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治生態和創新生態互育共促

2022-03-22 10:36姜澤廷
北京教育·高教版 2022年3期
關鍵詞:政治生態

姜澤廷

摘 要:《關于深化教育體制機制改革的意見》突出了高校內涵發展、創新人才培養機制、推進協同育人、深化科研體制改革的重要作用?!蛾P于統籌推進北京高等教育改革發展的若干意見》明確了推動高校分類發展。北京建筑大學按照“高水平特色型大學”分類發展要求,以政治生態的“綠水青山”滋養創新生態的“百花齊放”,以創新生態的蓬勃活力涵養政治生態的和諧向上,推動“兩個生態”互育共促,為學校提升人才培養能力和科技創新能力,加強社會服務、文化傳承創新及國際交流合作提供堅強政治保障和強勁引擎動力。

關鍵詞:政治生態;創新生態;互育共促

高校是重要創新主體,是科技“第一生產力”的發源地和人才“第一資源”的集聚地,肩負著培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開展科學研究、社會服務、文化傳承創新等重要任務。緊緊圍繞加強和改善黨的全面領導,營造風清氣正的政治生態和活力迸發的創新生態,充分發揮兩態互育共促作用,有利于為高校事業發展提供堅強政治保障和高質量內涵發展的內生動力,鍛造科技硬實力,提升文化軟實力,促進形成清正廉潔、和諧穩定的事業發展新局面。

風清氣正的政治生態是高校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走創新發展高質量發展之路的政治保障

第一,層層壓實責任,優化管理模式。按照新時代黨的建設總要求,以黨的政治建設為統領,充分發揮黨的領導核心作用,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不斷健全堅持和加強黨的領導的組織體系、制度體系、工作機制,層層壓實全面從嚴治黨主體責任。立足深化改革、釋放創新潛能,構建科學決策的框架體系,建立高效靈活的管理體系,健全落實執行機制,形成落實黨的領導縱到底、橫到邊、全覆蓋的工作格局,集中優勢力量,科學合理分配利用人力、物力、財力,不斷集聚創新資源。

第二,夯實制度基礎,釋放創新活力。高等教育進入高質量發展的新階段,部分管理制度和體制機制已不利于釋放創新活力,須加大力度強化制度建設,堅持用制度管權、按制度管事、靠制度管人,形成有效閉環管理,不斷優化和凈化政治生態,兼顧質量和效率,讓認同尊崇制度、執行捍衛制度的政治生態為高校創新發展提供強有力的保障,持續優化創新環境。

第三,堅持正確選人用人導向,激發干事創業激情。加強組織建設,發揮領導班子和各級黨組織的示范引領效應,樹立正確的選人用人導向,突出政治標準,樹立正確導向,努力打造一支高素質、專業化、懂教育、善治理的管理干部隊伍。選優配強院(系)領導班子特別是黨政正職,緊密結合培養高層次緊缺人才、攻克“卡脖子”關鍵技術等重大任務,激勵廣大干部勇挑重任、苦干實干,創造干事創業的濃厚氛圍,優化干部及教學科研人員等創新主體的成長環境,引育創新人才,壯大創新主體。

第四,建強評價系統,推動創新發展。堅持以推動落實北京市屬高校分類發展為總目標,系統推進育人方式、辦學模式、管理體制、保障機制改革,重點深化人才選拔的招生制度、教師考核評價制度等關鍵領域的綜合評價改革,抓實高校分類發展的政策執行、改革舉措和項目實施落地見效,推動高質量發展、科學發展。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將創新與人才培養緊密融合在一起,推進科教融合,加強產學研合作,提升協同創新能力,提升創新產出效率和質量。

活力迸發的創新生態是高校提升人才培養能力和科技創新能力,加強社會服務、文化傳承創新及國際交流合作的強大動力

第一,強化體制機制創新。一方面,要構建高效靈活的體制機制。建設扎根中國大地、有中國特色的一流大學,必須要把創新理念落實到事業發展的全過程,以加快構建充滿活力、運行高效、開放共享、有利于科學發展的體制機制為根本,運用創新思維,打破傳統發展軌跡,建設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聚集世界一流人才,營造創新文化、創新環境、創新機制,以創新發展激發辦學活力。另一方面,要根據新時代的新特點,注重用制度管黨治黨,全方位扎緊制度籠子。堅持管用有效原則,制定新的規章制度,完善已有的規章制度,廢止不適應的規章制度,加強自我監督,狠抓制度落實,培育“風清氣正”的良好黨風。

第二,加強人才培養創新。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我們的國家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國家,我們要建設的世界一流大學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一流大學,必須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立足新發展階段,堅持人才培養中心地位,全面落實“五育并舉”,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全面深化教育教學改革,推動黨的創新理論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統籌本科生教育和研究生教育,全面提升人才培養質量,培育“嚴謹治學、從嚴執教”的良好教風。

第三,推動科學研究創新。堅持“創新引領、支撐發展、突出特色、深化改革、開放協同、追求卓越”的理念,提升高??茖W研究創新能力,強化科技創新作為引領發展的核心作用,發揮源源不斷的本科生和研究生作為創新生力軍的優勢,用科研實踐培養拔尖創新人才,以高水平科學研究支撐高質量高等教育,不斷提升科技創新原動力和服務經濟社會硬實力,真正做到基礎研究真有發現、技術創新真解決問題、成果轉化真有效果。通過推動科學研究創新,打造基礎研究和人才培養高地,培育“嚴于律己、勤奮好學”的良好學風。

第四,夯實管理服務創新。抓創新就是抓發展,謀創新就是謀未來。新時代的高校肩負著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文化傳承創新和國際交流合作的重大任務,在高水平特色型大學建設中,必須強化創新發展理念,進一步創新管理服務,確立“作風建設永遠在路上”和“以師生為中心”的理念,建設智慧校園,實現管理和服務信息化、智能化,主動為師生辦實事,全面塑造發展新優勢。通過創新管理服務的理念方式,促進形成“求真務實、擔當作為”的良好作風。

政治生態與創新生態互育共促,為高水平特色型大學建設提供堅強保障和強大動力

近年來,北京建筑大學(以下簡稱學校)黨委堅持黨對學校工作的全面領導,實施“黨建引領”與“創新發展”兩大戰略,著力推動政治生態與創新生態互育共促。學校的科技硬實力、文化軟實力與辦學治校治理能力得到持續提升,為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服務首都發展提供了強大引擎和支撐。學校在實現高質量發展道路上取得了顯著成效。

第一,強化“四風”引領,營造風清氣正的政治生態。學校以黨風建設為根本,厚植政治生態之根,以教風、學風和作風建設為重點,打造政治生態之林,營造清正廉潔的從政環境和風清氣正的教書育人環境。把政治建設擺在首位,對標對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特別是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教育的重要論述,以及黨中央關于高等教育的決策部署,不斷強化黨的全面領導。把教風建設貫穿于教育教學全過程,全面提高教師思想政治素質和育德育人能力。堅持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培養“規劃師、設計師、建筑師‘三師’人才”,把建設優良學風與為黨育人、為國育才初心使命緊密結合,營造勤奮好學的學習風氣和學習氛圍。持續推動作風建設規范化、常態化、長效化,引導黨員干部和管理人員不斷強化責任擔當,為學校創新治理模式提供強有力的服務支撐。

第二,“四體”同向發力,培育活力迸發的創新生態。學校主動融入國家與首都創新生態系統,以城市科技園和未來建筑技術產業園為依托,全校參與并引入政府、產業、國際等資源,創新優化人才培養體系、科研創新體系、人才隊伍體系、國際合作體系,培育活力迸發的創新生態,推動事業高質量發展。立足培養首都規劃建設急需的優秀“三師”人才,構建產教融合的多元協同育人模式,創新人才培養體系。聚焦學科交叉融合,打造未來城市設計高精尖創新中心,科學技術發展研究院、國際化發展研究院、文化發展研究院三大新型機構和各學院、各研究院所、校辦產業“前中后場”大科研組織體系。優化高層次人才分類發展體系,完善促進人才脫穎而出的引進、培養、使用、激勵和評價機制,構建人盡其才的人才隊伍體系。聚焦服務首都“國際交往中心”功能建設,構建國際化人才培養、國際化產學研合作平臺、國際化科技文化交流服務為一體的國際化發展新格局。

第三,“三力”突出,有效聚合,推進高水平特色型大學建設。學校以綠水青山的政治生態厚植百花齊放的創新生態,以創新生態建設的豐碩成果凸顯驗證政治生態建設的顯著成效,科技硬實力、文化軟實力與辦學治校治理能力有效聚合并得到持續提升。學校受邀參加“北京市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系列新聞發布會—教育事業發展專場并作主題發言;北京市委宣傳部、市委教工委、北京電視臺為學校拍攝制作專題片,展示黨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優秀經驗做法。學校在脫貧攻堅工作中獲得嘉獎,榮獲2018-2020年度“首都文明校園”稱號,教育部高等學??茖W研究優秀成果獎二等獎,連續三年獲評“平安校園”考核優秀等級,獲評“北京市教育信息化示范基地”。

一是鍛造科技硬實力,學??茖W研究和服務社會能力邁上新臺階。聚焦服務北京市總規、核心區控規、副中心控規落地實施,發布《北京建筑大學服務首都功能定位行動方案(2021—2025)》,主持完成北京大興國際機場鋼結構體系抗震實驗等66項重大工程項目,設立校地共建實驗室,與行業龍頭企業黨組織形成戰略合作。成立北京城市保護與更新研究院,承擔北京市城市更新專項規劃暨北京市“十四五”時期城市更新規劃編制等任務,與西城區共建全市首個“北京老城保護更新基地”,在服務首都城市建設發展重大需求和城市更新與未來建筑技術中提供“北建大方案”,分享“北建大經驗”。

二是提升文化軟實力,學校文化建設躍上新境界。傳播“北建大聲音”,講好“北建大故事”。在中央級、北京市重要媒體展示學校改革發展成就,在校園媒體講述北建大人的奮斗故事,凝聚發展正能量。構建校友與母?!鞍l展共同體”,培育校友文化。構建“通識課程+美育教育+文學修養”三位一體人文素養培養體系,深入挖掘百年校史精神,推進愛生文化浸入人心,全方位營造學生成才良好環境和氛圍。打造有建筑特色的思想文化高地,探索文化傳承創新的途徑和模式,提高建筑特色文化話語權和影響力。

三是提高辦學治校治理能力,學校治理水平實現新躍升。堅持黨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推動形成以《北京建筑大學章程》為核心,規范統一、分類科學、運行高效的規章制度體系,推進機構改革,提升議事決策科學化水平和管理服務精細化水平。健全現代科學的治理體系,“學黨史、三風行動”專項指標考核體系制定完成,多批次推出辦實事項目,創造良好工作學習和生活環境,增強師生獲得感;整合優化業務流程,實現“教師學生一張表”數據共享共用。完善學術委員會運行機制和教代會、學代會、研代會功能發揮機制。統籌好發展與安全,制定“1+10+8”疫情防控工作體系,實體建設疫情防控指揮中心與智慧教學監控中心,建成大數據應急指揮中心,夯實了安全穩定工作基礎。

本文系北京市黨建課題研究會2021年度A 類(重大課題)課題“高校政治生態與創新生態互育共促機制研究與實踐探索”研究成果

(作者系北京建筑大學黨委書記)

jscpu202203231053

猜你喜歡
政治生態
基層黨組織是嚴肅黨內政治生活的重要堡壘
黨史視野下的“政治意識”演進歷程
大饑荒爆發前愛爾蘭的政治生態
貫徹新形勢下政治建軍要求
政治生態視域下我國政協協商民主的創新對策探討
以新理念開啟新征程
當代反腐敗進程中政治生態治理之研究
政治生態宏觀外部環境優化問題探析
政治生態治理研究現狀及展望
以全面從嚴治黨護航政治生態建設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