發展。

2.4 留住人才,促進鄉村振興有序發展

鄉村振興,人才是關鍵。我們知道鄉村需要人氣更需要人才,為了留住人、吸引人,小廟鎮馬崗村采取了租賃農戶的閑置房屋、成立原種農業專業合作社的模式,吸納農民成為股東,帶動當地村民就地就業;同時針對村民無專長無技術的現狀,開展了鄉村管家培訓,從本地村民中選拔培訓鄉村管家;針對居住在本村的農戶,組建了庭院經濟合作社,引導農民可以回到自己熟悉的鄉村,在自己的家門口當老板;通過一系列舉措,因地制宜引導農民回鄉,想方設法吸引市民下鄉,從而突出農民主體,有效保護和實現農民的長期收益,讓農民可以通過房租、地租、就地務工、合作社入股分紅等多種方式增加收入;同時通過實施“新村民計劃”,引入各類人才參與鄉村建設,促進鄉村振興有序發展。

2.5 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改善農村基本生活環境

針對村里道路、管道、旱廁等基礎設施陳舊的現狀,當地政府加大資金投入。2019年,小廟鎮完成了937座廁所改造主體施工,完成年度改廁任務;在建暢通工程83.50km,利用馬崗村農戶閑置房屋和閑置土地進行統一規劃,打造農業大景觀項目,完成房屋租賃50戶,流轉土地面積約555.23公頃,保持農戶房屋原有的構造,傳承江南風格的民居特色,對既有房屋進行加固和適當的改擴建,完善水電路氣等基礎設施,將公共服務延伸到戶,恢復完善農村庭院經濟生態循環系統,提升居住的舒適度。對于租賃的農戶房屋,本著“室外五千年,室內五星級”的裝修思路,建設更加宜居的田園鄉村。目前,村里道路暢通,衛生環境改善,農民的生活環境得到了較大提升,村里還重新制定了“鄉規民約”,進一步提高了村民的文明意識和衛生意識。

2.6 政府扶持,深入推進鄉村振興發展規劃的實施

習近平強調,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深度、廣度、難度都不亞于脫貧攻堅,必須加強頂層設計,以更有力的舉措、匯聚更強大的力量來推進。2018年底,蜀山區開始實施蜀山·將軍嶺項目,被納入合肥市首批鄉村振興重點項目。先期實施鄉村CBD新型產業聚集區、江淮田園景觀區和曹操河遺址公園等三個項目。通過抓落地、抓推進、抓運行,啟動區各個項目進展順利,示范效應初顯。2020年10月,蜀山將軍嶺麥香村項目成功納入合肥市第二批鄉村振興重點項目,獲得市級直接投資2692萬元,在全市11重點項目中,是唯一一個獲得產業類資金支持的項目。按照“五個一批”的要求,共有21個項目被納入市級項目庫。本著成熟一個實施一個的原則,正在有序推進。努力形成一批可推廣、可示范的鄉村建設樣本。

從小廟鎮馬崗村的發展經驗來看,農村城鎮化和鄉村振興是相輔相成的、互相依托的,它們的協調發展會促進鄉村的發展和振興,值得借鑒和推廣。在推動農村城鎮化與鄉村振興協同發展的進程中,我們還應該注重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要倡導做新時代的“新農民”,加強社會主義國家文明建設

通過教育培訓使得農民的素質進一步提高,從而讓農民增加更多的就業選擇,要將農民打造成“有文化、懂技術、講道德、守法紀”的“新農民”;同時要加強農村的思想道德建設,不僅在物質條件上改善,更要在精神方面改變,移風易俗,反對鋪張浪費,抵制封建迷信,摒棄舊觀念舊思想;通過開辦各類免費培訓班和農民學校,進一步提升農民個人素質和農業技術水平;要引導農民弘揚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豐富農民精神文化生活,普及科學知識,制定鄉規民約,注重個人和家庭環境衛生,努力形成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

二是要立足當地特色資源,促進旅游文化發展

要推動鄉村產業發展壯大,優化產業布局,推動資金、技術、人才、信息、環境等城鄉要素平等交換、雙向流動,深入推動鄉村旅游發展。充分利用當地資源優勢,吸引農民返鄉,吸引青年人到農村創業就業、老年人到農村休閑康養;統籌城鄉基礎設施、人才、資金等各類要素,將農業與科創文創產業、農業與體育休閑旅游、農民與有情懷有思想的新村民有機融合;充分利用雙休日和節假日開展豐富多彩的文化旅游活動,促使城市居民參與進來,融入進來,讓更多的人了解農村,努力構建城市與鄉村共生、市民與村民為伴的新村民社區。

三是要深化農村改革,加快推進農村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

要激發農村資源要素活力,推動改革不斷取得新突破。土地性質問題是制約鄉村發展的首要問題,在保障農民利益的前提下,要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農業提質增效,加快農業高質量發展。要進一步規范農村土地流轉的行為,當地政府要結合本地的實際情況,制定相應的農村土地流轉制度,從制度上來約束并管理土地流轉的各項行為與環節,保證農村土地流轉的過程和程序合法;在保障農民土地的永久收益權上出實招,有效引導農民將閑置的房屋和土地,托管給村集體經濟組織,形成利益共同體,以便更有實力參與市場競爭,當地政府要加強與農業科研院所的合作,利用專業的人才力量推動農業技術創新,鼓勵農民創新發展能力,通過合作與技術創新,促進特色農業新產品的技術推廣。

四是要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探索建立新型城鄉關系

嘗試推行“新村民計劃”,構建“三生”有“幸”(生態+生產+生活=幸福)的新村民社區。有序引入新村民,加入鄉村生活,帶動農村產業轉型,促進鄉村產業發展。要推動農村產業發展與新型城鎮化相結合,要積極拓展“農業+”鄉村產業發展的模式,把鄉村產業納入城鄉產業體系的大格局中,加強城鎮工商業與鄉村農業產業的對接與協作,打通城鎮和鄉村之間的產業鏈,并進一步延長產業鏈、價值鏈。要進一步優化農村產業結構,加強對新型農作物的研發力度,優化和改善種植方式,宣傳現代化農業技術,加快農業經濟發展步伐。

五是要關注農村養老問題,探索社區養老以及社會養老的新模式

農民養老問題是農村城鎮化進程中不可忽視的一個重要問題,這個問題不解決,就不可能實現真正意義上的農村城鎮化。一直以來,農民的養老問題都是一個大難題。未來的養老保障應該具備以下內容:社會養老保險體系、老年生活照料體系、老年醫療保障體系、老年救濟體系以及老年精神生活體系等。未來的養老方式應該是在老人自養、家庭贍養的基礎上充分發展社會化養老體系,實現各種養老方式的互相補充和各有側重。

除了傳統的老人自養和家庭贍養,社會養老因為覆蓋面寬將會成為農村養老的主體,它主要采取個人繳費為主、集體補助為輔、國家政策扶持三者結合的模式,需要通過國家立法的方式采取個人、集體和國家三方出資籌集養老基金從而為老年人提供經濟幫助,進而保障老年人的基本生活。社區養老則是有著范圍小,居民熟悉度高,可以整合村域資源,倡導村民參與合作,激發村民的互助與參與精神,依托社區的人際網絡,用更多的社區資源為老年人提供養老保障。

猜你喜歡
城鎮化養老村民
定點幫扶讓村民過上美好生活
張存海:帶領村民過上好日子
能人選出來 村民富起來
養生不是養老
養老更無憂了
以房養老為何會“水土不服”?
家鄉的城鎮化
養老之要在于“安”
蔣虛村村民為何沒有獲益感
堅持“三為主” 推進城鎮化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