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論高中歷史對學生歷史理解力的培養

2022-03-19 22:44張昌東
安徽教育科研 2022年5期
關鍵詞:理解力歷史

張昌東

摘要: 傳統歷史課堂教學的一個重要特點是過分強調歷史知識的傳授,忽視了歷史理解力的培養。本文以復習課《近代中國的思想解放潮流》為例,探討高三歷史復習課中改進課堂教學的策略方法,以期激發學生的主動參與意識和情感體驗,培養學生的歷史理解力,并充分展現歷史學科的人文性和思想性。

關鍵詞: 歷史? 理解力? 思想解放

??新課程實施以來,從國家層面上突出了對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對歷史學科來說,歷史理解力是歷史學習的核心能力。筆者在安徽省中學歷史教學專業委員會年會上執教了高三復習展示課《近代中國的思想解放潮流》,本文以此課為例初步探討高中歷史課堂教學實踐中學生歷史理解力的培養。

一、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

近年來,很多老師在課堂教學形式上有了很大改觀,自主學習、合作探究早已深入課堂。但有些時候只是為了探究而探究,教師很賣力,學生卻不領情,參與的熱情并不高,往往形式很花哨、效果很一般。究其原因,還是老師未能找準切入點,未能真正打動學生,不能真正調動學生積極參與。對于一堂歷史復習課來說,學生已經有了一定的知識儲備,這是好事,但學生由于對知識已經有所了解而往往缺乏學習動機。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在《近代中國的思想解放潮流》一課中,筆者是這樣設計導 入的 :

展示幻燈片:

歐美大事記:1640年,英國爆發資產階級革命。1651年,英國議會頒布《航海條例》。1689年英國頒布《權利法案》。1748年,孟德斯鳩發表《論法的精神》。1771年,阿克萊特設立水力紡紗廠。1787年,美國通過了《聯邦憲法》。

中國大事記:1644年,崇禎帝自縊,明朝滅亡。1685年,設置粵海關,僅許廣州一地進行海外貿易。1713年,翰林院編修戴名世因《南山集》案被處斬,16歲以上的同族均被斬殺。1726年,雍正皇帝諭“農為天下之本務,而工賈皆其末也?!?729年,雍正成立軍機處。

師:誰能代表世界的潮流?

生:歐美。

師:中國在傳統的“華夷”觀的影響下,始終以天朝上國自居,已經落后而渾然不知。

師:大家是怎么看世界這種變化的呢?

學生積極熱烈討論。

這樣設計導入,讓學生在強烈的反差對比中引發自己獨立的思考,激發了學生參與探究的動機,自然就提高了學生的歷史理解力。

二、調動學生的情感參與

歷史理解力是依靠學生的主觀思考而存在的,所以學生的主動參與很重要,尤其是學生的情感參與。把學生帶進歷史情境才能使學生真正動起來,若能在學生情感參與的基礎上進行理性的升華,往往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在《近代中國的思想解放潮流》一課中,筆者有這樣的設計:

【歷史活動現場】展示幻燈片:譚嗣同就義圖

1.教師解說:戊戌變法失敗以后,譚嗣同本可以逃亡海外,但他卻為喚醒中國民眾而甘愿赴死,并留下“死得其所,快哉快哉”的豪言壯語。

2.教師通過氣氛的渲染調動學生的情感,使其感受譚嗣同的慷慨豪邁。

3.繼續展示幻燈片:“戊戌變法者們的尷尬”

師:在當時老百姓的眼里,譚嗣同等人是不值得同情的。他們都是在瞎折騰,是一群禍國殃民的奸臣。而康有為等人也將老百姓說成是“愚民”,不可救藥。

師:同學們的感受是什么?

學生議論、發言。

師:病根在哪里?你們能開出新的藥方嗎?

學生討論,積極發言。

展示幻燈片:梁啟超《新民說》(1902年)

師:梁啟超在《新民說》中指出,只要有新的具有公民權利責任意識的國民,就會有新制度,有新政府,有新國家。

在這一過程中,學生既有了強烈的情感體驗,又有了冷靜的思考,而這種思考是觸及靈魂的思考,真正做到了情理交融,從而使這堂歷史復習課不僅有深度,而且有溫度。

三、拓展歷史理解力的深度

經??梢栽跉v史課堂中看到老師提出一些歷史問題,但很多時候只是史實的再現,忽視了問題的深度,學生自然就不能形成歷史認識。尤其是在高三歷史復習過程中,學生普遍存在只重練習不重思考的現象,這就要求教師在有限的時間里對教學內容進行重新整合,巧妙設計,精心設問,以透過復雜的歷史現象去探究本質,從而增強學生的歷史洞察力。

在《近代中國的思想解放潮流》一課關于新文化運動的評價中,筆者做了這樣的設計:

展示幻燈片:1916年胡適的白話詩《蝴蝶》

師:這首詩在今天看來好像藝術水平并不高,同學們可能覺得自己小學的時候就會寫,但在當時卻轟動一時。這是為什么呢?

學生積極討論并發言:“應根據時代背景去分析寫作內容。文章寫于新文化運動時期,在當時讀起來是令人振聾發聵的?!?/p>

師:這說明新文化運動還有什么作用呢?

生:文化轉型,思想解放。

展示幻燈片:新文化運動時期一個白話學堂的楹聯:白話通神,紅樓夢、水滸,真不可思議;古文討厭,歐陽修、韓愈,是什么東西。

師:同學們又有什么發現呢?

生:新文化運動對中國的傳統文化有全面否定的現象。

師:你們是怎么看的呢?

學生積極討論。

生:我們應該客觀地看待這種現象,要把它放到特定的歷史條件中去。

師:這也說明文化的改造一直是個難題,一直困擾著近代中國的歷史選擇。

在整個師生互動的過程中,學生認識到不能簡單地以今天的眼光用“好”與“不好”去評價一個歷史現象,認識到新文化運動的確存在否定中國傳統文化的現象,并得出一個歷史認識,那就是中國近代思想解放是艱難的,文化的改造本身就是一個難題。這樣的探究不僅提升了學生的歷史理解力,更增強了學生的歷史使命感。

總之,《近代中國的思想解放潮流》一課,轉變教學觀念進行教學設計,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加大了學生歷史理解力的廣度和深度。這種嘗試有利于對學生歷史理解力的培養,從而將新課程的教學理念落在了實處。

參考文獻:

[1]汪建紅,朱小田.如何培養學生的歷史理解力[J].蘇州鐵道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0(4).

[2]陳旭麓.近代中國社會的新陳代謝[M].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92.

[3]朱廣簪.愛國主義教育叢書:譚嗣同[M].北京: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1997.

[4]苗曉雨.近代中國錯過了《海國圖志》[N].中國青年報,2011 04 19(10).

責任編輯:黃大燦

3617500589282

猜你喜歡
理解力歷史
我的理解力
160:1
提高高中英語口語中理解力的重要性
教學情境的創設有效促進學生理解能力的發展
新歷史
提高學生理解力的策略初探
歷史上的6月
歷史上的九月
歷史上的八個月
歷史上的5月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