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協同創新城鄉規劃應用型人才培養研究

2022-03-17 00:05黃揚飛楊靈
教育現代化 2022年7期
關鍵詞:城鄉規劃應用型協同

黃揚飛,楊靈

(浙江科技學院 土木與建筑工程學院,浙江 杭州)

一 引言

當前,中國正處于建設高等教育強國、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能力的關鍵時期。中國高等教育改革重點在于質量提升、內涵發展,擴大復合型、應用型、技能型人才的培養規模。

協同創新是指高校與地方政府、科研院所、企業等建立協同機制,以優勢互補和資源共享為基礎,實現教育與政府、經濟、科技等互動共贏的一種高等教育發展范式,達到技術創新和人才培養的目標,其本質是創新,核心是知識協同[1]。應對轉型時期發生重大變化的社會需求,城鄉規劃行業正處于變革的關鍵時期,城鄉規劃人才亦必將需具備解決新時期更為復雜問題的能力[2]。由此,培養能適應新時代城鄉發展的特色應用型人才是改革發展的需要,亦是城鄉規劃專業人才發展的需要,是城鄉規劃教育的首要任務之一。

二 協同創新概念與內涵

(一) 協同創新的基本概念

“協同”概念源于協同論(synergetics),亦稱“協同學”或“協和學”,是系統科學的重要分支理論,最早由德國物理學家哈肯(Hermann Haken)于1971年提出[3]。協同是指復雜系統中的各個子系統通過互相協調、 聯合作用與集體行為,進而達到1+1>2的效果。

“協同創新”即把協同思想引入創新的全過程,通過不同利益訴求主體之間的良性互動,進而實現優勢互補、資源共享和價值再造。協同創新是當前推動中國教育與經濟、科技、文化緊密結合的重大戰略,通過發揮高校、研究機構和企業的各自優勢,促進技術推廣應用和科技成果產業化,是當今科技創新的新范式[4]。

(二) 人才培養協同創新的基本內涵

對高校而言,高等教育質量的提升離不開創新人才的培養,“2011 計劃”從某種程度上即是以協同創新來引領提高高等教育質量。2012年,《教育部關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質量的若干意見》[教高(2012) 4 號]提出大力推進協同創新,探索建立多方協同的開放高效的新模式,培養拔尖創新人才。2015年,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戰略的推動下,《關于深化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的實施意見》明確提出創新人才培養機制,加大協同創新、合力育人力度,建立協同育人新機制,推動高校與不同單位部門合作,助推高質量應用型人才的培養[5]。此后,教育部、國家發改委和財政部聯合頒布《關于引導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應用型轉變的指導意見》,推動高校轉型發展,全面提升高等學校服務區域社會經濟和創新驅動能力[6]。黨的十九大再次強調,加快創新型國家建設,深化校企合作、產教融合,推動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2020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四五”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中再次明確推進高校、科研院所、企業科研力量資源共享和優化配置,加強創新型、應用型、技能型人才培養。因此,基于協同創新視角進行人才培養模式的探討,既緊跟當前國家宏觀政策的戰略導向,更是促進高等教育高質量內涵式發展,提升人才培養實效的重要途徑。

三 城鄉規劃人才培養面臨的機遇與挑戰

(一) 國家新時代重大戰略思維的轉變,對人才定位提出新目標

黨的十八大把生態文明建設納入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總體布局,放在突出地位。從全球范圍來看,中國一方面作為國際大國,應率先承擔起探索生態文明建設道路的責任;另一方面作為人口大國,人均資源保有量尤其有限,只有深刻認識生態文明建設的極端重要性,走可持續發展道路,才能有質量地確保人民走向小康生活,并創造具有良好生產生活環境的美好生活。

城鄉規劃作為一項涉及城鄉政治、經濟、社會和文化生活等各領域戰略性、綜合性、全局性工作,是政府調控資源要素配置的法律武器和優化城鎮空間布局的調整手段,是生態文明建設中重要的引領內容。近年來,城鄉規劃行業,從部委機構設置、法律法規健全、技術手段完善等方面,均圍繞這一導向做出了調整安排。新時代城鄉規劃發展的新形勢對規劃學科發展提出了新的要求,高校規劃專業教學改革勢在必行,對于城鄉規劃專業人才的定位也勢必會發生變化,以生態文明建設優先為導向,結合規劃學科特點,以創新發展理念驅動應用型人才培養,是必然之路。

(二) 人民新時代美好生活訴求的轉換,對人才能力提出新要求

當前社會的主要矛盾是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求同不平衡不充分發展之間的矛盾。在全面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納入建設的同時,黨中央更是明確提出“引領高質量發展”和“締造高品質生活”,是解決我國目前面臨的兩大基本國情問題的重要政策措施。

新時代人民對于美好生活需求的轉化,對于城鄉規劃人才所具備的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例如,如何以高品質的美好生活作為規劃的基本出發點,以人民幸福感作為重要的衡量標準,融入人的視角和主體認知,重構規劃的價值體系,打造以人為本的城市空間;如何在浙江已經在共同富裕方面具有比較優勢的前提下,進一步協調區域發展、促進城鄉融合、深化分配制度等方面下功夫,縮小城鄉差距補足短板,等等新的需求出現亟待解決。因此,規劃知識中除規劃理論、原理和編制等核心知識領域外,增強與人文地理、土地資源、生態環境等的多學科交叉,以及人才能力培養是必然趨勢。

(三) 體制新時代統籌治理管控的轉型,對人才方向提出新導向

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是當前中國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之一。城鄉規劃從空間資源調配入手,實現和提高國家對于經濟、文化和社會生活等各個領域的統籌治理能力,承載著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責任。

從城鄉規劃的角度,如何能夠提升國家治理能力,關鍵在于加強對空間資源的統籌管理與引導。在更科學合理、更經濟、更美觀的基礎上,確定合理的城市發展目標和恰當的城市發展戰略。政策體制管理領域人才的培育,將會是城鄉規劃人才培養的一個新方向,包括加強政策法規體系的完善、行政管理體系的改革、戰略層面和實施層面的規劃銜接體制機制建立等等。

(四) 新時代國土空間規劃體系的建構,對人才培養提出新挑戰

國土空間規劃體系建構是中國新時代背景下的重大變革,城鄉規劃學科對于人才培養的模式調整也勢在必行。其中,從教學課程體系設置上,對環境資源、經濟地理、土地管理等多學科的融合,到教學手段上,對校內融合、校外聯合、校企合作、校地結合等多種教學手段的結合創新應用,再到規劃方法上,對更加科學理性的規劃方法的教學探索等多個方面,都是對傳統城鄉規劃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新挑戰。

(五) 新時代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要求,對人才塑造提出新思路

十九大全面提出鄉村振興戰略,鄉村在居民點變遷、村莊的保留和遷建、鄉村產業振興、鄉土文脈延續等方面,具有相當的靈活性、自主性、獨特性,需要平衡好政府、市場、民眾的相互作用性,而不是急于大規模改造開發或套用現成的城市開發模式[7]。實現共同富裕任務最艱巨的地方在鄉村,最接地氣最有潛力的地方也在鄉村。

長久以來,城鄉規劃專業在研究對象上更多地傾向城市而忽略鄉村,專業知識傳授也較為忽視鄉村本土的產業構成、生活方式、資源特征、本土文化等深層次的挖掘和梳理,實踐教學也較少接觸鄉村規劃和實踐鍛煉。隨著國家對于鄉村規劃人才需求的增加,培養優秀的服務鄉村、振興鄉村的落地型規劃人才,探索鄉村振興背景下城鄉規劃專業的人才培養模式,是當務之急。

(六) 信息新時代多維度技術手段的出現,對人才創新提出新熱點

信息時代下,城鄉規劃設計開始逐漸融合了新的信息技術,包括大規模的信息平臺建設等等。這使得設計人員能夠更廣泛地采集多維度多方面的意見并進行匯總分析,這樣有助于提高規劃的在地性、合理性和統籌性,規避規劃風險。同時,信息平臺搜集的大量數據,有助于規劃展開更加深入的分析,深挖城市問題,并提出更多有針對性的建議,提高規劃合理性與建設水平,實現精準治理和有效管控,達到高質量發展和高品質空間的打造。因此,規劃技能教育將更多向大數據分析和智能設計、GIS等新技術領域延伸,更注重方法論教育。

四 城鄉規劃人才培養策略和措施

(一) 貫徹協同創新理念,明確專業發展方向

總體來講,“協同創新”即在持續加深不同學科的交叉融合協同,不同主體的科研院、高校、企業、政府的合作協同下,不斷創新人才培養的目標、要素、體制、機制等系列過程。因此,將“協同創新”作為城鄉規劃專業創新改革的理念,也是專業重要的發展戰略。

通過校校、院院、校(院)企(地)協同創新,依托地方需求、實踐項目和學科競賽培養思維、知識和能力創新的應用型專業人才,形成提升城鄉規劃專業技能水平的理論教學和實踐體系,有效提高城鄉規劃專業學生的核心競爭力。

(二) 貫穿培養全過程,健全人才培養體系

尊重教育發展內在規律,把握社會和地方發展需求,以學生為中心,在培養環節切實解決好理想和現實之間的差異,積極創建和融入各類協同創新平臺,培養具有專業思考、前瞻預測等綜合分析能力,并能科學應對新時期城鄉規劃面臨的難題和挑戰的專業人才,需積極進行協同創新思維下的城鄉規劃專業人才培養體系的構建,將協同創新貫穿人才培養全過程。

充分發揮校企(地)合作、產教融合的協同育人功能,構建與企業(地方)長期系統性合作的協同創新機制,打造與合作企業(地方)之間的信息交流、科研合作平臺,在專業課程設置中融入企業(地方)實際項目,推進企業(地方)深度參與人才培養。柔性引進規劃院客座教授,聘請企業兼職導師,全方位參與育人課程與實踐。專業實踐與專業競賽相結合,建立健全融“創新驅動、實戰助陣”為一體的以專業學科為支撐的創新創業教育體系,基于應用型特色,以服務地方區域經濟為導向,培養適應新時期社會發展需要的具有創新精神的高素質應用型專門人才。

(三) 對標高質量發展,服務美好生活訴求

城鄉規劃人才培養應立足本省、面向全國,以國家新一輪的生態文明建設、一帶一路發展規劃、長三角區域一體化規劃、浙江省共同富裕示范區建設、浙江省城鄉風貌整治提升、宜居天堂/數智杭州等發展契機對于專業人才的需求,培養適應地方區域經濟發展的實用型人才。

在“四維”規劃設計上,加大第五個維度“人的視角”這一思維角度的思考。在物質空間上通過疊加人的體驗、感受和記憶,進而塑造群體的集體潛意識,培育其認同感和歸屬感[8]。如從人群的整體角度來看,更多地創造滿足人們精神需求的藝術、文化、社區交往和創造空間;從人與空間的互動方面,增加人的五官感知、幸福感與滿意度等人的不同體驗與感知視角,來評價和提升空間品質及特色。

(四) 重視社會責任意識,加強綜合能力培養

隨著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不斷增強,城鄉規劃學處于變革和體系完善的關鍵時期,應樹立規劃學生普世價值觀,具有端正的學科態度以及深厚的法律意識和社會責任感,關注弱勢群體,鼓勵維護社會的公平與正義。注重城鄉規劃學生綜合能力的提升,在關注專業技術和方法學習的同時,建立管理意識,并增強個人的談判和交流能力。

開展不動產類、土地管理類專業課程群建設,加強對地方管理制度改革、公共政策制定、規范標準編制等治理管控方面的人才培養,以更好地勝任規劃行政與管理工作。

(五) 改革規劃課程體系,適應國土空間規劃要求

隨著國家空間治理體系改革和國土空間規劃體系重構,城鄉規劃將形成新的規劃編制體系和管控模式,規劃人才的教育和培養應積極開展國土空間規劃知識體系建設,注重信息新技術的探索與應用,促進相應的城鄉規劃課程教學改革,加強學科之間的交叉融合,促進城鄉規劃課程培養更好地契合新時代國土空間規劃的理論知識與實踐技能需求。滿足國家不同部門對城鄉人居環境建設、管理和國土空間規劃編制、實施、監督等多類型多層次的人才需求,與時俱進推動城鄉規劃學科發展,培養新時代卓越城鄉規劃人才。

(六) 引導鄉村人才塑造,充實鄉村振興規劃人才

以培養優秀的鄉村振興應用型規劃人才為導向,完善教學課程設置,建立校企融合實踐中心,加強雙師型青年教師培養,形成一套完整的適應鄉村振興實用型城鄉規劃人才的培養方法。在教學課程設置上,將鄉村規劃的內容與原有課程結合,例如結合地方與學校合作的美麗鄉村建設規劃專家站,在城鄉規劃原理中融合鄉村規劃的原理、在詳細規劃中增加鄉村規劃的板塊,也可以設置單獨的鄉村規劃專業課程;在校企融合實踐中心建立上,鼓勵建立長期深度合作實踐中心,鼓勵學生在寒暑假期間,定點為鄉村進行規劃設計服務,將鄉村題材作為設計競賽、實際項目等,開設鄉村振興規劃與創意設計特色班,促進設計教學與鄉村規劃的雙向質量提高。

五 結語

城鄉規劃專業是一門理論性較強、實踐性要求較高的學科,高等學校城鄉規劃專業應不斷加強與城鄉規劃企事業單位(地方)的合作,以“協同創新”為專業改革創新理念,健全城鄉規劃人才培養體系,結合城市高質量發展和人民追求高品質美好生活的訴求、國家精準治理與管控、鄉村振興、國土空間規劃體系重構等社會發展趨勢,注重與社會學、生態學、經濟學、地理學、土地使用管理學等學科交叉,提倡“空間城市規劃+”的教育理念[9],培養包含城鄉規劃、地理學、社會學、生態環境學、經濟學、土地資源等多方向的規劃技術型人才、規劃管理型人才與規劃研究型人才。同時,注重地域特色,做大做強鄉村振興實用型規劃人才,補齊農村短板,率先實現共同富裕。最后,注重信息新技術的探索與應用,不斷提高人才創新力與科學決策力,以期更好地提高城鄉規劃人才質量,助力城鄉人居環境的可持續發展。

猜你喜歡
城鄉規劃應用型協同
家校社協同育人 共贏美好未來
關于應用型復合人才培養的教學模式探討
蜀道難:車與路的協同進化
論當前城鄉規劃工作存在的問題及措施
城鄉規劃中常見問題與解決措施探討
“5-2-1”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探索實踐
“四化”協同才有出路
第8講 “應用型問題”復習精講
三醫聯動 協同創新
基于應用型的成本會計教學改革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