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針刺配合撳針治療小兒周圍性面癱的臨床研究*

2022-03-20 06:34馮德琳南在元孫桂云馬晨輝
中醫外治雜志 2022年6期
關鍵詞:陽明經面癱耳穴

馮德琳,南在元,孫桂云,馬晨輝,張 迪

(1.黑龍江省哈爾濱市兒童醫院 中醫針灸科,黑龍江 哈爾濱 150010;2.黑龍江省哈爾濱市兒童醫院 神經內科,黑龍江 哈爾濱 150010)

面癱,中醫又稱“吊線風”“口眼歪斜”等,是以發病時口角向一側歪斜,眼瞼閉合不嚴為主要癥狀的病癥[1]。小兒為純陽之體,生機旺盛,而陰常不足,加之生活條件提高,家長多有喂養不當,常嗜食肥甘。小兒發病迅速,而康復緩慢,因此如何提高本病患兒治療效果是臨床亟須解決的問題。筆者在臨床中運用針刺配合撳針療法治療本病,臨床效果較好,現報道如下。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20年1月~2021年9月哈爾濱市兒童醫院中醫針灸科門診以及神經內科病房的周圍性面癱患兒60例,根據患者是否愿意接受針刺配合撳針療法分為對照組(n=30)和治療組(n=30)。在患兒治療前均取得家長知情同意書。對照組中,男14例,女16例;年齡1歲~14歲,平均(7.17±3.4)歲;病程1 d~7 d,平均(3.3±1.5)d。治療組中,男17例,女13例;年齡1歲~13歲,平均(6.57±4.2)歲;病程1 d~3 d,平均(1.9±0.8)d。兩組患兒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

參照《針灸治療學》中面癱的診斷標準[1]評定。①起病迅速,常有受涼吹風史,或有病毒感染史;②常表現為一側面部表情肌突然癱瘓,病側額紋消失,眼瞼不能閉合,鼻唇溝變淺,口角下垂,鼓腮、吹氣時漏氣,食物殘渣易滯留在病側齒頰間,可伴有病側舌前2/3的味覺喪失,聽覺過敏,多淚等;③面部肌電圖檢查異常,腦CT、MRI檢查正常。

1.3 納入標準

①符合上述診斷標準;②患兒年齡1歲~14歲;③首次發病,病程在3 d以內;④患兒家屬均已簽署知情同意書。

1.4 排除標準

①中樞性面癱;②繼發于其他疾病的周圍性面癱患者(如中耳炎、腦炎、外傷等);③依從性差,或資料不全,中途退出者。

2 治療方法

2.1 激素治療

所有60例患者均接受激素治療,給予地塞米松磷酸鈉注射液(批號:22009042),0.5 mg/kg,靜脈滴注,每日1次;3 d后逐漸減量至停用;注射用鼠神經營養因子(批號20060051),30 μg,肌肉注射,每日1次,連續治療7 d。

2.2 治療組

激素治療后,應用針刺配合撳針治療。①針刺治療:選取百會、陽白透魚腰、四白、迎香、顴髎、地倉透頰車以及健側合谷穴等穴。選用安迪牌一次性使用無菌針灸針(0.25 mm×25 mm),常規消毒后,快速進針,進針后不提插捻轉,留針30 min。每日1次,7 d為1療程,共治療2個療程。②撳針治療:耳部面頰區局部皮膚消毒后,取長0.2 mm的撳針,拆除密封紙,取出無菌撳針,貼于耳部穴位上,進行按壓,保證膠布黏附穩妥,留針2 d,兩耳交替使用。每日由患兒的監護人按時對埋針處耳穴進行按壓,早中晚分別按壓3 min,療程同針刺治療。

2.3 對照組

激素治療后,根據患者及家長意見,不接受針灸治療,給予健康宣教。兩組在2個療程后進行療效評定。

3 療效分析

3.1 療效標準

參照《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判定[2]。痊愈:面部癥狀完全消失,哭笑時無口眼歪斜,表情自如,即雙側額紋、鼻唇溝和口角對稱,閉眼正常;顯效:面部靜觀基本無異常,哭笑時,雙側額紋與鼻唇溝基本對稱,眼閉合欠實,有輕微口歪;有效:癥狀較前改善,但仍有額紋不對稱,哭笑時仍可見口眼歪斜癥狀;無效:臨床癥狀無改善??傆行?(痊愈+顯效+有效)/總例數×100 %。

3.2 統計學方法

3.3 治療結果

治療組患兒總有效率93.33 %,高于對照組的73.33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兒臨床療效比較 例(%)

4 討 論

西醫學認為,本病多由于面神經管及其周圍組織炎癥、水腫、缺血、病毒感染等原因導致水腫,壓迫面神經而出現不同的臨床癥狀[3~5]。治療本病以改善局部血液循環、消除面神經炎癥及減輕水腫等方法為主。中醫治療以個體化治療為主,常配合針刺療法,小兒恢復能力較強,大多數患兒在治療后均能夠完全恢復,僅有部分患兒由于面神經受損嚴重而遺留永久性面癱。

中醫學認為,本病多由于素體正氣不充,腠理疏松,衛表不固,風邪乘虛而入,阻滯經絡或病后氣血不足,經脈失養而發病[6]。隋代醫家巢元方在《諸病源候論》提及:偏風口喎,是體虛受風,風入于頰口之筋也,認為本病病機為本虛標實[7]。

小兒針刺治療配合度較差,因此針刺選穴在數量上應少而精,操作部位的選擇于患兒應當容易暴露、于術者應方便操作。本研究選用頭部督脈百會穴、患側面部的陽明經穴位,以及手部合谷穴為主。操作方法以針刺后靜留針、配合透刺療法,如陽白透魚腰,地倉透頰車,一針透兩穴,能增強局部組織血液循環,提高神經興奮性。有研究表明,對比普通針刺療法,透刺療法可迅速改善患兒面部神經受損情況,減少后遺癥的發生[8~9]。百會穴位于巔頂,為諸穴之首,能統攝和振奮全身陽氣,疏風祛邪。周圍性面癱的治療常選用陽明經穴位進行治療,因為陽明經多氣多血,局部取穴選用面部陽明經穴如陽白、四白、迎香、下關、頰車等,能疏通局部氣血;合谷穴為手陽明經原穴,四總穴歌中有“面口合谷收”,因此針刺該穴位能激發臟腑經氣,諸穴相配則有補益氣血、疏通經絡之功[10]。

人體十二經脈皆通于耳,全身各臟器皆與耳密切相關,耳穴是散布在耳部的一些與人體各個部分相對應的特殊區域,是全身氣血、經絡相匯聚的地方,刺激耳穴可有效地調節人體機能,促進疾病的恢復。撳針是一種新型針灸輔助治療手段,由于撳針針體短小,貼壓耳穴僅觸及皮下而不達到深層,不會使神經干和血管受損,是最安全的一種針法。采用撳針治療,患兒疼痛較輕,持續埋于皮下,能給耳穴以持久而柔和的良性刺激,撳針刺入耳穴后,留置一定的時間,配合按壓,給予局部皮膚以持續刺激作用,能夠調節衛氣,激發人體正氣,將靜態留針與動態留針相結合,可以增強治療的時效性,避免傳統針刺帶來的不良反應和不適感,祛邪不傷正。有研究通過采用耳穴望診、觸診、CLRH-A型耳郭探測器電測定等不同方法觀察周圍性面癱患者耳穴陽性反應點情況,認為周圍性面癱患者病變同側耳郭出現陽性耳穴的數量明顯多于患病側,并且以耳穴眼、面頰、牙、胸椎、頸椎等反應點為主[11~12]。小兒因耳郭較小,輪廓不清,所以取穴當少而精。因此本研究選用耳垂部面頰區治療,取穴精確,且方便家長操作及平時護理。

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組與對照組之間的總有效率比較有顯著性差異(P<0.05),痊愈率差異更為顯著,說明在激素治療后加用針刺配合撳針治療可顯著促進病情恢復、縮短療程,操作簡便,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猜你喜歡
陽明經面癱耳穴
東紅分期辨治周圍性面癱經驗
艾灸與耳穴治療假性近視
面癱患者的自我康復
基于太陽陽明經病證探討頸椎病的防治規律
針藥并用治療周圍性面癱驗案舉隅
老年失眠多苦悶,耳穴壓豆來幫忙
從陽明經論治黃褐斑淺析
針刺合電針療法加TDP照射治療周圍性面癱30例
耳穴貼壓配合灌腸治療慢性盆腔炎
穴位埋線聯合耳穴貼壓治療失眠60例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